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課講稿:“四史”學習的政治意義和理論價值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4W
黨課講稿:“四史”學習的政治意義和理論價值

學習“四史”,首先,要尊重歷史、敬畏歷史、銘記歷史、傳承歷史。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黨課講稿:“四史”學習的政治意義和理論價值,歡迎參考。

黨課講稿:“四史”學習的政治意義和理論價值

我們黨歷來重視學習和研究歷史。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提出,要改造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強調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對待學習,把學習研究歷史、研究現狀和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結合起來,“這是一個共產黨員起碼應該具備的態度”。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依靠學習創造了歷史,更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他在黨的十八和十九屆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專題學習班開班式上的兩次講話,主題都是講學習研究歷史。一次是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強調要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歷史進程及其規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信心;一次是講黨的建設要一以貫之,強調學習研究古今中外執政的歷史經驗,把握執政規律,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兩次講話,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學習研究歷史的方法論,為全黨學習研究歷史提供了基本遵循。

開展“四史”學習,是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提出來的。2019年7月,中央主題教育領導小組發出通知,明確要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時指出,“要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勇擔在肩”。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再次強調:“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顯然,開展“四史”學習,既是主題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迎接慶祝建黨一百週年的政治要求。

全面把握、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史”學習的講話精神,一是要牢牢把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把“四史”學習同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相結合,就是要以學思踐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二是全黨要“更加崇尚學習、積極改造學習、持續深化學習”,不斷創新我們的學習制度、形式和方法,把我們黨百年來積累的豐富歷史經驗和紅色資源作為學習“四史”的生動教材,講活歷史故事,用好用活紅色資源,讓黨的革命基因在血脈中傳承,讓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活在黨員幹部的心中,使全黨的學習教育更加豐富、更加生動,更加貼近黨員幹部;三是要把“四史”學習與研究現實問題、做好當前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特別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能量,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一、學史明志:堅定理想,忠誠信仰——學習黨的創建史,傳承紅色基因、堅守初心使命

學史明志,就是要通過學習黨的歷史,進一步明確和堅定革命志向,堅定理想,忠誠信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我們黨90多年的歷史中,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一種信仰,為的就是一個理想。”所以,學習“四史”,首先要學習中共黨史,因為黨史貫穿於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是“四史”的核心和靈魂。黨史的邏輯起點是黨的創建史。上海是我們黨的誕生地,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學習黨的創建史,更好地“從中解讀我們黨的初心”,“銘記黨的奮鬥歷程時刻不忘初心,擔當黨的崇高使命矢志永遠奮鬥。”

學習黨的創建史,首先要從理論上深刻把握中共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的社會歷史原因,即上海成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歷史必然性。第一,政黨的產生,需要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階級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礎。中國“工業無產階級人數雖不多,卻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發祥地,最早產生於19世紀中葉外國在滬企業,以後隨着洋務運動的官辦企業以及民族資本企業的發展,逐漸發展壯大。上海工人階級“特別能戰鬥”,力量較強。第二,思想基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上海是我國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重鎮,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有眾多的最早和“第一”。《萬國公報》最早提到馬克思和恩格斯,《東方雜誌》最早介紹列寧的生平,《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在上海問世。有《新青年》《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和《共產黨》等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報刊。還有像上海商務印書館這樣中國唯一跨越三個世紀的資深出版機構。1919年至1922年間,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馬克思主義書籍有20多種,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碼頭”。第三,人才骨幹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要有先進分子去宣傳和發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要有先進的骨幹去籌備、聯絡和組織,先進知識分子既是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中堅,也是中國共產黨組織創建的積極分子和骨幹力量。上海集聚了陳獨秀、陳望道、李達、李漢俊、瞿秋白、蔡和森、惲代英、邵力子等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他們在上海創辦或擔任《新青年》《前鋒》《嚮導》等刊物的主編或編輯工作,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同時,積極醖釀籌建黨的組織。第四,組織基礎。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在法租界老漁陽裏2號《新青年》編輯部正式成立,並定名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積極推動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實際上起着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作用。由此可見,上海為黨的創建提供了多方面的基礎性準備,她成為黨的誕生地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其次,學習黨的創建史要充分重視紅色資源的運用,不斷創新改進學習的方式方法,使“四史”學習更加具體形象、生動可感。上海有黨的一大、二大會址和四大紀念館以及黨中央早期領導機關遺址,有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同志在上海的革命活動地,有陳雲、張聞天、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故居。據統計,我們黨在上海的革命遺址遺蹟有600多處。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上海是我們黨的誕生地,黨成立後黨中央機關長期駐紮上海。上海要把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為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上海已於2016年分兩批公佈了50家紅色教育基地。隨着上海紅色文化品牌建設的深入和紅色教育資源的進一步開發,紅色教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都正在不斷地增長和優化。上海紅色教育資源的重要價值特點:一是為尋求救國真理而開放的眼界和勇敢的探索精神;二是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敏鋭性和思想鑑別力;三是知識分子同工人階級相結合的歷史主動性,以及正確的羣眾觀、歷史觀;四是忠誠信仰,為理想而獻身的犧牲精神。

關於理想信仰教育的紅色資源,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館值得一提。其實它是一個全黨全國性的重要紅色教育基地,在那裏犧牲的不只是上海的共產黨員,許多是當時黨中央的高級領導幹部,黨的優秀兒女。有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為理想、信仰而血染黎明的許多烈士。此外,紀念館展示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五卅運動、反抗蔣介石國民黨右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等壯烈的紅色故事。先輩們從不同的角度譜寫演繹了理想、信仰的深刻內涵和震憾人心的歷史篇章,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信仰是紅色的,那是理想之光;信仰是熱烈的,那是革命之情;信仰是執着的,那是品格之堅;信仰是強大的,那是意志之剛;信仰是樸實的,那是務實之道;信仰是甘甜的,那是精神之味;信仰是悲壯的,那是崇高之美;信仰是無私的,那是奉獻之歌。通過學習這些紅色教材,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名幹部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

第三,學習黨的創建史,就要牢記黨的初心使命,守護好黨的精神家園。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瞻仰時指出,毛澤東同志稱這裏是中國共產黨的“產牀”,這個比喻很形象,我看這裏也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2020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又重申,“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我們黨近百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鬥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守護好黨的精神家園,必須認真地解讀初心、不忘初心、堅守初心。一要準確地解讀和傳承建黨精神,這是我們黨的精神之源,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奮鬥、不斷前進、永遠年輕的根本動力。二要經常重温入黨誓詞,這是經常回憶初心、不忘初心的重要方式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入黨誓詞字數不多,記住並不難,難的是終身堅守。每個黨員要牢記入黨誓詞,經常加以對照,堅定不移,終生不渝。”重温入黨誓詞作為一種政治儀式教育,有利於激發黨員幹部的政治使命感、神聖感、崇高感,以洗滌和淨化靈魂,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先進性和思想純潔性。三要重點抓好“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忠誠於黨、忠誠於人民、忠誠於馬克思主義”,這是我們黨走向未來,始終做時代先鋒、民族脊樑的根本保證。作為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的上海,還要結合上海城市史的學習,弘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錘鍊“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擦亮上海的文化品牌,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為上海加快實現全球卓越城市發展目標,擴大世界影響力增添精神力量。

二、知史明道:增強自信,守正創新——學習新中國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信心

“善學者究其理”。學史不能淺嘗輒止,滿足於聽故事。必須深入探究並弄清楚、搞明白歷史現象和歷史成就背後的道理和規律。我們強調學新中國史,因為它也是中共黨史、中國改革開放史和跨世紀的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縮影和象徵,是“四史”的綜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

新中國70年,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共和國發展史,可按邏輯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一是創建新中國以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階段;二是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和發展階段;三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階段。

知史明道。一是要明白,新中國的創建和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是中國共產黨人與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艱苦卓絕奮鬥得來的,是通過創立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新民主主義獨特道路取得的,是2000多萬革命先烈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所以要倍加珍惜。同時,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幾十年,正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風起雲湧時期,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也是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二是要明白,新中國70年,黨和人民經過艱辛探索和改革開放,創造了世所罕見的輝煌成就和偉大奇蹟。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路程,在一個貧窮落後、一盤散沙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建立起系統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試製成功了原子彈、氫彈,發射了人造衞星,各項事業飛速進步。國家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以巨人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為此我們倍感自豪,充滿自信。三是要明白,在新中國70年期間,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經歷了曲折和風波,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遭受了更大的挫折和災難。然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事業劈波斬浪,急流勇進,闖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它“意味着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所以我們要倍加努力地堅持和發展。四是要明白,在當代中國,堅持黨的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完全統一的,社會主義同愛國主義在本質上是完全統一的。所以,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是完全一致的。知史,就要倍加熱愛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

知史究理。學習新中國史,要加深認識和着重把握好幾個重大原則問題。

第一,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個三十年”的關係。新中國70年曆史,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大體可以分為改革開放前後的“兩個三十年”。首先,“兩個三十年”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為基礎的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具體階段。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是絕不能搞相互否定的。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兩個不能否定”的本質,就是要求我們必須高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為任何一個否定,實際上就是否定我們黨的光輝歷史和黨執政的合法性。與此相聯繫,就是不能否定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歷史貢獻。鄧小平同志強調:“這不只是個理論問題,尤其是個政治問題,是國際國內的很大的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試想一下,如果當時全盤否定了毛澤東同志,那我們黨還能站得住嗎?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能站得住嗎?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會天下大亂。”所以,我們要堅決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

第二,堅持改革開放,堅定改革信心,將改革進行到底。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最壯麗的氣象和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學習改革開放史,首先,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方向和道路自信,堅決“不走封閉僵化老路,不走改旗易幟邪路”。其次,要牢牢牽住“牛鼻子”,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增強制度意識,堅定製度自信,增強制度創新力和制度執行力,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衝擊”。其三,要大力弘揚改革開放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因此,改革開放精神,就是民族精神的時代新內涵,充滿着夢想、變革、創造和開放的精神。堅持改革開放精神,就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革故鼎新,與時俱進,依靠人民,大膽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增強解決難題的勇氣和智慧。着力打破陳舊的觀念束縛,改變習慣性思維定勢,沖決利益固化的藩籬,改革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開闢前進的道路。其四,要善於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歷史前進的邏輯,因時而變,隨事而制,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行對內對外的全方位開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守正創新,不斷創造新時代發展的新傳奇,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境界。

第三,科學認識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蘇聯東歐的歷史教訓。從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比較研究角度看,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經歷了兩種不同的歷史進程。十月革命後一個時期,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曾一路高歌猛進,但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遭受了蘇聯解體、蘇共解散、東歐劇變的歷史性挫折,西方甚至渲染社會主義“歷史終結論”的悲觀論調。蘇東問題的深刻教訓,就在於搞歷史虛無主義,全面否定黨的領導和黨的領袖,否定黨的歷史,把思想搞亂了,人心搞散了。新中國70年,我們黨始終堅信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始終堅定社會主義的信念和信心,始終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緊緊依靠人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不斷創造新的歷史偉業,因此能使社會主義事業基業長青,始終保持了旺盛而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三、品史明智:感悟情懷涵養智慧——品讀“四史”,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

“讀史使人明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拜歷史為師,就要尊重歷史、緬懷歷史、品讀歷史、研究歷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科學方法論,分析歷史現象,認識歷史本質,把握歷史規律,順應歷史大勢。懂得以史為鑑、知興替,以史為戒、知敬畏,以史為訓、知安危,從歷史中獲得開啟未來的鑰匙,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學習“四史”,首先,要尊重歷史、敬畏歷史、銘記歷史、傳承歷史。歷史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雖然歷史進程中有若干革命性的飛躍,但歷史是不會中斷、更不能割斷的。因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馬克思早就説過,“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2月25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2016年2月2日在江西看望全國道德模範和英烈後人時説,我們“對一切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立足世界的文化根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與優良傳統,是我們的紅色血脈和精神之魂,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界文化的衝撞激盪,唯有傳承歷史基因,守住精神命脈,發揚光榮傳統,才能站穩腳跟,開創未來。

其次,要追尋歷史足跡,感悟家國情懷,弘揚革命精神,激發英雄氣概。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史,留下了無數的革命遺址和英雄故事,學習“四史”,要充分利用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教育黨員幹部,以增強走向未來的精神底氣。習近平總書記到各地考察調研,總要去紅色革命遺址或紀念館瞻仰,向先烈敬獻花籃奉達敬意,他講話、寫文章常常會通過講述歷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激揚革命精神。比如,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史詩絕唱。總書記講到長征過雪山途中,有個軍需處長穿着單薄的舊衣服被凍死時,懷着崇敬的心情感慨地説:“管被裝的寧可自己凍死也沒有自己先穿暖和一點,這是多麼崇高的思想境界!”再比如,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和黨的歷史上十分悲壯的一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形成的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學習黨史和抗戰史,是進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教育,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其三,研讀歷史經典,涵養歷史智慧,開發歷史資源,開創歷史新篇。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史,積澱了浩瀚寶貴的歷史經典,研讀經典啟迪智慧。毛澤東同志在青年時代就曾説過:讀史,是智慧的事。直至晚年,他牀頭總是放着一部《資治通鑑》,這部書他一生讀過17遍,為的是涵養領導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應該“用經典涵養正氣、淬鍊思想、昇華境界、指導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善用馬克思主義經典闡述思想方法,善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典演繹治國方略,善用紅色經典傳承革命基因,善為中國傳統經典注入時代內涵,創新中國智慧。歷史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寶藏,是我們開創未來重要的思想資源和點燃創新靈感之火的燧石,是演出威武雄壯現代活劇的肥沃土壤和廣闊的舞台背景。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其創新靈感毫無疑義源自2000多年前古絲綢之路上中國與人類文明的交往史,同時又賦予古代絲綢之路精神以全新的時代內涵,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時代的歷史新篇章搭建了廣闊的實踐平台,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其四,總結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增強歷史憂患,防範政治風險。毛澤東同志説過,“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我們黨曾多次把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的失敗案例,作為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教育全黨,增強憂患意識。在延安整風期間,黨中央印發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以教育全黨反對和防止驕傲。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機關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同志説:“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並強調:“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首先肯定,“60多年的實踐證明,我們黨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同時又強調,“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他多次告誡全黨:“要牢記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記‘兩個務必’,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着力解決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性課題。”以增強全黨的憂患意識,保證黨和國家事業的長治久安。最後,學習歷史方法,把握歷史邏輯,運用歷史規律,回答歷史課題。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用這個方法,將世界社會主義500年曆史劃分為六個邏輯階段,即空想社會主義產生、科學社會主義創立、十月革命和蘇聯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國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改革開放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用“五個得來的”,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歷史底藴和長期實踐基礎:是從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新中國70年的持續實踐探索、近百年來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實踐、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發展有其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歷史大勢必然浩蕩前行而不可逆轉,“人類可以認識、順應、運用歷史規律,但無法阻止歷史規律發生作用”。這種歷史觀,也是歷史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看世界,不能被亂花迷眼,也不能被浮雲遮眼,而要端起歷史規律的望遠鏡去細心觀望。”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學習把握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思維方式、歷史分析方法,順應歷史規律,認清歷史大勢,回答歷史課題,引領世界進步的歷史潮流,真正讓歷史告訴未來,開創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智慧和力量,為人類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