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動中國人物事蹟通用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33K

大家在撰寫事蹟材料的時候需要注意用詞恰當,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都肯定碰到過事蹟材料,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孝感動中國人物事蹟通用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孝感動中國人物事蹟通用7篇

孝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篇1

劉秀祥1986年出生,20__年,劉秀祥曾因“千里背母上大學”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並獲得“中國好人”稱號。20__年,大學畢業的劉秀祥放棄高薪就業機會,毅然選擇回鄉教書育人。從教至今,劉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他走遍村莊,只為通過教育改變更多大山孩子的命運;他致力公益,牽線“一對一”資助上千名貧困學生,開展公益勵志演講上千場,聽眾達上百萬人,只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家鄉的孩子們奮鬥的力量。20__年,劉秀祥先後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和全國“最美教師”稱號。

劉秀祥畢業後收到了多家企業的入職邀請,而且待遇不錯,月薪上萬,可他最終決定放棄高薪工作,回到貴州老家當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去幫助更多像他一樣深陷貧窮境地的孩子。

現在的劉秀祥,已經是貴州望謨縣實驗高中的副校長,獲得諸多榮譽,兩次入選“中國好人榜”,也成為“中國最美教師”。

工作之餘,劉秀祥積極開展公益活動,全國巡迴勵志演講1000多場,聽眾上百萬人,還資助貧困學生1700多人。

八年過去了,望謨縣越來越多的孩子通過教育走出了大山。劉秀祥堅信:“無論我們的孩子身居何處,怎樣的家庭和怎樣的環境,都應該有更好的未來。通過教育扶貧才能徹底拔掉窮根,越是偏遠的地方越需要優質的教育,因為孩子們的未來就在現在的課堂裏。”

劉秀祥是令人敬佩好老師,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希望他越來越好。

孝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篇2

1.羣英薈萃

楊振寧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後,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讀研究生。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住在聯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這些中華民族未來的精英們聚於一起,在陋室裏交談切磋,結伴探索着科學的奧祕。

2.楊門長子

作為楊家長子,楊振寧為鼓勵弟妹多唸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則:一天之中,誰唸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週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裏看一次電影。

3.名師高徒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説,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裏,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楊振寧還多次説過:"在聯大給我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楊振寧本科畢業時,選了《用羣論方法於多原子的振動》作畢業論文,並請吳大猷做論文導師。楊振寧在研究生院讀書時,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導,對統計物理髮生了興趣。1944年研究生畢業時,楊振寧請王竹溪教授作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其指導下又非常成功地寫出了碩士論文,《超晶格》即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楊振寧發來唁電説:"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楊振寧還回憶道:"以後四十年間,吳先生和王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楊振寧在研究生院期間聽了馬仕俊教授的課後,開始注意"場論",並對變形物體熱力學也非常感興趣。

1957年12月10日,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領獎台。其前,楊振寧寫信給吳大猷,感謝吳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和羣論的領地,並説後來包括宇稱守恆在內的許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吳先生15年前介紹給他的那個觀念有關。

孝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篇3

學習了鄧小嵐老師的先進事蹟,她那一心只為教育事業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震撼着我。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教師我深知,我們應該有同樣的教育精神、同樣的教育信念、同樣的育人態度和同樣的職業操守,那就是淡泊名利、甘做人梯、創新育人。在鄧小嵐老師的示範和啟迪下,我為以後的教育生涯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即努力增強作為一名新時代教師的使命感,不斷強化自己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心,爭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一位有理想有信念的好老師,才會在學生們心中播下理想與希望的種子。

鄧小嵐就是這樣一位老師,在樂隊成立之初,資金不足,硬件設施薄弱,困難重重,她不怕困難,修建教室,置辦樂器,拿自己的退休金、親友的捐款及尋求相關部門的支持來發展樂隊,參加比賽。這是一項多麼艱鉅的任務,她十幾年如一日的在大山裏堅守奉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真真切切的改變了大山裏孩子們的成長軌跡。這種信念令我十分欽佩。

我要努力做一個像鄧小嵐老師那樣的好老師,有理想、有信念、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朝着一個理想信念努力奮進的人。

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

教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選擇做教師,就選擇了奉獻。淡泊名利、甘為人梯,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鄧小嵐老師義務支教18年,不圖名利、不求回報,只為用音樂來點亮貧困山區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她真的做到了,這是何等的大愛與堅持。圖片這種對教育的堅守、對精益求精的追求、對學生渴求的滿足,深深感染了我。讓我再一次認識到,教師不僅僅是一份職業,它肩負承載着着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

打鐵還需自身硬,做好老師要有紮實學識。

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人,如果不時刻提高學習、提高學習的能力,勢必會被時代所淘汰。當今社會,知識更新速度飛快,做一個好老師,更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鍥而不捨的學習研究,以源源不斷的進取創新,才能為學生提供鮮活的知識清泉。鄧小嵐老師用自己紮實的學識打造的“馬蘭小樂隊”多次獲獎,遠近聞名。舉辦音樂節,為小山村帶來了“國際範兒”,讓孩子們在音樂中感受到極致的歸屬感、自豪感。

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不捨的關懷,愛是真實的行動,愛是責任和付出,不是空口説一説。我深深感受到了鄧小嵐老師的對孩子們的仁愛與堅持。鄧小嵐老師家住北京,但她一心撲在馬蘭合唱團孩子們的身上,堅持每個月去兩次馬蘭村,手把手的教,面對面的指導,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年紀,但她為了一份承諾一份惦念一份責任一份愛心,長年兩地奔波往返。我想這就是_説的仁愛之心吧。只有真心付出,才會有豐碩的成果,這才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社會也在飛速的發展,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對教師的綜合要求也在不斷的嚴格化,身為新時代教師,肩上的使命和責任十分艱鉅。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才。鄧小嵐老師堅守支教18年,從北京往返馬蘭的路程達20萬公里,她用她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初心和使命。她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範,我引以為傲,併發自內心的欽佩。

鄧小嵐老師這種精神,深深的鼓舞了我,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高尚、優秀的品質,她把她的一生獻給了教育事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鑄就了永恆的、發光的、不滅的師魂。她的精神為我的教書生涯指引正確的方向。正如這句話,斯人已去,風骨長存!我會以鄧小嵐老師為榜樣,在以後的工作中,時刻提醒自己,用四有好老師的標準衡量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反思,爭做新時代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繼續把這份光與熱延續下去!

孝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篇4

顧誦芬(1930.2.4-),江蘇蘇州人。飛機設計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i95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歷任工業部航空工業管理局工程師,瀋陽機械製造廠設計室空氣動力組組長,中國航空研究院飛機設計所所長,瀋陽飛機制造公司總設計師,航空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現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兼任中國航空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空氣動力研究會理事。當選第六、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致力於飛機設計研究,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高空高速殲擊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也是該機以後改型的總設計師。他直接組織、領導和參與了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佈局和全機的設計;先後承擔殲教1型和殲教6型噴氣式教練機的氣動設計工作;他利用系統工程管理方法,把飛機各專業系統技術融合在一個總體優化的機型內,成功研製殲8Ⅱ飛機;領導了飛機主動控制技術研究、高性能遠景飛機概念研究。

顧誦芬直接組織領導和參與了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佈局和全機的設計。在中國國內首創兩側進氣方案;抓住初級教練機失速尾旋特點,通過計算機翼環量分佈,從優選擇了機翼佈局;消化吸收中國國外機種的技術,利用中國國內條件,創立超音速飛機氣動設計程序和計算方法;解決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術關鍵,確保了飛機定型;利用系統工程管理方法,把飛機的各專業系統技術融合在一個總體優化的機型內 。

顧誦芬主持殲八飛機的氣動力設計,任殲八飛機型號總設計師,解決了大超音速飛行的飛機方向安定性問題和跨音速的飛機抖振問題;擔任殲八Ⅱ飛機總設計師,利用系統工程管理法,把飛機的各項專業技術綜合優化於一個機型中;主持了主動控制驗證機的研製;與俄羅斯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院合作研究遠景飛機佈局等。

孝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篇5

聶海勝,1964年出生於湖北棗陽楊蕩鎮一個小村莊裏。兒時貧困的生活常常讓父母為區區幾元錢的學費犯愁,只好東挪西借,有時代替學費交到老師手中的竟是一隻兔子。

“太空一往返,中華五千年!”當楊利偉登上“神舟”五號飛船之際,他的戰友、中國載人航天首飛航天員梯隊成員聶海勝,滿懷熱情為記者寫下這句話。聶海勝,目送戰友飛上太空,心中充滿了對自己事業的崇敬和自豪。他説:“九天攬月,我們盼望那一天!”

對待學習,聶海勝自覺而刻苦。儘管沒錢買學習資料,但課本上的內容,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清清楚楚。

國中畢業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整個楊蕩鎮只有兩個學生考上。學校瞭解到他的家庭困難,為他補助了救濟金。每次放假,他還去十幾裏外的堂兄家幫着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下來能掙十幾塊錢。就這樣,他靠自己的雙手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

聶海勝説自己是幸運的,高中畢業時遇上了招飛。當飛行員是聶海勝的夢想,小時候在山坡上放牛躺着睡着的時候,從沒見過飛機的他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藍天。

有一天,家中來人,説是縣武裝部搞政審的,他才知道自己真的要去飛翔了。

臨走時,聶海勝像往常上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的行李。他死活不讓母親出門送自己,是怕母親難過。

來到航校,聶海勝好似鳥兒上了天。他覺得自己與飛行有緣,要不兒時為何會做那個無緣無故長翅膀的夢?為何摸着操縱桿就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樣操作自如?

聶海勝覺得自己是為飛行而生的。當年,作為同行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教官讓他給其他學員講講飛行體會,不善言辭的他只説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聶海勝開始改裝後第一次駕駛某型殲擊機單飛。第二天,他就遇上了事故。

那天,正當他準備飛向4000多米的高空時,只聽座艙外“砰”的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瞬間,飛機轉速、高度下降,艙內温度急劇升高。他一邊鎮定地向地面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

所有的辦法都嘗試過了,飛機還在下墜。這時,地面指揮同意他跳傘。但聶海勝還想做一做努力,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把飛機開回來!他試着讓飛機滑行,但因距離太遠沒有成功。

此時,飛機距離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急速下降的飛機帶來巨大的超重過載,動一下都很困難。最後,他不得不按下了彈射開關,此時他已出現了瞬間黑視,什麼也不知道了。

等他睜開眼,自己已落在了稻田裏,飛機摔在了離自己一百多米遠的山溝裏,扎進土裏十幾米深,着火0了。

後來經查明,事故原因是由於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鑑於聶海勝以良好的心理素質沉着冷靜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的勇敢精神,部隊黨委為他記了三等功。

孝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篇6

2月18日,在央視播放的“感動中國”的頒獎盛典上,我們的杜富國同志——傷情牽動國人心的排雷戰士,在邊境的掃雷活動中,面對複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他沒有退後,而是勇敢的向前邁進腳步,導致嚴重負傷,並把自己的雙眼和雙手奉獻在這次的邊境掃雷活動中,杜富國同志面對危險,捨己救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

平凡的軍人擁有一顆不平凡的心。在此之前,杜富國先後進行掃雷1000多次,拆除雷2400枚,每一次的掃雷活動無疑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之前的每次掃雷活動都安全渡過,最後一次掃雷活動卻讓他永遠的失去雙眼和雙手,再也無法擁抱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再也無法看見那一片由雷區變為綠油油的莊稼地。

他不僅是一名軍人,還有另一個身份——共產黨員。在入伍之前,杜富國還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但加入掃雷大隊一年後,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併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因為他看見出任務時,在前面的戰友都是共產黨員,他們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身後的戰友,他把前面的戰友當成自己的榜樣。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無數像杜富國這樣優秀的共產黨員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犧牲小家,犧牲自我,他們的肩上扛着黨和國家賦予的責任,不能在危險面前退縮,要做鐵骨錚錚的漢子。國富則民強,民強則國盛,國盛則民安,民安則天下太平,杜富強以血肉之軀擋住危險,用鮮血證明這句話的重要性。他敢於擔當,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共產。

孝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篇7

“黨需要我們到什麼地方,國家需要我們到什麼地方,我們就到什麼地方去。”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懷揣着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夢想,千里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夏季酷熱、冬季嚴寒,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作為一個身材嬌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懷疑樊錦詩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強的她,頑強地堅持了下來,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如今73歲的她已滿頭華髮,還在為敦煌文物事業殫精竭慮。

敦煌莫高窟營造於公元4世紀至14世紀,作為人類的文化瑰寶,歷經千百年來自然侵蝕和人為的破壞,文物本體和環境都十分脆弱。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當中,保護成了樊錦詩最重視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

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境監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產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新,攻克難題。正是在她的帶領下,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敦煌莫高窟保護是一項艱鉅而複雜的系統工程,要有明確的保護方向、保護目標、保護原則、保護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護。”樊錦詩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如此燦爛的文化遺產,保護僅靠人和技術還不夠,還要立法和制定保護規劃。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近年來先後公佈實施。

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錦詩先後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等職務。作為繼常書鴻、段文傑之後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長,樊錦詩深感肩上的重擔,絲毫不敢懈怠。她帶頭參與科研,與國際上優秀的文物保護機構合作,不斷將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

在樊錦詩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等多個國外科研機構展開了合作,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理念運用到敦煌遺產保護當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環境得到改善,安全係數得到提高,本體病害和損毀得到遏制,併為敦煌研究院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

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可隨着遊客的逐年增多,狹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畫開始不堪重負。如何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實現敦煌遺產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成了樊錦詩日夜思考的問題。

“不能關起門來搞保護,人們應該享受這一珍貴而優秀的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中國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樊錦詩參加了申遺材料的準備工作,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遺產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正在解決,一個全新的“數字敦煌”正向人們走來。

20__年底,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開工,這是莫高窟保護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天。樊錦詩不會忘記,一份她親自參與事關敦煌文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_提案,終於作為莫高窟保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一項綜合性保護工程開始實施。

在這一浩大的保護利用工程當中,除崖體加固、風沙治理、安全保衞等基礎性工程外,

還要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完成敦煌莫高窟149個a級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攝、加工處理和數據庫建設,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中心,通過數字電影等現代展示手段,給觀眾提供瞭解敦煌文化、藝術和價值的全新視角。

為了保護敦煌遺產,又能更好服務遊客,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國的大型遺址中,還率先啟動了參觀預約制,並開展了遊客承載量的研究。樊錦詩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遺址博物館,不斷增加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與服務功能。

在同行眼裏,樊錦詩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護專家和遺產管理專家,還是一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敦煌學者。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全體科研人員在石窟考古、佛教美術、文獻研究等很多領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經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最大實體,“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的歷史已經改變。

“國家的命運決定了莫高窟的命運,國家獨立了,國家強大了,國家發展了,我們的文物也就得到更好地保護了。”樊錦詩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與敦煌融為一體,把一切的成果和榮譽歸功於國家和集體,在她的內心深處,心甘情願,只想做一個“敦煌的女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