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10大最美景點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8W

10、夏家溝森林公園

甘肅省慶陽10大最美景點

位於合水縣太白鄉牛車坡行政村煙景川自然村,在309國道南側,交通便利,所處地帶是子午嶺森林覆蓋面積最完整、最原始的地段。介紹全園分為廟宇古蹟、度假山莊、運動獰獵、植物花卉、林間鹿場等景區。公園內有樹種千餘種,千年梭棗樹系全國之最;動物150餘種,國家珍稀動物6種;花卉植物千奇百態,紫斑牡丹珍奇華貴,屬世界珍稀植物。該區奇山異石,大川河流交錯縱橫,形成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所處子午嶺沿線文物古蹟遍佈,古代軒轅黃帝氏族部落起源於喬山山脈(即子午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的與長城齊名的兩大國防工程之一--秦直道也從嶺上通過,長達幾十公里。治途有歷代修建的烽墩、土橋、城障、寺廟、穆桂英點將台、昭君莊及古石窟石刻等遺蹟尚清晰可辨。到公園遊玩,既可欣賞自然風光,觀賞珍稀動植物,又可領略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舉,盡情飽覽治途文物古蹟。

9、董志塬

董志塬董志塬是由於地板裂變擠壓壟起和黃土移動堆積而形成的,距今已有二百萬年曆史。西周時,處西周與西戎的結合部,是中原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叉地帶。《民國叢書·左文襄公在西北》載“董志塬在馬蓮河兩岸,縱一百五十里,橫二百八十里,扼陝甘兩省關鍵”。董志塬是甘肅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黃土高原區,塬面寬廣,一望無際,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邊,形象地表述了董志塬的廣袤無垠。《後漢書》中有“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的記載,表明董志之地名始於漢代。“董志”一詞,有董正天下之意,內涵一種精神,代表一種力量,可反映董志塬人民的志氣和願望,猶如今之命名,總是寄寓一種期望一樣。以董志為董志塬命名,獨具一格,是恰如其原的。今之董志塬,東起馬蓮河西岸,西到蒲河東岸,南至長慶橋,北過驛馬以北的桐川鄉,直接野狐溝。

8、湘樂磚塔

湘樂磚塔位於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湘樂鎮北台地上,北靠宇村原,西南距寧縣城35公里,建造於北宋時期。湘樂古城址建於何時,無考。目前城垣殘存,磚塔聳立於古城內的西北角。磚塔,平面呈六角形,樓閣式,高七層,頂部殘,通體高約22米。第一層塔身很高,無台基和基坐,越向上越收小,每面寬3.76米,門向南,單磚券頂,門高2.22米,寬1.18米,進深2.06米。內闢六角形塔室,每面寬1.42米。第一層門北面開券門,施龕室,門寬0.70米,寬1.65米,進深0.80米,龕高2米,寬1.04米。各層塔檐每面出雙抄華拱,每面斗拱五朵,上承替木。在第二層和第三層施平坐,平坐下斗拱與檐下相同,平坐上施欄杆,欄板為直櫺式,上施斗子蜀柱,做八角形柱,柱頭施明顯的卷剎。塔身各層每間隔一面設真門或刻版門與直櫺窗,真門為圭角形門洞,版門施方形門框,雙門半掩,門向各方都有。

7、東老爺山

東老爺山東老爺山又稱興隆山,位於環縣東北部的陝、甘、寧三省交界處,海拔1774米,是聞名遐邇的道教名山,自古有“雞鳴聽三省”的美譽,這裏,有軒轅黃帝昇天、周太子降生、金公雞叫鳴、關老爺顯靈、林道士成仙的神奇傳説,有毛澤東、彭德懷、-帶領紅軍長征留下的歷史足跡。這裏,“二龍戲珠”奇特山勢壯觀逼真、巧奪天工,16座元、明、清古建廟宇樓閣錯落有致、古樸典雅,蒼松翠柏櫛比鱗次、映帶左右,優美的自然風光與宏偉的道教宮觀和諧相襯,渾然天成,是休閒觀光、求仙問道、紅色旅遊的絕好勝地,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歷史遺產,挖掘文化內涵,展現人文特色,開發紅色旅遊資源,創造一處環境優雅的旅遊觀光場所,環縣提出了開發建成東老爺山森林公園的目標,並逐年組織實施。90年代為該山送上了農電,2003年修通了三級柏油公路,2005年聘請專家對景區進行了詳細規劃,2006年實施了上水工程。

6、華池雙塔寺

原址位於華池縣林鎮鄉張岔村雙塔溝和豹子川河交匯處的台地上,一號塔曾被盜走,後被追回。新址位於華池縣城東山公園內,佔地3畝,整個搬遷保護工程對雙塔損壞部分進行修補,按原址安裝,根據寺院原貌新建了“西方三聖”殿、觀音殿、東大殿、三門殿、鐘樓、僧房等古建築。寺院和兩座石造像塔始建於金正隆至大定年間(1156--1189),籌建人有寺院主持僧普恩、德敬和保義校尉,華池寨主李世雄等人,當時名為“石塔院”,後於大安年間又更名為“興教院”。這是一處佛教寺院。寺院曆元、明至清乾隆年間廢棄。現存寺院遺址主要有“三聖殿”、“三門殿”、“伽藍殿”、“雙音閣”、“鐘樓”等建築的殘牆與基礎及兩座造像塔。造像塔通體遍雕佛、菩薩、弟子、供養人,伎樂天等造像,全塔造像多達3600餘身;二號塔造像較少,全塔615身,塔高13層11.98米。

5、凝壽寺塔

凝壽寺塔位於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政平鄉政平村,塔因寺得名。該寺塔地處馬蓮河、無日天溝河、涇河三河交匯處,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代在此設過定平縣,明代設政平驛,清代為鎮。清代山洪沖毀寺院,僅存此塔,依外觀推測約建於唐宋。凝壽寺塔建於五代時期,通體磚結構,平面呈正方形樓閣式,共五層。通高21.2米,基寬6米。第一層正面開南門,門高2.2米,寬1.58米。第二層開東西直門洞,第三層開南北直門洞,以此規律開門洞至五層。塔上疊澀出檐,第一層檐部斗拱每面兩朵,一斗三升,隱出泥道拱一跳,用普柏枋承擔。在拱眼上繪有牡丹、蓮花、菊花,上承疊澀出檐九層,檐上方椽鋪以筒瓦。第二、三層有磚雕仿木欄杆,欄杆所砌磚面雕刻各種花紋,第四層以上無座。塔內有室,南北進深2米,東西寬2.11米,依梯形直通塔頂,各層均設木樓板,現樓板已毀,留存四層樑。

4、塔兒灣石造像塔

塔兒灣石造像塔合水縣城東北部約70公里的太白鄉苗村川塔兒灣村,堪稱中國造像像塔而聞名,那一座造像塔,始建於宋代,以鑿磨的紅砂巖石條塊疊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築,共十三層,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名塔》一書認為它是中國最為纖細的古塔,將其列為稀有的古建築和珍奇的名勝之一。高約12米,經寬一點四米,原無台基及基座,形體清癯纖細,塔身第一層特高,達兩米。第二層以上逐漸縮短,二、四層南面各設一假門,各層有塔檐,檐下出疊澀兩層。檐角有仿木轉角鬥拱,檐下雕出檐緣,檐上雕出筒狀瓦櫳。塔頂為石雕剎柱,剎基以上為相輪三匝,華蓋一層上置寶珠。塔身第一層,每面約有浮雕石刻造像,雕刻技法纖巧細膩疏密相間,每面雕像分為五幅,共四十副,每幅雕像法纖巧細膩,疏密相間。每面雕像分為五幅,共四十幅,每幅雕像十三至十五身,共造五、六百之多。內容多為佛説法圖,即一佛居中,坐在蓮花座或方形束腰座上,結跏跌座,身披袈裟。

3、周祖陵森林公園

位於甘肅慶城縣城東山,因山頂有一座著名的墓冢──周先祖不·陵而得名。據史料記載:不·失農官之後,西徙定居今之慶陽,在隴東慶陽一帶創建了華夏文明的農耕文化。由於他功績卓著,死後人們把他葬於此山。從風城過大橋,到周祖陵山下,經過茂密的林帶和蜿蜓崎嶇的簡易公路可達停車場,停車場上面的建築羣用822個石台階連接在一起。山頂周祖文化區,總體佈局嚴謹規範,錯落有致。首先是肇周聖祖牌坊,正面有楊成武上將題寫的“肇周聖祖”四個剛勁大字,字的兩邊四個柱子上刻有兩副對聯,正聯為“望天門三皇五帝周祖名峯羣仙聚會,思慶洲岐傅李米人傑地靈萬眾來朝”。次聯是“絕頂始知世外境,憑欄一望古今天”。牌坊的背面有“鍾靈毓秀”四個大字。穿過牌坊,正面就是周祖大殿,大殿建於平台之上。殿內正面有周先祖不·、兒子鞠陶、孫子公劉三尊雕塑神像,像高2.8米,體態逼真,栩栩如生。殿內兩側還有慶節、皇僕等十尊畫像,整個大殿顯得典雅、肅穆。

2、羅川趙氏石坊

羅川趙氏石坊位於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羅川鄉街中心。羅川趙氏石坊在羅川城中心共三座:恩寵坊、天官坊、清官坊。恩寵坊為明吏部稽勛司郎中趙邦清於萬曆四十五年為其嫡母劉氏、生母高氏所立。天官坊和清官坊系當地府縣官紳為趙邦清所立。據《正寧縣縣誌》記載:趙邦清,字仲一,號乾所,明時真寧(今正寧永和)於家莊人。曾出任山東滕縣縣令,後-為“吏部文選司主事”,官至“吏部稽勛司郎中”。他的父親趙應魁也曾-為“奉政大夫”。明萬曆二十五年,當湯顯祖在山東滕縣遇見這位羅川-時,他已經在當地任職五年。經過打擊豪強惡霸,重新丈量全縣土地,徹底稽查税賦、招募饑民,以工代賑,興修水利,完善生產設施,推廣新耕作技術等一系列的工作,在他上任後五年,滕縣由一個“民眾吞樹皮、吃草根、賣兒賣女、逃荒要飯,背井離鄉”的窮縣變成了“禾穗登場谷滿豐,家家雞犬更桑麻;路邊楊柳吐青翠,滿仙盡聞讀聲”的人間桃源。

1、秦道

秦道中國古代的“高速公路”雄奇險峻的子午嶺土脈之上,遺存着堪稱人類建築奇蹟的秦直古道。秦直古道是始皇35一37年(B.C212年――B.C210年)修建的咸陽雲陽至秦九原郡(現內蒙古包頭市)的一條交通大道。據專家考證,秦直道全長1800裏(約合今1400餘里),寬5米,“可並行二三輛車”。據丈量,秦直道在合水縣境內共有200多裏。婉延在合水澗水坡嶺和黃草腰峴之間的秦直道路基遺蹟,其寬度均為4.5城齊名程之一。合水縣境內的直道,南起的五華池縣毗鄰的麻子崾峴,長約80公里,路面寬約5米。工程之浩大,令人歎服。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匈奴南侵作為鞏固國防的頭等大事。為防止匈奴入侵中原,更重要的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權,讓他的大一統帝國傳萬世而不絕,精心部署修築直道和長城兩項巨大的國防工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