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4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大習慣影響深遠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3W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經典的自我管理和領導力發展書籍,作者史蒂芬·柯維用富有啟發性的案例和實用的技巧,提出了豐富多彩的思維和實踐方法,幫助讀者從內而外地改變自己的行為,提高個人效能和領導力。本書已成為世界各地企業、政府和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4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大習慣影響深遠

第1篇

讀完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掩卷沉思,感觸頗深。俗話説:“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書中論述的七個習慣不僅僅對於高效能人士有價值,也是人生自我修煉的信條,是十分精闢和正確的人生道理。它表達的是一種新的思想水平,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要求“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

作者把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知識是理論範疇,指點“做什麼”以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願促使“想要做”。要養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説如果想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要經過不斷地閲讀和觀察總結來學習更多的規律和方法論,同時也要注意多實踐,來獲得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思維定式,進取向上,讓自我有意願去做一些應當做的事。

書中所論述的七個習慣是密不可分的整體,相輔相成。習慣一:主動進取——個人願景的原則,即採取主動,為自我過去、此刻及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創造改變,進取應對一切;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個人、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於自我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的組織與實踐;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信息、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習慣五: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當我們改變以回答的心態,而以瞭解對方的心態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統合綜效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

更新原則,在四個基本生活方面(生理、社會、情感、心智)中,不斷更新自我,這個習慣提升了其它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

讀書使人提高,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東西。僅有事業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顧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等人生其它層面的和諧發展才是真正的成功。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必須要有一個進取主動的工作態度,做任何事情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把要事時刻作為第一位,避免被偏見、情緒所左右。另外要有雙贏的思想,做到誠信,成熟和自信。在工作中要注意與人的交流合作,如遇到兩人意見不一樣時,要多與人溝通,在分歧中尋求收穫。所以,我們在學習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時,重要的是一天一點實踐,一天一點努力,才能提升自我成功的高度。最怕看書時一陣活力,結果轉眼就又恢復了原先的自我。在不斷實踐“七個習慣”的過程中,完善自我。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種原則,也是一個過程,一個在成長和轉變之間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一個人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4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大習慣影響深遠 第2張

第2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是美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創始人史蒂芬·柯維博士著的,據稱,“在美國,此書影響力近次於《聖經》。”

沒有閲讀的時候,以為這無非是一本勵志類書籍,等到讀起來,卻明白它所論述的涉及每個人的事業、婚姻、家庭、生活、教育等諸多方面的資料,對如何搞好合作與溝通、提高幸福指數和成功的機率而最終到達“高效能”做了具體而又深刻的論述。

事實上,正如作者所説,“人們是如此的相似,又是那樣的不一樣。”為了生計或實現自我的某種夢想和願望(或者是到達某種慾望),現代的人們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可是,如果你細心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其實,他們的工作效能是不一樣的。

人人都有完美的願景——良好的人際關係、出色的工作業績、不菲的勞動收入、美滿的婚姻、和諧的家庭……然而,這些願景不會降臨到每個人的頭上。人們總是心懷憧憬而又必須應對現實。那麼,有沒有一劑良方使渴望這些完美願景的人們做得更好一點答案就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裏。

逐條對照上頭所列出的七個習慣,我們做到了幾條呢恐怕在第一條“進取主動”方面就會有很多人沒有做到。尤其是作為一名員工的主角,你做到進取主動了嗎“太多人只是坐等命運的安排或貴人相助,事實上,好工作都是靠自我爭取來的。”近年來,一些管理層人士經常講“職業倦怠”,可見,消極被動是廣為存在的。

所謂“以終為始”,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這樣不但能夠對目前處境瞭如指掌,並且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功夫。”而“要事第一”的原則,卻是指集中精力於當急的要務,排除次要事務的羈絆,即“別讓瑣務牽着鼻子走。”我們做得如何

説到了“雙贏思維”,可能我們做得更不好了。對於這一點,我們是喊聲震天高,而在內心卻只想自我贏。“知彼解己”重點強調“移情溝通”。所謂“移情溝通”是指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要求“聽者站在説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這對於我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和合格的教師大有裨益。

最終兩點是“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其中,“統合綜效”是講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例如,疊放在一齊的兩塊木片所能承受的重量大於疊放前分別承受的重量之和。我們做教師的善於敞開胸懷,博採眾議,善於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智慧都在這個範疇。“不斷更新”比較容易理解,可是人們卻往往熱衷於躺在祖宗留下來的牀上悠閒地睡眠,不願意開啟自我大腦創新的大門。

渴望完美,並追求卓越的人們,讀一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會像我一樣受益匪淺。

第3篇

本書則講的是實踐本事,它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人品為基礎,以及到達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的“內外修煉”;它不是高談闊論的説教,而是經過一些細微生動的故事來闡述自我的觀點;它涵蓋的不僅僅是一些大的管理和人生方面的東西,更可貴的是它還探討了一些具體到家庭、教育、與人相處等方面的事情,能夠説為我們開啟的不是一扇門,而是一扇扇門。

書中以七個習慣展開記述,它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意願”三者的混合體。習慣的確很重要,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曾説:“習慣就彷佛一版權法纜繩,我們每一天為它纏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會變的牢不可破。”

所以説,不管是領導、職員、還是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它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得失。書中還提到“成熟模式圖”,即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為依靠期、獨立期,互賴期。人類都是從依靠到獨立,然後從獨立到互賴。這三個階段中都會養成不一樣的習慣,也就產生了習慣的轉變。書中提到的七個習慣主要是:

他所説的進取主動不僅僅是指行事採取進取主動,還意味着為人必須要對自我的人生負責,進取主動是人類的天性,即使我們的生活受到了外界條件所控制。但作為一位領導,他的理智必須勝於衝動。甚至應當避免衝動。應能夠慎重思考,選定價值觀並將其作為自我行為的內在動力。

我們不管做什麼,都應當主動而非被動。就像書中所説的那樣。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僅能針對特定的環境選擇迴應方式。更能主動的創造有利環境。採取主動不等於膽大妄為,惹事生非或滋事挑釁,而是要讓人們充分認識到自我有職責創造條件。

當今社會,成功人士並不算少,但大多數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後,都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事物。所以,我們務必掌握真正重要的願景,然後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使生活充滿意義。

書中所説的“以終為始”有兩個原則基礎,一是“任何事物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我們做任何事都有是先在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然後付諸諸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也就是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先明確目標,根據目標在確定以後的實踐。

“以終為始”的另一原則基礎是自我領導。但領導決不一樣於管理,就像史蒂芬説的“成功甚至求生的關鍵並不在於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於你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確。所以,無論在哪個行業,領導都重於管理。”要想做一個好的領導,不妨以原則為中心,撰寫一份屬於你自我的使命寓言,並付諸實踐。

這個習慣是一個讓人受益非淺的習慣。它能夠説是前兩個習慣的具體實踐,書中提到“有效管理”,有效管理就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它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偏見、情緒或衝動所左右。從這個意義上説,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理,是對計劃的實施。

習慣一的基礎是人類特有的四大天賦。即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以及最重要的自我意識。習慣二的基礎則是想象力和良知這兩大天賦。而有效管理的先決條件就是發揮人類的第四大天賦獨立意志。有了它,我們就能夠主動作為,而不是被動的聽命。

我們總是把此刻這個社會當作競爭的角鬥場。看事物也就是“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我之失。利人利已者則把生命看作是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個角鬥場。

雙贏不是什麼技巧,而是人際交往的哲學。史蒂芬列舉了六個交往模式,即:

如果讓你選,你會選哪一個我認為最理的答案肯定是雙贏。那我們為何不向它發展呢要做到雙贏其實並不難,只要做到:誠信、成熟、知足就能夠了。

這個習慣主要講的就是人與人的溝通,移情聆聽是聆聽的一種,也是聆聽的最高境界。它是以理解為目的,聽者要以傾訴者的角度去看特事物,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

要做到知彼解已,首先你要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再爭取對方瞭解你,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統合綜效是人類所有活動中最高效的一種,是對所有其它習慣的重要考驗和集中體現。它是以原則為中心的領導方式和培育方式的精髓,統合綜效能夠激發、整合並釋放人類的最大潛能,前面的五個不一樣習慣都是為了能創造統合綜效的奇蹟。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一樣個體的不一樣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一樣世界,假如兩人意見相同,那麼其中一人必屬剩餘,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穫。

養成了前面六個習慣還不夠,我們還要不斷的更新自我,磨練自我,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羣都得靠自我,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這一習慣就是個人產能,它維護並優化你所擁有的最重要資產你自我。它從四個層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性、情感。每個層面的更新都很重要。所以,僅有平衡好四個層面的更新進度,才能取得最夢想的效果。忽視任何一個層面都會對其它層面產生消極影響。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種原則,也是一個過程,一個在成長和轉變之間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一個人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這七個習慣能夠説是人生的精華,作為一個領導,應當養成這七個習慣。可我感覺,不管是領導、職員、還是學生,都應當養成這七個習慣。如果我們能有“進取主動”的態度;“以終為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已”的溝通;“綜合綜效”的合作;“不斷更新”的創造。我相信,我們必須會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4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倍受推崇的書,我的公眾號名稱中的“高效能”正是源自此書。作者史蒂芬·柯維,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

事實上,它遠遠不止教導我們如何成功,在我看來,它是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它講述的不是急功近利的成功速成法,而是基於人類本身特點總結出的成長原則。

有一個著名的祈禱詞這樣説:上帝,請賜給我們胸襟和雅量,讓我們平心靜氣地去理解不可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力量去改變能夠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智慧,去區分什麼是能夠改變的,什麼是不能夠改變的。

什麼是“能夠改變”的?不是別人,不是世界,是自我。

而要改變自我,就要終身學習,不斷成長。那裏的學習和成長,不是簡單的看書、掌握一些知識和方法就能實現的。

作者認為,思維定式對我們的影響巨大。就像出去旅行卻拿了一張錯誤的地圖,再努力也是南轅北轍。

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和《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就是因為不一樣的思維定式活成了不一樣的結局。

同樣是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中長大,蘇明玉在父母試圖犧牲她成就兄弟時,果斷的選擇了和家人決裂,並且一向致力於經過自我的努力活得更好。

而樊勝美卻成了父母及哥哥一家的提款機,把改變命運的突破口放在了嫁個有錢人上,大好的光陰不去學習提升,而是用在美容和參加飯局上。

這樣不一樣的思維定式對人生的選擇有巨大的影響。對高效能人士來説,轉變思維定式才能實現根本的改變。

書中在實現個人領域成功方面提到了三個習慣:進取主動、以終為始和要事第一。個人領域成功的關鍵是從依靠到獨立。

蘇明玉和樊勝美二人不一樣的思維定式,導致她們這三方面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停滯不前,並不是命運對我們有多麼苛刻,而是缺乏進取的態度。

明明白要過好日子就要腳踏實地,卻把期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事上,比如中大獎,高富帥踏着七彩祥雲拯救自我等等。

蘇明玉靠自我,主動去爭取事業成功和經濟獨立,事業感情雙豐收。樊勝美想靠婚姻,進取主動都花在了和有錢人打交道上,結果呢?可是是被人當成了飯局上的“菜”。

沒有目標,所有的努力就像沒頭蒼蠅在亂轉。生活中不乏踏實肯幹的人,能夠沒有目標,就像挖井人,這挖一下,那挖一下,力沒少出,沒有成效。

要解決這個問題,作者提出了一個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撰寫個人使命宣言。寫出自我此生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想要實現的夢想。

蘇明玉的目標就很明確,和很多一不如意就跳槽的人相比較,她在一項事業上努力,對自我的要求嚴格,不斷自我成長,這樣的人,有可能因為運氣因素成就有高低,但都能過的不錯。

而樊勝美呢?她的目標看似明確:嫁個有錢人,可實際上,這個目標十分模糊,不確定因素很多,沒有把自我做為撰寫人生劇本的作者,這種情形下,就容易被牽着鼻子走,成了飯局上的一盤“菜”而不自知。

作者把時間的使用方式分成了四種: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

其中,對個人成長最有用的是第二種,包括建立人際關係、規劃長期目標等,而有害的則是第三類和第四類。

蘇明玉的成功,很大的因素在於有“貴人相助”,而貴人,並不是莫名其妙的從天而降的。

樊勝美的失意,一大原因是應對職業天花板得過且過,不去尋求突破,自我都放棄了,怎樣會有人來主動幫忙呢?

而現實中有不少人,包括我自我,一邊拿着手機刷朋友圈、刷劇,一邊感慨生活不易,這種把時間花在不重要不緊急的事務上的行為,只會離夢想生活越來越遠。

介紹了三大個人領域成功的習慣後,作者指出,公眾領域的成功是一個從獨立到互賴的過程。

那裏的互賴,不是依靠,而是在人際關係中具有雙贏思維,能夠知彼解己、統合綜效。

一個人損人利己的思維方式指導下,是難以在公眾領域獲得成功的。所謂雙贏,就是雙方或多方都能得到自我想要的。

蘇明成在應對問題時,想到的就是“剝削”妹妹。而在家庭成員之間,想長期損人利己是很難實現的,最終只能收穫苦果。

而利人利己才是長久的人際交往之道。在實現不了“雙贏”時,作者認為,放棄才是最好的選擇。

聆聽別人的心聲,瞭解對方的需求,這是有效溝通的基礎。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容易用自我的感受去確定別人的行為,甚至好為人師,這樣做只會導致溝通不暢,影響情感交流。

記得大寶剛上幼兒園不久,以往多次問我:“媽媽,為什麼我要上幼兒園呀?”我只是很簡單的告訴她小朋友都要上幼兒園,能夠學知識,認識新朋友。

以後孩子再提出類似問題或要求請假時,我就注意多和她交流,找到原因,看是和小朋友發生矛盾了還是被教師批評了。及時溝通會讓孩子覺得媽媽理解自我。

這個習慣主要是指前面的五個習慣並不是互相隔絕的,綜合運用的效果會更好。

這個習慣使用的前提是尊重個體差異,以此為基礎進取主動的解決問題。

比如《都挺好》裏的蘇家大嫂吳非,在應對蘇大強要買房並加保姆名字時,就很好的運用了這一點,實現了自我的目標。

在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難以簡單應對,這種情景下,不坐以待斃,進取主動,定下目標,合理安排時間,追求雙贏,注重移情溝通,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俗話説:“磨刀不誤砍柴工”,僅有不斷更新才能不斷提高產能。那裏的更新是全方位的,包括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

忽視這一點,即使以前有一手好牌也可能有個壞結果。

比如蘇明哲,以往的天之驕子,在工作後沒有規劃好職業發展路徑,還任性的在蘇母去世後立刻回國導致丟了工作。

而一向不被父母重視,缺乏資源的蘇明玉,卻經過不斷的自我提升,成了蘇家孩子裏最成功的。

真正的改變是思維方式的改變,僅有看世界的眼光變了,世界才會改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