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警衞團戰士感人事蹟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9K

  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韓之間的民族內戰,後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美國、蘇聯、中國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下面是本站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戰場人物事蹟,歡迎大家來閲讀~

中央警衞團戰士感人事蹟三篇

中央警衞團戰士感人事蹟1

  張思德調入毛主席的警衞班後,這位聾啞戰士常到菜地裏找張思德,一起幹農活,還經常幫忙種菜。張思德只要有空,就去幫他挑水。張思德是四川儀隴人,1933年參加紅軍,與這位聾啞戰士是四川老鄉,還有着共同的經歷,也經過長征,負過傷。他尊敬這位聾啞戰士,對他以兄弟相稱。張思德出生於1915年,比聾啞戰士小20多歲,稱他為哥。

  聾啞戰士夏天總是光着腳幹活,造成腳裂,幾道口子都滲着血,走道也不靈便。張思德端來一盆熱水,幫他洗腳,把土豆糊糊塗抹在傷口上。一連幾個晚上,天天如此,聾啞戰士腳上的裂傷果然見好,感動得他“哇哇”地哭出聲來。

  後來,中央警備團的老人們回憶説,他見到張思德,總是伸出大拇指,兩人之間從沒發生過爭執。

  1944年9月5日,張思德在陝北安塞縣山中燒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聾啞戰士得知消息後,悲傷了好久,時常到埋葬在警備團附近的張思德墓前,一坐就是大半天。

  聾啞戰士雖然不會説話,但他發出的聲音很洪亮,嗓門很大。在張思德犧牲後的一段時間,常聽到他嘰哩呱啦地“講話”,沒人知道他在表達什麼,想説出什麼。

  他每天起得比誰都早,戰士們出操之前,他已經開始挑水、掃地、淘米做飯,一忙就是一整天。晚上,戰士們按時睡覺了,他還在磨豆腐、做豆漿,儘量改善戰士們的伙食。通信班的戰士外出送信,他總是把飯菜擱在鍋裏熱着,戰士們無論什麼時候回來,都能立刻吃上熱乎乎的飯菜,這讓戰士們都非常感動。

中央警衞團戰士感人事蹟2

  1942年,聾啞戰士所在的中央軍委警衞營與中央警衞教導大隊合編為中央警備團(對外稱第十八集團軍司令部警備團),直接隸屬中央軍委建制,吳烈任團長兼政委。開始時,聾啞戰士在中央警備團的連炊事班,幾個月後調到中央警備團團部炊事班。不管調到哪裏,他始終都勤勤懇懇,不辭勞苦,起早睡晚地工作。在中央警備團團部炊事班,他每天天一亮,就趕着牲口到山下馱水運水,按時保證團部機關人員的吃水用水。

  1942年7月的一天,聾啞戰士那雙本來就爛得不能再爛的鞋已經不跟腳,鞋底早磨穿了,他索性光着腳挑水。雖然地面温度很高,甚至有些燙腳板,他依然健步如飛地穿梭于山溝和山上的部隊駐地。突然,他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是朱德總司令。聾啞戰士把水桶一放,跑了過去,緊緊地握着朱總司令的手。但朱總司令的目光卻死死地盯着聾啞戰士那光着的腳,他讓警衞員立即通知警衞營的領導趕過來。

  一位副營長急匆匆地跑了過來。朱總司令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你這個副營長到底是怎麼當的?”當朱總司令指着聾啞戰士的雙腳時,副營長才知道朱總司令為什麼如此大發脾氣,立即表示説:“首長,我們立即給他發新鞋。”朱總司令的口氣不亞於下達一次重大作戰行動的命令,厲聲説:“趕緊去!要是我下次再看到他光着腳挑水,你這個副營長就不要再當了!”

  朱總司令從聾啞戰士脖子上拿過那條又黑又破的毛巾,給他擦額頭上的汗,又拍了拍他的肩膀,伸出大拇指。

  聾啞戰士明白了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也伸出大拇指,激動地高高舉在朱總司令面前。

中央警衞團戰士感人事蹟3

  王凱斌老人今年84歲,1920_年出生於河北省衡水專區景縣,1944年年末被日本人抓勞工抓到齊齊哈爾市挖洞、種水稻。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王凱斌參加了東北軍抗日聯軍。王凱斌老人為了革命出生入死,曾參加過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多次大型解放戰役。1950年10月19日,王凱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十五兵團警衞團五連擔任排長,負責彭德懷元帥的警衞工作。當時總指揮司令部設在朝鮮大榆洞。

  由於抗美援朝初期,美軍憑藉其空軍優勢,大肆搞空襲行動,出於安全考慮,司令部設立在隱蔽的山坳旁。“記得有一次,美軍的一架飛機被擊中,慌亂之中飛行員跳傘,正好落在志願軍司令部附近,我和戰友將其抓獲。飛行員一邊説英文,一邊做喝水的動作。”王凱斌回憶説,“抗美援朝戰爭應該從1950年持續到1958年,前3年是打仗,後5年是幫助朝鮮進行戰後重建,修橋修路。那時候,志願軍過得很苦,經常吃炒麪和炒過的苞米粒充飢,住不上房子,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山洞裏。”

  抗美援朝初期,美軍經常搞空中轟炸戰術,經常幾架戰鬥機並排飛過,一起扔燃燒彈或者炸彈。那時朝鮮的民居都是茅草屋,遇到燃燒彈瞬間就會被燒燬,志願軍和老百姓都不在房子裏住,都到山上隱蔽的山洞裏住,天冷時不少人都被凍傷。王凱斌老人回憶説,當時美軍的飛機很霸道,志願軍一開始沒有飛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美軍的飛機肆無忌憚的橫衝直闖束手無策。那時美軍幾架戰鬥機成一組進行輪番轟炸,通常是一組戰鬥機的子彈和炸彈打光以後,另一組加滿油,彈藥上足的戰鬥機又飛來接班,幾個鐘頭都會不停息。美軍的飛機飛得很低,最低的貼着樹梢飛,只要看到可疑目標就一陣狂轟亂炸,為此喪命的志願軍戰士和朝鮮老百姓很多。由於美軍在戰爭初期的優勢,他們迅速佔領了朝鮮戰場上五分之二的土地。有一次,王凱斌帶着戰士正在執行警衞任務,突然一架美軍飛機低空飛過來,飛機上的子彈開始掃射,一顆子彈貼着王凱斌的額頭打在了地上,慶幸的是子彈只是把他的額頭擦破點皮。

  直到1951年4月,這種局面才有所好轉,志願軍有了戰鬥機和幾萬門八五炮、八七炮、蘇聯高射炮等武器來對付美軍的戰鬥機。志願軍用高射炮打美軍戰鬥機最好的成績一天能打下70多架,從1951年4月到1953年初,志願軍打下了一萬多架美軍戰鬥機,到最後美軍戰鬥機一看到地面上的志願軍高射炮就嚇得掉頭跑,沒有了往日的囂張。由於王凱斌只負責首長的警衞工作,他幾乎沒有機會在前線打仗。在王凱斌老人的記憶裏,他所經歷過的最辛苦的一場戰役就是上甘嶺戰役。當時,志願軍退到上甘嶺山上的一個山洞裏堅守陣地。美軍展開了攻堅戰,而且美軍都穿着防彈衣,機槍手只能打敵人頭部和腿部。志願軍經常是很多車輛一起運輸軍需,當時由於美軍飛機的轟炸,志願軍軍需跟不上。美軍戰鬥機在空中看到大規模的志願軍車隊,就開始瘋狂轟炸,志願軍損失慘重。後來志願軍就開始單獨運輸,以減小目標。當時,志願軍對待戰俘非常友好,經常對戰俘進行教育,在一些時候按照國際慣例還會和美軍交換戰俘。

  1953年1月,在大榆洞志願軍司令部附近,王凱斌帶着戰士路過一個村落時,突然美軍戰鬥機扔下了燃燒彈,擊中了幾處民房,王凱斌聽到一所正在燃燒的民房裏傳來了小孩的哭聲,他在牆上挖了一個洞就鑽了進去,屋子裏面都是濃煙,王凱斌看到地上有一個4歲大的孩子在哭,他一拽孩子的胳膊沒拽動孩子,他哭得更大聲了,王凱斌判斷可能是有東西砸到了孩子,就用手費力地摸索,終於發現是兩根房樑上掉下來的木頭壓住了孩子的腿。王凱斌將木頭挪走將孩子救了出來。這件事情讓王凱斌獲得金日成國家獎章記三等功勛章。王凱斌老人回憶説,朝鮮停戰協議原定於1953年7月25日簽訂。結果當時李承晚出面阻撓,到了26日晚,那天是一個陰天,天空中飄着小雨,志願軍一晚上消滅了李承晚6萬軍隊,同時還擒獲了李承晚的親信團團長,李承晚被迫妥協。終於7月27日這一天,在朝鮮板門店,中朝代表團首席代表和“聯合國軍”方面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在板門店正式簽署停戰協定,歷時3年的朝鮮戰爭正式停戰。

  1956年11月,王凱斌從朝鮮回到北京工作。到了1958年,王凱斌響應國家號召,轉業來到北大荒,在黑龍江建設兵團856農場擔任隊長,1960年又被調到阿榮旗格尼河農場任隊長,1975年又被調到了免渡河農場任副場長,現在退休居住在海拉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