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專題徵文3篇 春節集體記憶:中國人的過年故事

來源:巧巧簡歷站 7.31K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專題徵文”旨在通過讀者的分享,探尋中國人過年的獨特文化和傳統習俗,回顧過去的歲月,讓我們緬懷曾經的美好和追憶家庭團聚、歡聲笑語的温馨時刻。我們誠邀廣大讀者踴躍投稿,分享你們獨特的新年記憶和過去的傳統習俗。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專題徵文3篇 春節集體記憶:中國人的過年故事

第1篇

睜開蒙朧的睡眼,我從枕頭底下摸出手機看了看,立刻嚇了一跳,怎麼會到九點一刻呢?媽媽可是説過,九點半以後再給外公拜年,就不能拿壓歲錢了呀!我馬上跳了起來,火速穿好衣服,拽起還迷迷糊糊的表哥就往下跑。還好趕上了,我那甜甜的小嘴搶先對外公説:“祝外公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表哥也緊跟一句:“祝老爹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外公哈哈大笑,他一邊笑,一邊掏出兩張鈔票,給我們一人發了一張!我們把錢裝進紅包,樂滋滋地一蹦一跳地“蹦”回了樓上。“哎呀,你們怎麼有空來我這兒呢?”這是媽媽的聲音,嘴上還沾着牙膏泡沫的我好奇的往樓下望了望。原來是馬姑姑、伏姑父還有他們四歲的女兒——可愛的伏正正。

正正真是可愛!今天她穿了一身漂亮的粉紅色的衣服,紅撲撲的小臉一個勁地朝我微笑。我高興地跑回自己的房間,拿了一個芭比娃娃給正正玩,瞧啊!她一會兒給芭比娃娃梳頭,一會兒給芭比娃娃換衣服,玩得多開心啊!下午的時候,媽媽領來了一位爺爺,“榕榕,快叫陳爺爺。”媽媽笑容滿面的領着陳爺爺上了樓,“陳爺爺是來接你的,你和陳爺爺一起去李奶奶家。記住,到了奶奶家要先説:‘奶奶新年好!’哦!爸爸媽媽一會兒就去,你先在奶奶家看電視等媽媽。”“好的!”我乖巧的説。

我和爺爺一起來到了奶奶家,奶奶看見我來非常高興,我當然沒有忘媽媽的囑咐嘍,“奶奶新年好!”我甜甜地説。“好好好!”奶奶還有奶奶身旁的一位哥哥一起説。我和奶奶他們進了屋,打開電視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不一會兒,爸爸媽媽來了。他們和李奶奶一起打起了牌。我百無聊賴,奶奶把我帶上了樓。我上去一看,有一台電腦。反正我也沒事幹,我打開電腦登陸了土豆網,看起了動畫片“魔卡少女櫻”。媽媽説今天我們要留在奶奶家吃晚飯。到了晚上,我下樓一看,哇!好豐盛的晚餐啊!有紅通通的大蝦,香噴噴的魚,美味的烏賊炒白菜……我攙的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開飯嘍!”等到餐桌布置齊全,我就急急忙忙地把大家都喊來了。大家圍着桌子坐在一起,原本寬敞的桌子立刻變的窄小了。我們“開吃”了,我搶先拿了一塊大大的烏賊肉,像餓狼一樣咬了起來。那狼狽不堪的模樣把全桌人都逗的大笑起來。吃完晚餐,爺爺送給我一串漂亮的紫色手鍊,我高興的把它戴在手上,歡天喜地的和大家告別,一蹦一跳的回家了。

回到家時已經七點半多了。我看了一會兒電視,便上牀睡覺了,今天真是累啊,我躺在牀上想,想着想着,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夢鄉……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專題徵文3篇 春節集體記憶:中國人的過年故事 第2張

第2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全國各地過年的風俗花樣繁多,精彩紛呈。照寧波的老規矩,過年差不多從臘月中旬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那天,家家户户都得祭灶。許多人家都供奉着一位灶王爺,他“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他都要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一年來的好壞事。於是,家家都會準備些糖果之類的甜食,供奉在他面前,想用糖把灶王爺的嘴糊上,讓他在天上説些好話,不説壞話。這項活動,小孩子們最喜歡,因為這些糖的最終歸宿是在他們嘴裏。

過了二十三,人們就更忙了。大家辛辛苦苦一年,便要買些雞鴨魚肉等年貨回來,我們小孩麼當然買了鞭炮,都準備高高興興地過大年。大年二十八,家家户户為了除去舊年的晦氣,便把屋內打掃得乾乾淨淨,好在新的一年裏顯出萬象更新的氣氛。除夕那天,就更熱鬧了 。大街小巷大紅燈籠高高掛,彩旗飄揚,到處洋溢着過大年的氣氛。那天門上都貼上了紅紅的春聯和倒“福”字。晚上家家趕做年夜飯,大圓桌周圍坐滿了人,津津有味地品嚐着美味佳餚,到處飄着酒菜的香味。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須趕回家來吃團圓飯。吃完團圓飯後,長輩們還要給孩子們發壓歲錢,並祝他們學習更上一層樓。這一夜,很多孩子都會把壓歲錢壓在枕頭底下,並祝自己歲歲平安。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小孩子們拿出早早準備好的鞭炮去外面放鞭炮。到了八點左右,我們都會打開電視機,觀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零點時,各式各樣五彩繽紛的煙花爭先恐後地竄上了天空,照得大地如同白晝一般,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正月七年級,大多數人家是不會去走親訪友的,只不過去附近的親戚地方拜個年,説些吉利的話:“新年快樂”、“祝你萬事如意”、“恭喜你發財”……初五到了,家家户户都會請財神,希望能夠請來一年的好運,財源廣進、官員亨通。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全家都要吃香甜美味的寧波芝麻湯圓,這一口下去,滿嘴噴香,沁入心脾。晚飯過後,大家都去公園裏觀花燈、猜燈謎。天空中一支支五顏六色的煙花拖着長長的尾巴,爭先恐後、前赴後繼地躥上夜空,一粒粒“金砂”噴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綻放。一時間,那邊升出“天女散花”,這裏又出現了“孔雀開屏”,緊接着又是“倒垂楊柳”……天空中頓時成了花的海洋,火樹銀花,光彩奪目,把夜空裝扮得瑰麗無比!春節也差不多在這天就結束了,各行各業都進入了工作的狀態——這就是我們寧波的春節!

第3篇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曆的正月七年級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七年級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説,從臘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着貼在門裏、衣櫃、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據説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七年級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着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