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六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2W

【篇一】

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六篇

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經典著作《給老師的建議》,下面我就談談我對這本書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閲讀——思考的源泉

閲讀這個詞在書中的出現頻率頗高,閲讀的重要性由此可見。那麼對於閲讀的重要性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呢?

首先,對於學習困難的事學生來説,閲讀能能教會他們思考,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對於比較“優秀”的學生來説,能夠開闊視野並且產生新的疑惑。韓愈在《師説》中説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認為,在今天,也許可以改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促思也。”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之道,在發現的過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成為一個會思考的勞動者。

其次,對於教師,閲讀對其發展也是同樣重要。教師給予學生一滴水,那麼自己也必須要有一桶水。但閲讀對於教師不僅僅是獲取相應的知識那麼簡單,更多的是通過閲讀提升教師的素養,使自己的知識視野要比教學大綱寬闊的多。

既然閲讀如此的重要,那麼我們應該讀些什麼呢?

1.對於學生而言,需要閲讀科普讀物,閲讀科普書籍既能開闊視野,又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大師在書中提到,隨着時代的發展科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着,而我們又不可能不斷地把日新月異的新的概念和規律性補充到中學教學大綱裏去,所以要依靠閲讀科學書籍來使學生髮現這些知識。一般的科普書籍對於第一次接觸的學生來説層次相對較高,不可避免的就會產生許多疑惑,學生頭腦中產生的疑問越多,他對課堂上和學習新教材過程中所講的知識的興趣就越高,這些疑惑就是學習的動力。學而時習之,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個良性循環。

2.對於教師,大師給我們的建議是

(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

(2)關於可以作為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

(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我們常説“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教材中的內容只是常識,教師還要廣泛涉獵知識,既源於教科書又要高於教科書,將難以消化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聯繫,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多的時候,才有可能深入淺出的應對所教的內容,將死板的教科書變成激發學生興趣與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在備課時,不單純只看教科書和教學參考。還從多種渠道,如網絡、期刊、雜誌中搜集有用的信息,並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形成教案,講授給學生們聽。

教師要把課上好,就必須讀書增進知識廣度與深度;
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養,就必須讀書增強智慧;
教師要研究學生問題處理學生問題,就必須讀書增加心理學知識。不但老師要讀書,更要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樂於讀書。

二.課堂教學——善於思考

對於教師來説,課堂紀律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書中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方法: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確實,猶如書中開篇就提到的“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一樣,學生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他們的學習層次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同一套教育方法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實總結起來也非常簡單,也就是我們所説的應材施教。道理非常簡單,但是實施起來卻是一頭霧水,我們在課堂上所做的無非是把所寫的教案通過課堂的方式展現出來,又怎麼能把握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呢?但是書中卻提到一個優秀的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處於他的注意中心的,並不是所學的東西的內容本身,而是學生,是學生的思維以及學生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看到這裏我有些明悟,回想自己上課時的情境,自己的注意力大部分時間都放在教案的回憶以及教學進度上,對於學生是否在課堂上思考確實沒有注意。究其原因還是備課不夠充分,對於教材把握不夠清晰。學生在課堂中沒有進行腦力活動,更不用説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所以我今後的努力努力方向就是在課堂上發揮自己所能,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思考的快樂。

那麼如何在課堂中創設思考的氛圍呢?我想最關鍵的就是要把自己也培養成思考者。教師要給學生帶去思考,自己首先也應善於思考,善於鑽研教材,有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只有使教材瞭然於胸,才能在課堂上運籌帷幄、高屋建瓴;
然後要善於思考學生,“思學生所思,想學生所想”,只有充分了解你的每一個學生,才能更好的駕馭課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你的學生折服於你,更好地提高你的課堂效率。

最後反思自己一個學期的教學,發現實在有太多的不足。在今後的課堂中我想會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在思考中昇華,體會思考的力量,讓學校成為他們思考的樂園。

【篇二】

前不久,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情異常激動,深深地被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點折服了。讀過這本書後,真的意識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闢,啟人深思。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讀書感悟。

感悟之一:教師應堅持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記住,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你的教育車間裏增添了一件新的精緻的工具。

真的有些後悔,後悔今日才讀了這本名著,又有些慶幸,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本好書。這對我來説,是一個很大的觸動,平時也想讀點書,但有時總以工作累,家庭瑣事多為由,沒能堅持下去。從此,我要制定一個讀書計劃,多讀好書來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還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好,那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把讀書當作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讀好書能夠淨化我們的靈魂,開啟我們的教育良知,鍛造我們的優秀品質,靜下心來讀書是提高教師素養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師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教師應善引學生

關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論述:“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説,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濕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他這個比方很恰當,學生的興趣是潛在的,需要教師的精心呵護與培養。

我們會發現,學生在低年級時,學習積極性也很高的,學習成績也不錯。可到了高年級,有的學生對學習有些無所謂了,學習成績也下滑的很快,任憑老師怎麼去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原因就是這些孩子的學習興趣慢慢的減退了,消失了,而我們做教師的有沒有及時發現,及時引導。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讓學生始終對學習有興趣,並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感悟之三:教師應善學

“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們應該向哪師學習的問題,對於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在不熟悉、不瞭解的情況下,應該選擇哪些老教師呢?他給了我們一條非常好的建議,那就是,你先看看學生的練習本。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練習本里的作業都完成的很好,那麼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裏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學生的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確實是,學生的學習習慣是教師素養的一個縮影。

其次,我們學習別人的經驗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學習人家的思想。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説,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這一條對於任何一位教師來説都是關鍵的,但是,年青教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在向別的優秀教師學習的時候,全盤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顧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結果別人的經驗沒有學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這就猶如“邯鄲學步”,這些確實困擾着一些很想努力提高的教師們。有時也困擾着我。

【篇三】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需要,譯者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外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它讓我明白了原來學生這樣教.會存在那些不足,那樣教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讀後我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我為大師給我指引教學方向心中激動萬分,同時,為自己過去的想法而慚愧。

第一個感受:愛學生

我曾經為自己選擇了教師行業迷茫過,也為我第一次當班主任泄氣過。面對幾十個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時,煩心的事就接踵而至,沒有一天消停過。漸漸地剛畢業時的雄心壯志漸漸隱退,我甚至也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教師這個職業。當我閲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霍姆林斯基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沒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缺點,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緊要的,是每個孩子年齡階段所表現出應有的特徵時,你會為自己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行為感到可笑。我們要理解兒童的行為,懂得兒童是一個經常在變化着的人。教師的心胸要寬廣,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給每一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應當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這些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帶着這種對孩子的熱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師生關係會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異性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高瞻遠矚,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學生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語文老師尼娜彼特羅芙娜的學生米哈伊爾一樣。儘管米哈伊爾在平時上課中讓尼娜彼特羅芙娜氣得臉色發白、雙手顫抖,但當這個“兩分生”--米哈伊爾很瀟灑地為她修理好電視機後,尼娜彼特羅芙娜感到非常的難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羅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責:我們做教師的人,怎麼會沒有發覺,在我們認為無可救藥的懶漢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裏,還藴藏着天才呢……

這一事例不禁促發我深思:既然是在學校的“兩分生”,還能很快成為一個技術很高的電視機修理工,我們在今後的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中是否應該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其實,在我們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總會遇到這樣類的學生。如我班的熊文傑同學,脾氣大,易怒,愛和同學動手,我想盡各種辦法,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但是那次的運動會,他卻咬緊牙關為我們班贏得了兩個第一名,在表揚他時,他收起了平時聽到批評時那副不屑一顧的面孔,露出了羞澀的笑容。我想,也許他只是需要更多的關注,也許

他愛動手只是太好動,且精力旺盛,於是,我只要一抓住機會就表揚他,要尊重孩子的差異,同時也發現他的優點,他從小練習書法和繪畫,是我們班書法最好的學生。還有我們班陳子萱,雖然學習上並不突出,他卻優一顆熱心腸,什麼事都搶着幹,是一個樂於助人的小能手。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分數來給一個人做出好的或者壞的結論,那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因為上課、掌握知識、分數--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只是許多領域的一個領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結構的發展水平,事實上無法單純用紙筆工具準確地測量出來。傳統的考試,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由於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以此對學生做出或優或劣的判定。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分數也並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

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儘可能地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第三點:多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我想:這也就是許許多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根源。在今後的日子裏加大閲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多,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繫,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於字裏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並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

【篇四】

關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論述:“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説,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濕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他這個比方很恰當,學生的興趣是潛在的,需要教師的精心呵護與培養。

我們會發現,學生在低年級時,學習積極性也很高的,學習成績也不錯。可到了高年級,有的學生對學習有些無所謂了,學習成績也下滑的很快,任憑老師怎麼去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原因就是這些孩子的學習興趣慢慢的減退了,消失了,而我們做教師的有沒能及時發現,及時引導。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
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讓學生始終對學習有興趣,並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篇五】

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讀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他的教育理論深深地鼓舞着我,讓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我覺得它真的是教師的必讀書,讀好它,可以做教師,可以做名教師;
可以做教育家,因為它是教育的智慧結晶。

蘇霍姆林斯基當過30多年的國小、中學的教師,所以寫出的東西沒有深奧的教育理論,非常貼近教師的工作與生活,就如同一位身邊的良師益友在耳邊娓娓道來,道出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與困惑。這裏有差生轉化的問題,有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問題,有課堂教學管理的問題,有班主任工作的問題……並且有着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

蘇霍姆林斯非常重視師生的讀書問題,這本書有一百章,大約有400多處提到讀書。他認為師生讀書可以解決太多的問題。我們教師是如何讀書的呢,我們教師讀了多少本教育名著,僅靠書本,實踐證明,如果教育僅侷限於書本,對教師和學生來説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更是教育的悲哀。中國教育報有這樣一段話:“教師不讀書,已是教育發展的嚴重瓶勁。一位不讀書的教師,難以以身作則教導學生熱愛讀書。如果教師長年不摸書本,如果從學校走出的學生們除了會做練習題,所有的好書與他們無關,這是多危險的事啊。遏制這種危險的蔓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老師們先捧起書本。”可見,教師讀書問題已不是教師個人的問題,小處來説是教師本身工作的需要,大處來説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為此,有人曾説:“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

讀書,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條重要的幾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師的備課不能僅侷限於教科書,應建立一種宏觀的備課觀,這就是多讀書,讀好書。教師傳播的是知識,也是在傳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負着教給學生生存的責任。“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在從事着塑造學生靈魂的光榮的、艱鉅的使命。唯有多讀書,讀好書,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維枯竭,讀書是涵養水源,唯有此,才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給我們老師提出了100條建議,每一條建議圍繞一個主體,有精闢的理論分析,也有生動的實際例子。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我們教師來説,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用心潛讀,就彷彿與作者進行了心靈對話,我們收穫了很多的人生哲理。

讀了這本書,裏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給了我很大的影響,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其實一百條建議中的每一條建議都有其獨特的內涵,我們還需不斷地學習、充實、和發展!

【篇六】

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所説: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表,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在這個學期裏,我在教學之餘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説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啟發。讀着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能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紀老人冰心曾説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完這一百條建議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讀後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閲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我感觸頗深,啟發非淺。

第一、教師要愛自己所選的職業

在選擇做老師之前,我們每個人都要先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份職業,這樣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工作中的一個個難題。

在給《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作者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女教師退休前,舉辦了一次隆重的晚會。這位即將退休的女教師事實上還相當的年輕,她從20歲開始工作,到退休也不過45歲。為什麼這麼年輕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這位女教師連多工作一天都不願意,恰好當她在學校工作滿25年度那天離開工作。她的告別講話,消除了所有的疑問。她説:“親愛的朋友們,我離開是因為學校工作不是我喜愛的事業。我在這個工作中得不到滿足,它沒有給我任何樂趣。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劇。每天都盼望着課快些結束,喧譁聲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獨處。你們感到驚訝,一個45歲的婦女就離開了工作,而她的健康還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經受了內傷。受內傷是因為,工作沒有給我樂趣。我的心臟病很重。勸告你們,年輕人,自己檢驗一下,如果工作沒有給你們樂趣,那就離開學校,在生活中正確地判斷自己,找一個心愛的職業。否則工作會使你們感到痛苦。”

思考一下這個悲傷的故事。健康、情緒、充實的精神生活、創造性勞動的樂趣、從心愛的事業中得到滿足,都是緊密聯繫、互相制約的。如果對教育事業沒有無限度熱愛而強迫自己去做這份工作,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會給自己帶來身心的損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點的樂趣,那麼這份工作簡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與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在工作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並且發現了自己的價值,那麼這種人生絕不會像那位女教師一樣悲哀。這讓我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句歌詞:因為愛,所以愛。所以説,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確定的是愛自己所選的職業,並願意為它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