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國小數學教學案例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7W

平均數

吳:你們喜歡什麼球類運動?

優秀國小數學教學案例

生1:我喜歡足球。

生2:籃球。

生3:乒乓球。

吳:由於受到場地的限制,我們只能在這裏進行一次拍球比賽,你們看怎麼樣?

生:好。

吳:那我們以這裏為界,一分為二,這邊算一隊,那邊算一隊。第一件事,先給自己的隊起一個自己喜歡的名字,然後派一個代表把名字寫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們得商量商量,這麼多小朋友參加比賽怎麼個比法,你們得出點招兒。聽懂了嗎?

(學生七嘴八舌商量開了,一分鐘後,一個同學在黑板上寫了“勝利隊”。另一對也寫了“吳正隊”)

吳 :吳正是什麼意思?

生:因為您的課講得特別好,我們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贏。

吳:行行行。隊名產生了,那咱們怎麼比呢?

生:選出每個隊最厲害的一位參加比賽。

吳:那你們選吧,再挑一個裁判,每隊再請一個小朋友紀錄。

預備,開始!20秒後,吳老師喊停,然後統計:“吳正隊”:30,“勝利隊”:29。

下面我宣佈,本次比賽勝利者為“吳正隊”。“勝利隊”服不服氣?

“勝利隊”:不服氣!

吳:為什麼?

生:就一個人能代表我們嗎?應該每隊再選幾個。

吳:我建議每隊再選三個人,好嗎?

(每隊三人繼續比賽,老師把每個人的拍球數寫在黑板上。)

吳: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勝利隊”和“吳正隊”的總數各是多少,報數。

生;118,124.

吳:現在勝利者是“吳正隊”,可以嗎?

生:不可以。

(這時,吳老師走到勝利隊同學面前。)

吳:別急,雖然現在咱們落後,但吳老師決定加入“勝利隊”,歡迎嗎?

勝利隊:歡迎!

吳:現在把吳老師拍的22個加進來,算一算一共多少個?

生;140個。

吳;下面我宣佈,今天的勝利者是“勝利隊”。

生:不同意!

吳:為什麼?

生;勝利隊有5次拍球機會,我們只有4次,不公平。

吳:哦,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我們還用總數這個統計量來比較,顯然不公平,那麼,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我們能不能比出兩個隊總體的拍球水平呢?

(學生開始思考,相互交流。)

(終於有一個聲音出現了: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可以先求平均數。)

生:就是用拍球的總數,除以拍球的人數。

案例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節課,是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一課。在課堂上,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本人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數學教學要聯繫生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眾所周知,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國小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聯繫了生活實際,學生平時喜歡的體育活動為例子, 進行分析解決有關數學問題,讓學生從課本走進生活,會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和價值,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本案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求平均數的問題,並引導他們從中發現問題,產生提出問題的需求和解決問題的慾望。 這些都是學生生活裏有的,學生熟悉的事物,學生討論、爭論起來就更有興趣。

二、是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去經歷去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活動中,學生更願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學生或許相信你告訴他的,但他更願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經歷過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體驗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的質量。比如這節課,重要的不是平均數的含義和作為代數公式的運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統計過程。讓學生經歷了統計的過程,而不是一來就出示一組數據,讓學生求平均數。在上課時創設情景,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課堂,然後通過解決 “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能不能比出兩個隊的排球水平呢”讓學生去去發現,在比較時學生認識到必須求出平均數才能比較出誰最好,從而引出怎樣求平均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