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紅樓《京華煙雲》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7W

開始認識《京華煙雲》是由於其電視劇的熱播,我看了幾集,便對原著產生了興趣,我知道了這是國語大師林語堂的經典之作。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京華煙雲讀後感!

現代紅樓《京華煙雲》讀後感

京華煙雲讀後感

小説《京華煙雲》描寫的是1900年—1938年那個政權更迭、軍閥混戰、人心鬱悶的北平城中,通過對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類人物在那一特殊歷史時期的性格演變、思維撞擊和命運選擇,凸現了儒、士、商階層由盛而衰的過程,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作者還以其獨特而充滿睿智的女性審美觀和審美心理,深刻描寫了他心目中深愛的女子姚木蘭,塑造了一個知書達理、聰明美麗,浩然誠篤、寬容自尊、有道教風範的光輝女性形象,表現出了中國優秀女性的落落大方之美、嫻淑端莊之美和剛柔兼備之美。

應該説改編的電視劇比林語堂原小説從某些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但也存有很大不足,主要是人物錯異、相互嫁接成分太多,攪亂了人物形象,引起了觀眾和讀者的不少爭議和批評。但我覺得改編者有一點把握的還是比較成功的,就是牢牢抓住了情感豐富深邃這一主線,向人們形象化地展示了一箇中華優雅女性光輝耀人的精神風采。

懷一片知恩圖報的真情

知恩報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銜環結草,以報恩德”,這些噲炙人口的詩句,中國綿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語,講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通過姚木蘭這一藝術形象時時的心存感激和處處的體味感動,把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得到了不斷地淨化與昇華。小説中的姚木蘭小時候被人販子拐賣,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蘭始終顧念着這份無以為報的恩情。她幼年的經歷從這裏展開,婚姻從這裏結緣、命運從這裏延展。

她視曾家二老為生身父母,言聽計從,孝順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圖報的拳拳之心。電視劇中的姚木蘭,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代嫁風波,最終以放棄自己的愛情換來的代嫁,成全的也是曾家二老。

我們暫且不評價姚木蘭委曲求全的合理性,但對那個年代的一個奇女子(讀書筆記)始終銜着報恩的堅定情懷,還是應該給予很大欣賞的。

持一縷終生相許的深情

林語堂對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極強的信心,對自己的愛人寄託着無限的深情。據説,1919年林語堂與結髮之妻廖翠鳳兩人結婚。婚後林語堂和妻子商量,把婚書燒掉了。因為他認為“婚書只是離婚時才用得着”。姚木蘭是林語堂先生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他曾説:“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於是他就把這種對待婚姻的態度完全附在姚木蘭身上。

小説中的姚木蘭和丈夫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恩愛夫妻,他們有舊式夫妻的相敬如賓,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還經常一起遊山玩水,談詩論史,喜笑顏開,在淡雅雍容中演示了夫妻之間的愛慕。

我很欣賞木蘭自吟的那首小詩和曾蓀亞所喜愛的小詩:

兄拋魚網赴中流,

妹撒釣絲待上鈎;

盡日得來仍換酒,

雨後空舟歸去休。

人本過客來無處,

休説故里在何方;

隨遇而安無不可,

人間到處有花香。

在小説中,林語堂所描述他們的夫妻生活是波瀾不驚,輕鬆快樂,心曠神怡的。雖然各自的內心深處,各有各的隱祕空間,也出現了一些漣漪,但木蘭對生活一直有一種淡淡的笑意,並主動調整了彼此間的不和諧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現的感情危機,堅守了婚姻圍城,堅守了愛情陣地。

我不贊同電視劇中對姚木蘭婚姻關係的設計,不讚賞塑造這樣一個逆來順受的姚木蘭形象。包括她所選擇的錯嫁,她對曾蓀亞這個不理想的丈夫的苦心善良和忍辱負重,忍受、痛苦和屈辱,甚至對情敵曹麗華的超乎正常的寬容。因為這不是語堂先生所崇尚的完美女性形象,是一種在封建社會中才有的對女性人格的扭曲,完全不符合時代特徵和人文特徵。

湧一脈妙想聯翩的激情

林語堂的姚木蘭是個會吹口哨,談吐詼諧,總是有着各種各樣奇思妙想的“妙想家”。她的妙想來自於她的家庭教養,來自於她的聰明才智,也來自於她的勤奮好學。

小説中許多描寫都反映了木蘭的智慧中具有堅實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説:“這名子聽來像個清道夫,又像個挑夫。”莫愁堅持自己的提議,引起爭論。機靈的木蘭便接連提了“孝夫”、“肖夫”兩個建議,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對“肖夫”的名字感到滿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這表現了木蘭有對博大精深中華文字準確把握與運用的高人一籌的才能。

木蘭的天性中還有着追求理想的獨特浪漫。她的生活方式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在冬季則平靜沉穩,春來則慵倦無力,夏天則輕鬆悠閒,秋來則舒爽輕快。”甚至連她頭髮和服飾的式樣也隨之改變,以至最終成為了一個惟妙惟肖的村姑。她喜歡逛廟會、吃小館兒、逛公園、看電影,遊覽名勝古蹟;與丈夫在涼亭裏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説;還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邊,趁清露未晞之時去聞荷香,收集荷葉上的露水珠兒。這都反映了這個美麗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蘭對曾蓀亞和曹麗華之間情感糾葛的巧妙處理,可以説更是令人心悦誠服。已屆不惑之年的曾蓀亞與情竇初開的曹麗華一見鍾情,被精明細緻的木蘭很快發覺。她滿懷同情與激情給曹麗華寫的那封規勸麗華“揮利劍、斬情網,斷情絲”的書信,全信堅持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木蘭的精明、智謀、豁達與和善,使曹麗華幡然猛醒,迅即回頭,真可謂是“妙手回春”、“化干戈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這次家庭危機,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懷。

凝一段深藏偶露的柔情

有人説,人的一生會遇到的四個人,第一個是自己,第二個是你最愛的人,第三個是最愛你的人,第四個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現實生活中,這三個人通常不是同一個人。

讀京華煙雲有感

《京華煙雲》被譽為“民國版的《紅樓夢》”,林語堂出版此書,在歐美引起轟動。當時的美國,深為中國人“一毛錢肯做一天工,五分錢亦不會反抗”的強韌精神苦惱,覺得這是一種太恐怖的民族入侵。林語堂優美流暢的英文書籍《京華煙雲》,讓他們看到中華民族詩意的一面:月可弄、風可吟,拈花一笑、踏雪紅梅。

書中的女子形象個個豐滿,主人公木蘭有大家閨秀的儀態,更有生在帝都的大氣;莫愁智慧到掩藏自己的滿腹經倫,在相夫教子的平淡裏獲得滿足;曼娘享有意中人亦愛自己的福氣,而且名正言順地嫁給了他,雖然不得不守寡一生,但是這愛的代價是值得的;珊瑚由姐姐升為母親再為祖母,雖然不是親弟弟妹妹、親兒孫,但是她母性的博愛光彩照人;還有神祕的寶芬,驚人的美麗、文采的對話、與經亞共舞打敗素雲的聰明,都讓人覺得她似乎不是凡間人;紅玉的精神潔癖、錦屏的高心氣兒、錦兒的忠心與守口如瓶、麗華的天真、暗香的苦盡甘來、秀娜的俠肝義膽,甚至華太太的經濟頭腦……你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神奇,世界上有女人這樣的物種,千人千面千種性子,而作為羣相出現時,真如大海一般,包羅萬象。

書中的男子,我最鐘意姚思安。他培養了兩位優秀的女兒:木蘭和莫愁;也自知自覺地成就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年輕放蕩,中年頓悟,晚年得道。他極推崇莊子,也喜愛西方國家的物理學、生物學、地理學;既願意在傳統的思想中悟出生命的大道,也願意迅速接受現代文化的衝擊。當然他也無法擺脱“關心則亂”的父母通病,無法洗掉看到寶芬心猿意馬的男人通病。儘管如此,他依然是書中男子最完美的代表。相較之下,立夫太過激進、蓀亞太過懶散、平亞太過痴纏、經亞太過庸俗、博雅太過執着、懷玉太過懦弱、阿非太過猶豫、陳三太過保守,至於其他的男子,我已無印象。

我發現文學典籍中,男子因建樹、言論、功績或風流韻事流傳得多,因為有性格卻流傳的少,可是女子卻不同了,也有可能真是“女人心海底針”,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夏娃,一千個夏娃有一萬種個性。單是一個姚木蘭,在四季表現出來的性情、裝束、言談就大不相同。女人在男權社會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不是太多,所以性情方面便自由發展。

姚思安最後遁入空門,他十年遊學之後回到家中,對家人説得一番話頗有意味:“在華山我從一隻老虎前面經過,我望了望它,它望了望我,它偷偷溜走了。我告訴你們,孩子,我這旅行,一半是遊山玩水觀賞風景,一半是自我求解脱。這兩個目的是不可分的。也許你們不明白。自我解脱的基礎在於身體的鍛鍊,人必須無錢無憂慮,隨時死就死。這樣你才能像個死而復生的人一樣雲遊四方。你要把每一天,每一剎那都當做蒼天賜予的,你必須感謝上蒼。你身上不帶錢,則盜賊不近身。但是你不能這樣子旅行,那就必須把身體鍛鍊好——你的手,你的腳,最重要是你的胃。必須能夠找到什麼吃什麼,或者能捱餓,不吃東西。必須室內室外都可以睡覺,不管什麼天氣都能忍受。你若沒有這麼一個身體,就不能旅行。”

我記得看成龍主演的《功夫夢》裏,在武當山有女子控制蛇的場景,成龍解釋是那女子就像水一樣,蛇以為她是它的倒影。這裏面有神祕的智慧,是不知道幾重天的境界。

既然是現代版的《紅樓夢》,自然書中描繪了大户人家嫁娶、宴會的奢華鋪張,也描寫了各種古玩、擺設的靈氣與精緻。木蘭喪女時,曾長時間把玩她的玉器,並沒有像一般婦人一樣隨性發泄,而是讓她的憂傷融入了這些小器物中,“表現得像一位高貴的皇后”。這樣的剋制與沉默,讓她悟出了時間的永恆和生命的無常,從人生的挫敗感中抽離,更珍惜生命賜予她的一切。

文章的開始,姚思安就對女兒説:“人的運氣和個性息息相關。人若有福氣,一缸清水變白銀;若沒福氣,一缸白銀變清水。人必須享有福的個性。”。我很欣賞這種觀念,中國人太會吃苦,你説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是辛苦,你能説有空調的辦公室政治不是辛苦?你説販夫走卒的沿街叫賣是辛苦,你能説身家過億的企業家管理一間大公司不是辛苦?你説養兒育女是辛苦,你能説求醫治不育的人不是辛苦?佛家認為人人來世間皆是吃苦,體苦、心苦、腦苦,各人有各人的苦頭吃。而且中國人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人人都是抱着這顆心入世的。所以,學會苦中作樂,學會享福,更加彌足珍貴。

木蘭把這種珍貴發揚光大,當他們的小家定居蘇州時,她從做飯、洗衣、打掃中獲得無窮樂趣,甚至用鏟子鏟黑鍋底,她也能興致盎然。她生於大户人家,從小錦衣玉食,的確比一般人更能體味生活的美感而不是強加於身的無奈。但是,那通透的心智、豁達的氣派,卻是上天給她的福氣,與家世無關。是那天地、那北京的城池、那自然的薰陶,塑造了獨一無二的一個她。

人生如詩,詩裏有平仄抑揚;人生如畫,畫裏有淺墨重彩;人生如夢,夢裏有京華煙雲。

讀京華煙雲有感

花兩個星期讀完了《京華煙雲》,的確是好書,對於我高一的閲讀水平恐怕是個挑戰。讀完了,第一感覺是,書中故事娓娓道來,平淡如水,但是藴藏着極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國打開一面解讀中國人、中國文化的窗子。

看書前就看過新版的《京華煙雲》電視劇,讀過原著,才知道,電視劇改編的實在是太離譜了,簡直把應有的內涵一掃而光,也許作為電視劇,要改編這樣一部缺乏戲劇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來觀眾,恐怕也是很無奈的。對於書中關於中國的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細緻如怎麼用鳳仙花染指甲,怎麼裹腳,妻妾地位的差別,怎麼抽大煙、抽白麪,壯闊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鬥角,投機鑽營。這些知識的介紹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場,更大的成功還在於一個個頗有個性的人物。

《紅樓夢》人物之多煞是壯觀,這部小説被稱為現代版《紅樓夢》,任務數量雖遠遠不及,但每一個都很成功。木蘭崇尚美的事物,喜歡奇思妙想,而又通情達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聰慧,身為富家之女卻毫不驕縱刁蠻,相夫教子以為樂。這兩姐妹可説是中國傳統的大家閨秀了,實在讓人喜愛。而立夫正直、爽朗、滿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為己任,是中國近代那些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給陳三那一段叫我這個現代人看來都太過“現代”了。

故事主要描寫的是主人公們生活的變遷,背後的大幕卻帶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講那一階段的事,是不得不於政治相關的。他們因戰爭而逃離,因政變而恐慌,正是因為發生在那個年代,故事才更具現實意義。書中的木蘭想過平凡的生活,而縱觀整個歷史,若是真有這麼一個大家族,在動盪的歲月裏,他們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難者、掛念骨肉的父母、思鄉的遊子。正因為是從平民的視角,而非純粹戰爭的描寫,才更能體會到那種驚心動魄的可怕,因為讀者和他們一起成長,那種體會也更加深了一層。其實真正讓讀者覺得描寫生動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讓讀者對遭遇恐怖的人“熟識”,彷彿他一直在你身邊。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它包含的豐富的知識超越了一般的小説,也許還有些我現在沒能深刻體會的內容,N年以後,也許我想起某一頁、某一段,又會心生感慨吧!

讀京華煙雲有感

姚木蘭——一個個性十足,又知書達理、聰明美麗,浩然誠篤、寬容自尊、有道教風範的光輝女性。她落落大方,聰慧賢能,這是中國傳統女性具備的優點;她追求時髦,談吐詼諧,這又不失新時代女性的優點。

她聰明勇敢,擁有自己對生活的主見,更令人驚歎的是她那獨特的浪漫主義情懷。她的生活方式隨着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在冬季則平靜沉穩,春來則慵倦無力,夏天則輕鬆悠閒,秋來則舒爽輕快”,甚至隨性改變自己的髮型和服飾。她喜歡逛廟會、吃小館兒、逛公園、看電影,遊覽名勝古蹟;與丈夫在涼亭裏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説;還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邊,趁清露未晞之時去聞荷香,收集荷葉上的露水珠兒。這都反映了這個美麗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蘭的浪漫情懷來自於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親的道教思想的薰陶,特別是莊子思想。她勤奮好學,喜歡看書,欣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喜歡在中國文化的海洋裏暢遊,這也正是智慧的源泉。

小説中很多描寫反映了木蘭的智慧中具有堅實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説:“這名子聽來像個清道夫,又像個挑夫。”莫愁堅持自己的提議,引起爭論。機靈的木蘭便接連提了“孝夫”、“肖夫”兩個建議,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對“肖夫”的名字感到滿意, 使 夫妻取得了一致。這表現了木蘭有對博大精深中華文字準確把握與運用的高人一籌的才能。

木蘭對曾蓀亞和曹麗華之間情感糾葛的巧妙處理,可以説更是令人心悦誠服。已屆不惑之年的曾蓀亞與情竇初開的曹麗華一見鍾情,被精明細緻的木蘭很快發覺。她滿懷同情與激情給曹麗華寫的那封規勸麗華“揮利劍,斬情網,斷情絲”的書信,全信堅持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木蘭的精明、智謀、豁達與和善,使曹麗華幡然猛醒,迅即回頭,真可謂是“妙手回春”、“化干戈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這次家庭危機,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懷。

莫愁與姐姐一樣聰慧賢能,氣質不凡,但和姐姐也有本質的區別。木蘭熱情洋溢,幽默詼諧,活潑開朗;而莫愁則沉靜自如,真誠爽快,圓潤渾厚,是中國傳統型的淑女。小説中把木蘭和妹妹莫愁作了一個很有意趣的對比:“木蘭的眼睛長長的,莫愁的眼睛圓圓的。木蘭的活潑如一條小溪,莫愁的安靜如一池秋水。木蘭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蘭動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蘭的心靈常翱翔於雲表,莫愁的心靈靜穆堅強如春日的大地。”

姚木蘭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寶釵的守德、史湘雲的豪爽、王熙鳳的精明強幹、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賢孝才德、迎春的忍讓、探春的睿智。林語堂先生也説過:“若為女兒生,必做木蘭也。”林語堂塑造如此優秀的女性體現了他自己對中國女性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對女性進步的希望。

讀京華煙雲有感

《京華煙雲》歷來享有現代《紅樓夢》的美譽。今天看完《京華煙雲》,心中暗暗與《紅樓夢》比較了一下。

《京華煙雲》與《紅樓夢》的相似點:

兩本書都採用了回目,兩句七言概括了一個回的主要內容。

都以當時的時代為歷史大背景。

都涉及到了當時社會的幾個較大的家庭。

《紅樓夢》的經典在於給讀者呈現了一個夢幻般的場景,一如它的名字。在這夢幻般景緻中,如神仙般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出於筆端,形成於讀者的腦海中,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象的林黛玉賈寶玉……對人物的細膩的性格描寫,使得讀者感到人物是活生生的站在他面前的。紅樓夢裏的人物依託於他們優異的生活,甚至可以説是優異的生活,給了他們這麼個空間。這與更廣大的人民的生活而言,確實一如他的名字而言,是場夢。當然,他也有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映射,但這是居於人物之後的。這裏特別説一下,電視版的《紅樓夢》,是歷來我覺得最能表現書中內容的一部電視。他給人們找到了那神仙般人物,描繪了那夢一般的生活。

《京華煙雲》與《紅樓夢》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依託於當時混亂的社會背景,對社會的描繪佔據了主要的篇幅。讀完全書,對於人物只是大致瞭解了,人物的音容笑貌不是很明瞭,人物是襯托社會現狀的。《京華煙雲》透過和《紅樓夢》裏一樣的大家族的興衰,向讀者展示了中國那段悲慘的歷史,和在這段歷史中不屈不撓的國人,歌頌了不屈於國外侵略的國人。《京華煙雲》比《紅樓夢》多了抱負、霸氣,好似一個男人與一個女子。《紅樓夢》的人物描繪又遠非《京華煙雲》所能比的。

另外,我個人比較喜歡《京華煙雲》裏達觀的生活態度。達觀的態度或許是林語堂闡述其對莊子的理解。

沒有刻意,可是偏偏我看完了《京華煙雲》後,電視版的《京華煙雲》也播放了。看了幾眼,真是失望,我控制了好久,想自己不做評價,可是最終覺得不單是失望,而是覺得編劇對原著的把握太不準確了,有點替原著不平。他根本沒有理解原著的意味,原著對於在那個時代,對人生活的理解,都被編劇給破壞了,換成了普通的現代式的鬧劇。他根本不明白人對生活的隱忍,有時候是那麼的平淡,那麼的自然,而隱忍的結局有時候恰恰就是幸福。我們這個時代的電視已經註定了吵鬧,註定了不安定,註定了電視版的《京華煙雲》只是套用了原著的名字, 而內容面目全非了。我們沒有了八九十年代拍攝《紅樓夢》時候的神定氣閒,只剩下了過馬燈似的喧鬧的節目。在這個喧鬧的時代,有時我們恰恰需要安靜的作品,留着人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