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紅塵讀後感3篇 紅塵之上,敞開天幕

來源:巧巧簡歷站 4.47K

《天幕紅塵》是一部令人陶醉的作品,作者充滿智慧地將悲歡離合、紅塵世事融入故事中。小説以極其細膩的描寫和生動的情節展現了人性的複雜和善惡的較量。讀後感觸動人心,引發人們對生活的思考。

天幕紅塵讀後感3篇 紅塵之上,敞開天幕

第1篇

葉子農父母均是幹部,父親還是將軍,-中死去。葉想弄清楚父母至死都忠誠的那個信仰到底是什麼,16歲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已有22年,為能夠直接讀原著,-時學習了英文和德文,之後政治大學學習兩年後退學,佛學院學習兩年後退學。

葉子農最看重自由,有賺錢的能力,無賺錢只要的慾望,只要掙的錢否自己用了就馬上停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沒有人關注,沒有人圍觀,沒有人評論,只他一個自由身。

葉子農是個極具智慧的人,研究涉獵範圍有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宗教、哲學、西方政治、經濟學等,根據小説最後描述的張志誠翻看葉子農的筆記內容來看,葉的研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分析。以上這些領域隨便一個拿出來普通人都要研究不知多少年都走不出來,由此可見葉子農的心智與頭腦之強。

羅家名投機生意因蘇聯解體而夭折,欠下鉅額債務無力迴天,走投無路開槍自殺,妻子林雪紅根據多年前葉子農給羅家名的一句話“見路不走”,求助華僑商會召集所有債權人到德國開會,當時葉子農在德國生活,目的是期望葉子農能夠救羅家於水火之中,德國之行除了林雪紅其他債權人都不認為會有結果,何況此事葉子農還矇在鼓裏啥都不知道,且葉的經濟能力也不夠支付所有欠款。大家也就是看在華僑商會的面子上走個過場而已。

誰也沒想到的是葉子農瞭解到羅家的情況後,用了1天多點的時間就接下羅家的燙手山芋,不單單是口頭答應負責,而是直接給出了具體解決方案。從這個方案來看,葉子農對當時的國際局勢有精準的判斷,並東西各國法律及政局發展趨勢走向,方案考慮到華僑商會的影響力,羅家在蘇聯的情況,中國國內的形勢等來制定的,詳細、具體、考慮了方方面面、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提前分析好拿出對應方案,做到了全面把控。

面對天上掉下來的頭疼問題“鉅額債務責難”,葉子農沒有推脱逃避,僅僅憑當年羅家明對他能力的信任、賞識或者説是幫助,就攬下這件事,為了取信債券人還提出可以將自己的房產及存摺內現金用於該方案前期實施用的資金。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有擔當。最後解決方案成功的解救了羅家,並將欠下的債務都還清。

因債務問題香港女明星戴夢妍對葉子農一見傾心,而後到美國留學的方迪(其父為中國軍界高官)因其才華和智商愛上葉子農。

小説是以悲劇結局的,這個和豆豆另一部小説《遙遠的救世主》的結局有些類似,遙遠的救世主裏男主丁元英創造了一個劫富濟貧的神話。女警官芮小丹愛上了他,最後在抓捕在逃疑犯時被炸彈炸掉雙腿,為不給別人帶來麻煩開槍自殺。丁元英收到芮小丹的死亡通知時雖無明顯情緒波動卻自己在洗手間吐了幾口血,應是悲愴。這裏是葉子農因處理並解決了羅家的債務危機,引起了幾波人的關注,羅家債券人布蘭迪就是其中之一,布蘭迪是美國當時最大的電視公司的編輯,負責政論板塊,工作內容就是針對每日發生的國家國際大事件進行分析評論,對美國民眾起政治引導作用。布蘭迪從葉子農的特殊身份、經歷以及思辨能力、洞察力和他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等看到了新聞價值,想利用葉子農拍攝政論片讓他就馬克思主義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葉子農為拒絕此事得罪了這家公司的總裁,為教訓葉子農對待自家總裁的不禮貌,時任總裁助理的奧布萊恩決定教訓一下葉子農,奧布萊恩實際是美國前情報局高官,退休後返聘到這家公司。奧布萊恩設計一條絕殺,讓葉子農曝光於全世界,徹底摧毀了葉子農想要低調做人低調生活的希望。讓葉子農的處境變得無處安身,回中國,國人會罵他是漢奸,呆在歐洲,歐洲的自由民主人士會因他是共產主義者而攻擊他。最後的結局是葉子農在巴黎被極端分子槍殺,當場死亡。按照葉子農的遺囑遺體火化骨灰撒進河裏隨水流走,不留墓碑不需祭奠。

葉子農太聰明,所以他也特別孤獨,十幾歲時父母就因-去世,之後葉的人生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個人,雖然他很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但是人畢竟的是羣居生物,只要葉子農還沒有脱離人的屬性,他就有情感的需求,只是在他的生命裏能帶給他温暖的人太少了。

天幕紅塵讀後感3篇 紅塵之上,敞開天幕 第2張

第2篇

豆豆的書一向是上乘之作,天幕紅塵便是至今三部中的集大成。每個人物都少了些故弄玄虛的清高感,雖説還是用僻徑撥大道,卻有了更多四兩撥千斤的合理性。天幕紅塵可貴便在每個人都不努力逃脱紅塵,出世入世的問題在一點兒也不做作的環境裏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

豆豆引導我們看到的問題部分與《悉達多》一書中傳遞的思路不謀而合。自我意識強烈、試圖出世之時,悉達多聽身旁自然之聲,是蛙聲、水聲、鳥聲、蟲的窸窣聲和風的過往聲,種種聲音分割開來,具有清晰之美,卻缺少大成之象。自覺意識漸強、出世後再入世,蛙水鳥蟬,融為一體,再也無需分辨各種,自然之音在耳畔心中。

葉子農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靈魂中沒有絲毫道德制高點或思維包袱的兩袖清風。“不求死不求活“,沒有《遙遠的救世主中》那自知高明、以低調作為贖罪的姿態,也沒有《背叛》裏那處心積慮的陰謀和最後英雄主義化的遵循因果。葉子農不扶貧,也不復仇,不為了愛報答,也不為了愛妥協。靜下來想一想,每一個在這幕中出現的人於葉子農都有所求,求他悟的能力、道的渠道、愛的呈現、智慧換取財富的可能和真理的存在與瘋狂。葉子農呢?他不要,也不拒絕。實事求是,因果論與經驗論的辨析,葉子農是最好的實踐者。

他不像丁元英一樣登廟堂求道,卻在追求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參透了這一切。也許,當人以一件事為本身而非工具之時,見路不走便是唯一而又自然的選擇。他不像背叛男主角一樣在最初拒絕麻煩,抗拒愛最後不能自拔沉溺愛,他設計他參與他識穿陰謀他成全陰謀。因為他的底線在求是而非求生。故事的精彩之處便是葉子農此番棋逢對手。美國新聞人看到他的道,以政治國家搏鬥,道走下神壇,葉子農維護道的精神卻永遠停在了一個讓人驚歎的高度。

天幕中,沒了一個絕決、聰慧、為了愛的佔有挑戰愛人生存邏輯的女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有條件無心智的追求者,和一個有洞察卻幾乎無交集的暗戀者,影星的追求和兩者相處的模式自然而等距,她永遠不懂他,他也不因為有人懂或奮力懂自己而愛上她,這樣的自由讓人肅然起敬。方迪無意中得知葉子農的”見路不走“,遠遠地懂他,關注他,最後在他的墳上迎風流淚,也只是一句默默狠狠的好喜歡你。讀到最後,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俞飛鴻的形象,要是這部小説能夠變成銀幕之作,我希望是她扎一個馬尾,走在紐約街頭,晴朗,堅定。超越了感情,這樣的情感讓人覺得我們可以是高級的動物,流淚,犯錯,也是高級動物。

從 《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到《天幕紅塵》,守道法卻不守法,看似弔詭,卻也似乎正當,作者沒有為良好的終極目的過多辯護,所以最後都將主人公推向死亡或孤家寡人的隔絕。到了天幕中,豆豆更懂愛了。實事求是的道法如來如此浪漫又高深,猶如那消散在柏林風中的薄霧。

第3篇

用了三天的時間讀完了豆豆所寫的《天幕紅塵》這本書,這是朋友推薦的一本書,之前看過豆豆的另一本小説《天道》,同名電視劇《遙遠的救世主》,兩本小説都對文化屬性,人性有很深刻的思考。在《天道》裏邊,主人公對“神及道,道法自然,如來”有很多的論述,故事的展開也是圍繞主人公的理解展開的。而這部《天幕紅塵》延續了這一思路,提出了“見路不走”的理念,也就是實事求是的具體實踐,作者借人物之口,闡述了見路不走的具體思路,並通過人物的事件經歷來闡述作者的思考。

小説的開頭就明示:見路不走,是要見,見性,見智,着相,着禮,品鑑有別,親密有度,這是個沒有道法的紅塵,而且有時還要你滾一下,這是個沒有方向的名利場,有時會絞一些你的肉。這就是你頭上的天幕。天有道,則無常道,事於道,則天有道看與事則無常,無常則明,明則通,則世事洞明。世事洞明則世事可治癒,漸達佳境。

羅家明踐行“見路不走“而自殺於莫斯科。羅家明的莫斯科投資失敗自殺,不是見路不走,而是事於道,又走了一條見路不走的路,見路不走就是實事求是,不住一法,也可以理解成不拘經驗教條,羅家明栽跟頭是呈因果存在的,誰具備了那種條件誰都離栽跟頭不遠了。條件的可能,條件的可能是什麼:就是實事求是,“想”管不管用?想只管想的用,每個條件只管它這個條件的用,不管別的用,如果你面對的不是正確,你跑一輩子也沒有用,老天爺不會因為眾生心誠就把有志者都成全了,條件的可能是啥,就是讓你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條件不可能的,一分錢也是貪心,只要是條件可能的,多少都是正常。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概念,很原則,很寬泛,只是你聽過了,不覺得它神道了,不覺得它神道並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很多人説實事求是的時候,其實實事求是是根本不關他的事,他那樣説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啥叫路?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沒人走了,它管借鑑、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説它有漏,不究竟,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複製他的條件,完全複製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於經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是人就會有錯,但你至少有了這種意識,比起唯經驗唯教條就少出點錯。啥叫命運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點錯與少出點錯的區別嘛。

如來是啥?這得從因果律説起,什麼條件產生什麼結果,這就是規律,這個規律是怎麼來的呢?不知道,因為説出來就已經錯了,有來必有去嘛,而因果律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人們就用如來這個詞來表述這種性質.“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意思通俗點説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裏的如來當真相講,往大里説就是了悟得到的意思,迷信和科學都用得道這個詞,是迷信還是科學就看你的甄別能力了。

見路不走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也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它不以一樣不一樣為判斷,它是讓你立足自身的條件,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為判斷。一個人如果要做高人,甭管啥道理先別妨礙他做高人再説,這時候甭管啥道理都會被歧讀,只要你還有一顆做高人的心,你就會這樣,由不得你自己。這時候見路不走就不再是實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樣,我得是高人、高招,這就背離了條件的可能性。他就會放大了他願意放大的,縮小了他願意縮小的,他載跟頭就是必然。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舉個例子:手擀麪比機器面好吃,這算不算路呢?但隨便找個人做的手擀麪並不一定有機器好吃,但不能説他的手就不是手了,説手擀麪比機器面好吃,是由經驗歸納出的教條,不為錯,也很管用,用來判斷面條很方便。但我們説他有漏,實相是什麼呢,是軟硬度,是薄厚寬窄,是給麪糰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結構等等。總之只要你滿足了好吃的麪條所要求的那些條件,不管你是用機器的方式還是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個結果,這取決於你需要那種方式,如果你是大規模的連鎖店,機器方式的產量、成本和質量的穩定性就有優勢。如果你的思維被束縛在手擀麪比機器面好吃的教條裏,你這個好吃的麪條要想實現大的市場係數就很困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