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愛國電影心得體會3篇 《我愛祖國》:觀影感悟

來源:巧巧簡歷站 7.24K

《我和我的祖國》是一部反映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愛國電影。它由7位導演執導,7個短片組成,每個故事都讓人感動。觀影完畢,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祖國的強大與偉大,更加珍視祖國的每一個發展成果。

《我和我的祖國》愛國電影心得體會3篇 《我愛祖國》:觀影感悟

第1篇

國慶,看了《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震撼人心的影片。從前夜、相遇到奪冠、迴歸,到奧運、護航,最後到白晝流星,短短七十餘年的時間,新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強國。感動之餘,我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現代化國家的標誌和?是經濟發達、科技先進、政治民主?可是,洋務運動引進了現代化的技術和工業,戊戌變法引入了現代化的政治制度,中國依舊不是現代化國家。

?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示。電影不僅是從科學家、外交官等社會精英的角度去展現歷史,還從小孩、出租車司機、軍人和少數民族等普通人的角度去展現歷史。而我們翻開《史記》、《資治通鑑》、斷代史等史書,看到的無一不是王侯將相,鮮有普通人。確實,在近代以前的中國,絕大部分人沒有參與國家的運作,心中沒有國家這個共同體的概念。民國時期以魯迅為代表的很多進步人士痛批中國人是一盤散沙、行屍走肉,不僅看到自己同胞受苦受難無動於衷,而且為三元里的英國人和八國聯軍充當帶路黨。

當不認同國家這個共同體概念時,就不會為了國家而努力,就只有眼前的利益,而無國家的大義。這樣,人民羣眾沒有凝聚力,高效的協作沒法發生,現代化的國家也就無從説起了。所以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是關乎所有人的,同時所有人認同且參與的全階層想象共同體。國家的意義在於想象共同體!

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可以看出,中國做出的每一項成就,從電動升旗到載人航天,都需要大量精密、複雜、深度的協作。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就是不斷深化分工協作的過程。

在原始社會,分工協作靠的是首領和血緣;在封建社會,分工協作靠的是宗法的人際關係;而在現代社會,分工的規模已然達到非任何一個個人或團體所能支配的程度,這個時候,國家的觀念是關鍵。

首先,現代分工是基於契約的,這就需要國家的專制力量為現代化制度、特別是法律背書,以約束人們的行為。其次,國家的概念可以凝聚人心,能讓每一個成員為之拼盡全力,從而激發人們的動力。拿破崙為什麼能橫掃歐洲?因為法國大革命shi法國較早有了民族國家的意識,每個法國人在國家觀念的鼓舞下奮勇殺敵,而不像其他國家的戰士只是因為和封建主的契約而作戰。為什麼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轉折點?因為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國人在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過程中找到了對國家的認同感,開始形成國家共同體的觀念,中國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日子裏,通過觀看這樣一部影片,我認識到我們要發自內心的去愛這個國家,深切地認同這個共同體,然後付諸行動,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盡一份力。

《我和我的祖國》愛國電影心得體會3篇 《我愛祖國》:觀影感悟 第2張

第2篇

我來説説我對《白晝流星》的理解,不喜勿噴,歡迎交流。

故事開頭説:要是有一天,人們能在白晝裏看到夜晚的流星的時候,這片窮土,才會被改變。而片尾兄弟又説:爺爺就是他們心裏的白晝流星。這和片頭相互呼應。兄弟倆一開始的不懂事,叛逆,可以理解為,他們的內心是一片窮土,而故事裏爺爺最後感化了兄弟倆,成為兄弟倆心裏的白晝流星,讓兄弟倆內心的窮土得到了改變。

最後爺爺帶兄弟倆去看航空艙返回地面,也讓兄弟倆看到了白晝流星,不管兄弟倆相不相信這個美麗的故事,他們心裏的窮土已經改變,也就一定能改變現實生活中的窮土。他們的思想已改變,改變的根源,正是爺爺,我想陳凱歌想表達的是,從外到內,再從內到外,外是現實,而內是內心。現實中,看到白晝流星不一定能改變窮土,但是心裏的,一定能。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們心裏有改變的信念、勇氣和決心。爺爺所做的,也是為了讓兄弟倆內心得到改變,而現實帶他們去看白晝流星,也是為了讓他們明白這些道理。

最後説説歸鄉,宇航員的歸鄉是為了中國的更好的發展和進步,而兄弟倆的歸鄉是為了家鄉的改變,改變這片窮土。同樣是歸鄉,同樣為了改變,為了更好的明天而奮鬥而努力,爺爺這顆白晝流星也會永遠激勵兄弟倆、永遠存在於兄弟倆的心中。

第3篇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心得:小人物見證大時代

在競技賽事裏,中國女排於國人心中的地位是特殊且不可撼動的。1984年女排姑娘首次奧運折桂,用三連冠站穩巔峯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團結拼搏、不畏困難、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凝聚成整個時代的精神符號。

作為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七個故事之一,由徐崢執導的《奪冠》正是借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回顧了1984年女排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的歷史瞬間。《奪冠》重現了中國女排奧運賽場的英姿,同時將鏡頭聚焦到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記錄80年代全民歡騰共為女排喝彩的場景。

各位聽眾,各位聽眾,台灣同胞們,海外僑胞們,現在我們向大家轉播,第2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女子排球決賽,這是由中國女子排球隊對美國女子排球隊……

現在中國隊侯玉珠在發球,美國隊一傳沒有到位!打探頭球!好球!郎平把球扣中了!

在黑白電視機裏,央視解説員宋世雄傳來了捷報,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熟悉的解説聲音響起,喚起了一代人的時代記憶。八幾年的時候,在弄堂裏,大家一起看女排比賽。這個給我的印象是特別特別深刻。作為《奪冠》的導演,徐崢將自己的女排記憶融入電影中,當時十二歲的他經歷了中國女排首次奧運奪冠的時刻,成為了這段歷史的見證人。

當女排隊員站上領獎台,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國歌聲迴盪在體育館裏……這一切組成了觀眾們記憶中的經典畫面。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互聯網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親近,注意力也相對集中,所以一場比賽,它的話題從頭到尾,始終貫穿。帶給我們精神世界的充實感是很強烈的。徐崢説。

在故事中,徐崢將女排精神與時代情感緊密結合,通過獨特的敍事風格,將35年前洛杉磯奧運會那場激動人心的女排決賽搬到上海弄堂裏現場直播 ,以弄堂的鄰里情,再次重温女排傳奇,重現中國女排首奪奧運冠軍的巔峯時刻。

徐崢回憶道:那個時候大家看這麼一場比賽真的是萬人空巷,在80年代也是在改革開放剛開始的這個階段,帶給我們中國人一劑強心劑,種下了一顆自信的種子。運動是最能夠凝聚人心的,徐崢表示,女排精神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女排,也不僅僅是運動,它所產生的這種凝聚力,是能讓你感覺到,你跟你的祖國之間有這麼一種相通的感覺。

黑白電視機擺在弄堂中間,前排馬紮、中間椅子、後面踮起腳尖,鄰居們層層疊疊聚在一起觀看那場振奮人心的比賽……

房頂的天線時不時需要有人手動的尋找信號,每當中國隊得分,歡呼聲彷彿能穿破天際……

徐崢將兒時對上海的記憶在《奪冠》中情景再現,還原了80年代老上海石庫門弄堂的生活氣息。故事的主人公正是那個在房頂舉着天線手動尋找信號的小男孩。通過小人物見證大時代是徐崢對於《奪冠》的創作理念。

徐崢認為,每一個故事都應該樹立一個英雄,可以是民族英雄,也可以是平民英雄。像在電視機裏大家看到的女排,就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她們在世界體育的大舞台上,站上了巔峯。而我們故事所講的這個主人公,是一個小孩,一個普通人。當他在天台上舉起天線的時候,他就是一個英雄,徐崢笑稱:(做音樂的時候),我跟作曲老師説,squo;您就照着超級英雄那個來squo;。我覺得在那個時刻,在在下面看比賽的觀眾心裏,他跟超級英雄是一樣的。

1984年的女排姑娘用三連冠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弄堂裏的小男孩為了保障其他人觀看直播放棄了看比賽的機會,徐崢説:我們這個故事的核心,其實是講個人為祖國默默奉獻的那一刻,那一點點能量。那種能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都具有一種信念。無數感人的瞬間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是真正的跟國家之間的那種血脈相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