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21經濟發展優秀範文大全

來源:巧巧簡歷站 3.3W

       全國人民朝氣蓬勃,精神振奮,到處充滿着青春活力,洋溢着勝利的豪情。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2021經濟發展優秀範文大全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關於2021經濟發展優秀範文大全


經濟發展申論範文1
 
“新基建”激發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
 
加大公共衞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近日,各部委紛紛出台“新基建”配套激勵措施,將有效激發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
 
“新基建”一般包括5G、城際高速鐵路、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代表着新工業革命的發展方向。在當前疫情導致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新基建”既是實現經濟平穩有序發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應對挑戰、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
 
“新基建”孕育着巨大發展空間。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計,到2025年,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除此之外,5G網絡建設還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預計到2025年將累計帶動超過3.5萬億元投資。與此同時,國內數據中心(IDC)也將迎來發展提速時代,未來發展潛力和成長空間可期。
 
“新基建”有助於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大力發展“新基建”,中國將不再處於全球供應鏈的中下端,制度優勢將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實現大逆轉,不僅領跑數字經濟、雲計算、大數據、智能製造等產業,還將促使中國製造業、中國的實體經濟在新一輪世界競賽中處於更強的地位。
 
“新基建”兼具穩增長和創新的雙重效應。新產業新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完善,對與未來科技發展相配套的基礎設施進行投資,也是新經濟茁壯成長的必要前提。在傳統基建領域,財政資金佔相當比重,而且是由央企和國企參與建設,但“新基建”投資和運營模式比較靈活,外資、中小企業都有非常多的參與機會,這將給中國經濟帶來更大活力。
 
基於此,各級政府應大力出台對“新基建”的鼓勵措施,努力提高政策精準性。
 
第一,積極將“新基建”列為優先發展領域。截至目前,已有25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新基建”。如,河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0年要推進實現縣城以上城區5G全覆蓋,啟動全省5G規模化商用;甘肅省提出,2020年要基本實現地級市城區5G全覆蓋;重慶市提出,要實施5G融合應用行動計劃,2020年新建5G基站3萬個;上海市提出,加快培育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建設5G網絡、數據中心、冷鏈物流等新型基礎設施,積極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增強發展新動能。
 
第二,加大對相關領域研發投資的支持和補貼力度。如,疫情發生以來,全國28個省區市合作建設數字防疫系統,健康碼在200多個城市上線,數字技術極大提升了防疫效率。網上課堂、在家辦公,保障了社會經濟正常運轉。 “一網通辦”小程序“隨申辦”等在支付寶、微信日漸普及。
 
第三,努力改善營商環境,推動“新基建”領域國際合作。今年是《外商投資法》頒佈一週年,中國政府將繼續推動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對於發展“新基建”,各級政府應充分保障外商外資、民營企業和央企國企的平等競爭,打造公平、公正、透明的以法治為主的市場經濟。
 
這次疫情所形成的衝擊是外生性衝擊、階段性衝擊,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的內生活力和韌性,沒有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儘管全球疫情快速擴散蔓延,可能嚴重衝擊世界經濟,使中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上升,但是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中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
 
我們有充足的宏觀政策工具可用,能夠有效對衝疫情影響,通過加大政策調節力度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我們有能力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推動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穩中向好。
 
經濟發展申論範文2
 
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的邏輯及創新
 
新中國70年來,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由一個經濟小國變為了經濟大國,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正在向經濟強國邁進。按照麥迪森的計算,1952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僅為5.2%,2018年達到了90.0309萬億元,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達到15%。
 
轉型發展是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的邏輯
 
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背景的識別、經濟發展約束條件的突破、經濟發展理念的更新、經濟發展動力體系的重塑和經濟發展戰略的轉換,都離不開對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互動邏輯的考察。具體表現在:
 
第一,新中國70年經濟轉型發展的邏輯具有特殊性。中國現代經濟發展道路是“共同律動性”與“道路獨特性”的統一,“中國現代經濟發展道路體現了這一過程中的共同律動性,即與世界結構轉換相聯繫,與世界歷史演化大趨勢相吻合;同時由於文化、制度傳統等方面的不同,在道路上也呈現出了一些獨有的特點”。
 
第二,新中國70年經濟轉型發展的邏輯能夠轉化為新的轉型發展約束條件。新中國70年經濟轉型發展進程是由多次重大轉型疊加的過程,轉型發展所具有的矛盾消解能力和制度轉換能力表現為發展控制過程對發展實際過程的有效影響,發展控制過程表現為技術進步、制度建設、結構協調等系統化的戰略選擇,發展實際過程具有連續、複雜等特徵,容易受到特殊國情與初始稟賦條件的影響。
 
第三,新中國70年轉型發展是一種特殊的實踐過程。具體表現為以轉型為動力、發展戰略更新為內容、發展理念為導向的實踐過程。一方面經濟轉型為中國經濟發展動力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全面發展是中國長期轉型發展的最終目標。
 
第四,新中國70年轉型發展理念更新需要特殊的表達方式。中國轉型發展理念的更新是一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互動過程。不同階段轉型發展理念的更新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是關鍵因素在於各類經濟主體身份差異下認知矛盾的協調,同時也決定於轉型發展過程中創造主體作為“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而對於轉型發展的諸多內容認知的一致性的發展理念更新需要藉助特定的轉型方式予以表達。
 
轉型發展邏輯的八大維度
 
新中國70年來,中國大規模多層次的轉型發展邏輯有八個維度:
 
第一,從落後的農業大國向現代工業化國家的轉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49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只有446億元,人均國民收入只有66.1元。在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佔到84.5%,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5.5%,重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4.5%。為了加快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我們從計劃經濟時期開始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以工業化為路徑推進經濟由落後的農業國向現代工業國的轉型。經過新中國70年的轉型發展,我國已經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了現代化的工業化國家,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躍升為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製造大國,正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大步邁進。
 
第二,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通過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七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實行指令性計劃對國民經濟實行管理,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計劃經濟體制已初步形成。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價格改革為切入點推進經濟體制改革。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第三,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方式的轉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的特點是數量規模擴張、高投入、高消耗、高積累、低消費、重工業優先、重速度、輕效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重視了科技和教育作用的發揮,開始趨向集約型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科技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提高。
 
第四,從單一經濟結構向多元經濟結構的轉型。新中國經濟結構演變具有產業結構轉型和工業結構升級的雙重屬性,呈現出明顯的特徵。新中國70年來我國經濟結構沿着“單一結構——結構多元化——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的路徑在演進。改革開放之前以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為基礎,實施優先快速發展重工業戰略,導致結構扭曲的單一產業結構。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結構開始逐漸從單一轉向多元化。經濟結構多元化就是多樣化、多種化、多態化,能滿足不同變化的多樣化需求。
 
第五,從人與自然的衝突向和諧共生的轉型。新中國成立以後,隨着工業化的推進,經濟建設大規模地開展導致了人與自然的衝突,生態環境問題開始出現,由於這一時期工業化才開始起步,環境問題只是在局部地區出現且程度較輕,政府並未明確提出環境保護的概念,也沒有制訂相應的環保政策。進入改革開放時代,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在經濟高速增長中,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迅速擴張,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加深。“十三五”至今,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
 
第六,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的轉型。改革開放之前以及改革開放前期,針對國家貧窮落後的現狀,我國經濟發展採取了“國富優先”的發展目標。“國富優先”的發展以GDP增長為目標,以做大經濟總量為思路實現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以後,在國家富裕的基礎上,開始向民富轉變,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的轉型。“民富優先”的發展目標以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為發展目的,有利於提高消費總量和化解社會矛盾。在中國經濟從數量型向質量型增長轉變中,為了建立新的利益機制,經濟增長的目標要從“國富優先”到“民富優先”轉型,由經濟總量導向向國民收入導向轉變。
 
第七,從趕超戰略向質量效益戰略的轉型。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實行的是數量型增長的趕超戰略,這一戰略是經濟上的後進國追趕先進國並最終要超越先進國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基於比較優勢原理,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不變的前提下,通過規模經濟的路徑形成了傳統的數量型增長模式和追趕型發展戰略。但是趕超戰略下單純追求“快”的發展方式是粗放型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了經濟發展五大新理念,特別是十九大做出了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判斷。
 
第八,從封閉發展向開放發展的轉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與世界上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還未建立外交關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軍事上發動朝鮮戰爭。由於新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條件和獨立意識決定了中國在當時只能主要採取內向型發展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開始從封閉發展向開放發展的轉型,以後發優勢和比較優勢為基礎,從建立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開放沿江、開放沿邊,再到加入世貿組織,從大規模引進來到積極走出去,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的能力顯著提高。從封閉向開放的轉型,中國經濟不僅融入到了全球化,而且開始主導全球化,提高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引擎。
 
轉型發展邏輯下發展經濟學領域的創新
 
新中國70年來,更為重要的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推動了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通過理論創新促進了中國發展經濟學的形成。這些創新主要體現在:
 
第一,中國經濟發展從落後的農業大國向現代工業化國家轉型以及通過二元工業化的特殊路徑,實現了經濟發展路徑理論的創新。新中國70年來,由於我國特殊的“二元經濟結構”和“雙重演進”的特徵,形成了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工業化同時並存的城鄉二元工業化路徑。這種二元工業化路徑的特徵是:工業化空間分佈的二元性、工業化實現路徑的二元性、工業化資源配置手段的二元性、工業化產業層次的二元性。二元工業化的發展路徑使得中國經濟由落後的農業大國轉向了現代工業化國家。
 
第二,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以及實現了市場動力與政府動力的結合,促進了經濟發展動力理論的創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在於計劃,通過計劃集中力量辦大事,建立了中國工業化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通過市場動力實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蹟。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市場化的改革取向作為目標,正確處理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建立了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結合的獨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實現了市場動力與政府動力的結合推進了“中國發展奇蹟”的實現。
 
第三,從粗放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的轉型以及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轉變發展方式,再到創新發展,實現了經濟發展方式理論的創新。美國發展經濟學家錢納裏提出了“發展型式”的概念,他認為發展型式的選擇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新中國70年來,我們在經濟發展方式上實現了從粗放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的轉型,儘管這一轉型任務還沒有完成,但是成功探索出了通向集約化發展的方向,形成了經濟發展動力理論的創新。
 
第四,產業結構呈現出了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再向高級化和現代化發展的變化以及協調發展理念的實施,促進了經濟發展結構理論的創新。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創造經濟奇蹟,關鍵在於改革推動了經濟結構轉換,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新時代下經濟發展向高水平邁進的過程中面對着新環境和新難題,發展理念需適時向協調轉換。協調意味着更加註重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和平衡性,強調轉變當前經濟各個方面存在的失衡現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提升。
 
第五,從人與自然的衝突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轉型以及綠色發展理念的實施,形成兼具生態財富在內的多維度財富觀的創新。新中國70年來,我們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經歷了人與自然的衝突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轉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文明以及綠色發展等理論。這些實踐的發展和理論的演進體現了發展經濟學財富理論的創新,形成了兼具物質財富、知識財富、文化財富、生態財富的多維度新國家財富觀,從資本產出、自然資本和無形資本三個方面來衡量一國綜合財富。
 
第六,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的轉型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貫徹落實,體現了發展目標理論的創新。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確定了“國富優先”的發展目標。進入新時代以後,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富優先”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需要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轉型,“民富優先”考慮的是經濟發展能否給人民帶來利益,能否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能否使人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第七,從追趕戰略向質量效益戰略的轉型以及對高質量發展追求,體現了經濟發展戰略理論的創新。中國和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一樣,在經濟發展初期,為了解決貧窮落後的面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以追求速度為核心,實施追趕戰略。經過70年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由發展問題轉變為了發展起來以後的質量效益問題,追趕戰略的任務已經完成,需要進行發展戰略的轉型,從追趕戰略向質量效益戰略轉型。
 
第八,從封閉向開放的轉型以及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經濟開放發展理論的創新。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指出:加強國際交往,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閉門造車是萬不可取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又一次強調要主動參與和積極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要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審時度勢,迎難而上,努力推進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經濟發展申論範文3
 
科技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
 
習主席曾強調“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誠然科技決定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變化、也決定各國各民族的命運興衰,理應被重視。但如果人們過渡沉溺於科學技術,甚至“濫用”乃至“誤用”,那麼不僅會困擾人們的正常生活,甚至操縱人們的心靈與意識,讓人類稱為無法獨立思考的種羣。因此,科學發展還應學會剋制慾望,追求精神價值,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科技應承擔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責任。“財者,為國之命而萬事之本”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科技發展理應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尤其是當前中國經濟與科技的結合性並不算強,山寨企業屢見不鮮,中國製造大而不強、大而不優,長期處於利益鏈條末端,經濟效益低下。長此以往不僅會導致中國製造業惡性循環,縱容惡意抄襲模仿的風氣,而且也會制約自主創新能力,讓中國製造發展停滯不前。因此,我們應該注重自主研發,深耕供給側改革,以科技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讓中國擺脱“發展三疊期”的窘境,順利轉型升級。
 
科技應承擔服務廣大人民羣眾的責任。當前中國的主要矛盾已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亟待注入科學的力量。將科技與政府辦公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辦事效率、方便羣眾辦事,而且也可以減少政府的行政開支,降低行政成本;將科技融入醫療、教育等社會公共服務中,那麼不僅可以提高醫療、教育等服務水平,也可以緩解人才資源不足的困境,是滿足羣眾的需求的不二之選。因此,政府應該轉變發展思路,注重科技研發,將政務工作與新興科技緊密結合,更好的服務廣大人民羣眾。
 
科技應承擔延續中國精神文化的責任。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承至今也應與時俱進,與科學相結合方能煥發新生。就像中國故宮博物館,過去成千上萬的展品沉睡在故宮深處,不能與羣眾親密接觸,但隨着現代技術的完善,通過VR技術將這些中國歷史文化鮮活的展現到了羣眾眼前,既讓羣眾感受到了歷史的風貌,同時也達到了文物保護的目的,避免對文物造成傷害。因此不難看出,科學是煥發文化生機的引擎,只有將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才能更好的滿足羣眾對於文化的需要,讓文化時代傳衍、生生不息。
 
國際局勢波詭雲譎,周邊環境複雜敏感、改革任務艱鉅繁重,今天中國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離不開科學理想的有效支撐,我們務必理性使用科學理想承擔社會責任,方能更好的提升羣眾的生活質量,更有力的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經濟發展申論範文4
 
新職業折射中國經濟“韌性密碼”
 
呼吸治療師、網約配送員、裝配式建築施工員……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16個新職業,這也是三部門繼去年確定數字化管理師等13個新職業之後發佈的第二批新職業。
 
新職業接續而生,其源頭動力一是技術的革新,二是需求的升級。從新一批16個新職業來看,莫不如此。例如,正是因為近年來,各類電商迅猛發展,專職外賣、生鮮、藥品、代購等網約配送員才隨之大量湧現;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的長足發展,則催生出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等新職業;隨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以及人們對健康問題的日益重視,健康檢測、康復照護等需求更加專業化、精細化,讓健康照護師、出生缺陷防控諮詢師、呼吸治療師等新職業有了用武之地。
 
“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新職業的出現,不僅有利於帶動創業就業和產業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觀察中國經濟的窗口。
 
新職業折射中國經濟活力。不難看出,新職業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這些領域藴含着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是中國經濟提質升級的新動能所在。近年來,我國着力於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傳統產業加快改造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興起,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現代服務業活力迸發,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這是一批批新職業產生的大背景、大邏輯,而隨着中國經濟活力的持續釋放,新職業仍會應勢而生層出不窮。
 
新職業彰顯中國經濟韌性。迴旋空間大、對衝風險能力強,是中國經濟的韌性所在。在最新發布的這些新職業中,有的就已經成為疫情防控的生力軍。比如,有大量呼吸治療師在抗疫前線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呼吸治療,提升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僅用10來天時間建成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中國速度”的背後,裝配式建築施工員功不可沒。儘管短期內傳統的餐飲、旅遊、住宿、娛樂等許多行業受到疫情衝擊,但是新職業所代表的新經濟、新動能卻有效發揮了對衝和替補作用,成為中國經濟櫛風沐雨仍可從容前行的“硬核擔當”。
 
新職業藴含新生機,新業態帶來新希望。儘管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加大,又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但是我們相信,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沒變也不會變,新職業所折射的中國經濟“韌性密碼”就是我們的底氣所在、信心所在。
 
經濟發展申論範文5
 
把握中國經濟發展大勢
 
這段時間,有幾組經濟數據頗為亮眼。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增速比上月加快1.5個百分點;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0%,增速比上月加快0.8個百分點。工業與消費強勁拉昇,表明中國經濟活力充沛,可以在基本面“穩”的基礎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進”與“好”。
 
“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短期波動並未改變長期趨勢,暫時壓力不能阻擋深層動力,中國經濟在負重中前行、於承壓中向好,這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看待中國經濟,不能被短期指標牽着鼻子走,而應該客觀、全面、辯證、積極看待發展形勢。
 
所謂“客觀”,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被主觀情緒或先入之見帶偏了。分析經濟形勢應該基於客觀事實、統計數據,而不是主觀臆測、片面猜想。事實是什麼?事實是中國經濟保持了中高速增長,是中國進出口總值繼續保持了增長,是中國前11個月城鎮新增就業完成全年目標……以事實為基本,以數據為依據,以邏輯為推理,就不會聽風就是雨,就會多一些客觀分析、理性判斷。
 
所謂“全面”,就是運用系統思維來看待問題,不能只顧一點不及其餘。我們既要立足國內,也要放眼世界。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中國目前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仍然居於前列。既要看到舊格局,也要看到新變化。今年11月份,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6.3%,增速快於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9.5個百分點。這説明轉型升級正在悄然凝聚勢能。具備全局視野,就會通盤考慮、做到心中有數。
 
所謂“辯證”,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落入機械、靜止的認知陷阱。尤為重要的就是辯證看待風險挑戰。要認識到“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中國經濟一直都是在克服重重困難中發展起來的,問題克服了就是窗口,風險化解了就是機遇。同時,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很多問題都是前進中的問題,是“成長的煩惱”,完全可以通過發展來解決,並在不斷解決問題中保持動態均衡。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轉型過程中會有陣痛,但只要解決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就能夠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所謂“積極”,就是保持長期樂觀心態,不能因為一時波動而喪失信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了民營經濟,推動了國企改革。在這個過程中,唯有那些長期看好中國的人,才有可能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財富機會。
 
一位經濟學家説過,“社會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它的洪流中,研究工作者的分類之手人為地抽出了經濟的事實”。經濟體作為一個包含多個方面的複雜系統,不能人為割裂地簡單看待。客觀、全面、辯證、積極看待中國經濟,我們就能得出正確結論、增強必勝信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