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書筆記6篇 《呼蘭河傳》:紛亂歲月中的滄桑與希望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W

《呼蘭河傳》是蕭紅創作的經典小説,以農村生活為背景,講述了呼蘭河畔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興衰沉浮。小説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主人公呼蘭和她的家人的艱辛生活和內心世界,並通過對個人命運的追求與反抗,展現了人性的複雜和社會的殘酷。這部小説以其深刻的思考和藝術表現力,成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6篇 《呼蘭河傳》:紛亂歲月中的滄桑與希望

第1篇

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看了矛盾的評價,使我很好奇作者蕭紅筆下的故鄉的故事和人們?她的故鄉是什麼樣子使他懷念?很想知道關於作者故鄉呼蘭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説得風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個時代,沒有通訊設備,信息工具人呼蘭河城人們的生活娛樂又是怎麼打發的?帶着這些問題,懷揣着好奇心我走進了她的故鄉。

3、故鄉呼蘭河城的自己家裏的故事,和祖母祖父親戚間的故事。

通過,第一章介紹的故鄉的整體環境,輕輕鬆鬆把讀者引進故鄉呼蘭河城,讓讀者感受到呼蘭河城是一個自然,美麗,可愛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的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着自然的.結果。”在當時沒有出現信息工具,當然他們也有自己的娛樂方式,晚飯後大家(鄰居們)圍坐在一起,看天上的火燒雲,嘮嘮家常。

每一章讀後感受如同矛盾評價的“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讀完第五章,因為跳大神團將一個如花的少女活活整死。我的眼角濕潤了。因為人們的愚昧和無知,在那個時代女性的地位始終不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他們的行為舉止一定要附和當時人們所認為的規矩,説話小聲小氣,走路

慢油油,一旦不符合標準一傳十,十傳百,都認為你是外星人來的怪物,沒有自我可言,更無法談論女性自己的想法,要麼使用酷刑(暴打)讓你順服。 團圓媳婦因為平時大大咧咧,為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風,平實説話口無遮欄,只 有12歲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變本加厲,團圓媳婦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場小小的感冒,在左鄰右舍的胡亂猜疑下,團圓家給團圓媳婦請來了大神,沒病都被整出病來,跳大神裏的各種奇怪、病態的動作,嚇壞了團圓媳婦,半夜常常被噩夢驚醒,又哭又叫,嚇壞了團圓家,不斷的請大神,就這樣來來去去,跳大神中各種病態的舉動,將一個活生生的少女折騰死了。

一個如花的少女,就因為她的言行舉止,對於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團圓媳婦的一舉一動,她和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一樣只是真實的表現自我,一個天真可愛的少女,但在那個封建,迷信,愚昧,無知,偏僻的呼蘭河城裏 一個如花的少女就在這種無知,不科學的行為活生生的折騰致死,

而左鄰右舍,面對團圓媳婦的死表現得麻木不仁,當初跳大神活動各種病態的舉動,對於他們是再好不過的大戲,他們以看熱鬧的角色,在邊上添油加醋,事後當成家常便飯後的娛樂新聞,家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着團圓媳婦的進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在一個平平淡淡的小城裏,因為那地方充滿愚昧無知,在深處藏着一隻吃人的野獸!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6篇 《呼蘭河傳》:紛亂歲月中的滄桑與希望 第2張

第2篇

?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錄,關於故鄉,關於童年。如蕭紅所説,它沒有轟轟烈烈的故事,而有娓娓道來的敍述;沒有纏綿悱惻的情節,而有充滿童真的想象;沒有長篇大論的説理,而有細緻入微的描寫;沒有華麗辭藻的修飾,而有樸素情感的流露。讀來感覺像偶爾聽到的老人之間聊起家常,瑣碎而又生動;又像看了一部畫質極好的兒童動畫,每一幀都是那麼鮮活而富有色彩。起初,作者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紹着呼蘭河的街道及街道上的一切,無所謂手法和構思,就那麼一一鋪排開來,好像長鏡頭緩緩地推進。後來,作者介紹着後園及後園的一切、家人及周邊的一切人,也無所謂手法和構思,就只是想到哪裏寫到哪裏,又好像短鏡頭根據需要隨時切換。就在長短鏡頭的交替中,我們得以走進這段回憶。

這回憶,關於平靜。小城並不大,只有兩條街、一個十字街口,街上的金銀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茶莊、藥店、扎彩鋪就可以滿足日常所需。人們“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脱下單衣去的過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生不響的默默的辦理。”他們的物質生活並不富足,豆腐和麻花不是天天都能吃得起,要是偶爾遇到掉進泥坑淹死的豬,就能吃到便宜豬肉,就會讓他們感到無比快樂和滿足。他們的精神生活也並不貧瘠,每年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台子戲、娘娘廟大會等,就是精神的盛舉。“他們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沒有什麼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着。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 病,人吃五穀雜糧,誰不生病呢? 死,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親死了兒子哭;兒子死了,母親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孃家人來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總得到城外去,挖一個坑就把這人埋起來。埋了之後,那活着的仍舊回家照舊地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他們過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是凡過去的,都算是忘記了,未來的他們也不怎樣積極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的,無怨無尤的在他們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之中生活着。”這座城幾乎沒有時間和悲喜的痕跡,夜以繼日地重複平靜的往昔。

這回憶,關於温暖。這裏有給了作者最多愛的人——祖父,這裏有留下作者最多歡樂的地方——後園。在孩童口吻的生動敍述下,我們彷彿能看到後園的一草一木和四季氣象,彷彿能聽到歡聲笑語和祖孫倆有愛的日常對答,也彷彿能嗅得到滿園的花香、草香和泥土香。在一個小女孩一天都跟着祖父在後園裏邊,依樣學樣,裁花、拔草、種菜、鏟地、澆菜,但是搗亂比幫忙多的時候;在她給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澆水往天上潑,大叫下雨了、下雨了的時候;在她踢飛了祖父剛播下的種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雜草的時候.....很多個這樣的時候,都會令我感到無比動容,越是瞭解蕭紅後來的顛沛流離,越是感動她曾經擁有的短暫温存。同時,我也總是會對號入座,換了時空與對象,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然後又開始瘋狂地想起我和我的祖父、外祖父發生了怎樣温暖的故事,然後不自覺的紅了眼眶。蕭紅後來説起,“祖父時時把多紋的兩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後又放在我的頭上,我的耳邊便響着這樣的聲音:快快長大吧,長大就好了。二十歲那年,我就逃出了父親的家庭,到現在還過着流浪的生活。’長大’是’長大’了,而沒有’好’。可是從祖父那裏,我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惡外,還有温暖和愛。所以,我就向着這’温暖’和’愛’的方面,懷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這回憶,也關於悲涼。“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家裏寬房大屋,童年仍算圓滿,作者卻不止一次地説到“我家是荒涼的”,是因為周圍的人吧?租户們的心很小,因為採到雨天屋頂長出的蘑菇就高興的不得了,他們的心又很大,眼看着房子逐漸傾倒,也能安然的在屋子裏睡覺。漏粉的喜歡唱歌,拉磨的夜裏通夜的打着梆子,養豬的常常聚在一起唱着秦腔、拉着胡琴,只是“那唱不是從工作所得到的的愉悦,好像含着眼淚在笑似的。”“雖然是拉胡琴,打梆子,歎五更,但是並不是繁華的,並不是一往直前的,並不是他們看見了光明,或是希望這光明,這些都不是的。他們看不見什麼是光明的。”小團圓媳婦被跳大神的活活送了命,馮歪嘴子的女人在詆譭和飢寒中死去,有二伯脾氣怪,對人説怪話卻對地上的磚頭和天上的鳥説正經話......透過作者兒童的視角、懵懂的語言,就算寫的是有趣的事和熱鬧的場面,也讓我們感覺到一個個真實的人物,他們活的艱難,艱難的讓人心疼,似乎就是我們身邊的某某。“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裏,可是他們實實在在的感到寒涼就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想擊退了寒涼,因此而來了悲哀。”“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逆來的,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你説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回憶越是鮮活,越是反襯現實涼薄。蕭紅形容“那粉房裏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恰如她的文字,越是生動,就越讓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寂寞的人總是會用心的記住他生命中出現過的每一個人,於是蕭紅才會意猶未盡地想起呼蘭河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個節日,每一個與自己有過關聯的人,甚至蝴蝶、螞蚱、蜻蜓,甚至黃瓜、倭瓜、櫻桃。人們懷念過去的原因無非兩種,一是時間不夠久,二是現在不夠好。《呼蘭河傳》是蕭紅1940年於香港創作的,此時已接近她生命的最後時光,距離她的童年,説長不長,説短也不短。但是祖父死了,蕭紅的童年也隨之結束了,此後,她經歷了出逃、飢寒、戰爭、背叛,一直到孤單地在異鄉等死。她終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愛,可惜求而不得。在生命的最後,她心有不甘,卻只能憑着這回憶,在每個星光隕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數着自己的寂寞,一遍一遍與曾經美好的時光道別。

第3篇

暑假裏,我讀了著名女作家蕭紅的自傳體小説《呼蘭河傳》。小説表達作者對祖父的情結,用充滿童真的文筆描繪了人物和事件,有諷刺有讚賞,有熱鬧也有寂寞。

打開書的第一頁,我彷彿置身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小城鎮——呼蘭河。呼蘭河並不繁華,但在單調中卻藴含着生機,夾雜着悲涼。這裏有東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醫生,有被當地愚昧和無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團圓媳婦,有衚衕裏賣麻花、粉房裏掛粉條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懇老實的馮歪嘴子,有潔癖的祖母,更有“我”跟着祖父學唐詩、學下地。

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詼諧幽默充滿童趣、童真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尤其是作者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不自覺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童年在作者的筆下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在作者蕭紅看來,這些故事並不美。可在我們看來,讀了《呼蘭河傳》,更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樂與幸運,從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從《呼蘭河傳》,我們又看到了蕭紅的幼年是何等的寂寞!讀一下這部書的寥寥數語的尾聲,就想得見蕭紅在回憶她那寂寞的幼年時,她的'心境是怎樣寂寞。

?呼蘭河傳》給我看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一位解事很早的小女孩子每天的生活多麼單調啊!年年種着小黃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螞蚱、蜻蜓的後花園,堆滿了破舊的東西,黑暗而塵封的後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又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侶;清早在牀上學舌似的念老祖你口授的唐詩,白天纏着老祖父進那些實在已經聽厭了的故事,或者看看那左鄰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如果這樣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麼突然冒出來的浪花,那也無非是老胡家的團圓小媳婦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團圓媳婦終於死了;那也無非是磨倌馮歪嘴子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後來,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剛出世的第二個孩子。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着,“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裏面的人物悲劇埋下了伏筆。讀完了《呼蘭河傳》,我覺得作者的童年太悲哀了。

第4篇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呼蘭河傳》,這本書的作者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

寒冷的冬季,小狗被凍得夜夜叫喚,哽哽的,好像它的教爪被火燒着一樣;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凍裂了,井被凍住了;大風雪的夜裏,竟會把人家的房子封住。這便是蕭紅眼裏的呼蘭河,她的家鄉,一片白色的世界,一個寒冷的世界。

這裏,偏遠,熱鬧,冷漠。在“大泥坑”常常淹死孩子時,人們聚着看熱鬧,袖手旁觀。鄰居拉磨的“馮歪嘴子”取了王大姐,短暫的幸福之後,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因為他是私自決定嫁娶,這在當時,是極其不孝的。

我記憶最深的是隔壁胡家的.故事。小團圓是一個12歲的小姑娘,她被當作童養媳賣給了胡家。胡家對小團圓很不好,經常無端打罵她,但在外人眼中這不過是讓小團圓聽話,十分正常。最後越打越兇,小團圓痛苦地離開了人世。

(除了呼蘭河的寒冷,更讓我瞭解到當時社會的現狀,當時人們的冷漠),我更覺得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該是多麼的幸運、多麼的幸福呀!女孩子也可以唸書,也可以做得和很多男孩子一樣好。記得有一次,我看見一個新聞,一個大廈招聘員工,要求在三分鐘內復原一樣東西,只有一位女生想出了跑出去重新買的辦法,獲得了這份工作,人人都是平等的。

?呼蘭河傳》這本書帶給我許多感悟,我很佩服蕭紅能寫下這個讓人身臨其境的故事,我喜歡這本書,讓我更珍惜我現在的生活。

點評:蕭紅,不管是她的文字還是她的而經歷,都是傳奇。這部《呼蘭河傳》是自傳體小説,它的語言,內容,深度,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所以,寫的時候我們可以抓住某一個人物——爺爺來寫,可以抓住某一段故事——小團圓的婆婆花大錢請神棍跳大神給她治病來寫,也可以抓住某一個事物——爺爺的花園來寫,在我們沒有能力面面俱到時,抓住某一點,讀透了,就寫這一點,就像這篇作文一樣。寫讀後感,不是為了寫而寫,而是為了更好得理解這本書,讀懂這本書,尤其是好書,要認真去讀,去“感”。

第5篇

那深深文字,讓我細細投入;那淡淡的文述,讓我終有感觸,那就是蕭紅用一特別手法寫出的名著——《呼蘭河傳》。

這本《呼蘭河傳》是一本充滿童趣、詩趣、靈感的"回憶式"長篇小説,它裏面的事物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它講説了蕭紅小時候一件件真實的故事。我最愛看第三章,它裏面講的是蕭紅五歲時,和祖父度過的快樂時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和祖父去後院時,蕭紅把韭菜當野草挖了,把狗尾巴草當穀穗留在田裏,那時她是多麼傻呀,可是祖父還是笑嘻嘻的,還耐性地給蕭紅細細講説: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説明,蕭紅兒時過的還是非常開心的快樂的,因為她覺得有了祖父就行了。

蕭紅寫的這些故事表達了許多感情,如:她覺得呼蘭河這邊的'人都很可憐;她很懷念小時候的快樂;對有二伯的看法;對小團圓媳婦的同情和可憐……我覺得蕭紅最主要講他們呼蘭河那邊各種各樣的事物,和自己對他們的想法、意見,她主要想抒發她對她的家鄉——呼蘭河的思念。她的文字讓我也投入進她的文字裏去了,感受那兒的事、景、物,我只覺得除了蕭紅童年時,那兒的人都很可憐,使人一看,心感到酸酸的,為那兒的一些人感到難過。

最奇特算蕭紅的寫作手法了,蕭紅的寫法不像一些高手,用一些美文妙句寫一長篇大論,而是用深深淡淡細細的文筆寫得另有一番風味,讓人有一種説不出的感受,讀起來別有味道。

我讀了呼蘭河傳後深有感觸,既感受到了以前年代的人是多麼可憐,還學到了蕭紅寫作手法,讓我知道了什麼叫受益匪淺,什麼叫一舉兩得!

第6篇

逛書店,在書架推薦的書目中,看見了一本我熟悉的書,那是蕭紅的《呼蘭河傳》,書的封面是土黃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畫片。而我家中藏有的這本書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張作者的小照,憂鬱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這本書的時候,年齡還小,對於書中表達的深層次的悲哀無所體會,只覺得作者描繪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動搞笑。慢慢長大,再次閲讀蕭紅的時候,卻從她那字裏行間讀出了淡然的憂傷。《呼河蘭傳》由幾節故事組成,看似這些故事是零

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線索,但文章始終帶着細膩的抒情。她用一種很散淡的語言來描述荒涼,“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種筆調就像有人給她寫的傳記中説到的那樣:這個人的手臂裏有內傷,傷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給扁鵲看,也已經變色。但是她倒揹着雙手。她到門外面去,她説天涼,説風大,説橡樹的紅色葉子落了滿地。

蕭紅的一生是很不幸的,雖然她被魯迅認為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軀幾乎承受了那個動盪時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難:社會的、民族的和性別的;精神的和肉體的。她在臨終時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與不幸,都正因我是個女生。”令人心酸。印像中蕭紅總是在路上漂泊,在戰火紛飛中從中國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國最南方的城市,她總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過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風景。

?呼蘭河傳》寫作的.時刻跨度很大,在“七七”抗戰爆發時開始醖釀,“八?6?1一三”上海抗戰失敗後開始動筆寫作,直到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而這個時期幾乎是蕭紅一生不幸的縮影,她在疾病中還因戰亂顛沛流離;在感情是中深泥淖。她雖被開除出“祖籍”,故鄉也早淪於敵手,但人總是會有一種思返的心理,尤其在對前路深感茫然的時候,這樣的想法愈發的強烈。

從《呼蘭河傳》的字裏行間我們能夠深深地感覺到當時的蕭紅是孤獨、寂寞的。她曾對老朋友白朗這樣説:“未來的遠景已擺在我的面前,我將孤寂、憂鬱以終生!”她渴望着從現實的重負中解脱,而這種解脱恰恰是難以做到的,於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麗的土地,幻想着遠離喧囂的寧靜。

但是,作者小時候對於荒涼的記憶像是深深的烙印,存於她的思想中。因此整部小説的基調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寫的跳大神:“跳到了夜靜時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個個都打得漂亮。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個性淒涼,寡婦能夠落淚,鰥夫就起來彷徨。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途的人在夜裏拆説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着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在生離死別,萬分地難捨。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人世間,再多的繁花勝景,終了也難以逃脱最後的淒涼。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卻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悲哀。

那裏的人們似乎都過着卑瑣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但是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脱下單衣地過着。”“老,老了也沒有什麼關聯。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吞;走不動了,就癱着。”“病,人吃五糧,誰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場,埋了之後,活着的仍舊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小説描繪的日子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縮影,過去是怎樣來的,未來又會怎樣樣,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規律,該發生的事就那麼平靜而自然地發生了,有什麼是不該發生的事呢?人們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筆下後園的小倭瓜是不是還在年復一年地開着小黃花,但我卻知道,歲月能夠流逝,人會變老,而有些記憶卻永遠都不會走遠。於是我開始嚮往,嚮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時空的流轉,也許,在此刻與未來的道路上,我們永遠都知道,風景向遠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