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十大最出名的文化符號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9W

共和國農機長子――"東方紅" 拖拉機

洛陽十大最出名的文化符號

“東方紅”拖拉機,是一個最具當代特色的文化符號,被譽為“新中國農機行業的排頭兵”、“新中國養大的最受農民歡迎的‘鐵牛’”。

從第一台“東方紅”拖拉機駛下生產線開始,中國農民就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作業方式,中國農耕史由此掀開了新篇章。

50多年來,“東方紅”拖拉機始終保持與時代同步,數百萬台各種類型的拖拉機遍及全國各地和世界幾十個國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和廣泛的知名度。“東方紅”拖拉機因此也被稱為“走動着的洛陽製造標誌”。

中華名宴、河洛佳餚――水席

水席,起源於洛陽,這與洛陽的氣候有關。洛陽屬盆地,雨量較少,春夏乾燥,冬季寒冷,民間飲食多湯類。人們就以食酸辣抵禦寒冷,進湯水補充水分。

水席用料多為家常蔬菜,製作起來經濟實惠,民間習慣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製,久而久之,便創出極富地方特色的洛陽水席,並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特色風味。

水席重在用湯,“烹飪之道,料為膳之本,湯為膳之神”。料不好湯好,人間俗食化為上品;料好湯不好,四海奇珍如廢物一樣。天下廚子,不怕採料,就怕用湯。廚藝要訣在做湯,湯之要訣在用水,水席百料水為王。天下有千種宴也,唯洛陽水席敢以水為主料,綿延千年,一水貫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洛陽之水養大水席。

國色天香、百花之王――牡丹

牡丹,是洛陽胸前的一朵花;牡丹,是百花園中的花王。

古人早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説,今人也有來洛賞牡丹的情結。牡丹的雍容華貴有富貴祥瑞的寓意,吻合國富之意,代表民強之俗。

洛陽每年的牡丹文化節弘揚並拓展了牡丹文化,使這一美麗的“徽章”更具洛陽特質。人們一想到牡丹,就想到了洛陽。

世界藝術瑰寶――龍門石窟

龍門,古稱伊闕,伊闕關為洛陽“八關”之一,隋稱龍門,“龍門山色”居洛陽八大景之首。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之後歷經唐宋兩代,經過400年的開鑿,現共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多尊,碑刻題記3600多件。

龍門石窟以豐富的藝術留痕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古陽洞、賓陽洞等洞窟盡顯石雕技藝,《龍門二十品》彙集魏碑精粹,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寶相莊嚴、面容端麗,享有“東方維納斯”之譽。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市開始對其周邊進行封閉綠化、開展石窟藝術保護工作,並開發研究其文化價值。2000年,龍門石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是我國5A級旅遊景區。

武聖林廟、祈福聖地――關林

關林是埋葬三國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前矗祠廟,後有墓冢。

此處為關公鍾靈之所,遊客至此,心存敬畏,焚香祭拜、追思英雄,這裏是直接體現關公信俗的場所。

關林是世界上最高級別的關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關公聖域。忠義仁勇的關公精神、千秋彪炳的英雄品格,都在這裏一一彰顯。

關林是人們祈福納祥之所、頂禮膜拜之地。近年來舉辦的關林國際朝聖大典,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此祈福。

釋源祖庭――白馬寺

白馬寺,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方寺院,有中國佛教“釋源”和“祖庭”之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旅遊景點。

因“白馬馱經從西域而來”,白馬寺得名,其意象優美,點出了佛教東傳與僧人涉遠講經的艱辛與執著,具有審美意義和宗教意義。

白馬寺的修建,不但為中國寺院佈局形制提供了藍本,而且標誌着以漢譯佛經為特色的佛教開始融入東土,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意義深遠。

我國佛教界僧眾對白馬寺心嚮往之,而洛陽先民又把“馬寺鐘聲”列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儒家思想奠基人――周公

周公是與洛陽結緣最早的古代先賢,是洛邑的第一位營造者。

周公營造洛邑並極力説服周成王定鼎於此,稱得上是洛陽的“城市之父”。他制禮作樂,確立較為全面的社會秩序,建立一整套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典章制度。此外,周公的思想體系對後世儒學影響極大,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被譽為“元聖”。

“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其厚德豐功,彪炳史冊。

中國造酒鼻祖――杜康

杜康是中國白酒的釀造鼻祖,是中國酒文化的奠基人。

杜康系黃帝時代人,初為黃帝屬下的牧羊工。他從“空桑穢飯,醖以稷麥,以成醇醪”中得到啟發,經反覆研試,得釀酒之祕,造出第一杯秫酒,遂被黃帝提拔為宮中的膳食官,即“宰人”。

在人們觥籌交錯、自斟自飲之時,酒文化得以形成,“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成了酒的代名詞。

據考證,當年杜康的造酒地位於洛陽市汝陽、伊川一帶,至今當地仍有杜康村、杜康河等地名佐證。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作出“復興杜康,為國爭光”的指示後,我市立即恢復了杜康酒的生產。杜康與我市淵源深厚。

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位於今偃師翟鎮二里頭村,這裏曾是夏朝的都城。二里頭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宮城,擁有最早的城市幹道網、大型宮殿建築羣、宗教祭祀設施以及青銅禮樂器羣、青銅兵器、青銅器鑄造和綠松石器作坊等,是具有明確城市規劃的大型都邑。

二里頭遺址開創了我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有“華夏第一王都”、“中國文化元素根據地”之稱,為歷代都城建設留下了雛形和依據。1988年,二里頭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夏文明的源頭――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是中國字形文化的原始圖案,是我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第一縷曙光。它以術數形式對宇宙萬物進行有形圖解,演化出包羅萬象的深邃哲學,對人類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等諸多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相傳在七八千年前,一隻龍頭馬身、揹負圖點的神獸出現在孟津境內的黃河邊,人文始祖伏羲由此受到啟迪,開創了一系列文明事體,結束了人類結繩記事的歷史。大禹時期,一隻神龜出現於洛寧境內的洛水中,其背有紋,陰陽錯綜,具逆運變化之道,只用了9個自然數,便排列成一個正方形,形成了影響深遠的九宮圖,其奇妙的結構和無窮的變化,令中外數學家歎服。河圖洛書的傳説具有華夏文明源頭的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