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教案6篇 思念故鄉,倍感親情——佳節文化教育案例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4W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即在特定的時間或節日裏,人們會更加思念家人和親人。教育應當通過教育和引導,讓學生們樹立家庭觀念,培養感恩之心,懂得關心和照顧家人,以此推動家庭和社會和諧發展。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案6篇 思念故鄉,倍感親情——佳節文化教育案例

第1篇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以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認識多音字“重”,並能把它寫好看;寫好“採”“幼”。

4、通過對課文的朗讀,藉助老師的提示詞語,能基本概括大意。

1、同學們,我國有許多傳統佳節(出示圖片)同學們看看,這是哪個節日呢?人們會做些什麼呢?(出示填空)每逢中秋節,我們總會( )。。。。。。這些美好的節日我們統稱它們為 “佳節”。【師範寫 佳節,指導書寫 佳】這些傳統佳節都有着不同的習俗,可是不變的是在這樣傳統佳節中我們都會和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篇和傳統佳節有關的課文——《每逢佳節倍思親》(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生讀課題。“逢”是後鼻音,誰再讀讀,齊讀課題。

2、那麼你們知道課題中的佳節是指哪個節日嗎?重陽節。重陽節是每年的九月初九,那麼在古代,重陽節有些什麼習俗呢?老師從文中找了一些介紹重陽節習俗的和人們歡度節日的詞語,你們會讀嗎?

二、字詞識記 出示詞語,指名讀,生字逐個認讀。

重陽節 頭插茱萸 登高遠眺 挽手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天各一方 思念 思緒萬千

?這幾個詞語都是在介紹重陽節的習俗的,那麼茱萸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植物?為什麼重陽節要有這樣的習俗呢?同學們想知道嗎?】

出示茱萸圖片,介紹重陽節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帶香味的植物,傳説可以祛病驅邪,所以人們在農曆的九月初九這一天,頭插或者臂戴茱萸,飲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昇,健康長壽,這也是一個親人團聚的節日。

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是怎樣歡度節日的呢?老師也找了幾個詞語。出示

手挽手 扶老攜幼 指導書寫 幼【習字冊上描一個寫一個】

讀完詞語,我們把這些詞語放進句子中,看看同學們會不會讀?

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王維看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遠眺。

王維思緒萬千,提起筆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詞語、句子我們都會讀了,下面我們一起把書打開,走進課文去讀讀吧!首先,請同學們聽老師範讀課文,同學們特別注意聽下老師是怎樣讀後面那首古詩的。

2、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朗讀情況,請個別學生讀課文2、3 段。其餘學生聽讀、糾錯。

課文會讀了嗎?你們發現這篇課文有什麼特點?文包詩,以前學過這樣的課文嗎?文包詩的課文有什麼特點?古詩的意思藴含在課文中。

4、朗讀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生讀,師生共評,師指導朗讀。

5、感知文意:請同學們默讀思考:詩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這首詩的呢?出示提示詞語,生思考概括文意。

?王維獨自一人在京城長安求學,在重陽節這一天,看到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思念起他在家鄉的親人,思緒萬千,於是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四、寫字指導;生拿出習字冊描紅,並寫生字,師反饋指導。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及古詩,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2、通過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天各一方”等詞語的意思;詩文對照,理解古詩的含義,通過“獨”“異鄉”“佳節”“倍思親”“少一人”等詞語的品析體會詩人身居異鄉在重陽佳節時更加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王維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裏面的第二句。我們一起來誦讀古詩。想要了解古詩的意思嗎?讓我們一起走進,去尋找吧!

1、品讀第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這句話的意思在哪裏?誰來讀讀第一自然段,生讀第一節,在這位同學的朗讀中,你知道了什麼?

(15歲、2年)他去了哪裏?做什麼?他有什麼感受?板書【孤獨、思念】

出示:當孤身一人在外求學的王維受人欺負的時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夜深人靜,王維難以入眠的時候,他會想——————;當王維生病的時候,他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當王維取得優異的成績時,他多想______________;當王維…….

你也有過這種孤獨的感受嗎?能不能帶着這種感覺讀第一段。指導抓住15歲那年、兩年了。這兩個詞語讀好第一段。

這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了嗎【王維15歲獨自一人來到長安求學,孤身一人在外地已經兩年了】指導讀好重點詞語“獨”“異鄉”。再讀這句詩,

2、品讀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句話的意思在哪裏?誰來讀讀第二自然段,生讀第二節,在這位同學的朗讀中,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a.王維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熱鬧、扶老攜幼、登高遊玩。【相機解釋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b. 這樣的畫面,你彷彿看到人們在幹什麼?請同學們展開了豐富想象,把人們歡度節日的情景説出來!(登高遊玩、喝酒寫詩、聊天嬉戲。。。。。)如此熱鬧的場景,讓我們一起愉快的讀一讀把!(指導朗讀,歡快的節奏)

我猜,王維看到這種情景一定也很開心,也是興高采烈的,你們同意嗎?

c.此時王維的心情怎樣?【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王維為什麼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在長安生活,已經兩年了,這700多個日日夜夜都是孤獨一人。此時恰逢重陽佳節,看到家家户户都是團聚在一起歡度佳節,他卻不能與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興得起來,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鄉的親人?)再讀第二自然段。

d.誰能結合課文內容説説“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看到人們扶老攜幼、登高遊玩、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熱鬧情景,更加思念起家鄉的親人了】

再讀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抓住倍思親指導朗讀)再讀古詩。男生讀第一、二段,女生讀一、二句詩。

3、品讀三四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a、請大家默讀第三自然段。思考:王維想了些什麼?【生答王維在想什麼?】王維想到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喝酒聊天、寫詩吟誦。。。。。)而如今卻天各一方不能想會:介紹王維家鄉與長安相距數千裏,中間還隔着一座高聳入雲、難以翻越的華山。一處在山的東面,一處在——山的西面,【藉機理解詩題山東,憶的意思】真是“天各一方”。

b、配樂範讀第三段(怎樣讀好第三段呢?哪些詞語要讀好呢?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思念)

這就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再讀這兩句詩。女生讀課文,男生讀詩句。

過渡:王維目睹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他想起了過去的歡樂,也想起了獨在異鄉的孤獨,想到家鄉,想到親人,想到的太多太多……真是——思緒萬千。於是他提起筆,將濃濃的思念寄予四句詩中寫下這傳誦千古的名篇。出示 古詩,再讀古詩

1、師:“每逢佳節倍思親”, 有這樣感歎的又何止王維一人啊!身在海外的遊子,思念故鄉時,會説——“每逢佳節倍思親”(引説)。

2、(配樂)今天是中秋節,爸爸在外地出差,他打電話回來説非常想念我們。爸爸此時的心情可以用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形容。

(2)小練筆。(你有過思念親人的感受嗎?請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來表達你對親人的思念)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案6篇 思念故鄉,倍感親情——佳節文化教育案例 第2張

第2篇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認會兩條綠線內的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大體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1、談話: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傳統節日嗎?我們把一些讓人高興的好的節日稱作(板書:“佳節”)邊寫邊講解“佳”字的字形、字義。齊讀。

2、看到“佳節”這個詞,我們的心情一般都會(高興),為什麼?

3、但是,唐代有位詩人王維,卻在重陽佳節的時候,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完成板書:每逢佳節倍思親)。隨機講解“倍”字的字形字義。“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就是:每當遇到美好的節日就會加倍的思念親人。

4、對於王維,你們瞭解嗎?(補充:他的“山水田園”詩尤其出色。九歲時開始寫作,被稱為“神童”,15歲便離開家鄉,離開親人,到長安求學。)

今天我們學習23課《每逢佳節倍思親》,齊讀課題。這節課我們主要任務

1)、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生詞,多讀幾次,認清字形。

2)、再次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如果還有不認識的字可以問問同桌或查字典。

b、藍字要求正確認讀,紅色的字是要求記住字形的。通過剛才的自學,你已經記住了那些生字?告訴你的同桌(同桌互相交流)

c、提問:你認為哪個字最難記?你是用什麼方法記住的?請你告訴大家。

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記憶生字,提出個別生字的強調之處。

“重陽節”的重選(1)(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九為陽數,故稱重陽,也叫重九。古時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驅邪避災的習俗。

e、把這些詞語放到課文裏,相信你們也能把它讀好,誰願意來試試,其他同學的任務也很艱鉅,老師想請你們當小評委。

讀前提問,全文共有幾個自然段(指名分段朗讀,相機指導、評價)

f、再次認真齊讀課文,注意把剛才讀錯的.地方讀準確。(及時評價表揚)

g、快速瀏覽課文,把你剛才認為不理解的詞語問問同桌或前後桌的同學,實在

扶老攜幼:扶着老人,帶着孩子。(將字面意思連起來,就是詞語的意思)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據説可祛邪避災。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了。到唐代就已經很普遍了。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向別人請教或查字典、資料)

天各一方:兩地相隔,非常遙遠,不能相會。(聯繫上下文理解)

4、請學生將故事短文與古詩對照起來閲讀思考,課文的哪些自然段是

古詩前兩句的具體描繪,那些自然段是後兩句的具體描繪。藉助短文,理解詩句,初步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1、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共同學習,我們學會生字,理解生詞,讀通課文,誰來説説你學到了幾種理解詞語的方法。

第3篇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 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過程與方法:

讀一讀,整體感知;議一議,瞭解內容;演一演,加深理解。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和情感,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學法: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比較法、討論法、朗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1.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 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大體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讀通課文,會寫生字,理解“佳節、倍思親、憶、獨”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難點:體驗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節嗎?喜歡過什麼樣的節日?為什麼呢?我們常把美好的節日稱為佳節。(板書:佳節,並學習講解)我們經常見到“歡度佳節”的標語,你知道一般指哪些節日嗎?

3. 但是,有位詩人在佳節來臨時,卻發出了這樣的感歎:每逢佳節倍思親(板書課題)讀題。把“思”字用紅筆寫。問:老師為什麼這個“思”字寫成紅色的。看一看,“思”下面是什麼?上面是什麼?對,心田。從心田裏發出的聲音才是最真、最美的聲音,讓我們用心裏的聲音來讀課題

(課文中的佳節是什麼節日?誰每逢佳節倍思親?為什麼倍思親?)

1. 我們就帶着剛才的問題讀一讀課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1)這個節日指的是什麼節?(重陽節)學習多音字:重,並學寫,你知道重陽節有哪些習俗?(登高望遠,飲菊花酒,身插茱萸?)

要讀懂一首詩,就要先了解作者,那你知道詩人王維嗎?你以前背過他的什麼詩呢?(鹿柴、送元二使安西)是啊,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人們稱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讀了課文,你發現這一篇課文的結構跟以前學過的什麼課文有點類似呢?(《詠華山》《母親的恩情》)像課文這樣,先寫故事再引出和這個故事有關的詩句,叫文包詩。

4. 把這些詞語放到課文裏,相信你們也能把它讀好,自己讀一讀。

1. 談話:課文裏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詩人王維寫詩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心情嗎?(思

2. 讓我們第三次讀課文,請你找出能夠表達詩人思念家鄉的語句,用線畫出來,再讀流利,讓人感受到詩人濃濃的情感。

1. 這節課同學們讀書讀的挺不錯,那麼字寫的怎麼樣呢?下面,我們就要學習寫字了。

哪些生字要注意什麼?師範寫,學生把書上的字描紅。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 學會運用詩文對照的方法學習古詩,明白古詩的意思,體悟古詩的'情感

3. 初步瞭解“反襯”的寫作方法,並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課堂小練筆。

教學重、難點:1. 學會用韻詩文對照的方法學習古詩。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23課——(齊讀課題)課題中“佳節”在文中指的是哪個節日?重陽節是每年的什麼時候?引出古詩。

1. 有人説,一首詩就是一個故事。那麼,這首詩給我們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呢?這節課,我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瞭解詩中事。請同學們默讀課文1—3自然段,邊讀邊想:每個自然段分別與哪一行詩相對應?

2.(課件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誰來讀?哪個自然段寫了第一行詩的內容?(指名讀) 王維的家鄉在哪裏?京城是哪裏?(指名説)

長安和蒲州之間隔着高高的華山,蒲州在華山的——東面,長安在華山的——西面。長安對於王維來説,不是家鄉,而是(異鄉)。

如果此時,你就是獨自一人在異鄉長安生活的王維,你的心情如何?

3. (課件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哪個自然段寫了這行詩的內容?

自由朗讀,邊讀邊想:哪些詞語描寫了重陽節時,大街上人們過節的情景,把它圈出來。 指導學生交流。

好一派全家團圓的景象啊!(板書:全家團圓 興高采烈)我們的心也不覺高興起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帶着笑容接着讀下兩句——

讀到這裏,我有個問題想不通,課文寫王維思念家鄉,為什麼還要寫別人高興地遊玩呢? 這是一種絕妙的寫作方法——對比(板書:對比),這裏把什麼跟什麼對比?這就是“反襯”的寫作方法。(板書:反襯)

4. (課件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哪個自然段寫的內容?這段內容是王維看到的還是想到的?

王維在華山的這一邊,兄弟們在華山的另一邊,隔山隔水,不能相會,這就是——天各一方。 省略號裏包含了很多沒有文字的語言,它可能省略了哪些內容呢?

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的兄弟們會想些什麼呢?請你也試着用對比的手法來寫一寫。(課件出示: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着王維。他們想,以前 。如今 ?)

曾經的歡樂和如今的思念,像一幅幅畫一樣,在王維和兄弟們的腦海中一一浮現。再次朗讀第三自然段,讀出這兩種畫面。

此情此景,王維心中的思念之情噴湧而出,他思緒——,他觸景——(板書:觸景生情),提起筆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齊讀全詩。

一首詩,不僅是一個故事,一首詩,它更是一片深情。那麼,王維的這首詩飽含了一片什麼深情?

是啊,這種思念之情,在節日到來之際會變得越發濃烈,尤其身在異鄉的人們,情不自禁地吟道:獨在——(齊讀全詩)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嚮往佳節團圓,像重陽節這樣的傳統節日你還知道哪些?

無數詩人們把深深的思念之情,都寫進了詩中。中秋之夜,明月高懸,思念在月亮裏: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甚至在清明節,人們想到逝去的親人們,不覺悲從中來:

對於王維來説,千言萬語都匯成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第4篇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運用詩文對照的方法學習古詩,明白古詩的意思,體悟古詩的情感

3、初步瞭解“對比”的寫作方法,並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課堂小練筆

自評:課前預習,完成小練習:佳節就是怎樣的節日呢?(交流課前複習)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23課——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讀課題)

3、農曆的九月初九,你們知道是我國的什麼傳統節日呢?(重陽節)對,也就是課文題目中的——佳節。如此重陽佳節,詩人王維卻道出了這樣的感歎: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呢?這首詩寫了些什麼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去一探究竟吧!

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呢?讀讀這句話,你一定就會明白了。

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你從中讀懂了什麼?緊扣“15歲”“兩年”來體會詩人獨在異鄉的感受。

3、句式練習:一個15歲的孩子,獨居異鄉,高興時多麼希望(),可是他只能(),傷心時多麼渴望(),可是他只能()。

4、獨自一人,異鄉求學,這就是詩裏面所説的——獨在異鄉為異客

過渡:天天思念親人的王維,為何"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師:讓我們去讀讀課文了解一下王維看到的重陽熱鬧景象是什麼樣的,是什麼觸動了他思親的這根心絃呢?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

2、師:看到這些詞,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你想到了哪些詞?(歡天喜地熱鬧非凡)

出示:王維看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指名讀。你感受到了什麼?理解“倍”是什麼意思——更加

4、師:課文學到這裏,同學們你們知道,王維詩因為什麼才會更加思念親人的呢?

1、師:看着這樣的情景,王維真的是思緒萬千阿!他都想了些什麼呢?

默讀課文第三段,圈圈畫畫,王維想到了什麼時候的情景?

3、同學們看看這些詞,你有什麼發現嗎啊?(對比)讀讀句子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只能();不能(),只能();不能(),只能()……

5、讓我們再次走進王維的內心深處,感受那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出示整節文字)配樂齊誦。這正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6、師:多麼巧妙的寫法呀!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求學,又到了重陽佳節,看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王維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過去——(引讀),想到了現在——(引讀),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引讀),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上哪個詞來表達呢?(思緒萬千)

7、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揮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屏幕出示古詩,悠揚的音樂聲起)師引讀這首詩。

千百年來,除了王維,還有無數的遊子們吟誦了許多思鄉的歌:窗外那輪皎潔的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鄉之情……(引背《靜夜思》)。慈母親手縫補的衣裳,喚起了孟郊的思母情懷(遊子吟)同學們,讓我們試着在特定的情境中來引用這些千古名句吧!

第5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文字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1、師: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王維是唐代一位大詩人,他寫過一首有名的詩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文用人們最熟悉的一句作為課題。

2、生讀課題。師:課文是緊緊圍繞哪個詞來寫的?(思親)

3、過渡:詩人為什麼會思念親人?又是怎樣思念親人的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1、師:詩人為什麼會思念家鄉的親人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從中找出四個原因。

(4)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王維看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4、師: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離家已有兩年了,恰逢重陽節到了,家家户户歡度節日,可王維獨自一人,感到孤單、寂寞,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請同學們齊讀第一、二自然段,把這種感情讀出來。

過渡: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請聽錄音朗讀。

2、教師講述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時,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説可以消災避邪。

3、師:其實王維還想了很多很多,但書上沒有全部寫出來,而是用了一個標點符號省略號來表示的。(投影出示帶有省略號的兩句句子)

4、讀句子,小組討論:王維還會想些什麼?兄弟們還會説些什麼?各小組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句來説説。

5、師:詩人王維既想到了過去,又想到了現在;既想到了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上哪句話來表達呢?請讀第四自然段。

6、讀第四自然段,找出王維思緒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指導感情朗讀。

7、師:於是他提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教師範讀引出全詩。

9、結合前面的課文內容請同學説説全詩的意思。先同桌練説,再交流。

10、感情朗讀第三、四自然段,讀到讓自己感動的地方可以站起來讀。

1、這篇課文寫了唐代大詩人王維年輕時客居京城長安,在重陽節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

課後蒐集王維的其他古詩,準備下節課參加古詩朗誦大賽。

第6篇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王維孤獨、思念之情。

1、抓住重點詞句,小組合作體會王維在重陽節長安大街上熱鬧場面下內心的孤獨與思鄉之情

(1)文章的主人公王維是唐代一位大詩人,課題就來自這首有名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指名讀、齊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在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奏的基礎上,師範讀奠定本詩憂傷的基調。

3、講解本課的題材:本文的題材比較特殊,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詩,這篇生動活潑、語言優美的故事主要圍繞詩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創作的背景及本詩所抒發思念之情來寫的。這篇文章的題材稱為“文包詩”。

學習方法: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在課堂上我們抓住相關語句來理解詩人當時身處環境和的心理來理解古詩,簡稱為“借文學詩”

1、自讀第一小節,畫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詞語,説説你的感受。

(1)15歲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王維年紀很小就離開父母,離開兄弟,離開朋友。

(3)不覺已經兩年了。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王維離開家鄉的時間很長。再次與自己比較體會王維的孤獨。

那麼,長安對於王維來説就是“異鄉”,王維對於長安來説就是“異客”。

5、這樣的情景這樣的孤獨與詩中“獨在異鄉為異客”相對應。

1、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説説重陽節有哪些風俗。(指名説)

出示圖片(欣賞着一張張圖片,你能用那些詞語來形容人們過重陽節的情景)

2、重陽節,長安大街也是一片熱鬧的情景,課文第二小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熱鬧來?畫出相關語句,圈出相關的詞語,把你的體會跟你的同桌説説。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

度:1、表示事物的性質;2、限度;3、量詞,次;4、過

(4)理解詩句,倍:更加,讀出感情(三)學習第三小節

(1)朗讀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詞句體會王維的心理

(2)王維想到的不僅是他的兄弟們,看,文中還有一個省略號呢,你能把他補充出來嗎?

(1)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我與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_________。

(2)王維想到的不僅是人還有與自己相關的事物呢。比如説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們天各一方不能相會,這怎麼不讓人思念呢!讀出思念之情。

6、交流古詩的意思,説説詩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誰?

在這濃濃的節日氛圍中,王維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靜(心緒不寧)寫下了這首詩

(1)以後,人們離開家鄉,漂流外地,每逢節日總是特別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此時人們會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為此,這句詩也成了萬千遊子口中的千古絕句,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2)很多同學離開家鄉,遇到團圓佳節,心中充滿對親人的無限思念,此時我們就可以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佳節,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媽媽和你,此時他也會説“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過年,心中無限惆悵,此時,我們可以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篇課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課,在之前試上中學校領導、教研組成員都給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在幾經修改中,我最終確定本堂課的`教學。

1、抓住文章的題材確定教學方法。本文是一篇題材特殊的文章,文包詩。作者根據古詩包含的情感再現詩人創作場景與詩人當時內心活動。因此就此我確定文本的學習方法為“借文學詩”。藉助課文來學校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古詩所藴含的情感。教學中,我先出示課文,抓住文中主要詞句來體會詩人的心理。如第一小節中“15歲”、“離開家鄉”、“兩年”等詞語體會王維當時的年幼、孤獨。第二小節中“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再現當時熱鬧的場面,並與詩人當時的孤獨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詩人更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在這基礎上理解古詩,學生覺得容易了多。

本文雖説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但是在教學中我嘗試着以古詩為主。上課伊始我出示古詩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古詩的節奏。在理解課文時,通過每一小節的學習我要求學生找到相對應的詩句並讀出感情。在課文結束時學生對人物感情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他們對古詩的情感也進一步的昇華,學生朗讀古詩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來。

俗話説:教師為了不教。在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在課文第一小節中我們師生一起通過關鍵詞語的理解來體會詩人的情感;第二小節中我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課文哪些句子、詞語可以看出重陽節長安大街的熱鬧?畫出句子圈出詞語把你的感受跟小組交流一下。;第三小節中,我直接出示自學要求:

(1)朗讀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詞句體會王維的心理

(2)理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樣通過先扶後放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