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江西龍虎山的導遊詞範文3篇 龍虎山奇峯秀水,應該怎麼寫導遊詞?——精彩介紹江西龍虎山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4W

江西龍虎山是中國道教聖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奇峯,道家聖地”。這裏山勢陡峭,峯巒疊嶂,景色壯觀,令人歎為觀止。下面為大家推薦一篇關於江西龍虎山的導遊詞範文,讓您更好地瞭解這座神祕的佛教勝地。

介紹江西龍虎山的導遊詞範文3篇 龍虎山奇峯秀水,應該怎麼寫導遊詞?——精彩介紹江西龍虎山

第1篇

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鷹潭市郊西南20公里處,是道教的發祥地,在1988年被評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全景區面積有200多平方公里。它的原名為雲錦山後來因為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雲錦山下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因此而改名為龍虎山。

我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主要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等。在這些宗教當中只有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源遠流長在五千年前我國就出現了道家。最早軒轅黃帝曾在肅州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居崆峒山,授黃帝自然之經是為道家傳道之始。到了東漢後期政治上逐漸形成了外威與宦官兩大集團的爭權奪利豪強兼併大量的土地、廣大的農民喪失了土地後成為流民,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温疫的流行為了求得生存和解脱,唯有求助於鬼神。而統治者見自己的統治地信搖搖欲墜,也只有以迷信來麻弊,這樣就為漢末道教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而張道陵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創立了正一道,因為在當時凡是入道者都要交五斗米作為入道的費用所以又稱為五斗米道。張陵是留侯張良九世玄孫,他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浙江天目山,7歲時讀《道德經》十多遍後就懂得其中的意義;對於天文、地理、河圖、洛書、讖緯之書,都能領會它們的奧妙。在他26歲時,二次任江州(四川重慶)縣令,後來辭官退隱北邙山(河南洛陽縣境),修煉三年。【後來朝延徵為博士,他稱病不起。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和帝聽説他是得道之人,以三品印綬,駟馬車等徵為太博。後封冀縣候三詔不就”。】在他57歲時攜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登樂平雩子峯,溯信江入貴溪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後又在西佩源壁魯洞得神虎祕文。順帝年間,張陵已高齡90餘歲,聞四川巴蜀一代鬧温役,於是就帶着弟子入蜀。張陵入蜀後,居鶴鳴山(亦名鵠鳴山,在四川崇慶縣境),繼續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等活動。

人人都説我們龍虎山有三絕,一絕是:進道都仙府,溯道教之源。所謂道都仙府就是我們要去的上清天師府。在我們龍虎山道教最頂盛的時期,在上清鎮共建有十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其中有三座最為出名,第一個是上清宮,相信大家都知道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將就是出自上清宮的鎮妖井中。上清宮位於上清古鎮的東面距天師府約二華里,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宮殿,它不僅居江南道教宮觀之冠,而且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是歷代天師闡教演法、傳道授籙的主要宗教活動場所,也是正一道高道修真養性的閬苑。也就是天師的辦公室。在它規模最大時曾建有二宮、十二殿、二十四院。但最可惜的是這個宏偉建築在民國十九年(1930年)因幾個乞丐在長廓下烤火一不小心被一場大火給燒燬了。本來一些海內外的道徒都想集資重建上清宮,但我們的鷹夏鐵路線又下好從中穿插而過,所以已經根本無法修復了,所以我們現在只能從天師府所保存着的上清宮沙盤圖中一矚上清宮的宏偉了。 另一個建築是正一觀,正一觀是歷代天師收學徒的地方,説通俗些就是天師的學堂。 天師府坐落在上清古鎮的中部,在宋朝時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六年(1319年)遷至上清長慶裏,就是現在的天師府了。是歷代天師起居飲食的地方,也可以説是天師的家。

天師府現以被例為全國二十一座重點開放的宮觀之一。

龍虎山的二絕是“丹山碧水”。丹山碧水中山指的是龍虎山的99山峯、24巖石。它們屬於點形的丹霞地貌。大多不高約在50米——200米之間,最高的也只有800多米。這些山石形成大約在一億二千萬年前的晚白堊至八千萬年前的第三紀。當時這裏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紅色砂礫石不斷的下沉與海底的泥頁巖、鵝卵石交結而成大小不一的赤石巖羣。在赤石巖層形成後,發生了造山運動,即喜馬拉雅山運動。使赤石巖羣發生平緩皺和斷裂,以後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使斷塊垂直升降。巖層斷裂發育由於是不同巖層,抵抗風化的強度不同,長期受地表水侵蝕作用,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的強烈綜合作用下形成了今日的峽谷、峭壁。而丹山碧水中的水指的是素有“小灕江”之稱的瀘溪河。清轍秀麗、婀娜多姿的瀘溪河,發源於福建的光澤縣,經過龍虎山流入信江最後注入潘陽湖。全長286公里。它由南向北把整個龍虎山的景點串成一體,我們今天所乘的船筏聯遊大約十幾裏地是龍虎山的精華景點所在,很多遊客都説不遊蘆溪河就不算到了龍虎山,其實這一點也不誇張,蘆溪河不是灕江卻勝似灕江,它以溪水清澈,風景秀麗而著稱。一邊看着兩岸秀麗的風景,聽着動人的傳説,坐在小小的竹筏上,這種移步成畫的感覺真的是非常的浪漫。

龍虎山的三絕是大家最為關注的“仿春秋古吊,探崖墓之奇”。在我國各地都分部着或多或少的崖墓,但據考古學家驗證我們龍虎山的崖墓是最據考古價值、歷史最悠久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因為當時的古越人非常信奉太陽神,所以他們認為,把祖先葬得越高,昇天就越快,離太陽神也越近,對他們的祖先也就越尊敬。龍虎山的崖墓分為:單洞單葬、單洞雙葬、單洞羣葬。在我們的羞女巖景區內有一個“崖墓探奇亭”,站在這個亭子上可以看到龍虎山最大的崖墓羣,它是古越人的家族葬,共有十三口棺木,其中最大的一口約有3.9米長,是家族中最年長的一位。

等會兒我們遊覽龍虎山的時候將會看到一場精彩的懸棺表演,這個演示方法是上海同濟大學機械系的陸敬嚴教授經多年研究而發現的最有可能的懸吊辦法。這場表演需要五個人來完成,是由當地的李氏五兄弟來表演的,先由一位提前半小時,從後山登入半山腰,然後利用定滑輪原理,將棺木吊入洞中。他們的表演加入很多雜技動作,下面的掌聲越熱烈,他們的表演就越精彩。

但在龍虎山的九十九座山峯中,有一座叫倒掛金鐘的山峯是唯一 一座無法靠人力攀援的山峯,但在這座山峯的中央也有崖墓,至今仍未有人想出古人是怎樣把棺木吊上去的,以至於我們鷹潭市旅遊局懸賞三十萬,鼓勵有識之士來解開這一千古之迷。

介紹江西龍虎山的導遊詞範文3篇 龍虎山奇峯秀水,應該怎麼寫導遊詞?——精彩介紹江西龍虎山 第2張

第2篇

們來龍虎山觀光旅遊。我是導遊( )。希望大家旅途之中不要亂丟果皮、口香糖等垃圾各位遊客,你們好!歡迎你,也不能在景點亂塗亂劃。祝大家旅途愉快!

據説,在東漢時期,祖天師張道陵來這裏煉丹,煉丹而成之時,看見了山上的空中出現了一虎和一龍的圖像。此後,人們就把這裏叫做龍虎山。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瀘溪河。這裏的河水清澈見底,沙石歷歷可見,綠藻在水中頻頻點頭,歡樂的小魚兒在游來游去。請看那遠近的奇峯怪石,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栩栩如生,迄今已有著名的“十不得”景緻,如“雲錦披不得”、“蘑菇採不得”、“玉梳梳不得”、“丹勺盛不得”、 “仙桃吃不得”······ 等等。現在映入眼簾的山峯,形狀像一個被咬了一口的大仙桃。傳説孫悟空從王母娘娘蟠桃會上偷得仙桃後,邊吃邊回花果山,飛經龍虎山時,一不小心,剛咬了一口的仙桃掉了下來,化成了仙桃峯。

在瀘溪河的懸崖峭壁上有一個個洞穴,那是古代的崖墓羣。崖墓羣是怎麼來的呢?兩千六百前,這是春秋戰國時古越人葬的墳墓,考古工作者已在這裏發掘出幾百件文物,

如十三絃木琴、斜紋紡織機以及陶器、木器、篾器等,都十分珍貴,堪稱中國崖墓文化的發源地和崖墓文化博物館。崖墓高的有300米,低的也有30-40米,這些崖墓有單墓和羣墓。每天下午2點和4點有懸棺表演,這是龍虎山上採藥的同胞五兄弟表演的。大家可以好好欣賞。

各位遊客,今天的遊玩到此結束,明天我將帶領大家繼續遊玩。再見!

第3篇

各位團友: 歡迎你們來到國家風景名勝區——龍虎山遊覽。

龍虎山坐落在貴溪縣上清鎮附近。龍虎山有六大景區,仙水巖景區是六大景區之一。仙水巖風景區主要特點是碧水丹山的山水文化、華夏一絕的崖墓羣和永遠純樸的古越民族文化。 今天,我們是水上游覽,將欣賞到碧綠的瀘溪河,欣賞到被當地老百姓戲稱為“十不得”的十大美景,欣賞到春秋時的崖墓羣及仿古“升棺”表演。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仙水巖景區大門。門樓是仿明清時代的牌坊建築,用料是混凝土仿石結構。門樓高10.15米,寬20米,坐東朝西。

現在,請各位朋友上船,遊覽的第一項目就是瀘溪泛舟。我們乘着古樸的木舟逆水而上,瀘溪河水特別的清、美、奇。它發源於福建省光澤縣的原始森林區,彙集36股山溪河水一路穿過峽,經雲台山、象山、聖井山、上清鎮、正一觀、仙水巖、馬祖巖入信江,進鄱陽湖最後匯入長江。瀘溪河全長286公里,在景區流長43公里。 仙水巖美在十景,當地稱十景為“十不得”。

“十不得”這個奇怪的名字是怎麼得來的呢?據説與《水滸》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有關。傳説是:當年洪太尉在上清宮誤放的妖魔不止一百零八個,而是一百十八個,其中三十六個是天罡星,七十二個是地罡星,還有十個是人罡星。

天罡、地罡、人罡本都是上夫的星座,有天、地、人三才之稱,這一百十八個魔星性情耿直,脾氣倔強,經常諷刺嘲笑*香火聚材、賴供果吃喝的神仙,弄得那幫坐享其成的大小尊神很不痛快,紛紛到玉皇大帝前告御狀,玉皇大帝也因於、地、人三才多次犯上而耿耿於懷,於是將一百十八魔星發配到龍虎山張天師處。 張天師素聞天、地、人三才法力高招,尤為人罡星,不僅道行高,而且手也巧,他們十人手中有種蓮花仙桃的、有紡紗織布的,有巧制木梳和古鼓的,也有煉丹修道的。於是張天師叫天罡、地罡助他驅鬼擒妖,令人罡星依據各自的特長為他效勞。但這一百十八個魔星膽大包天,拒絕張天師命令,尤其是十個人罡星,公然對張天師宣佈“十不得”。 玉皇大帝聞之氣得暴跳如雷,遂命令各路神仙協助張天師將一百十八個魔星統統打入了鎮妖井。被打入鎮妖井的十個人罡星至死不屈,吐盡體內元氣,自焚而化成了十座形態奇特的山巖——這就是我們將要遊覽的十大自然景觀。

一景:男女相依的夫妻峯,又稱“老婆背老公走不得”。《龍虎山志》載“雌雄石,在仙水巖下,兩石如人,抵背而立,呼公母石”。(據傳雌峯叫志貞,長得聰明貌美,當地一個大財主要娶她當“二房”,志貞不從,乃遭毀家傷夫之難。志貞背起丈夫急逃又被瀘溪河所阻。為了救她夫婦出苦海,張天師祭起定身法,將他們化為石,立於河邊,相依為命)。

二景:含風不動水中蓮,又稱“蓮花戴不得”仙桃石帝,有一叢石頭象蓮花瓣綻開,含風不動,相傳白蓮仙女違犯天條法規與龍虎山農民柳青結婚,玉帝派天兵下凡捉拿。她寧為玉碎也不迴天庭,結果附地自焚,落入瀘溪河化成了含風不動的水中蓮。

三景:形象逼真的仙桃石,又稱“仙桃吃不得”。傳説仙桃來自皇母娘娘的蟠桃會。當時孫悟空在天宮當一個管馬的小官,因沒有接到請柬而十分惱怒,大鬧天宮,隨後雋帶酒席上的仙桃逕直朝花果山飛去,飛經龍虎山時,口乾舌燥,抓耳撓腮,便從袋中取出一個仙桃咬了口,不料打下了個噴嚏,仙桃跌了下來,化成了仙桃石。

西漢末年,龍虎山有個冬不衣,夏不浴、渾身長綠毛的“綠毛仙”,隱居在碧魯洞用這把勺子煉丹。東漢年間,玉帝為了支持張道陵到龍虎山煉丹傳道,將“綠毛仙”召回天庭,丹勺就留下來給張道陵,這樣張道陵的九龍神丹就更靈驗了。

五景:紅紫斑瀾的雲錦山,又稱“雲錦披不得”。《龍虎山志》載,“雲錦石在一觀下,仙巖上流,嶄龍坑立數百餘丈,紅紫斑瀾,照輝溪水,光彩如錦”。傳説這是一塊披肩布,為七仙女親手織成,後玉帝急召七仙女回宮,便留下了這件珍貴的紀念品。遊遍名山大川的張道陵從翻陽湖上溯至瀘溪,見雲錦山如此壯美,便住下來,在此結廬煉丹,丹成而龍虎現,雲錦山才改為龍虎山。

六景:漩渦翻滾的道堂巖,又稱“道堂坐不得”。道堂即道觀,據傳此石為一隻三腳龜所變,張天師要在石頂上建玄武觀,三腳龜不肯,將頭一伸,道堂倒塌。天師大怒,拔出寶劍鎮住**,不準縮回,就成了如今險惡幽深的崖洞。

七景:孤峯獨秀的鐘鼓石,又稱“石鼓敲不得”。傳説石鼓原是神鼓,它先投奔張天師,後到龍虎山下擇居。

八景:天師試劍的試劍石,又稱“劍石試不得”。據傳張天師初到龍虎山煉丹,土地爺不肯:“這是我管轄的地方,豈容他人落腳?如何你真的道法通天,且用你的寶劍將此山劈開如何?”“如能劈開怎樣?”“我就依了你,讓你落户。”天師拔出寶劍唸唸有詞,一劍下去,入石十分,《龍虎山志》載曰:“試劍石,在仙巖隔峯,祖天師試劍於此入石十分,截然兩斷”。

九景:橫溪枕流的玉梳石,又稱“玉梳梳不得”。傳説它是崑崙山上生長了千年的黃楊木精變的御梳,為皇后娘娘所專用。黃楊木精想下凡,故在皇后梳頭時變出一條大蛇,嚇得皇后逃命,御梳跌了下來,化為玉梳。

十景:華廈唯一的仙女巖,又稱“仙女配不得”。它已經與廣東丹霞山陽元石結為秦晉之好,於1995年8月18日舉行了“結親慶典”,成了曠世奇緣,風流佳話。我國著名散文家石英曾作《仙女巖記》立於巖前,稱此石為“華廈之唯一,域外更無多”。形容參觀者之盛況為“尋根者日夜兼程,膜拜者水陸並進”故稱為“天下第一絕景”。

請大家看右邊羣山——這就是華廈一絕的崖墓羣。在這些高崖絕壁上的壘壘洞穴內,散佈着數百座崖墓,巖洞大小不一,裏面陳放棺木,形式各異,聲單洞單葬,也有單洞羣葬和聯洞羣葬。最大的洞內有十幾具棺木,安放着一家族幾代人,這些崖墓距離水面10至60米,基本朝東,棺木大小不一,大多用巨大的整段楠木製成,形態上有幹欄式建築造型的屋脊棺,圓筒獨木的獨舟棺,方形棺等。大多數巖洞還安裝了封門板,其意不讓人看見洞內情況和防止鳥獸進入洞內搗亂,讓先人居住在一個安全、舒適的極樂世界。

那麼,這些崖墓是如何形成的?碩大的棺木又是如何放進絕壁之中的呢?這是一個讓世人難解的千古之迷。為了揭開這一謎底,1978年11月,江西考古工作者開始對仙水巖一帶的的崖墓羣進行了考古發發掘,共清理崖墓18座,發掘棺木37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工具、古樂器等共235件,其中,有由細如髮絲的竹絲紡織而成的竹器製品,非常精緻,陶器中多為印紋硬陶,也有磨光黑陶、夾砂紅陶和原始青瓷,造型非常奇巧,尤其是十三絃和紡織工具物件的出土,為我國的音樂史和紡織史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史料。

經文物部門鑑定,龍虎山崖墓是距今26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崖墓,其年代久遠,數量之眾多,位置之險要,堪稱“華廈一絕”。 從考古發掘的陪葬物來看,這些棺木裏的主人均為古越族人。“越有百族”,生活在龍虎山一帶的,屬於幹越。他們居住幹欄房屋,信奉蛇(龍)圖騰,斷髮紋身,善於用船,鼓食水產一會兒大家可以看到崖墓仿古吊裝表演,瞭解崖墓安放的祕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