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後感7篇 跨越時空的心靈之旅——讀《蘇菲的世界》有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5W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關於哲學的小説,作者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小説以少女蘇菲的視角,通過與神祕的哲學家阿爾伯特的對話,探討了人類的存在、宇宙的起源、時間的本質等哲學問題。這本小説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深受讀者喜愛。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7篇 跨越時空的心靈之旅——讀《蘇菲的世界》有感

第1篇

哲學,作為人類精神的象徵,從古至今都披着神聖的面紗。人們雖滿懷敬仰之心,卻很少能看到它的真實面目,因為它博大精深,融人類千年之史,匯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賜予的精神遺產隨着歲月的積澱愈發深不可測。無數哲人前赴後繼著書立傳,試圖為世界展現一幅壯麗雄渾的哲學全景圖。百家爭鳴,豐富了哲學的內涵,勾勒全景圖又增添了新的難題。於是,千百年來,哲學似滾動的雪球不斷變大,而人類只能管中窺豹似地欣賞奇峯一角。

然而有這樣一本書,它並沒有用崇論宏議來解釋哲學的深奧,而是以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了一位又一位哲學家,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這本書就是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作者在文中創造了兩對人物:少女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親。這兩對人物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我在撲朔迷離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在這裏”這些問題。

年少的蘇菲跟隨着一封封神祕的來信,不知不覺地開始了她的哲學課。我也彷彿如蘇菲一樣沿着歷史的足跡瀏覽歷代哲人的精闢論述。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感受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魅力,盡情沐浴文藝復興的和煦陽光,欣賞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沉醉於巴洛克強烈反差的藝術氛圍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只覺真理的偉大和藝術的魅力。隨後,穿梭於資產階級革命的硝煙中,體味現代哲學的曙光。面對笛卡兒、史賓諾沙、洛克、休姆、柏克萊等一連串現代哲學的開山鼻祖,我們還來不及抒發心中的崇敬之情,啟蒙運動的先驅便闖進了歷史的大舞台。飛速發展的工業推動着歷史的車輪駛入了嶄新的軌道;時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學巨人。黑格爾、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蘭西人的浪漫發揮到了極致。而後馬克思的《資本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三位偉人、三部鉅著掀起了三個領域的革命巨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當你把一個又一個哲學家和他們的`故事及理論連接起來,就會發現西方哲學史已經變成一條河,雖曲折蜿蜒,但源遠流長,靜靜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以見底。

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得不感歎作者實在是一位闡釋與表現的高手,他居然讓人像讀偵探小説般地把幾千年的哲學史一口氣讀下去。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是有關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在公元前400多年時出現了一位對歐洲思想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和人談話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令人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對某些人而言,這樣的談話無疑是當眾揭醜,併成為眾人的笑柄,對於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當然就更難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他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於一死,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重視良心與真理,即便付出生命,他那種為了真理而戰,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使我深深佩服。

作者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哲學是什麼,在哪裏,多麼有趣,又多麼奇怪。你會理解,所謂哲學,並不是某些人“吃飽了撐的玩兒”的把戲,而是人類對自己、對周圍的世界永恆的叩問。這本書的最大意義在於,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禮讚、對人生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進入覺悟,點燃了一盞盞明亮的航燈。其實,哲學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它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它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之間的關係。在我們這個世界,如果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而哲學給予我們智慧。蘇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我相信只要我們也像文中的主人公蘇菲那樣有着積極處世心態和樂於思考的精神,我們也能像她那樣在這個精彩的世界裏收穫很多很多。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7篇 跨越時空的心靈之旅——讀《蘇菲的世界》有感 第2張

第2篇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敢相信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現在想想“蘇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

人們總是渴望遙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靈和物質相結合的同時不禁問自己,“物質世界是真實的嗎”。人是有“靈”的嗎,我們的感官認知乃是自天主而來嗎?我不是一個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開始考慮這些問題,如果這一切不是源於天主那又是源於何處呢?心靈世界是我們的整個世界嗎?那我們從小所學的唯物主義不就是與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澤中掙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卻越陷越深。為了不被淹沒,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腦袋裏翻滾的巖漿似乎也平靜下來。一輪明月升上了夜空,對於一個等待救贖的人來説,那聖潔的光輝就是最好的洗禮。瞬間,我轉頭髮現“靈”與“物”只不過是兩個隔街爭吵的婦人,她們所站的立場和所堅持的觀點不一樣而已。探索理論的本源,你可以發現,從它所基於的那個方面來看,派生出來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那是因為它的基礎。正如“好”與“壞”,只有在區分何為“好”何為“壞”才能判斷是“好”是“壞”。

有些懷疑蘇菲對她所學的東西真的都理解了嗎?也許她只是作者著書的一個引線,穿連起了整個哲學史,但我更願意她同我一樣是個帶有探知慾望的孩子,至少她在書中是這樣的。突然想起達利所常用的抽屜,孩子眼裏所向往的抽屜和她最終打開的是否一樣呢?看到結果是否會很失望,只有打開抽屜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應該就有一個理想的存在。

關於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蘇格拉底認為,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樂的人就會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認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會為惡。因為世間哪有人會想要成為不快樂的人?而根據柏拉圖的説法,人體由頭、胸、腹三部分構成,人的靈魂也相對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慾望”三種能力,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氣,慾望則必須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體的這三部分協調運作時,個人才會達到“和諧”或“美德”的境界。他認為在學校時,兒童首先必須學習如何剋制自己的慾望,而後再培養自己的勇氣,最後運用理性來達到智慧。亞里士多德説人的“形式”是由一個“植物”靈魂,一個“動物”靈魂和一個“理性”靈魂所組成,快樂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過着享樂的生活,一種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另一種則是做一個思想家與哲學家。他強調,人要同時達到這三個標準才能找到幸福與滿足,任何一種形式的不平衡都會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主張都與希臘醫學有着異曲同工之處。傳説中希臘醫學的始祖,誕生於大約公元前四六零年時德寇斯島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來自身體和心靈的平衡,要預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節制飲食起居。

唯有平衡,節制,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這就是希臘人關於幸福的智慧。

其實我沒有什麼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瞭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可是我想,身為一個活着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如何負責呢?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着,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可是,生命的意義和世界的起源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我只是一個剛剛開始打量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斷定這麼浩瀚這麼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師”。

第3篇

阿西莫夫有一篇小説叫《那個時代的孩子們有多麼快樂》,他寫未來很多年後,紙質書已經消失了,孩子們讀的都是電子書,有一天,幾個孩子們在閣樓上玩,發現了一本紙書,他們努力想象祖輩們的孩子閲讀紙書的感覺。

我正在讀博士,不是哲學方向的,但是和哲學有點關係,幾天前我和幾個本科生聊天時説起當時正在讀的柏拉圖的一些有趣的觀點,誰知道他們都知道了,説《蘇菲的世界》不是講過了嗎?

我沒有讀過這本書,記得本科時我在書店見過它,翻了兩頁,不是太感興趣,就放下了。我是讀着科幻小説長大的,科幻小説始終在提很多現在看來是哲學上的終極問題,比如我們是誰,在哪裏,宇宙是誰創造的,那些具體的細節和宏大的敍事比起《蘇菲的世界》裏單純的授課似乎更有誘惑力一些,所以科幻迷如同這本書裏對哲學感興趣的那個孩子一樣,始終不缺乏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但是某種程度上,又不是很一樣。

我看過一部夏笳自編自演的電影叫paparax,後來在科幻課上討論這部電影時很納悶,這似乎和科幻無關,但是為什麼夏笳要説這是一部科幻電影?現在看來,這部電影所講的故事完全是《蘇菲的`世界》的壓縮版,一個人發現自己其實是一個作品中的人物,此時該怎麼辦?當這個人懷疑世界的真實時,她思考,所以她真的存在了?我可以想象夏笳當時是如何發現了這個在哲學和現代藝術領域並不新鮮的話題,並且想方設法改寫成一個科幻故事,去告訴那些對這個話題仍然覺得很新鮮的科幻迷觀眾的。

我的博士生導師對我説,好的科幻小説討論的不是科學問題,而是哲學問題,但不會很成體系,更重要的是,你沒有一個好的篩選方法,把那些好的作品從現代文化工業的汪洋大海里篩選出來,真正能篩選的只有時間,那些很多年後仍然被我們記住的才是經典。

我不知道《蘇菲的世界》是不是經典,它當然是一本哲學啟蒙書,講述的都是以往哲學家的觀點,這些觀點不會像原著一樣詳細,也不會像前沿的哲學研究領域一樣透徹。當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讀了柏拉圖的幾本原著後再回過頭看這本書裏講柏拉圖的部分,我知道這些觀點被壓縮到了何種程度。當我在科學哲學領域混跡兩年多讀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的諸多相關前沿研究文獻後,看起這本書裏對文藝復興時代這些人思想的介紹,更是發現了許多錯誤和曲解。但是,《蘇菲的世界》還是被人記住了,它成為經典不是因為它對於哲學的介紹,而是通過某種特別的故事講述方式把哲學融進了文學裏,這本書首先仍然是一部小説,豆瓣裏很多關於它的評論都是歷代哲學觀點總結實在是沒有必要,這樣一份書評也許出現在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中更合適一些?

我更希望自己把這些年學到的所有哲學知識都忘掉,看過的科幻小説也忘掉,回溯到這本書裏主人公的那個年齡,比如15歲,以一種孩子看待世界的好奇心去讀這本書。如果自己15歲的時候真看到了這本書,能讀懂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每個地方每個時代的15歲孩子成長背景總是很不一樣,我不知道別的孩子是否也能讀懂,尤其是讀大學後,遇到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更使我深深領會了這一點。我沒有接觸過哲學系的本科生們,他們當初選擇這個專業(如果不是調劑的話),是因為讀中學時讀到了這樣一本書嗎?那個時候當他們放下書時,他們看待這個世界時想到了什麼?他們仰望星空時又在想什麼?(一定和科幻迷們看完劉慈欣小説時看星空的感覺不同吧?)

這種想象很艱難,好像在看一份古代竹簡想象古人的生活,好像在看另一個遙遠大陸和星球的文明去試圖瞭解他們的想法。那些周圍很熟悉的人,因為他們可能的少年時代的閲讀經歷如此不同,以至於他們對我來説突然成了無法洞察的黑洞,當然也使我充滿了好奇。

第4篇

放假在家,隨手在書架上取來一本書,坐在窗邊,品一口茗茶,偷得半日閒,七年級年級讀後感:《蘇菲的世界》讀後感言。這是一本出版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書。當初是以一本休閒小説購買的,讀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向我們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一直以為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蘇菲的日記》和其他厚重的令人傷腦筋的哲學書不同,讀它更像是讀一本偵探小説,讓人不自覺地跟着蘇菲去思考,去探討一個個哲學問題,去拜訪一位位哲學家,瞭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內容廣,但並不紊亂,書中內容分成許多章節,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內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內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後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閲讀時產生一種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瞭解哲學的心情。

故事是由一個快滿15歲的小女孩蘇菲接二連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開序幕,“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這些看似很普通的問題卻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蘇菲在彷徨中開始思索,並在她的私人哲學老師艾伯特的引導下進入西方哲學領域。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和已成為歷史的那些有着精闢的思想的大人物進行了一次心靈的談話,目睹了歷史又一次嚴肅的重演,讀後感《七年級年級讀後感:《蘇菲的世界》讀後感言》。看這樣一部作品,等於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蘇菲的所到之處,處處凝結着文明的精華,彌散着哲學的氣息。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感受最深的是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於人能夠在談話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點,使其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卻由於過於直言,被他曾指責過的上層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於一死,但蘇格拉底沒有這樣做,因為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結束也要堅持真理。他重視良心與真理,敢於為了真理而戰,為了真理而犧牲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看這樣一部作品,等於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蘇菲的所到之處,處處凝結着文明的精華,彌散着哲學的氣息。在這樣一本小説裏,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學史,本身就極具魅力。一直覺得哲學是一門虛幻而不切實際的學問,生澀難懂,但其實一直是我不瞭解哲學。這本小説系統地涵蓋了各種哲學思潮。隨着小説人物在書中不停的追逐和尋求劇中謎團的解答,越來越深入的使我瞭解到以前不感興趣的西方哲學史。

一直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讓人敬而遠之。可是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心裏面想的還有很多,但不知道怎麼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後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第5篇

在某個書店中,我看到了一本書《再見,蘇菲斯》,這不是言情小説麼?打六折!我的眼中發出了奇異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經所剩無幾了。之後,我在另一個書架發現了《蘇菲的世界》,莫非這和《再見,蘇菲斯》有聯繫麼?好像很神祕的樣子……好,就買這本書了。

我突然發現我在自己找麻煩,這麼煩的一本書,我為什麼會買?但是,隨着閲讀,我似乎發現這本書有一個特點——麻煩是肯定,但是不知為什麼,我特別入迷,我甚至從中午十二點一直看到午夜十二點。雖然沒有汲取多少知識,這裏的知識太豐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讓我頭昏眼花的,但是在這本書中所涉及的方面還是有限的,比如書中很少談及中國哲學(如果要談及中國哲學史估計説三天三夜也説不完)。

我很喜歡希臘神話,我認為希臘的神離我很近,因為他們擁有普通人所擁有的特性。而中國的神讀我來説太遙遠了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感覺。

?蘇菲》一書中介紹了西方的哲學史,我看到了人類是如何進步的,有一種十分奇妙的感覺。哲學就是關於智慧的學習,這對我來説可是一個新的名詞,我一直以為哲學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學科,就是講道理的,和科學歷史等等沒什麼關係,自從看了《蘇菲》我才知道哲學是一種包含所有學科的中和性課程,但是必須用一輩子的時間用心學習。

喬斯坦賈德是一個十分稱職的教師,十分幽默的教師,想象力十分豐富的人。比如書中有幾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現實中出現的童話人物,像小紅帽,愛麗絲之類的,很可愛的想象。還有他的授課方式——寫信,對話(至於那影碟,我們看不見,只有蘇菲知道這是什麼感覺)與其他哲學書相比之下特別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至於《蘇菲》一書究竟寫的是什麼?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學史,也可以是科學的發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祕類小説……

“你是誰?”“世界從哪來?”看似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不僅困擾了蘇菲,也困擾了讀者。之後作者化身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為蘇菲(讀者)解答。那哲學是什麼?什麼人能成為哲學家?在此,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作者在解釋哲學時用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關於小白兔,最好將它比喻成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着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華,他用了一個很大膽的寫法,如果寫得不好很有可能會讓人渾濁不清。他在書中的謎團是一環扣一環的.先是陌生人的來信,再是一個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祕小屋,就這樣神神祕祕的,開始還好,疑團是可以解開的,但是越到後面,我便越是一頭霧水。什麼會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撿到錢,撿到明星片諸如此類,只在電影中可以看到的情節,讓我更加懷疑這是不是一部懸疑劇。直至到《柏客來》這一節,才開始揭祕。原來蘇菲是一位書中書的人物,這是不是為了提高讀者興趣而故意這樣寫的呢?不是,他的構思是這樣的席德是真實存在的任務,而蘇菲是像小紅帽一樣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見小紅帽,愛麗絲,亞當夏娃……蘇菲是虛構的,她自己很能明白這一點,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學影響了蘇菲的世界,而蘇菲也影響了席德,兩個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許作者想説明蘇菲不僅僅是一個小説人物,也是一個活人們心目中的人。他賦予蘇菲和艾伯特靈魂,使他們在“現實”中當一個像幽靈一樣的人物。但這點與他之前所寫的沒有鬼神存在的哲學相反。但實際上這一點不矛盾,因為這些都是艾勃特編出來的。以這麼有特色的方法來寫小説不是很可愛麼?

做一回小説推銷員,《蘇菲》一書與愛情小説一點關係也沒他有可以讓人大開眼界,可以是人發現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讓人對哲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許會激勵人成為一個哲學家。

第6篇

花了一個星期將《蘇菲的世界》看完了,其實這也是屬於一本我在之前的日子裏沒有將它讀完的書。在買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去仔細瞭解過它,只是曾聞過其名,感覺口碑還不錯,就剛好湊了個單。

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它發覺它是一本哲學啟蒙書的時候,我就有點不是特別想看了。這次選擇很認真的繼續閲讀這本書,我想是因為有在適當的要求自己吧。《蘇菲的世界》並不是一本特別容易理解的書,但是它也並不屬於特別難理解的那種。雖然在第一遍看完之後,我的很多思想還是停在比較表面的程度上,但在之後的日子裏,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值得再多讀幾遍的著作。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這是怎麼比較的呢?如果哲學家的意思是,那些明白自己並不知道太陽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卻自認懂得很多的人要聰明,她還比較可以同意。蘇菲過去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但她愈想愈明白:知道自己無知,也是一種知識。她所見過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對某些自己一無所知的事自信滿滿的人。

在最開始看《蘇菲的世界》的時候,我覺得它是很純粹的一本哲學啟蒙書,因為從某一天蘇菲開始就收到一些很奇怪的信,而給她寫信的正是一位哲學老師,於是她就這樣很被動的上起了這門哲學課,好在哲學老師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勾起了蘇菲深深的學習興趣。

其實在閲讀的時候,我一直都感覺自己就是蘇菲,而作者就是那位哲學老師,他雖然隔我如此遙遠,但是我覺得很真實地就是在上他的函授課程,這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我不知道大多數人對於哲學是怎樣的一種態度,我從來都沒有研究過哲學,並且瞭解甚少,腦子裏僅有的一些知識也都是在學校老師提及過的那些,顯然我並沒有認真聽過政治課,因為我現在並記不太起來我在學校裏瞭解到的有關哲學知識到底是有多少。

也許我們真的很少會去討論哲學,畢竟顯得離我們的實際生活太遠,去研究世界從哪裏來,我們又是誰,我們終究去向何方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呢?但是有時候我又覺得哲學離我們如此之近,我們的世界觀,我們的思維感覺無不被哲學所影響,只是我們習以為常罷了。可是習以為常是不是很危險的一種態度呢?我們已經慢慢地開始對這個世界失去了好奇心,這算不算一件壞事呢?

正如蘇菲的母親一樣,我們開始太過熟悉這個社會,所以對於很多事情見怪不怪,不會再想着去深究。

在《蘇菲的世界》前半部分內容中,作者一直都有設置懸念,我覺得這是這本書很奇特的地方。最開始可能覺得一切還比較正常,但是慢慢地,就好像你在閲讀一本小説,你知道小説的背景就是這個現實社會中的某處地方發生的事情,這是一個真實的社會,可是突然文中出現了魔鬼,你要注意,這不是做夢,也不是想象,就是在文中所呈現的現實生活中出現了魔鬼,而你又十分肯定這就是一本現實題材的小説,你能懂這種感覺嗎?

我並不明白,我覺得我很需要作者一個十分合理的解釋,我一直都相信,小説中所有出現的內容都不會是無意的,它是會為下文做鋪墊的。可是,你説,這是不是我們的慣性思維呢?

直到席德出現,我才開始明白,原來我之前閲讀的所有有關蘇菲的故事就是一本小説,沒錯,我是在看《蘇菲的世界》,我也知道《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小説,可是我沒有想到它只是一本小説中的小説而已,也正因為此,所有的不合理都變成了合理,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情有可原。

我覺得到末尾,所有的一切又開始變得神祕化,小説中的人物可以跑出來的嗎,他們可以自己反抗嗎,他們能有屬於自己的意識嗎,他們的生命難道不都是由作者所控制的嗎?

別忘了,你只是在看一本小説而已。這本小説的神奇我覺得不在於它給讀者灌輸那麼多人物的哲學思想,而是在這個基礎之上,將哲學貫穿於整個故事之中。

我現在依然不是很瞭解哲學究竟是什麼,但是我已近開始覺得哲學的神奇之處已經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這確實是一本不應該錯過的哲學啟蒙書。

第7篇

剛開始讀《蘇菲的世界》時有點吃力,可是越到後面越愛不釋手。我認為它是一本很好的書,所以寫點心得和朋友們分享。

讀完了《蘇菲的世界》,該書一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我還是沒有找到答案:"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但它卻讓我鈍了的大腦開始活躍。可是哲學問題多麼深奧。你豈能解答? 你的思維依然受你淺薄的知識的制約!你所有的思考都停留在表層。你所説的收穫是不是自己自欺欺人的把戲?我不知道?!

至少它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好奇心"這三個字讓我想到了我一歲半的侄子。我總是喜歡帶他出去走走,因為他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哪怕是他看到的一隻小動物、一塊廣告牌、 一扇鐵門、一把鎖、一株小草、一棵樹……他都會興奮不已。我也總會被他的欣喜感染,我因為他快樂而感到快樂。可是作為成年人的我,怎麼可能對一塊廣告牌或是一棵小草感興趣。真的沒有成年人會關注廣告牌嗎?如果他是廣告牌設計者呢?突然我想起,我曾經為看到的一株野草拍過照,寫過詩。其實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只是被歲月的打磨讓我們漸退稜角。讀《蘇菲的世界》,我好奇作者喬斯坦·賈德,他是怎樣一個人,能把高深的哲學知識,寫得如此生動,滿是懸疑,引人致勝。我好奇他出身的國度挪威。我好奇蘇格拉底、耶穌、哥白尼之死。我好奇弗洛伊德寫的《夢的解析》。於是我上網查了很多資料,下了一些書,還做了許多讀書筆記,也寫了一些心得。工作量比較多,但我樂此不疲。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要是學校教育能這樣,我們的學生該有多幸福。他們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會獨立思考,瞭解自己的興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教育者要如何才能開啟學生這方面的智慧呢?記得小時候,老師跟我説要幸福,要有理想,要有計劃。可當時的我,完全沒有理解。理想和幸福在我的腦海裏就是一個符號。那怎樣才能讓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優良品質變得有血有肉呢?當代的教育者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可現實中有多少老師試圖全面瞭解學生,挖掘他們的`內需,又有多少老師在業餘思考教育教學問題,讀有關教育學著作。大多數的人,都在圍着柴米油鹽轉,關注股市,爆款……這些問題是否值得我們思考呢?我們會思考嗎?思考過嗎?

?讓思維真正產生》著名特級教師趙震曾為我們做了這個講座。他説為什麼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長乘寬乘高。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思考這個問題。最後他想出了一個學生可以理解的的剖析方式上了這一課。毋庸置疑趙老師是一位有思想的老師,我相信在他的引導下定能帶出一批有思想的學生。但事後,我也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有一位年輕的女教師這樣評價,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前人的論證的定理,完全可以拿來就用,為什麼非要溯源、解剖,大費周章?當時,我也覺得女老師的話似乎有道理。可是讀完《蘇菲的世界》後,我在想如果所有人都拿來就用,就不會有社會的進步了。從遠古時代到現代文明,這之中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是誰推動了人類歷史前進的車輪?是那些不安於呆在兔皮深處過安逸生活的人,他們奮力的順着兔毛向上爬,爬到兔毛頂端,試圖看清這個世界。他們成為他們那個時代的巨人,讓後來人踩着他們的肩膀一步步前進。

可能爬到金字塔頂端的人畢竟是少數。像我們這些普通的大眾又該如何改變世界?也許我們根本改變不了什麼,但我們依然有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不管我們在什麼崗位,我們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保持思考,不再沉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