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5篇 父子在地震中的生死考驗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1W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作品,講述了在地震中相依為命、相互扶持的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影片通過温馨的場景和真實的故事,向觀眾傳遞出一種對愛和生命的珍視和呼喚。

《地震中的父與子》5篇 父子在地震中的生死考驗

第1篇

課文講述的是有一年發生在美國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着危險,抱着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課文先寫大地震的混亂中,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急切地衝向兒子的學校,儘管學校已成廢墟,他還是堅定地向兒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寫他不顧別人的勸阻,堅持尋找自己的兒子阿曼達。最後寫經過38個小時不停的挖掘,他的兒子和另外13個同學終於獲救。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閲讀能力。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

①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這是提領全文的關鍵句。抓住“了不起的父與子”品讀全文,及其他重點句,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等等,就會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與子”要從“父”與“子”兩個方面來理解。

説父親了不起,是因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過後,便絕望地離開了。”而這位父親一直不停地挖掘。人們勸阻他,“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着這些好心人……他便埋頭接着挖。”“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為了兒子,決不放棄,實現對兒子的承諾。多麼堅忍不拔、決不放棄的父親!多麼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父親!

説兒子了不起,是因為在長達38個小時的漆黑的瓦礫堆下,沒有水,沒有食物,只有恐懼與危險。然而7歲的阿曼達卻能在這種情況下,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當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同死神搏鬥,最終生還,巨大的精神力量來自對父親真誠諾言的信賴;奇蹟的出現來自偉大的父愛。

為什麼文中3次出現類似的話?因為他是父親對兒子的承諾,是兒子在絕境中滿懷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親堅持到底決不放棄的原因。反覆出現,多處呼應,通過父親的責任感充分表現了崇高的父愛,通過兒子對父親諾言的深信不疑説明了對父親多麼信賴。

廢墟:城市或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涼地方。

開闢:開發、開墾,把荒地開墾成可以種植的土地。本課是打開的意思。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闢、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於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1.如有條件,可讓學生查閲有關1989年、1994年美國大地震的資料。

2.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藉助工具書特別是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還要引導學生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事情是怎樣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如何?作者為什麼寫這篇文章?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作者寫作思路和課文的脈絡層次,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3.深入閲讀時,要抓住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深究為什麼説是“了不起的父與子”。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的重點句的品讀,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對這些句子的理解體會,一是要注意引導學生想象當時情境,如,孩子們所處的環境,如何恐懼;7歲的阿曼達怎樣鼓勵同伴。二是要引導學生體驗,如,父親當初“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傷與絕望,接下來的堅定與決不放棄,兒子生還後的無比幸福喜悦。三是要加強朗讀訓練,披文入情,以讀促思,在讀中感悟。父親堅持在廢墟中尋找兒子這部分課文,朗讀中語調宜輕緩,以表現他的絕望與悲傷。“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語氣應非常堅定。發現兒子後父子的對話,語氣應是興奮的,表現他們劫後重逢的喜悦與幸福。

4.要抓住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在閲讀中學習表達。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為什麼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父親為了救兒子,整整挖了36小時,突出了挖的時間之長,之艱難。這句話不是直接寫36小時,而是從8小時寫起,這樣寫,表現出艱難的過程,更能體現父親執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難。

5.在品讀文本、體驗文本的基礎上,可適當開展拓展活動。如,編排課本劇,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一方面鍛鍊學生的複述能力,內化語言,一方面可以營造父母與孩子同讀共議的環境氛圍;採用讀一篇帶一篇的方式,讀其他表現父愛或母愛的文章,等等。

(設計意圖:凸現課文的思想感情、主人公的精神面貌。)

師: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讀課文,邊讀邊想,再討論討論,猜一猜,今天老師要給大家提哪些問題?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個問題。討論時要注意:老師會在哪裏提問題?如果老師在這裏提問題,我們該怎樣回答?(學生小聲讀書討論,教師深入學生中間指導讀書、參與討論。)

生:我認為老師一定會問,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師:嗬!這麼肯定!也就是説這一課主要寫了什麼事?請你説説。

生:本文主要寫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挖了38個小時,終於救出了自己的兒子和兒子的同學這件事。

師:我很欣賞你用的一個詞,奮不顧身。你覺得你説的準確嗎?能重新再説説嗎?

生:能!有一年,發生在美國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挖了38個小時,終於救出了自己的兒子和兒子的同學這件事。

生:我覺得老師會問,“父親”為什麼一直堅信他兒子還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別的父親一樣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死了。

師:哦,提了這麼個問題。那你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就是他一直不覺得沒有希望了,因為前邊説了,他給兒子説過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事,我總會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説,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見到兒子。

師:你已經非常準確又很全面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而且還從父親的內心世界出發,抓住了一句非常關鍵的話:“不論發生什麼事,我總會和你在一起。”請坐!問得好,回答也好!可惜的是,不是我要提的問題。誰再來説?

生:課文第二十自然段:“父親顫抖地説:‘出來吧,阿曼達!’”為什麼要顫抖地説?應該高興才對。

師:有這個原因。挖了38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睡,能不累嗎?累的時候聲音是有點顫抖。

生:我想他是激動的。挖了38小時才找到自己的兒子,他一定很激動。

師:這位同學的心地很善良,而且能夠以一個父親的心設身處地地看待這個問題。因此,你説出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把這三個同學説的合起來就完整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面對提問題的學生)明白了嗎?

師:問題提得很好,激發了大家的思維。遺憾的是,這不是老師想提的問題。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作為獎勵,請你把“了不起”三個字寫到黑板上,寫在“地震中”下面。誰能回答,這對父子了不起在哪兒?

生:父親的了不起就在於他堅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兒子;兒子的了不起就在於想着自己的同學,想先救自己的同學。

師:回答的簡明扼要!這樣的父與子是不是了不起的父與子?

師:“地震中的父與子”能不能換成“了不起的父與子”?

師:剛才同學們提的問題很不錯,幫助我們大致瞭解了課文內容,基本上讀懂了課文。現在大家聽聽我要提的問題。課文當中有一段寫人們認為那位父親因為悲傷過度而精神失常了。找到那一段沒有?

師:(板書:失常?)我要提的問題就在這兒。這位父親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學生紛紛舉手)別忙。請大家再瀏覽一下課文。你要是認為這位父親精神失常,請找到相關的事實依據;你要是認為這位父親的精神不失常,也找到相關的例證。待會兒説出你的理由。開始吧。

認為這位父親精神失常的同學有六個。其他人都認為父親的精神沒有失常。學生讀書、勾畫,各自找出“失常”與“不失常”的依據。然後分正方(失常組)反方(不失常組)展開辯論。

正方同學找到了三個理由,一是兩眼直直,二是隻有一個念頭,三是挖了38小時。圍繞三個理由,雙方發表自己的觀點。

然後老師小結:我有一個觀點,不知同學們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咱們下課接着辯。我認為,這位父親的精神是失常了,但也不失常。(深情地)孩子們!38個小時,不吃、不喝、不睡!再加10個小時就是兩天兩夜,想想看,這是多麼的驚人!因此,我還是同意那位同學的觀點:説他失常嗎?確實失常,他失去了和一般的正常人一樣的舉動。説他不失常嗎?的確不失常。因為一種偉大的父愛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所以,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我要救我的兒子!我要救那些和我的兒子一樣壓在廢墟底下的可憐的孩子們!他們在等着我!所以,他失常,但失常的偉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驚人!這就是愛,偉大的父愛!(板書:愛)同意嗎?

師:老師的第二個問題要出來了。和以前我們學過的課文相比,這篇文章的標點符號有什麼特別之處?請大家看書,找找,看看,想想。一定要注意特別之處。

師:我數了一下,一共有15個。現在,請各小組做兩件事:1.看看這些歎號大都集中在哪兒?2.這些歎號表達了什麼感情?然後,你想想怎樣通過你的朗讀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小組學習,教師參與)

師:我看了,同學們找得很準。課文中歎號大都集中在對話之中。看來咱們之間真的心靈溝通了。

4.“50分鐘後,一個安全的出口開闢出來了。父親聲音顫抖地説:‘出來吧!阿曼達。’”

師:我要提的第二個問題解決完了。下面我要説第三個問題了。我們每個人讀這篇課文的時候都會深受感動。感動就會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你們猜一猜,老師讀完這篇課文以後,會想些什麼呢?或者説想到了什麼?

引出拓展閲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古詩《遊子吟》和老師自己寫的短文《娘》(略)。閲讀過程中教師點撥:阿曼達父親的愛是一種強烈的愛,是外顯的愛;《背影》中的父親的愛、《遊子吟》中母親的愛是飽含深情的愛,無微不至的愛。然後引導學生回憶、交流生活中父、母親所做的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又飽含父愛、母愛真情的事。先小組、再全班交流,並佈置學生在課外寫下來。

地震 由於地球內部深層物質的不斷運動和變化,促成地球表層,尤其是地殼的不斷運動變化,從而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的地帶,當它承受不了巨大的應力作用時,或者巖層突然發生斷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一年約有500萬次。其中約5萬次人們可以感覺到,能造成破壞的約1 000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幾次。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級表示。小於2.5級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2.5~5.0級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有感地震;大於5.0級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破壞性地震。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地震波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的能量。震級每差1.0級,能量相差10倍;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 000倍。

利用地震前動物、地聲、地光、水位、水質等客觀存在的宏觀前兆現象,觀測其異常變化,為臨震預報提供重要依據。關於震前動物的異常反應,震區羣眾曾經流傳着這樣的諺語:

這是震區人民羣眾在監視預報地震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重要經驗。地震越大,越是臨近地震發生,動物異常的反應就越明顯。因此,既要發現動物異常,又要進行分析鑑別,排除干擾影響,發現情況應及時向當地地震主管部門報告。值得注意的是,動物異常往往與氣象、環境等因素有關,必須注意分析鑑別。

大地震發生前常常伴有來自地底下低沉的轟鳴聲,它與平時城市噪音完全不同,或天空中出現強烈閃光,要提防其後可能出現大地的顫抖和房屋的晃動。如有這些現象,應及早採取家庭應急防禦措施。

美國地震 1989年10月17日,美國舊金山大地震,震級里氏6.9級,地震死亡逾270人。地震襲來之際,正值交通高峯時期,加州北部數條高速公路及橋樑坍塌,數地發生大火。地震損害了機場、使大廈倒坍,電訊中斷……。

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發生6.6級大地震。據統計,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 000多人受傷。地震毀壞建築物2 500餘座,高速公路多處被震斷,一些立交橋坍塌,約11條主幹道被迫關閉。地震還造成該市約4萬户住宅斷水,5.2萬户斷電,3.5萬户斷煤氣,通訊網絡出現嚴重阻塞,累計經濟損失高達300億美元。

《地震中的父與子》5篇 父子在地震中的生死考驗 第2張

第2篇

2.讀懂課文,使學生體會到愛與信任是可以創造奇蹟的。

教學重難點:通過讀課文,感受“父”與“子”的了不起。

2.請同學們講述在四川大地震中發生最讓你感動的畫面?

過渡:是啊,地震就是這樣殘酷,這樣無情,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每一次災難都顯現着人性的光輝,同樣,在美國洛杉機的一次大地震中,有一對父子也演繹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板書:地震中的父與子)

看了這個題目,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嗎?請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就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地震中有這樣一對父子,請你快速瀏覽課文,説説在這對父子之間發生了怎樣一件事!

(1)“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理解為什麼作者要寫“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 而不直接寫“36小時”體會父親尋找兒子過程的漫長及艱難;讓學生想象父親當時的樣子,感受父親的艱難和偉大,以及聯繫上下文體會父親為什麼能這樣堅持下去!)(板書: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2)通過教師範讀、引讀、配樂讀等形式,品讀這句話。

2.請同學們把書端好,教師和學生配合朗讀父親找到兒子後的對話(課文12-23自然段)

師:這是個什麼樣的兒子?(板書:兒子)為什麼説這是個了不起的兒子,從哪句話看出來的?

a “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説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説過,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從中體會兒子的堅強和鎮定,以及對父親的信任)

b“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什麼,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體會兒子身上舍己為人的精神以及他讀一父親的信任。)

課件出示:“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師:是什麼把他們父子緊緊地連在一起?(板書:父子情深)

1.當父親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時,是這句話讓他堅持了下來。(課件出示:“不論發生什麼,我們總會在一起。”)學生齊讀

2.當兒子面對恐懼和危險,艱難等待時,是這句話給了他希望,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訴自己:(“不論發生什麼,我們總會在一起。”)齊讀

3.讓我們記住這對了不起的父子,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們總會在一起。”)齊讀

1.同學們,課文中沒有一處直接寫到父親的偉大,兒子的了不起,但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從哪體會出來的呢?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細緻刻畫,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父與子間深厚的情誼。)

2.師:這正是這篇文章的表達方法,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習作中也能掌握這種方法。

(課件出示:用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種表達方法寫一寫我們的父母平時做了哪些微不足道,卻又飽含深情、飽含愛的事,有信心完成好嗎?)

今天,我在自己年級組,執教了《地震中的父與子》第二課時,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89年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着危險,抱着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與堅定。要想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首先得動情,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作為“引語”能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滿主觀意識的課堂教學活動得到發揮。發揮學生的想像力,進行朗讀訓練時,我巧妙地運用搭橋性的語言,在層層推進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

面對不同的課文,我們都應該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用綜合性的語文練習促進學生的閲讀,以訓練促人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這節課中,我引入“想象”:在學生的朗讀中,請學生想象,在漫長的36裏究竟會發生怎樣觸目驚心的場面? “想象寫話”:

在這36小時裏,可能會_________,可能會__________,但父親還是堅持着,因為他相信____________.

教學中也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教學中讓學生讀的太少了,忙於完成任務,而忽視了多層次的去讀,今後在教學中要注意。

第3篇

發生(fā fà) 衝向(chōng chòng)教室(jiào jiāo)看到(kān kàn)

沒有(méi mò) 難過(nán nàn)到處(chù chǔ)只要(zhī zhǐ)

這時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

緊緊擁抱在一起表現出了父子倆什麼樣的心情:( )

1、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 他七歲兒子的學校。所填的詞寫出父親的 心情。當時父親可能會想:

2、當父親看到一片廢墟,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這段話作者抓住父親當時的 、 、 進行描寫,表達出父親 ,但父親很冷靜,他知道兒子的教室在一層樓的左後面角,便 。這裏的 看出父親動作 ,心情 。

5、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這句話在文中 次出現,它是 ;是

反覆出現多處呼應,通過父親的責任感,充分表現了 。

6、當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塌時,他們可能會説些什麼?

7、面對着一對這麼偉大,這麼頑強,這麼無私的父親,你又會對他們説些什麼呢?

8、想象一下,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第4篇

課文講的是在發生大地震以後,父親抱着一個堅定的信念,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盡艱辛,最後終於在廢墟中救出了兒子的事,讚揚了這對父子以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戰勝困難、獲取幸福、執着追求的精神。(1課時)

2、通過課文的描述,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蒐集有關1989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的資料;準備朗讀磁帶以及寫有課文重點詞句的投影片。

2、課文結尾為什麼説這對父子了不起?(教師建議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在書上圈點標畫。)

可以是四人小組進行討論,有感情朗讀的,有談感受的,有做記錄的;也可以學生自由組合。提醒學生人人蔘與,相互啟發,共同提高。

在1989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堅持38個小時,終於在一片廢墟中救出了自己年僅7歲的兒子和13個同學,譜寫了一首父愛的歌頌。

2、為什麼文章的結尾説這對父子了不起?談談自己的看法。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過後,便絕望地離開了。”而這位父親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勸阻他時,“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着這些好心人,問道:‘誰願意幫助我?’沒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接着挖。”(為了兒子,決不喪失信心;實現對兒子的承諾。)

(2)課文第12、13自然段“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了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見瓦礫堆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建議學生想像:這連續的38個小時,“爸爸”會是怎樣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雙手恐怕已被瓦礫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麼感人的一幕!多麼堅韌的父親,多麼有責任感的父親!)

(1)可以讓學生演一演14個孩子地震之後在瓦礫堆下堅持了38個小時的情景。

(2)通過語句體會:在漆黑的瓦礫堆下,沒有水,沒有食物。有的只是14個同齡小夥伴共同的恐懼,然而7歲的阿曼達卻能在這種情況下,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當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

老師總結:從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讓人看到的不僅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還有更令人感動的人格力量,父親對兒子的愛及真誠的諾言,為兒子提供了信賴和力量源泉:兒子充滿了對父親的信任,對生存的希望,對他人的關愛。

第5篇

知識: 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能力: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文中關於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情感:從文中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從人物的動作、語言描寫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從人物的動作、語言描寫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1在美國洛杉磯發生的那場可怕的地震中,我們認識了一對父子,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這篇課文,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3能用上這些詞語,簡要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嗎?

1瞭解了這個故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子)

2整體交付: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對父子是了不起的呢?請同學們細細地讀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劃下來,在旁邊寫寫感受,準備交流。

1、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説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a當父親看到昔日充滿歡聲笑語的教學樓已變成一片廢墟時首先想到的會是什麼?

b他為什麼這樣毅然決然地走向廢墟呢?【板書:不論……我總會……】

c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無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在挖掘的過程中,都有哪些人勸過父親,他們是怎麼勸的?父親又是怎麼説怎麼做的呢?【板書:埋頭接着挖】你體會到什麼?

3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b 作者為什麼不厭其煩的羅列了這麼多表示時間的詞語呢?交流後朗讀。

c讀着讀着,你的眼前出現了一位怎樣的父親?指名説。教師板書外貌的詞語。

在漫長的36個小時裏,父親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着,給他力量的還是那句承諾——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你能讀出此時父親給你帶來的震撼嗎?(齊讀)

1、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説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説過,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a想象一下,廢墟下的孩子在這38小時裏經歷了什麼呢?

b讓我們再來想象一下,在漫長的38個小時裏,被困在廢墟下的阿曼達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呢?

8小時過去了,沒有任何人來救他們,阿曼達想 ,他對同學們説 。

12小時過去了,還是沒有任何人來救他們,此刻,阿曼達想 ,他對同學們説 。

24小時過去了,依舊沒有任何人來救他們,此刻,阿曼達想 ,他對同學們説 。

c是什麼讓阿曼達在絕境中滿懷信心?【板書:不論……你總會……】

2、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什麼事,我知道你總會跟我一起。

4、如果現在請你給課文重新起一個名字的話,你會怎麼寫呢?(學生在書上寫寫)

這對了不起的父子,用深深的愛,堅守的信任,譜寫了地震中一個奇蹟。作者通過對父與子的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為我們刻畫了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讓我們再回讀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們腦海裏流下了深刻印象的描寫父親和兒子的某句話、某個眼神、某個動作的語句認認真真的抄寫下來。

複習上節課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通過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走進人物內心,體會父親的感情

以想象説話的方式走進阿曼達的內心,在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也使其深悟到:是信念創造了父與子地震中的奇蹟,豐富了父子了不起的形象。

摘抄的練習是紮紮實實的語文基本功的訓練,也是學生再一次觸摸語言文字和作者的心靈世界。

堅定地站起身……走去…… 不論……我總會…… 滿臉灰塵

埋頭接着挖 不論……你總會…… 都是血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