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55章感悟心得分享4篇 道德經心得分享:智慧綻放生活

來源:巧巧簡歷站 9.76K

本文將主要分享“道德經55章感悟心得”。《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啟示被廣泛傳頌。第55章探討了“任由素心行善”的道理,引發人們對行為道德與內心修養的思考。通過對這一章節的解讀與思考,我們或許能夠窺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

道德經55章感悟心得分享4篇 道德經心得分享:智慧綻放生活

第1篇

?道德經》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裏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徵。主張靠事物發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後甚至反動。我現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展,順着自然本有的發展事態、追隨自然的節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則後,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展智力、別發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聖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説,傑出的人並不直截了當的去追求大事,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麼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於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的構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在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説,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杆,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後,錯誤自然不會發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經55章感悟心得分享4篇 道德經心得分享:智慧綻放生活 第2張

第2篇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麼理解,只能説是一些感想、體悟。《老子》雖然並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裏面仍然有很多關於教育的思想。它意藴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應該順其自然,而不過過分強調主觀意願。教師的權威應該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係。師生雙方都要處於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應該進行批判性繼承。

在我們的教學上,如果孩子在課堂上走神,當然可以直接批評:“某某,注意聽講!”老實膽小的可能嚇一跳,趕快坐好,但過一陣可能又故態復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會臉色不善,甚至嘴裏咕嚕咕嚕地嘟囔,雖然老師是好意,但傳遞到學生心裏卻成了惡念,課堂的氣氛就有了火藥味。有時課堂上學生竟然和老師頂嘴,僵持起來大家都下不了台。學生肯定是不對的,但如果老師“曲則全”,表揚旁邊的同學來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請走神者回答一個問題,旁敲側擊地暗示一下,同樣是批評提醒,轉一個彎,大家心平氣和,彼此相安無事,這樣豈不是更好?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着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通過無為達到有為,通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低頭靜想,學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揮棒去質疑解難。他們還會體會到求知的快樂嗎?

教育,是要遵循規律的,就像道德經裏所講:“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萬事萬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靜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順應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盡力而為,順其自然。

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是個緩慢的過程,就像老子所説:“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在書中,有許多地方都是從自然現象引到社會道理。在論述君主要居於百姓之下就是因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納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丟失了這種敏感。我們缺少了從細微處看道理的能力。這是一種洞察力,也是一種理解力,更是一種闡釋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鍛鍊。

第3篇

讀道德經已經仔細讀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誦過,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記了每一段具體的文字,僅有一點心得留下,我也沒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它。可是有幾點在結合我的經歷進行反思的時候經常出現,記錄如下:

1.守弱。我以往小的時候説某某人真厲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麼大年紀的時候反而只是認為他是平常人。每當認為自我無所不能的時候,總是自我面臨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了,道德經裏説的弱是一件好事,因為我一個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樣無所不能,我的認識、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須限度的。正是因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認識、思考、本事,所以對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認真去對待,因為這麼有限的我必須要盡全力才能夠把人和事處理好。在每一次的處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閃光點,我沒有遇到過的。

2.謙虛與好奇。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確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萬物是經過我們人的觀察,記錄,整理構成了文字記載的書籍、數據等。可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記錄的資料也會是片面的,隨後構成的結論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的時候,我就開始透過文字的表面嘗試去還原事實,當我回不到記錄的場景的時候,我會有疑問的,這個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過書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可是因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東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視了一些東西,結論也不必須正確。當我無所欲求,心思寧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越高;當我心境起伏,被貪嗔痴等雜念環繞的時候,必須會得到一個偏離結論,這個偏離的結論將我引向困境。每一個經過我的結論,我總是審視多遍,唯恐得到一個偏離的結論。這個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守中。中是陰陽中和的.線,是陰陽河蟹的,是不走極端的,可是我覺得應當是保證自我處於最多的可能性。因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臨問題的時候我能有最多的幫忙,最多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處理環境,最終我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走極端就是不斷的減少自我獲得各種可能性,最極端僅有一條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4.以無事取天下。我覺得它十分有意思,於是我在想以無事求學,以無事求發展。在那裏有所得,可是無以言語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現問題,那麼平時就要力求多出問題。想要更多的財,平時就要不以求財為目標。想要大的功績,那麼就要平時就要將功績舍於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絲一毫的功績。這是從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為中國西化嚴重,變得越來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頗走極端。中國的追求是不敗,是不停的修正自我處的環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須贏,是不斷拔高自我處的環境中最高的上限。這個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靜。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動的越多,消耗越大。動的越頻繁,受到反彈的壓力越大。在追求強權制霸的過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第4篇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鬥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於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於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淨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後的等待!等待萬物並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