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6篇 傳統文化學習體驗:緣起歷史,傳承生命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7W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是在瞭解歷史和文化,更是在尋找傳統精神的價值和智慧。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和表達我們自己,也更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6篇 傳統文化學習體驗:緣起歷史,傳承生命

第1篇

翻開歷史的塵封,時間的車軸早已行進了許久,悠久的歲月,悠久的歷史,悠久的中華已存在千年,回想在千年的歲月長河裏,炎黃子孫以他們無窮的智慧,共同創造了不朽的中華文明。

中華文化如同奔流不息的大河,在廣闊的神州大地上,流經千年的歲月,中華文化激勵着無數中華兒女以奮鬥鑄就輝煌。然而,如今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們的傳統文化卻受到巨大的衝擊,在網絡文化氾濫的波及中,我們的傳統文化卻被推進了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文化命途堪憂!

清明掃墓,這是懷着對祖先的崇敬,中秋賞月;這是寄託着對親人的思念……當聖誕的鐘聲敲響時,許許多多的人都沉浸在這西方的歡樂中,他們忘記了古老的中國似乎也有這樣的新春祝福;當情人節在中國興起的時候,他們似乎忘了在七夕的夜空下,牛郎和織女那千年的等待,他們忘的是悠久的中華文化。

琴棋書畫,這些中華文化輝煌的見證,可是如今又有多少人瞭解這文化的瑰寶呢?雖然如今在校園裏掀起了一場“藝術熱”,學習美術和音樂的人很多,但是學美術的並非是中國畫,卻是西方的素描;學音樂學的並非是中國的古典樂,而是西方的流行音樂,難道他們忘了中國畫的神韻之美了嗎?難道他們不懂得中華文化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嗎?

漢字,這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與其相伴而生的便是書法,但是隨着手機、電腦的普及,我們的書寫能力便慢慢地退步了,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寫出古人那樣剛勁、瀟灑的書法呢?恐怕當需要手寫時,看到的只是一個個蹩腳的符號,中國漢字的那種形體之美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但又有多少人在意過呢?現今寫錯字,提筆忘字更是常有發生,作為一箇中國人,連我們自己的文字都無法書寫自如,這又能怪誰呢?一切都只不過是我們自己不注意罷了。

央視曾播出《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它所講述的是中國傳統的美食文化,這讓我們更深地瞭解了中華文化,然而在西方“快餐文化”的衝擊之下,人們似乎漸漸地忘了真正的美食文化,就此而言,他們忘的不僅僅是美食文化,更是包含美食文化的傳統中華文化。

當西方掀起一場“漢語熱”時,當“孔子學院”在世界興起時,當中國國學走向世界時,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卻對國學漠然視之,只覺得國學難懂、難學,便放棄學習的信念,留下的只有于丹等國學大師在那裏孤獨地呼喚,這是我們炎黃子孫應該做的嗎?從不曾想到,許多人已經將祖先的歷史忘得一乾二淨了,他們難道真的忘了屈子在汩羅江邊深情呼喚,忘了子美在浣花溪畔憂國憂民,忘了東坡在赤壁之下豪情壯志,忘了這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了嗎?

中華文化正一步一步地被我們推向歷史的長河中,朋友們,都快點清醒吧!保護屬於我們自己的一片文化淨土,莫要讓中華文化湮沒於歷史之中,因為中華文化正是輝煌的時刻,它所需要的是我們對其傳承與弘揚。

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心得6篇 傳統文化學習體驗:緣起歷史,傳承生命 第2張

第2篇

我的外婆家在江蘇,屬於江淮一帶,爺爺奶奶家在遼寧瀋陽,兩地的傳統習俗有些不同。

昨天週六,一大早,外公外婆就買回來大包小包許多食材,今天什麼節日?我有點好奇,明天冬至,就是大冬,俗話説squo;大冬大似年,北方餃子南方湯圓squo;,北方過年大年三十包餃子,我們江淮是包湯圓,所以我們今晚包餃子吃,明天早上吃湯圓!哦,耶!我開心地歡呼起來,我們家真好,南方北方的習俗都有呢!外婆,我來幫忙,我們早點包餃子和湯圓啊!呵呵,看你這個小饞貓急的!媽媽笑道。餃子皮我揉,這個我拿手,爸爸自告奮勇道,湯圓的豆沙餡兒還是我來!外公得意地自誇道,這自制的豆沙餡兒,可是買不到的好吃哦!呵呵……

下午,寫完作業,我突然聞到了很香甜的味道,來到廚房一看,果然是外公把豆沙熬好了,好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一旁在和餃子餡的爸爸樂了,餃子餡你也來一口吧!那是生的,我才不上當呢!我也來包!

一切準備就緒,外公外婆包湯圓,爸爸媽媽包餃子,我兩邊忙着,外婆,其實,這南方北方的餃子和湯圓其實根本是一樣的,你看,都是把餡兒包到皮兒裏,只是南方用米粉,北方用麪粉!嗯,總結的準確,外公讚揚道,寓意也都是希望一家人團團圓圓,把幸福和祝福隨着餡兒包進去,外婆跟着總結道。嗨,你怎麼把餃子餡兒包到湯圓裏去了!媽媽驚呼道,我低頭一看,包錯了,這樣也好,你們看電視上,菜湯圓的做法也很多,今天這是我為大家做的菜湯圓哦,哈哈,不錯,再包幾個菜的吧!外公高興地笑道。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暖暖的親情,洋溢在温暖的屋子裏,洋溢在我們每個人心中。

我覺得很幸運,我常常可以感受到南北方兩種傳統文化。雖然南北方傳統文化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對家的愛,對家人的愛,都是一樣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家更加和諧歡樂!

第3篇

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比如剪紙、過春節、放風箏等等。

春節是小朋友們最喜愛的節日,也是最吉祥的日子,到了那時,廣場上就會熱鬧非凡,我想知道為什麼會這麼熱鬧,於是就查了資料,我終於明白了: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我還找到了關於春節的小故事:古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它頭上長觸角,兇猛異常,每次到春節的時候,就要到村裏吃人,但是有一次來了一位老人,他説有辦法趕走“年”,然後,他利用火、響聲和紅色趕走了“年”,從那以後,每到春節,人們就會放鞭炮,家家户户的門上都貼上對聯,“年”再也不敢來了。

春節也有很多的風俗習慣,比如:臘月二十三:祭灶,差不多家家的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的神位;臘月二十四:掃塵,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都統統掃出門;臘月二十五: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的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幅來年;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洗掉不好的運氣;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放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我的老家一到春節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有人在舞台上表演,也有人舞龍舞獅子等很多節目。

貼對聯是一個重要的活動,先把對聯塗上膠水,再貼在門上,左邊一個,右邊一個,上面還有一個橫批,不管是被丟棄的房子正在住着的房子都要貼上對聯,我老家的對聯幾乎都是我和爸爸貼的。

經過對春節的瞭解,我還知道好多的事情,以後我會帶來更豐富、更好玩的事情與大家分享。

第4篇

我愛書法,不僅愛它的結構,還愛它的外形,意境。甲骨文,金文……這些象形文字的演變,是一種希望,是中華文明永久傳承的希望;是一種寄託,寄託着中國人對祖國的熱愛;更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積極向上的精神。

我喜歡他們的結構。我有時看到花體的英文,會對它甚是喜愛,那用鋼筆巧妙拼湊的美麗曲線,實在令人對其讚歎不已。但是,這些英文始終是由一個個字母構成,單看一個字時,只會因為其形式的優美而喜愛,不會想到更深遠的意境。而漢字卻不同了,看以前的古文時,就算從未接觸,也可以根據其意境將其含義猜個八九不離十。那是一種漢字中的意境,意境中的詩,詩中的山水畫。看看用毛筆寫的“一”字吧,要是仔細看看“書聖”王羲之的“一”,你就會發現那不同尋常的美。毛筆輕輕一頓,收筆一提,就造就瞭如此美麗的漢字。它的結構單一它的結構單一,就是簡簡單單的一橫為何給人一種用千言萬語都無法描繪出來的感覺呢?似乎無法將其強硬地安在一個形容詞之上。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它的強大魅力!

我還愛它們的外形,意境。你看,那簡簡單單的筆畫,是那麼優雅,細膩,又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般的壯闊。簡單的漢字在書法家們靈活的筆下行雲流水,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似一汪清泉從山澗流下,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當我用眼睛仔細的欣賞這字時,彷彿被這小小的字帶到了一個奇異而美麗的地方,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一般閒適;有“更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一般的不捨;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般的孤寂……一個小小的漢字,竟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中國書法的強大魅力!

現代化的風謿洗去了糟粕,但也在侵蝕着中華文化的精華。朋友,也許你已經很少寫字,更不用説寫毛筆字了,也許你經常用手敲擊着骨幹的鍵盤,目不轉睛地盯着熒光屏,不妨去看看名家的書法,再親手臨摹一下,你一定會重新熱愛漢字”體會到中國書法的魅力。讓我們從新拾起蒙塵的筆,一同書寫中華文明的美麗畫卷吧!

第5篇

在兩天的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過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體會。首先家和萬事興,富而不樂,貴而不安。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這些都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判斷力、智慧以及不斷的學習,所以人要時時地停下腳步來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確,不能在“忙、盲、茫”中度過。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於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為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會有大得。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很有道理,當我們遇到了挫折或困難,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總是怪別人,怨天尤人。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説抱怨的話,多説寬容的話;少説諷刺的話,多説真誠的話;少説命令的話,多説尊重的話;少説批評的話多説鼓勵的話。家裏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其次百善孝為先,什麼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養,有親爹、親孃可以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後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故天經地義乃為孝。並且我們中國人的孝並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難受,傷心,“大杖則走,小杖則受”的心靈才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揚名於後世。

還有禮在人際關係中的運用“鞠躬”之禮,並非在於形式,而真正的是關乎行禮之人的內心是否恭謙,鞠躬之禮就是要告訴自己應該常處下,用來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禮之人,禮可以成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無禮的人,則是阻力。“禮者,敬而已矣”,有禮之人,為人真誠,可以得到長輩的幫助和提攜,因為人際關係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你對他不友善,他也不會對你好,“而凡人之所以為人也,禮儀也”。

弟子規就是人生的交通規則,學弟子規的每一句,是學它每一句話後面的存心。在今後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壞習氣,培養好習慣。

第6篇

黨的xx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並強調:“優秀傳統文化凝聚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全面正確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闡發和傳承,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是實現中華文化繁榮復興的重要基礎,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戰略舉措。

文化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所謂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文化”則多指意識形態領域裏的內容,包括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學藝術、道德觀念等,也就是所謂的精神文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會,進而也改造人自身的活動。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創造了人。一方面,文化不過是“人化”,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改變人以外的世界,以滿足人生存發展的需要。一塊天然的巖石不具備文化意藴,但經過人工打磨成為一件石器或藝術品,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範疇。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社,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另一方面,文化又是“化人”,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價值和理想優化、美化和完善自身,把人的品質、思想和行為方式等提升到優雅、完美和高尚的程度。人是“文化的動物”,正如西方哲學家卡西爾説“人是符號的動物”。人改造自然,創造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符號系統,使人生活在符號的意義世界中;人創造自己特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包括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結構(倫理、政治、法律)、價值觀念;人創造人特有的精神世界,極大地拓展了“人”的理念。所以,人是生活在自己所創造的文化之中的,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的。物質生活並不能保證人的幸福,因為幸福是一種精神感受。人的幸福感、歸屬感來自於精神文化生活。

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對人的品德的教養。《周易·賁卦·象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段話裏的“天文”,即天道自然規律;“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瞭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都能遵從文明禮儀,規範行為,塑造人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所謂傳統,指的是世代相傳的文化習俗。傳統具有歷時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它是人們歷經千百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選擇和積澱下來的經驗和觀念,又是一種反應了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規律、具有廣泛的適應性、為大多數人沿用的文化模式。一般認為,傳統是“過去時代留下的文化”,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因為傳統不是靜態的積澱物,而是動態的價值取向。傳統是保留在現代人記憶、話語和行動當中,對現在仍然起作用的那一部分過去。也就是説,傳統是一種精神觀念傳承的過程,是肇始於過去、表現於現在、直達未來的一種精神趨勢和存在。一種文化現象一旦成為傳統,必定是在社會組織及人的心理結構中有着強大生命力和潛在影響力的東西。這些業已積澱為人的普遍心理和生理素質的因素,時刻在規範、支配着人們未來的思想、行為。傳統是現代開拓和成長的因素,是現代發展的一種資源。

一個民族要有傳統。傳統構成了我們的文化記憶,使我們獲得了有別於他人的特殊品質。傳統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得以生長的根脈,它把我們和本民族久遠的歷史連接起來,使我們感受到自己是一棵有根的大樹上長出來的枝葉,而不是現代化潮流之下的浮萍。保護我們的傳統,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線,涵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各種思想文化內容的有機的文化體系,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家園。

在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文化是基礎,它決定着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古代社會東部為農業區,西北部主要是遊牧區,由此使中國傳統文化中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並存又相互補充。東部的農耕經濟佔優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農為本”、“重農輕商”,從而形成了輝煌的農業文明。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裏,儒家思想一直佔據着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着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説,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道家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儒家講究剛健、有為、進取的入世精神,道家則偏重於柔順、無為、潛隱的出世精神。它們相互對立,又相互吸收融合,共同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佛教文化在東漢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佛教以人生為苦,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為最高理想,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影響和改造着中國的學術思想、道德觀念、藝術審美、風俗習慣等。經過轉化的佛教文化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起成為中國文化的三個重要源流。

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四個方面的突出特徵:一是延續性。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與中國被尊為“四大文明古國”,然而前三個古代文明或因異族入侵而中絕,或因部族衝突而衰落消亡,文化出現了大幅斷層,有些文字至今不能識別。唯有中國傳統文化雖歷經磨難,卻能數千年一脈相承,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延續性。二是統一性。中國傳統文化是匯聚了中國區域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這一特徵在世界任何民族文化中都極為罕見。三是倫理性。中國人以家族為社會生活的中心,血親意識構成社會意識的軸心,宗法式的倫理道德長久而深刻地影響着人們的行為規範。整個傳統文化體系呈現出一種倫理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與文化精神。第四是實用性。中國的學術文化、科技文化、物態文化、精神文化都可以稱為“經世致用之學”,都是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它像流淌在人們生命肌體內的一條難斷的血脈,能把人們的心靈聯結在一起;它像一台播種機,能在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中孕育創造的力量。在人類歷史上,不少曾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落敗的民族,靠着頑強的文化生命力歷經磨難而綿延不絕。那些擁有璀璨文化並充分展示了文化力量的民族和國家,必將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留下絢麗的一筆。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愈加凸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