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項目申報2021年山西省科學技術獎提名公示材料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7W

 

4個項目申報2021年山西省科學技術獎提名公示材料

4個項目申報2021年山西省科學技術獎提名公示材料

 

一、山西巖溶大泉水文地質調查新技術及水資源開發與保護

(一)完成單位:山西省水利發展中心

(二)申報獎項: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三)項目簡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提出,是對人與自然關係認識的一種深化。巖溶大泉作為山西省最主要的生態文化和生態載體,不僅在國民經濟建設、城市供水安全和維繫生態系統穩定中發揮着關鍵作用,更是山西省生態文明建設高度的標杆。

《山西巖溶大泉水文地質調查新技術及水資源開發與保護》項目針對當前強烈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情況下,山西巖溶水文地質條件複雜、巖溶水資源衰減、巖水水質惡化和巖溶生態系統失穩等卡脖子問題,突破我省巖溶埋深大、監測數據缺乏、巖溶水污染途徑隱蔽、巖溶有機污染分析檢測手段不足等難題,自主研發和提出了一系列巖溶水文地質調查理論和技術成果,為我省巖溶水資源保護和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牽領和實踐路徑:

1.項目集成和研發了水化學-環境多同位素識別解譯巖溶地下水污染來源的巖溶水文地球化學調查技術,該技術經應用於晉祠泉域巖溶地下水污染組分來源識別,成功識別出受煤礦老窯水污染影響的巖溶地下水井位,形成了完整的巖溶地下水污染調查技術流程和山西特色的技術成果。

2.以巖溶水文地質調查為基礎,結合巖溶水地球化學模擬技術,建立了巖溶水污染組分物源定量評估模型,科學評估了巖溶介質中石膏溶蝕與黃鐵礦氧化對巖溶水水質的貢獻,定量描述了採煤活動對巖溶地下水水質惡化的影響,解決了複雜巖溶地下水系統中污染來源的精準化界定難題。

3.以巖溶水系統理論為指導,藉助先進的巖溶水文地質調查技術和理論,精確刻畫了重點區段地表水-巖溶水相互作用行為,提出了人工回灌補給巖溶水源的理論認識和技術方案,形成了人工管理下的地表回灌補給巖溶地下水技術和巖溶地下水資源評估模型。

4.以山西巖溶地下水為對象,建立了符合我省省情的巖溶地下水痕量PAHs污染分析技術,並應用於巖溶大泉污染水文地質調查,查明瞭以PAHs為代表的有機污染組分在巖溶區地表和地下環境中的分佈、遷移和轉化行為,成功揭示了強烈人類活動影響下山西巖溶水系統中典型有機污染組分的來源、遷移和轉化,解決了我省巖溶大泉有機污染監測手段不足、來源不明的認識難題,實現了巖溶大泉生態修復及水源地保護的技術支撐。

5.項目在查明和掌握山西巖溶地下水富集規律基礎上,提出了嚴重缺水區找水方向和取水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山西西部嚴重缺水區巖溶水找水新技術,應用於國家大調查項目“西部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用地下水勘查示範研究”,在中陽縣、交口縣、臨縣、岢嵐縣和五寨縣的嚴重缺水地區開展了地下水勘查和開發利用示範,緩解了示範區的人畜飲用水困難,為解決缺水地區人畜飲用水困難提供了經驗和技術支持。

6.項目取得國家專利2項,出版專著4部,培養碩士研究生3人,博士後1人,在國內外專業技術期刊發表論文26篇,其中國際SCI期刊論文7篇,EI檢索論文1篇,中文一流期刊論文18篇。在自然資源、規劃、生態環境、水利、應急等領域,尤其省自然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修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非常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客觀評價

1.科技獎勵

本研究項目曾獲2006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2014年度山西省地質勘查局地質勘查成果獎。

2.論文成果獲獎

項目科技論文獲第三屆巖溶青年學術論壇優秀報告獎(2021年),中國地質學會巖溶專業委員會第五屆青年地學論壇青年研究生獎二等獎 (2018)

3.技術研發獎勵

項目技術研發人員獲得“全國水利建設與管理先進個人(2013)”、“全國水利系統水資源工作先進個人(2012)”、山西省‘十一五’實施‘藍天碧水’工程先進個人(2011)”、“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017)、“山西省三晉英才”(2019)、湖北省楚天學者(學子)(2011)等榮譽稱號,受聘“中國巖溶”第八屆編委,國際SCI期刊Minerals專題編委(Topic Editor)。

4.技術成果受邀做全國性學術大會報告

首屆“中國巖溶專家論壇”大會報告;

第四屆“北方巖溶和巖溶水學術會議”大會報告;

第一屆“巖溶工程技術研討會”大會報告;

“巖溶地下水與生態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巖溶青年學術論壇”大會報告。

5.人才培養

項目培養碩士3人,博士後1人;完成碩士畢業論文3部,博士後出站報告1部。

(五)推廣應用情況

應用項目研發的水化學-環境多同位素識別解譯巖溶地下水污染來源調查技術,成功識別出晉祠泉域受煤礦老窯水污染影響的巖溶地下水井位,為科學防治泉域巖溶地下水污染提供了目標靶區。

項目基於巖溶水文地質調查和巖溶水地球化學模擬技術,建立的巖溶水污染組分物源定量評估模型,應用於娘子關泉域,定量描述了巖溶地層石膏溶蝕和含煤地層黃鐵礦氧化對巖溶水硫酸鹽污染的貢獻,解決了複雜巖溶系統中的污染來源精準化界定難題。

依據項目開展了神頭泉和辛安泉流量衰減成因分析,提出的人工管理下的地表回灌補給巖溶地下水技術在《山西省巖溶大泉生態修復方案》中被採納應用。

項目建立的山西巖溶地下水痕量PAHs污染分析技術成功應用於郭莊泉、柳林泉和娘子關等巖溶泉域地下水有機污染調查,揭示了強烈人類活動影響下山西巖溶水系統中典型有機污染組分的來源、遷移和轉化,解決了我省巖溶大泉有機污染監測手段不足、來源不明的認識難題,實現了巖溶大泉生態修復及水源地保護的技術支撐。

項目形成的山西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巖溶地下水富集規律及找水技術,應用於中國地質調查局“西部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用地下水勘查示範研究”項目,先後開展了中陽縣、交口縣、臨縣、岢嵐縣和五寨縣的嚴重缺水區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查明瞭五縣地下水分佈和補徑排條件,提出了找水方向和取水模式,進行了地下水開發利用示範,緩解了示範區的人畜飲用水困難,為解決缺水地區人畜飲用水困難提供了經驗和技術支持。

(六)完成人合作關係説明

高旭波和候保俊等提出山西巖溶大泉水文地質調查新技術研發的理論和技術路線,總體負責項目技術和組織實施;張建友和張松濤形成了地表回灌補給巖溶地下水技術方案和流程;王宏和李成城研發了巖溶地下水痕量污染檢測技術,並應用於巖溶大泉監測工作;任建會和閆澤洲研究了巖溶水富集規律,提出並形成了山西西部嚴重缺水區巖溶水找水技術。

二、山西中部引黃深埋超長隧洞引水工程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

(一)完成單位:山西中部引黃工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二)申報獎項: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三)項目簡介

山西省中部引黃工程是山西省“十二五規劃”大水網建設中的大型骨幹引水工程,是山西省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基礎性工程,是“中國夢”山西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工程幹線自天橋水電站庫區取水,輸水工程線路總長達到420公里,供水範圍包括四市十六個縣,工程總投資達到132.5億元。水源工程是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之一,取水工程地下泵站位於天橋泉域排泄區,主要含水層為奧陶系中統上馬家溝組灰巖;輸水隧洞跨越鄂爾多斯斷塊和呂梁-太行斷塊兩大二級構造單元,面臨斷層破碎帶、軟巖大變形、巖溶、高地應力、瓦斯地層及地下水等複雜的工程地質問題。
    課題組高仿真度模擬了深部大型地下泵站廠房的開挖支護、研發構建了交叉隧洞段施工穩定性分析系統和地下分水口三維水流模擬平台等,成功攻克了複雜環境下大型地下泵站廠房、深埋長距離隧洞的開挖支護優化設計、倒懸巖坎施作擋水圍堰、引水隧洞分水閘室的水力計算等一系列工程關鍵技術難題。
    本項目依託“中部引黃工程”的建設,緊密圍繞山西水利科技規劃中對“大水網”大型引調水工程的關鍵技術需求,項目成果成功應用於山西省中部引黃工程,有效保障了山西中部引黃工程的順利實施;項目節約工程資金約8530萬元,經濟效益巨大,工程建成後工業及生活年平均供水2.7m3,農業年平均供水3.32m3,將解決山西中部呂梁等十六個縣(市)的農業灌溉、工業及生活用水,從根本上解決了山西經濟發展的水資源短板問題,保障我省水資源宏觀調控戰略的有效實施,為山西轉型跨越發展奠定水基礎,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項目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3項,一項山西省水利科技項目驗收,培養碩士研究生7人,在北大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篇,其中EI檢索論文19篇。項目研究成果在山西中部引黃工程中的成功應用,為長距離調水工程建設和安全運行提供技術和實踐支撐,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相關技術在“大水網”等國內相關水利工程中得到了推廣應用。

(四)客觀評價

1.技術研發獎勵

項目技術研發人員獲得“2020年獲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證書編號(CE-A-2020013);2020年度科技創新人物(2021SSTM年度科學傳播),2019年獲PCCP行業30年特殊貢獻獎;2015年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山西省水利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7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9年獲山東省水利廳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水利系統勞動模範(2019;首屆山西省水利行業青年科技獎;“山西省三晉英才”(2019)。

2.技術成果受邀做全國性學術大會報告

第十七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特邀報告

(五)推廣應用情況

本項目屬於水利工程技術領域中的引水工程,項目攻克了大型地下泵站廠房開挖、複雜環境下長距離大埋深隧洞優化設計方法、倒懸巖坎施作擋水圍堰、引水隧洞分水閘室的水力計算等工程建設中關鍵技術。依據該項目研究成果和大量的試驗數據,在保證工程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在隧洞開挖支護過程中加大了鋼拱架間距,對於部分二類圍巖交叉洞段,取消了鋼拱架,全線施工主洞和支洞共節約鋼拱架約1.26萬噸,按每噸鋼拱架0.65萬元計算,節約資金約8530萬元;節約各類錨杆6.65萬米,節約資金330萬元。兩項合計,共節約資金853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分水口水力學模型試驗研究驗證了分水口分流能力,驗證了閘門開度、閘前水位、閘門啟閉速率等對隧洞過流能力的影響,對輸水隧洞在今後的長期運營過程中的閘門調度和沿線分水閘的聯動調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倒懸巖坎施作擋水圍堰、大型地下泵站廠房開挖支護的優化設計,保證了水源工程的順利實施,降低施工成本,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引黃工程建成後工業及生活年平均供水2.7m3,農業年平均供水3.32m3,將解決山西中部呂梁等十六個縣(市)的農業灌溉、工業及生活用水,從根本上解決了山西經濟發展的水資源短板問題。
    上述研究成果在山西中部引黃長距離引調水工程中成功應用,為工程建設和安全運行提供技術和實踐支撐,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研究成果在山西省及我國其它地區的同類工程設計、施工及後期運營中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和推廣價值。

(六)完成人合作關係説明

張成軍、石建軍承擔了項目方案的總體設計,主持項目全面研究工作,項目成果凝練總結以及項目成果推廣應用等;馬菲、史玉潔、謝開運負責技術研究,具體方案的協調推進及成果總結應用;王克忠、喻軍、鄧浩浩負責開展理論實驗研究及相關成果總結,承擔關鍵技術的模型試驗和理論研究工作。

三、基於水利普查成果資源平台的大數據分析及數據挖掘應用系統

(一)完成單位: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申報獎項: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三)項目簡介

《基於水利普查成果資源平台的大數據分析及數據挖掘應用系統》的開發建設工作於20161月開始到20184月完成並進行應用,2018727日山西省水利廳組織相關專家,對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攬的《基於水利普查成果資源平台的大數據分析及數據挖掘應用系統》的開發項目進行了驗收。

項目結合水利工作需求對水利普查成果資源大數據進行分析應用,採用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技術獲取水利行業信息化建設中的潛在知識,在技術應用中,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技術對信息起着集中、淨化和對未來趨勢做出預測等作用,它們兼容各種來源的信息,對數據進行管理、查詢和檢索,通過相關分析、模擬和預測等手段進行科學加工與決策,提供多層次和多功能的信息服務。

項目採用面向對象的水利數據模型、SOA的技術架構等先進技術,採用水利工程GIS系統與大數據技術、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相結合的方式,採用3SGIS/RS/GPS)智能化集成技術,充分利用GIS系統所提供的空間數據處理和分析功能來開發數據挖掘系統,將數據挖掘系統嵌入到GIS中,利用空間數據挖掘技術,對具有空間特徵的水利數據進行分析。

我省率先在全國開展“基於水利普查成果資源平台的大數據分析及數據挖掘應用”研究工作,建立了大數據分析及數據挖掘應用系統平台,系統平台在山西省大水網工程建設、汾河流域生態修復以及多項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及水利管理工作中得到很好應用。系統平台有良好的擴充性,可集成行業各種應用系統,可逐步增加新產生的水利資源信息。系統實用性價值大,推廣應用性極強,是面向山西水利、國土、農業、林業、環保、工業、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及項目決策的信息化應用平台。

(四)客觀評價

1.論文成果獲獎

發表論文一篇(20176月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國科技成果”刊物上發表題名為“山西省水利普查成果共享服務平台建設與應用”的論文一篇)。

2.技術研發獎勵

項目技術研發人員榮獲了:“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6年)、“山西省水利科技優秀成果一等獎”(2015)、“全國優秀水利水電工程勘察設計計算機軟件銅質獎”(2015)、“山西省三晉英才”(2019)、“山西省勘測設計優秀工程師”(2019)、“優秀QC小組成果獎”(2014)。

 

3.人才培養

本項目研究工作由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完成,該院是國家甲級勘察設計單位,技術力量雄厚。在水利設計、水利規劃、水文計算、軟件開發、數據庫建設、GIS應用、三維應用、網絡技術方面有各種的專業技術人才,完成過許多應用系統的開發及建設工作,有較強的研發力量。

通過項目研究培養了人才,提高了技術,有10餘人不同程度提高了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3S應用、軟件開發、數據庫建設、三維設計等技術應用水平。

項目的實施可形成基於水利普查成果資源平台的大數據分析及數據挖掘應用的信息應用平台,對水利資源信息深度挖掘分析應用提供支撐

(五)推廣應用情況

項目建設完成以來,在山西省水利廳、山西省中部引黃建設管理局、汾河二庫管理局、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山西北龍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等山西省大水網工程建設、汾河流域生態修復以及多項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及水利管理工作中得到很好應用。在勘測設計、規劃,數據分析、信息提取、專題製作、信息查詢、統計、信息展示等方面發揮作用。具體應用如下:

1.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

圍繞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2015-2030年)中目標及任務,利用3S技術、工程可視化技術、三維技術、軟件開發技術、SOA架構等技術及手段,以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為依據,以汾河流域水利數據、生態數據、環境數據、地理數據為依託,通過對地理空間數據和生態修復專題數據的統一應用,建立汾河流域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保護“一站式”地理信息協同數據體系,實現流域區域內生態修復規劃信息的統一管理、整合、交換和共享,實現汾河流域生態修復項目現狀信息、規劃信息、建設信息“一張圖”展示及應用。

採用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處理等先進技術。實現系統平台強大的信息查詢、統計分析、信息定位、空間分析、圖層控制、量測計算、專題展示、路徑漫遊等功能。對汾河流域水利工程、灌區、水源涵養區、濕地以及九大支流進行綜合分析、統計。

2.大水網中部引黃工程信息展示

圍繞山西省中部引黃工程水資源開發利用信息化建設需求,利用GISRS技術、三維技術、工程可視化、虛擬仿真、軟件技術、網絡技術等,以山西省中部引黃工程區域為研究範圍,建立一套整體工程電子沙盤信息系統。

採用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處理等先進技術對山西省中部引黃工程整體佈局、輸水線路、水利樞紐工程,水資源分佈、水網規劃、引水工程、灌區、水利設施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統計。

3.流域管理、一河一策

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在河湖上全面建立河長制、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

充分利用互聯網+3SGISRSGPS)、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高效整合水利、環保、城建、國土等行業現有的涉水信息資源,基於省政務雲平台,開展貫穿“省、市、縣、鄉”四級的河長制信息化體系建設,建成全面感知、泛在互聯、業務協同、科學決策、智能服務的河長制信息管理平台,實現一級部署,三級應用

應用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網絡和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從空間結構、時間過程、特徵屬性和客觀規律等方面對河流流域進行全息化描述,使管理過程可視化、決策科學化,提高了對流域水利管理的宏觀把握、微觀控制能力。

對我省沁河、桑乾河流域內的河流水系、水庫、灌區、泵站、機電井等水利工程數據進行了深度分析、提取、挖掘,形成了各水利資源配比分析、農業灌溉分析以及各水利工程專題圖,為今後河流水利規劃、設計、管理及決策提供信息化應用及信息技術支撐。

 

四、梯級供水泵站水資源調度運行分析決策支持平台

(一)完成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二)申報獎項: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三)項目簡介

1.科學技術領域

本項目屬於供水工程的研究與應用領域,是梯級泵站供水系統在水力特性及水力調度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也是對解決梯級泵站安全、經濟、節能運行及水資源調度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探索。

2.主要科技內容

課題組攻克了水力學、信息技術、大數據決策分析等關鍵技術難題,通過近20年的研究和實踐,以國家自然基金、省重點研發項目、省水利廳科學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及相關工程項目為依託,科研經費投入共756.37萬元。首次提出梯級泵站安全、節能及經濟運行指標“三位一體”的安全調度及運行模式,開發出功能全面、計算可靠的“梯級泵站水資源調度運行分析決策支持平台”,填補了國內外相關技術的空白,對於長距離、高揚程梯級泵站供水工程水資源調度及安全經濟運行提供關鍵技術支撐,意義重大。

3.技術經濟指標

安全運行指標:發生水錘時,水泵及管路各水力參數滿足《泵站設計規範》的要求;節能運行指標:各級泵站水泵穩態運行工況下,電機效率、蝶閥阻力系數及變頻調速裝置滿足相關規範要求;經濟運行指標:以棄水量最小為目標,使水資源調度經濟運行最優。

4.創新點

1)梯級泵站水資源運行調度中,由於下游測需水量變化要求,級間供水運行工況複雜多變,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對其進行穩態運行工況工作點快速分析計算,提出高效、合理的水資源調度模式,使梯級泵站水力過渡過程的水力模擬參數有效結合,並繪製相應工況的管路特性曲線、水泵特性曲線及流量—效率曲線,解決梯級泵站上下級間的銜接失衡、水泵及泵站低效率運行等現象;

    2)平台對梯級泵站供水系統水泵停車工況、兩階段液控閥防護工況及進排氣閥防護工況下水力特性參數進行快速分析計算,確定兩階段液控閥合理關閉行程及空氣閥的合理安裝位置,可為梯級泵站供水系統的泵、閥、電機、管路等相關設備邊界條件的合理使用提供技術參考,是本研究的重要創新點;

    3)開發基於梯級泵站全面、方便、快捷的梯級供水泵站水資源調度運行分析決策支持平台,實現梯級泵站穩定工況與水錘防護工況一體化數值仿真,平台計算結果的可靠性、軟件操作的便捷性及簡潔的可視化圖表輸出也是本項目的創新點;

    4)提出梯級泵站安全運行指標、節能運行指標及經濟運行指標“三位一體”的安全調度及運行模式,為供水工程高效、經濟、安全的“智慧水務”開發提供技術支撐;

    5)項目基於梯級供水泵站水資源調度運行分析決策支持平台,為實現梯級泵站安全、經濟、節能運行提供快速決策一站式技術支持。

5.促進行業科技進步作用及應用推廣情況

項目成果已在多項梯級泵站供水工程中得以應用,保障了水資源調度及泵站安全經濟運行,經濟、社會及環境效益顯著。累計服務社會項目近50項,產生經濟效益8.5億元。曾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4項、省部級水利科技進步2項、水利科技優秀成果獎1項,授權與項目相關的發明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8個,專著7部,學術論文140餘篇(其中SCI收錄7篇,EI收錄5篇,中文核心期刊120餘篇),培養碩士研究生112名,首次編寫《智慧水利案例庫建設及教學實踐》研究生教材。面向生產單位和管理單位進行了培訓實踐,在水利廳機關、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各地市水務局及水利企業培訓累計210學時;建立了太原理工大學供水工程展示平台,填補了山西水利學科研究生展示平台的空缺,培養了一支結構穩定優秀的科研團隊。20191月太原理工大學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基地落地掛牌。

(四)客觀評價

1.科技獎勵

本研究項目曾獲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二等獎》2次、山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4次、山西省水利科技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次、山西省教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2次。

2.知識產權證明

本次項目共獲得發明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8項。

3.項目出版專著、論文及標準材料

項目共出版專著7部。

4.人才培養

項目培養碩士學術論文140餘篇(其中SCI收錄7篇,EI收錄5篇,中文核心期刊120餘篇),培養碩士研究生112名,首次編寫《智慧水利案例庫建設及教學實踐》研究生教材。面向生產單位和管理單位進行了培訓實踐,在水利廳機關、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各地市水務局及水利企業培訓累計210學時;建立了太原理工大學供水工程展示平台,填補了山西水利學科研究生展示平台的空缺,培養了一支結構穩定優秀的科研團隊。

(五)推廣應用情況

梯級供水泵站水資源調度運行分析決策支持平台基於梯級供水泵站水資源調度運行實際,主要針對長距離、高揚程、地形複雜的地區調節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的問題。攻克了水力學、泵站優化調度、工程經濟、信息技術、大數據決策分析領域極具挑戰性的關鍵技術難題,研發構建梯級泵站供水系統調度運行分析平台,使各級泵站之間水力聯繫更加緊密,對供水工程進行合理的安全運算,保證工程運行期間水泵可以在高效區運行,提高供水工程的運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實現梯級泵站的經濟、安全、高效運行,而且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解決能源消耗過大的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梯級供水泵站水資源調度運行分析決策支持平台”已在國內外多項梯級供水泵站工程中得以應用,累計應用於社會服務項目近50項,產生效益8.5億元,該系統的應用保證了供水工程的安全穩定運行,對梯級供水泵站工程優化設計、安全調度及經濟運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水資源短缺以及時空分佈不均等問題,滿足了羣眾對農業蓄水要求的呼聲,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農民實現增收,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加快小康建設步伐,為收益區內基本實現小康生活水平的宏偉目標做出了巨大貢獻。經濟、社會及環境效益顯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