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道的心得體會7篇 孝道,延綿百代的家風之根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6W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它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和照顧,是一種家庭、社會和民族的良好風尚。在現代社會,隨着家庭結構的多元化和個人價值觀的變化,如何傳承和發揚孝道成為了一個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關於孝道的心得體會7篇 孝道,延綿百代的家風之根

第1篇

我們都赤裸裸而來,沒有誰天生富有,沒有誰天生貧窮。人生旅途中,是攫取是放棄,是拒絕是接受,全在老人的指引,心靈的抉擇。

有人醫治老人,千金散盡;有人贍養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為先;有人恪守一闖孝義生死關。有人選擇善待老人,有人選擇拒絕贍老。美與醜,善與惡,全在一念之間,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繫於一瞬。

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訴你,選擇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矇蔽心靈,為老人,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

孝敬和判逆之間,介子推為母而死,選擇光榮;李魁隻身劈虎報母仇,選擇德昭後世;香九齡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敬可以幫助你成就很多很多。做個有價值的,無愧生命無愧社會的真正的人,人們也會贈與你回報。

風雨中求生的人,會奮不顧身挽救老人的性命;一個在沙漠裏跋涉的人會毅然解下腰間最後一壺水給老人;但也有人把老人騎在身下,作威作福;有人由一個孝子蜕化成逆子;有人為省錢使老人變勞力;有人為分房分田,打老人,罵老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走錯了方向啊!田地、房屋、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那麼多幹嘛呢?到頭來,反而一無所有,甚至老人,甚至生命,即使痛悔,即使改過,又賺得了幾把同情淚?也沒有人再來幫助你。

雄鷹,就選擇敬老;如果你是沙鷗,就懂得贍養;如果你是麻雀,就會自覺服侍長輩;如果你是一個人,就更應該懂得尊敬長輩,孝敬老人。

你,一個不願失去人格,一個不甘平庸,不會腐蝕的你,就做個清純無比的你,捧上如雪的孝心乾淨、漂亮,拋開一切污穢,所有自私,學會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變為傳統,世界將更美好。你會發現,自己很美,老人很美;你會知道,孝敬是滿足,付出是快樂。選擇孝敬老人吧!行動就是證明!

關於孝道的心得體會7篇 孝道,延綿百代的家風之根 第2張

第2篇

百事孝為先,在中國的禮儀中“孝”排在第一位的。在中國古代頻頻出現孝子,就咱們的語文報紙上學過的和,就是典型孝子。他們的行為在當時社會看來就是一個標準的孝子。“舉孝廉”是指漢朝作官的一種資格。漢代的察舉制的一種,意義與西方國家的國會和各級主官很近似。所以“孝”在當時很被人重視!

而在現代社會中,“孝”字可能慢慢的從現代人心中淡化,一些人對父母的嘮叨很反感,而父母的嘮叨其實是一種對自己關心。怕自己的子女在人生道路中犯什麼錯誤。而青年人就是不能理解這些老人們的心思,而是用一種冷漠的態度對待父母的嘮叨。當看到父母不厭其煩的一遍又一遍的嘮叨、一天又一天為子女操心,而子女卻表現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是很讓人心寒的!

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孝”表現在每一個方面。孝順孝順,以“順”為主。什麼事都應該順着父母,父母不可能會害你或者從你身上得到什麼好處。所以一些事情還是應該“順應”父母的意見,而況他們都是過來人。我們不提倡“愚孝”就像古代人那樣的什麼三年不吃肉,有吐血什麼的'。。。我們現在是一個文明的社會,應該用文明的眼光對待“孝”。

現在社會中,很多人都爭做“孝子”的唯一措施就是看自己為父母多少多少錢,為父母提供何等何等的奢華的生活,其實“盡孝”並不是這樣的,在人老的時候,很需要能和子女團聚在一起,吃頓飯,嘮嘮家常。僅此而已,並非要子女為他們做什麼事情,而一些子女每個月事給父母不少的生活費,但是父母並非能用這些錢,都是攢着,説句不好聽的話,將來有一天兩眼一閉,這些錢不是還回到自己的手裏?與其給父母錢,還不如説和父母出去旅遊一趟,拉近彼此之間的感情。這有温度的感情,可比那冷冰冰的錢更有心意。

所以説,“盡孝”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只需要多抽出一些時間來陪陪父母,和父母嘮嘮嗑,這對父母來説已經足夠啦!

請各位同學今天回家之後就對自己的父母盡一份自己的“孝”,不論採取什麼方法,我想父母一定會很高興的。就從現在開始,不要在將來留下什麼遺憾。

第3篇

俗話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華民族具有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不孝子孫常常被人們譴責。我特別愛讀歷史書,發現許多皇帝的諡號前都加有一個“孝”字,特別是漢朝的皇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它體現出孝道在中國古代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孟郊的《遊子吟》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形象地描述了母愛的`博大和無私,父母對兒女的奉獻是不圖回報也是難以報答的。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穎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見鄭莊公。鄭莊公賞賜他飯食,他把肉片放在一邊捨不得吃。莊公很奇怪,問他是什麼原因,穎考叔説:“我的母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美味的食物,請允許我將它拿回家孝敬我的母親。”莊公聽後十分感動:一個小官在美食麪前都沒有忘記老母親,穎考叔的故事讓我想起我的一些同齡人,現在的許多孩子看見美食,很少會想到父母。

用經濟上的專用語説,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一種“投資”,而很大程度上,父母對我們的“投資”多,我們對父母的“回報”少。這是一種“逆差”,既然是“逆差”,為什麼父母還要“投資”呢?因為它出於父母對兒女無私的愛。面對這種無私的愛,有一部分人竟然無動於衷。

一本書上説:古人把孝敬父母歸納為“尊親,弗辱,能養”三個層次,尊親是孝道的最高層次,弗辱其次,能養最低。現在有些人對父母“能養”都不能做到,更別説尊親了,這樣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有錢有勢而忘了本的人;一種是“少壯不努力”,長大後還需要父母來養活的人。

孝敬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有這樣長大後方能為父母撐起一方晴空。

第4篇

那會在飯桌上,爺爺突然問我孝是什麼,我不由得愣了一下神。

孝究竟是什麼,想想自己只有在有關父母節日的時候,偶爾盡一下孝,頓感羞愧。

現在的我們有幾個能每天給我們的父母發個短信報個平安,在買衣服買吃的時,想起給他們買件衣服,買點他們愛吃的東西。父母們要的不多,僅僅是我們的問候,關心,可我們有幾個人做到。

飯後,爺爺給我講了他對孝的理解,和他討論後,爺爺讓我寫下我對孝的自己的觀點。

與其説是爺爺給予的任務,不如説是真的懂得了,想寫下來留給自己以後看,也寫來送給輝子,三兒。我們長大了,需要懂得太多,不論我們以後如何,百善還是孝為先。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孝道的根本不在於贍養父母,而在於要有孝心。孝心是什麼?它是人性的本源、它是真誠、它是善良、它是美好、它是對生命的眷戀和祝福、它是一切愛心、責任的源頭。

百善孝為先,孝心是發自內心的感激,孝心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心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心是無價的。一個人沒有孝心,僅僅是無可奈何的盡責任,那所謂的贍養就與飼養家禽牲畜沒有什麼區別了;一個沒有孝心的人是不會去真心對待他身邊的每一個人的,也沒有人喜歡一個沒有孝心的人。一個沒有孝心的人,他不去跟你講義氣、講親情、講愛情、講忠心,這樣的人已經沒有了做人行事的'基礎和道德底線。

孝不僅是人生重要的品德素養之一,而且是其他道德素養的重要基石。一個人若能做到孝敬,也就是具備了基本的道德修養。一個人應該孝敬父母、記取他人對自己的奉獻、瞭解自己對社會的責任等。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進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順從兄長,言語要謹慎而守信,博愛大眾而且親愛人類。一個心懷感恩的人,是向一切於己有恩之人感恩。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父母對子女的恩似海深,父母付出愛的初衷並不是得到回報,而我們每個人能不能時刻對父母持有一顆感恩的心呢?感恩就是孝順,它是一種感情,是一種真情流露,是一種時時的牽掛,對父母而言,子女的孝順主要是一種心頭的感覺,感受到子女孝心後的一種幸福感、滿足感,被子女孝心包裹的安全感。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要懂得對父母感恩,感恩是可貴的,它不單單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對責任的承擔、對道義的承擔。我們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才會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來應對生活。

第5篇

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寒假中,“孝心作業”讓我懂得了很多,知道了父母的不容易………。。

當我給爸爸媽媽端茶倒水、垂腿梳頭的時候,爸爸媽媽是那麼的高興,心裏的喜悦都從臉上寫了出來。儘管他們知道這是學校留的我必做的作業,仍然感到很欣慰。回想起來,我為父母做的太少了,而父母卻無私的為我奉獻着他們的一切。頓時,我感到十分的慚愧。

在為爸爸媽媽服務的那一天時,我想爸爸媽媽是多麼希望那一時刻能夠停留片刻,吃着我蒸的飯,都讚不絕口,説:“我女兒真行!!~是啊,我吃着自己做的飯都那麼香,何況是父母呢?

和爸爸媽媽的親情談話時,爸爸媽媽給了我很多鼓勵,是啊,我應該努力奮鬥,考上我理想的大學,完成我做一個著名導演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希望在哪幾部電視連續劇上能看到我的名字,讓爸爸媽媽高興。長大之後,我一定要好好,將來就算工作再忙,也要三天兩次的多陪陪爸爸媽媽聊聊天,因為我知道這是天下間的父母等到自己的兒女成功之後最想要的,也是最渴望的。總之我一定要讓爸爸媽媽快樂,讓他們為我自豪。

人人都知道咱們的父母給了咱們無私的.愛,卻沒有多少人真正地學會了感恩這至親的親人。在這個世界,父母是最疼愛我的人,是父母賦予我,養育我長大,又教會咱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做一個有用的人。父愛是山,偉大堅實而又廣博,他教咱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母愛是海,温暖無私而又細膩。你教會了咱們如何用愛去善待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只要你珍惜起生活中的幸福點滴。爸爸講完題後,我仍不明白時,老衝着自己發火和媽媽的嘮叨,這些都是他們賜予我的愛!!!~

從今以後我應該懷着一顆來,不是像以前一樣享受着父母帶來的愛,而是我給他們帶來的關懷。

第6篇

哀哉!有的人對孝理解不透,也對父母的需求不理解。尤其是在傳統文化已瀕臨危機的今天,加上忙碌的工作,許多人便以工作或者別的為藉口,用金錢代替孝心,長年難得回家一看。

在中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11世紀,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詩經》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的詠歎。《論語》中也有關於孝道的實錄:“孟武伯問孝:‘父母惟其疾之憂。’”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莊子也對孝進行了闡述: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可見,孝的觀念在古時就早已被聖賢推崇至此了。

中國的傳統孝道文化用十二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是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

辭官盡孝的包拯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中進士,先任大理寺評事,後出任建昌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能承受路上的顛簸,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拯便馬上辭去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保證的孝心受到官吏們的交口稱頌。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拯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説下去的。

“父母在,不遠遊”,這是古代孝道的重要內容,包拯雖中進士,被授以官職而不去,就是這個原因。包拯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今人的表率。除此之外,周文王也可佩做我們的.道德先鋒。

周文王姓姬名昌,當他做世子時,每次去朝廷見他的父親王季三次。在清晨雞啼時,他就穿好了禮服,到父親的寢門外問安。等宮裏的小官回報安好以後,文王才面露喜色。正午和傍晚,又各去向父親請安一次。有時,王季偶爾感覺身體不適,文王的臉上,就充滿了憂愁的神情,連走路都走不穩。等王季復原了,他才高興起來。並且告訴掌廚的人每頓要做一些新鮮的菜餚,變花樣,再呈上。

周朝國運的綿長,是歷代所不能及的。姬姓之後,百世昌隆,都是文王的孝德所開啟的。

孝道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的行為,建立一些禮儀制度,調解人際關係,從而凝聚社會力量,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西蜀初年,司馬氏剛得到天下時,就倡導以“孝”治國,清聖祖康熙帝和漢武帝也是以“仁孝”治天下,才推動自己千秋霸業的成功。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五十六個民族聚成一個大家庭,大家能和睦相處,共建和諧中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孝道文化的感染性。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古語説:“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其不待。”對父母之孝不要等其老,也不要只是表現在一年半載的那麼幾次的孝敬中。真正的孝,應該滲透在年年月月,時時刻刻。父母一生為兒女無私奉獻,他們並非要求報答,而盡孝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即使社會怎麼變遷,我們都不能扭曲孝道的內涵。

當“孝”在舉國上下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時,國家定然會安泰,社會定然會和諧。如今。我們正在倡導與構建和諧文化社會,那麼,每個人都應該從“孝”做起,這不僅使人人應該做到的,也是人人能夠做到的。

第7篇

喝粥也可以講大道理,大學問,心態好,什麼都不在乎,吃住都不在乎,只要能學習,懂得自己的本分。我們的心願多,為自己多享受,就多痛苦。人的痛苦在於身體。我們身體有很多欲望,有慾望就有痛苦和煩惱。

孝道講法: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我們想要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有意義,孝門不開,一切事情都能開,也做不好。只要是為人子女,八德為首,孝,悌,忠,順,和,慈,良,貞,靜關於孝道的心得體會關於孝道的心得體會。

天理是人應該遵守的'本分,男人,女人都是以孝字當頭,水有源,樹有根,源源則流長。人根在父母,在老祖宗那裏。愛子女心比愛老人心重。人到中年萬事憂,人生一片迷茫,看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人生怎麼有那麼多痛苦?人生怎麼有那麼多煩惱?

因為人生的障礙和苦惱,開始發泄在太太,孫子身體上,面對壓力很大,不知道怎麼做很苦惱?做思想工作對照古聖先賢,倫理道德,應該如何按照自己的本分去學習瞭解。我們怎麼當人?怎麼使用他?發揮他的本分。幫助別人學習古聖先賢,我是誰?我應該怎麼做?我是別人的兒子,我們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父母教我,老師教我,結婚成為丈夫,成為父母,成為外公,爺爺,老祖宗都要走這樣的過程。

我們身為子女要懂得知恩,知道父母對我們的恩情。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苦累。

知道父母恩就有了根,學習人生就有了方向,不知恩,就不懂得報恩。忘本的人,就像樹沒有了根,因為自己對父母,瞭解太少,不能生起感恩之心,孝敬之心,也不孝順父母,不感恩父母恩。貧苦孩子早當家,太苦了要立志,將來要報答父母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