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通用10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33K

大家在這次學習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中,一定都深有體會,那麼是時候都來寫一寫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通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閲。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通用10篇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1

1、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再次臨危受命,掛帥親征,敢於發聲,家喻户曉,一聲號令,全民不動,是一位院士,也是一位戰士,更是一位國士。

2、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對打贏這場戰役都有着不可磨滅的功勛,第一個提出“武漢封城”的人,奮戰在抗疫一線,嘔心瀝血,帶領團隊研發疫苗。

3、陳薇:中國工程院院士,生化專家,病毒終結者,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了確診速度。

4、張文宏: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更像是一個醫術高超的心理治療師,他在和人們調侃的同時醫治着疫情帶給人們心靈的創傷,“最有效的藥物是什麼?人的免疫力”“你在家隔離也是戰士,病毒都給你悶死了”,“都在歌頌醫生,完整説法應該是醫護人員”,“防火防盜防同事”成為抗疫的名句。

5、張繼先:武漢市中心醫院醫生,疫情上報第一人,奮戰在抗疫第一線,急病人所急,“我這次把一生的眼淚流光了!”

6、王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內首屈一指的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與鍾老齊名,大膽提出建設方艙醫院的設想,讓武漢在短短24小時之內,迅速建成3所“方艙醫院”,增加了4000多張牀位,是火神山醫院牀位的4倍還多。

7、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提高了中度和輕度病人治癒率,降低了重度和危重病人死亡率。

8、張定宇: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疫情狙擊手,身患漸凍症依然戰鬥在抗疫一線。“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裏搶回更多病人。”這位硬漢、這位狙擊手眼中只有一個目標---新冠狀病毒,狙擊、狙擊、再狙擊。

9、張思兵:武漢火神山醫院院長,解放軍總醫院衞勤部部長。2003抗擊非典年他和他的醫院做到了三個“零感染”,援建小湯山醫院,這次抗疫臨危受命,他要把救治流程搞好,因為流程很重要。

10、王行環:武漢雷神山醫院院長,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一切為病人着想”,是王行環的座右銘。“儘量針對不同的病人制定不同的方案,做到因人而異、個性化治療。”截至2月16日,雷神山醫院收治患者總人數近600人。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2

在抗疫一線,有這樣一羣人。他們站在污染區和清潔區的邊界,把醫務人員武裝得嚴嚴實實送進病房,而且還要負責把他們從污染區安全地接回來。他們就是院感醫生,被醫務人員親切地稱作“安全守護神”。

婁昊來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2月4日隨隊到武漢後,就一直在承擔河南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一線醫生的感染防控工作。

穿防護服難,脱防護服更難。因為從污染區出來,所有的防護都已經被污染,醫護人員需要在不接觸污染面的情況下脱掉防護設備。這也是他最緊張的時刻。

醫護人員一天四個交接班——凌晨2點,早上8點,下午2點,晚上8點。每次交接班,婁昊都要跟着上班的人去方艙指導穿防護服,然後指導下班的人脱防護服,只有在交接班的間隙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會。

從第一天起,婁昊每天四次往返方艙,從未缺席。已是深夜,婁昊又要和幾名醫護人員前往方艙醫院交接班。出發前他通過我們的鏡頭,代表院感人向一線戰友們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3

蔣金波,江西省贛州市大餘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師。

2020年1月28日23時50分,在疫情防控一線連續奮戰十幾天的蔣金波醫生,因勞累過度突發心梗,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時年58歲。

據悉,在1月15日,在疾控中心工作了38年的蔣醫生就主動請纓上一線,成為了流行病學調查組的一員,因為單位只有一名專職司機,蔣醫生還自願擔任兼職司機,和同事深入火車站、汽車站、各高速路口設卡點、大型商場等進行防疫指導。從1月15日到28日,蔣醫生沒有申請過休息,在28日下鄉完成消殺工作後,倒在家中。 

朱海秀生於1997年,是河南省洛陽嵩縣紙房鎮朱王嶺村人。2019年7月畢業後就職於中山大學附屬醫院第三醫院內科ICU病房護理工作。22歲時已經是一名共產黨員。她堅韌、頑強、有責任、有擔當。2020年1月24日,報名參加該院馳援醫療隊,投身武漢抗疫工作中。

她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去之前未和父母打招呼,她説:“救人嘛,本來我們醫護人員就有這樣的使命和責任。”在武漢工作期間,由於高強度的工作和長期間的熬夜加班,使她的眼圈周圍顯得烏青。由於長時間佩戴防護用品和接觸消毒用品,她的臉上長出了很多濕疹,並且往外滲血。從這些畫面不難看出在武漢的20多天裏,她的內心經歷了什麼樣的考驗的挑戰。

疫情洶湧而來,每天都有一批疑似病例患者被確診,每天都有一批人死亡或治癒出院。這些數字變換的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的悲喜劇。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4

3月1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門口,因道路進行緊急施工,接運患者的車輛暫時過不去。隨着車輛增多,有的人從車上下來,開始圍觀。火神山醫院安保專班負責人孟祥德(見圖。資料照片)感覺到了風險:人員聚集,有可能帶來交叉感染。“你們退後一點!”他立刻挺身而上,開始指揮各方:“大家不要急,我們一定快速打通道路!”孟祥德一邊將患者引至安全地帶,一邊帶領民警搬走門口的石塊、路障,經過緊急疏通,成功打開了一條車輛通道。

14年部隊生涯和17年警察生涯,鑄就了孟祥德頑強的硬漢性格。在火神山醫院建成之前,武漢市公安局特警六大隊大隊長孟祥德主動請戰,快速組建了火神山抗疫突擊隊,2月初率隊進駐火神山。“我們的字典裏沒有‘不’字,別人去不了,我們能去;別人幹不了,我們能行!”孟祥德説。

2月2日晚8點起,為保障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順利入院,孟祥德帶隊連續奮戰兩天兩夜,交通指揮、人員排查、巡邏值守。2月4日早上7點,他就帶領隊員在現場開展交通管控和道路指揮,連續站崗17個小時,最終護送一台台載着患者的救護車順利駛入醫院。

2月8日,面對300張即將進場的新增牀位,在護欄數量不足的情況下,隨着他的一聲“跟我上”,40名民警在知音大道上每隔50米設一個崗,頂着寒風冷雨疏導車輛和穿越的行人,開闢了一條兩公里的綠色通道,確保了大批緊急物資的快速送達。

2月15日早上8點,孟祥德帶隊在醫院周邊開展巡控時,發現前夜的暴雪壓垮了一處醫院圍牆,他又第一個衝上去扶起近百斤的護牆板,和4名隊員一起將由近3米高的活動板組成的牆面重新拼接。醫院工作人員感謝道:“你們搶修的不僅僅是破損的圍牆,更是生命安全的屏障。”

面對大量求助運送“救命資料”的家屬,孟祥德設置了“愛心傳遞箱”,將患者的病例、CT等通過傳遞箱進行收集和登記,集中轉交醫護人員。醫護人員稱讚他是一面“戰地旗幟”。“我只是這場武漢保衞戰中千千萬萬名戰士中的一員。守衞患者、守衞白衣天使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榮幸。”孟祥德説。

孟祥德請纓上了一線,妻兒都很理解。孩子在作文中寫道:“我的爸爸是警察,雖然很久沒見他了,但是我知道他就在我身邊,一直在守護着我們的安全!”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5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下花園區花園鄉“九零後”幹部__舍小家、為大家,不顧個人安危戰鬥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入黨誓言,用無私奉獻詮釋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大年七年級,__從各類新聞報道中看到疫情形勢愈發嚴峻,自己所包的後堡村流動人員較多、道路四通八達……,想到這裏越發放心不下所包的村。可自己已經半年沒有回老家看望父母,年三十剛到家的他面對父母不捨的目光有些猶豫,而且孩子剛3個月大,萬一他在一線工作中不慎感染,就會置家中妻兒於危險中!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名黨員,在危難時刻怎能貪生怕死、瞻前顧後?”他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還沒有等到鄉里通知,他自己就簡單帶了些生活用品,獨自從老家返回下花園,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緊張的防控工作中。

“這裏危險,我先上”

第一輪對湖北返鄉人員的摸排統計中,與一名村民的通話引起了__的注意:這名村民的女兒一家三口常住武漢,打電話詢問他們從武漢返鄉日期時,該村民支支吾吾地回答讓__起了疑心。和村幹部溝通後,__決定去該村民的家中當面核實。

在疫情爆發初期,大部分基層一線同志連口罩都沒有,有人勸他“別去了,太危險!”他冷靜地説:“今天渾水摸魚混過去,就是對其他村民的不負責任!這裏危險,我年輕我先上!”在村書記的指引下,__同志單槍匹馬趕到該村民家,核對了其女兒一家返鄉的車票信息,反覆叮囑他們一定要自行在家隔離14天,並派專人每天詢問涉及村民一家人的體温,一切都安排妥當後才放心離開。

“疫情面前,個人困難不算困難”

雖然是“九零後”,可__作為後堡村的包村幹部工作起來一絲不苟、認真負責。白天他和村幹部一起“入户走訪+電話聯繫”,摸排全村人員情況;在進村路口設置檢查站,對過往車輛人員嚴格檢查,對走親訪友堅決勸返;晚上其他同志回了家,他還要在電腦前統計報表、梳理信息、構思材料。

為了作好鄉里村裏的防控工作,他索性每天住在辦公室,用他的話説“方便加班,有什麼突發情況也能第一時間趕到。”由於工作較忙,他總是錯過食堂打飯的時間,於是在辦公室囤了幾箱子方便麪,餓了就隨便吃點,其他同志問他苦不苦,他總是笑一笑説:“疫情面前,個人困難不能算是困難,吃點苦沒什麼。”

“我們的工作越細,村民的安全就多一份保障”

後堡村是下花園區的城中村,有945户1700餘人,村民和社區居民交錯混雜,外出務工人員和流動人口數量大,還有很多村民常年居住在外地,這些都為疫情防控帶來極大的困難。__每天一早就到村裏,哪裏需要他、他就到哪裏。

為準確瞭解湖北返鄉人員及外出務工人員的身體狀況,他和村幹部們精心挑選了8名責任心強的村民志願者為網格員,做到回鄉人員基本信息100%全摸清、回鄉人員每日狀況100%全核對,實現了覆蓋全村。村裏有檢查站3個,他每天都到各個檢查點為值守人員送物資、查夜崗。他經常對其他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越細,村民的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後堡村有全區最大的農貿市場,他充分發動村幹部和市場內商户實行出入管控,定期清掃消毒,並要求市場在人流增多的情況下實行限流措施,在做好各項防護的前提下安全保障全區羣眾的食品供給。

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__同志始終戰鬥在第一線,入户訪查、設卡盤查,每個戰場都有他的身影,他以堅定的初心和共產黨員信仰,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6

鍾南山院士

鍾南山院士,抗擊非典的大功臣,在他84歲的高齡,仍然在病毒爆發的第一時間踏上了前往武漢的列車。哪裏有病毒疫情,哪裏就有他偉岸的身影。在他這個年紀,覺大部分人可能已經在家裏幫孩子帶孫子輩,頤養天年。但是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用自己平生所學儘可能救治更多的病人,大家看到了鍾南山就像看到了太陽、看到了希望。在列車上鍾南山院士休息的場景被人拍了下來,無不讓人感動,畢竟歲月不饒人,原來人也是會老的,也是需要休息的,希望鍾南山院士可以多保重自己的身體,您永遠是我們尊敬的院士。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7

在抗疫一線,有這樣一羣人。他們站在污染區和清潔區的邊界,把醫務人員武裝得嚴嚴實實送進病房,而且還要負責把他們從污染區安全地接回來。他們就是院感醫生,被醫務人員親切地稱作“安全守護神”。

婁昊來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2月4日隨隊到武漢後,就一直在承擔河南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一線醫生的感染防控工作。

穿防護服難,脱防護服更難。因為從污染區出來,所有的防護都已經被污染,醫護人員需要在不接觸污染面的情況下脱掉防護設備。這也是他最緊張的時刻。

醫護人員一天四個交接班——凌晨2點,早上8點,下午2點,晚上8點。每次交接班,婁昊都要跟着上班的人去方艙指導穿防護服,然後指導下班的人脱防護服,只有在交接班的間隙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會。

從第一天起,婁昊每天四次往返方艙,從未缺席。已是深夜,婁昊又要和幾名醫護人員前往方艙醫院交接班。出發前他通過我們的鏡頭,代表院感人向一線戰友們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8

黃友軍

他是武漢的守護者,常青街環境衞生管理所所長黃友軍,凌晨3點就起來掃大街,記者碰到他時,他已經連續工作了6個小時。如今站在危險第一線的除了醫生,就是他這樣的環衞工人。“垃圾裏滿是病菌,但垃圾箱是我們的主戰場,把垃圾處理妥當,才能真正為大家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特殊時期,不容退卻,從疫情開始後黃友軍和妻子,就再也沒回過家,“不敢回家,只能住酒店,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裏。”“擔心孩子嗎?”“説不擔心是假的,但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儘快渡過難關,到那個時候,我們一家人,就可以熱熱乎乎地吃個團圓飯了。”説話間,照在黃友軍臉上的陽光,像極了春天。沒有人想做英雄,為的是問心無愧,我是武漢人,武漢我守護!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9

疫情初期,武漢就診發熱病人突增,各大醫院不斷有醫務人員感染,急診科成為重災區。然而武漢第三醫院感染的醫務人員相對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護士感染。董芳的職業敏感,保護了許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陳偉工作的武漢市中心醫院發現幾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訴了董芳。董芳同時參加了國家疾控中心專家的培訓,培訓時説不明原因肺炎是一個呼吸道的疾病,沒有確定人傳人。但董芳敏鋭地感覺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過飛沫傳播,類似於肺結核。於是她馬上第一個向醫院申請給ICU配N95口罩、防護服和空氣消毒機。ICU病房原來是大通間,董芳又想辦法改造成隔離病房,安裝了56台移動滅菌站。她在全院第1個培訓N95口罩和防護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視頻學習,嚴陣以待。

“我感覺這就像打仗一樣,得先把戰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話就會暴露在流彈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沒有辦法去戰鬥。”董芳常對科室的同事們説。

董芳自己也幾次踏上了生死線。

最危險的事發生在2月24日,天較悶熱,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護服穿了好幾層,滿頭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裏。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內層全部打濕。她一吸氣,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裏,讓她快要窒息,腦袋一陣暈眩。董芳趕快讓其他醫生接手,而她必須馬上從10樓下到1樓清潔區才能脱防護服。她不敢跑快,因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來,便有被傳染的危險,因為10樓和電梯裏都是污染區。等電梯時感覺很漫長,電梯上到3樓停一下,在8樓又停。飽受煎熬的她感覺沒法呼吸,終於等到電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鐘,但她還是堅持按順序脱防護服、鞋子、護目鏡、外層口罩,每一個步驟完了都進行手消,最後摘下N95口罩時,董芳長吁了一口氣,感覺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難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種可怕的感覺?”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10

17年前,鍾南山教授領軍抗擊非典;17年後的這個冬季,84歲的他再次臨危受命,出任國家衞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他建議公眾“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做了“逆行者”,義無反顧趕往武漢防疫第一線,滿滿的行程安排,風塵僕僕。

這位當年敢講真話、敢涉險灘、敢啃硬骨的老人,再次成為絕對的超級明星、全民偶像。他的言談舉止令全網瘋狂刷屏,令無數人為之振奮與動容,很多經常看偶像劇的女性朋友都説:沒想到被一個老爺爺圈粉,毫無抵抗。

84歲,在這個絕對需要安享天年的年齡,支撐他出山,承擔如此大的身體與精神負荷的,絕對是醫者仁心和國士風範。84歲高齡的鐘南山,是一位長者,一位醫者,一位仁者,他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

一位老師這樣概括:知識淵博,專業過硬;懸壺濟世,心懷悲憫;勇於擔責,敢説真話;義無反顧,不怕犧牲;救民於水火,救國於危難……我們一直在尋找讀書之用,教育之本,或許這就是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