目前中國的經濟形式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2W

      2010年以來,經濟刺激政策效應開始減弱、歐債危機導致市場預期全球經濟復甦脆弱等因素增加了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不確定性,2010年宏觀經濟政策轉向調結構方向,應對了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經濟內部存在的深層次矛盾。這樣,當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定程度放緩,中國經濟將有望逐步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然而當前貨幣戰亂也正衝擊着我國的經濟,導致我國物價明顯上漲,因此我國應該保持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目前中國的經濟形式,供大家參考。
 

目前中國的經濟形式

 
中國人民銀行今日發佈《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向着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下一階段國民經濟在快速回升的基礎上有望逐步趨向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然而2010年以來,經濟刺激政策效應開始減弱、歐債危機導致市場預期全球經濟復甦脆弱等因素增加了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不確定性,有人據此推論,如果歐債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存在“二次探底”風險,那麼中國經濟同樣存在這樣的風險。
 
一:我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
 
雖然宏觀政策不會很快轉向,但央行已經多次表示,要提高調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實際上今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密切監測經濟形勢,並根據經濟形勢對政策進行微調。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達到11.1%,當時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尹中卿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過熱,之後國家統計局公佈4月物價指數同比和環比都在上漲,5月份CPI出現3.1%的階段性高點,市場關於加息呼聲突然加大。當時,申銀萬國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李慧勇在 《2010春季中國經濟報告》中預計,國家可能採取既升息又升值來避免經濟過熱。
 
實際上,宏觀政策已在趨向收緊,自從去年12月以來,中央政府反覆強調控制新開工項目,今年前5個月央行3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並加大公開市場操作來回籠資金,同時要求銀行實收實付、清理信託存款降低了貨幣流動速度,從6月份開始,外匯佔款增長速度出現減緩,短期資本流入減少,市場資金面更加緊張。温家寶總理強調的“無論是解決長期存在的體制性、結構性問題,還是解決經濟運行中突出的緊迫性問題,都要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前提下進行”。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在穩增長、調結構、抗通脹三個目標中,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仍然是最重要的目標,也是實現其他目標的“前提”。
 
在經濟座談會上温家寶在會上指出,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仍然極為複雜,我們必須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形勢,特別要廣泛聽取企業和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冷靜觀察,科學判斷,未雨綢繆,沉着應對,牢牢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參加座談會的學者和企業界人士認為,當前經濟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態勢,市場驅動的消費、投資和出口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初步形成,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發生積極變化,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增強,全年有望保持較快增長。實踐證明,中央的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確的。大家對做好下一步經濟工作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温家寶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正朝着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要堅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水平,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和重點,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好的經濟形勢。
 
温家寶強調,要着眼當前,謀劃長遠,為明年乃至更長時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奠定基礎。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着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使宏觀調控既有利於克服短期困難,解決當前的突出矛盾,又有利於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緩解經濟長期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
 
二:國外的貨幣政策衝擊着我國的經濟,我國採取政策微調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元、歐元、英鎊等主要國際貨幣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動盪,美元貶值以及美國近期出台的定量寬鬆貨幣政策衝擊了各國貿易,11月4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宣佈,美國將實行第二次量化寬鬆政策,增發6000億美元購買國債。這樣,以美元為主的儲備體系和貿易結算體系都將面臨隨時貶值的危險,且美元的信用也在逐步降低。其後果是過量的美元將導致流動性氾濫,熱錢衝擊市場,匯率波動加劇,引發全球通脹(預期)和資產泡沫,並衝擊他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劇全球範圍的“貨幣戰”和“貿易戰”,搞亂國際金融秩序,打擊全球經濟復甦。對經濟復甦正常但通脹預期已經抬頭的廣大新興國家與地區,無異火上澆油。
 
在第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發表演講時指出: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面臨着諸多“兩難”,QE2 又使其難上加難。我們有我們的國家利益,我們有歷史形成的高額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既是武器,又是人質。唐雙寧稱綜合起來無外乎一下三點,一是合縱連橫。緊密聯繫新興經濟體,求大同,存小異,捍衞共同利益;積極爭取歐元區中間國家,加強政策協調,互助互利。二是積極抵禦。加強對資本項目的管理,積極構築“防火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掌握匯率主動權,調控好“雙向波動”的時機、幅度和節奏。三是完善自身。完善貨幣政策工具,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加強外匯儲備的總量管理和結構調整,減少被動,增加主動。
 
中國央行綜合採取公開市場操作、準備金率、利率等工具加強金融調控,引導貨幣信貸穩步向常態迴歸,貨幣政策調控的效果初步顯現。反觀國際市場,愛爾蘭引爆歐洲第二輪債務危機,對全球金融市場的衝擊正逐步加大,美元攀升至兩個多月高點,這將部分緩解輸入型通脹壓力;而今年一直源源不絕湧入亞洲新興市場的熱錢,也有可能一夜之間突變方向。為避免經濟硬着落,中國近期嚴厲的緊縮舉措應考慮適度放緩,以研判國際市場走勢。
 
三: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上升,物價上漲,我國已經加緊調控
 
目前中國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07年至今,中國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消費物價指數CPI居高不下,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嚴重打亂了社會經濟秩序。截至到08年5月份,消費物價指數還高達7.7%。這一波的通貨膨脹主要表現了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面對着物價的全面上升,靠固定貨幣工資收入的人們自然會感到生活水平在慢慢下降,靠原有的貨幣工資收入水平難以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因此又會要求企業加薪,以抵消通貨膨脹帶來的不利影響,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它會使得國民經濟產出減少,收入水平下降,從而引致失業。成本上升的重要體現是人力資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對於製造業佔半壁江山的中國來説,人力資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必然會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增加。企業成本的增加必然又會減少企業的利潤,而利潤的減少又會使得企業減少產出,進而引致失業。
 
同時近兩年來,國際市場上的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揚,尤其是石油價格更是每每創新高,已突破140美元/桶。儘管在中國政府的密切調控下,中國國內市場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也無可避免地影響到中國部分行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在上升。在人力資源成本和原材料價格上升的壓力下,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劇增,因此,通貨膨脹由原來的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逐步轉為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中國國家發改委為了壓制通脹率的上升,而不斷地補貼國內的大石油公司,以使得國內的油價水平大大低於國際油價水平,同時國內的糧食價格也是遠低於國際水平。,國務院正式頒佈了《關於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羣眾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和有關部門通過採取16項措施做好物價調控監管工作。
 
16項措施主要從農副產品的生產、供應和流通環節入手控制物價,並通過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的聯動機制等措施來維穩物價。從中長期來講,這樣的行政手段並不能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因為這次的通貨膨脹是由收入增加的預期引起的。現在採取價格干預的措施,只是説政府拿錢出來加大補貼的力度,無論是直接補貼還是間接補貼。但這樣的價格干預並不能解決所形成的收入增加這樣一種預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