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人生心得感悟簡短5篇 「職場收穫,人生啟示」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W

工作與人生心得感悟,源自於工作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在奮鬥的同時,也需要時常回歸內心,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更好地發現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這裏,我們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成長。

工作與人生心得感悟簡短5篇 「職場收穫,人生啟示」

第1篇

簡單的故事,明朗的線索,所謂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剝掉它華麗的外殼,呈現於人前的僅有一個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碼我是這樣認為,就是我唯一的收穫,

不得不承認高加林能幹,正直,熱血,但這絲毫都無法掩飾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顫慄者的事實。他懦弱,並不是指他行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應對抉擇的猶豫,軟弱。正是由於他的懦弱,他軀殼表面浮誇的熱血被一點點的吞噬,甚至於埋葬了他的感情與事業,最終成為一具被懦弱之絲牽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許你會説這是時代結出的悲哀之果,但作為幕布的時代何以能夠左右真正的演員呢?時代只是客觀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我在一次次懦弱的掙扎中抽乾自我的熱血,染紅了時代,染紅了那黑色的幕布。紅與黑的交織正是那悲哀的極致色彩。

與腥紅的真實的血液相對的無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盡能夠用它衡量一個人受過多少良心的譴責,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沒有翻轉的機會,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盡了它最終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為巧珍而流,為年邁的父母而流,為樸實的村民而流,甚至為他的家鄉高家村而流,他辜負了所有,傷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們越是給予高加林一顆火熱的心,高加林的熱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須為自我內心的懦弱付出應有的代價。於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我的意識形態,那是一張張黑色的,嘲弄的笑臉,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羅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認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剎那,傾盡自我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屬於自我的一絲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工作與人生心得感悟簡短5篇 「職場收穫,人生啟示」 第2張

第2篇

這是我讀路遙的《人生》以後的感覺,但以下資料並不只針對這本書。《人生》是我在圖書批發市場跟着其它幾本書一齊買回去的,在我十九歲時候我最愛看的書就是如同這本書名的一類。看完《人生》以後我沒有立馬思考什麼,我明白思考是一件費腦的事,並且需要時間;然而我午時有課,立刻又要去吃午飯,於是決定午時時候再思考,而我一般是邊思考邊寫,因為這樣一來我才會覺得是真正思考過。我和小張一齊去吃飯,邊走邊講話,這是當然的事,資料隨意和平常;比如今日天氣,比如看見蜻蜓而各講小時候關於蜻蜓的一些事,或者問起對方的男友。什麼都聊,卻又似什麼都沒聊。談話讓我們認識朋友而讓我們的人生得以繼續,談話也同樣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串聯起我們的人生,難道不是這樣嗎?談話包括了回憶,八卦,感歎,疑問和解答等等。到了教室以後,在手機上百度了《人生》看了關於此書的一篇讀後感,我摘抄了裏面一句話:如何在作出選擇後承擔起所選擇的職責,則是我們需要學習的。這也是我讀後的感覺!也許是我不懂如何讀書,或者是我思之膚淺,看了《人生》以後,並不想去説主人公加林哪裏對,哪裏錯。我的腦袋一片混亂,於是我得對自我講一些話:書本是能寫出時代、社會的縮影,典型的人物和故事;可是它畢竟不

是真實的生活。誰也不是書裏的誰,只能説相似而已。裏面的人物讓人喜愛,裏面的故事讓人嚮往,但那是經過加工的,不復自然。於是書裏書外,不能較真的去比較,去相信。我們只能看,可別入了書裏去,而我以前可是栽了進去。書里加林的那半截人生,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產物;他只能代表一種人生而不是所有。

書裏的他們形象明顯清楚,故事脈絡清晰,對話少而重要。書外的我們卻正好相反,並且更為瑣碎。為新衣服破了口子而鬱悶,得了感冒而精神不振…

?人生》一書,裏面加林的曲折坎坷,都是沒有對錯的,不該以簡單的對或不對來加以評價。發展至今,沒有誰拿刀逼他。只是不得已,比如教師職位被下;只是自我跟着內心走,比如放棄巧珍。這是選擇,選擇必定有失有得,是否得不償失,是否後悔,或者會慶幸,誰又會事先明白呢?就像你要送一件衣服給你不認識的人,你選擇的結果是否會得到別人的滿意而讓你滿意,誰又明白呢。一切都不是偶然,加林的得意與失意,難道不正是我們正在體會着的酸甜苦辣嗎?

加林就像我們的朋友,我們站在他的生活之外俯視他,也許是能清楚的做着局外人而對着他指手劃腳,儘管他聽不見,我們還是會為他違背了我們的意願而批評他,説他活該!其實一個人怎樣做是不需要別人來指揮的,僅有自我最清楚自我的想法,那麼,他最終的結果,我們同樣也只能默然。看完《人生》心生悵然或者欣慰,因為我們總是會在看書的同時把自我想成是裏面的人。真的,好像他是另一個自我,活了一種我們無法活的生活,然後我們從中能夠總結出經驗,明白怎樣做會更好,會不覺太遺憾。也思考了人生可能面臨的各種可能,當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遇到時,便能從容,甚至對生活感到更有信心和把握。加林所應對選擇時的內心的矛盾,同樣時是大多人的難題,如果是我,我也會選擇和巧珍分手和亞萍在一齊,不是我忘恩負義貪幕虛榮,而是當時我以為那樣會更好,是為了實現夢想。我無法明白最終的結果,可是有機會誰又會甘心放棄。加林和巧珍越來越無話可談,應對她的知識匱乏不足和她温柔的性格美麗的臉龐時的掙扎;應對亞萍的滔滔不絕和自我的共同之處;再把兩個人一比較,加上對未知的渴望,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做出和他一樣的選擇。他沒有錯,為什麼要説他拋棄了現實?難道僅僅是時代的關係他就顯得不切實際嗎?不是

的,他是勇敢的,他的人生還沒完,他的才能,他的嚮往,他的抱負都在促使他走出大山,只是他沒有學會一樣東西,所以才讓這一切看起來就是時代的錯!

那就是,他沒有學會勇敢的承擔起選擇後的結果,他雖然沒有逃避,可是他沒有仔細問過自我的內心,他只是在理解着社會給他的不公,不幸。而他的感情,絕對不是用理性能夠分析的,誰的感情都不能夠。他的結局不是結局,因為他才二十幾歲。小説最終的他一無所有,但這時卻正是他開始得到的時候。他在故事結尾為何是這樣呢?是他的個性,價值觀,所遭所遇和時代背景下的結果,沒有為什麼,就像此時為什麼你在看我的文章而還不是在吃西瓜是一樣的道理。

看似有解,其實無解,這種為什麼是沒有必要問的。他的選擇並非是拋棄現實。如果他不和亞萍在一齊,就代表他不是一個渴望實現夢想的人,而他是一個勤奮,多才多藝,渴望城市,不甘做土地的奴隸的人,那麼他的選擇就是必然的。

最終是他放棄亞萍的,其實他能夠走的,不管幸福不幸福,他能夠跟着亞萍走,因為當時的亞萍也是真心期望他走的,可是他沒有,不代表他留下來就是正確的,他愛着的珍巧已經嫁人,他也許能繼續當教師,可是他不必須就心甘情願,如果還有機會也許這一切又會重演,誰又明白呢?可是最終他聽了順德大叔的話,好似頓悟到了什麼,於是像下定決心要留在這山裏,但他內心,從此大概是有了遺憾的吧。這個結局,就是因為他沒有仔細想過怎樣去承擔選擇後的職責。也因為這是作者的安排,也許當時的社會確實是那樣,讓人覺得不知是自我開了生活一個玩笑,還是生活開了自我的玩笑。只是,我認為他不會放棄夢想,他會調整好夢想和現實的距離,他會讓自我幸福,我也是這樣期望的。那麼在我以後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就明白我會怎樣做了。你怎樣期望他的?你也就明白如果你和他有同樣的難題時該怎樣做了。人生就是這樣,從不會斷,理解着上帝給你的安排。這就是我看後的感想,也許很混亂,也許沒有意義,可是我的感想,用不着誰管。能夠在更高一點的看這個故事,其實很多時候,都用不着去抱怨,而應當學會從容處之,跟着自我的心走,所得所事都是必然,都是一個緣分!

第3篇

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遙的《人生》,感觸遠勝於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時,我很詫異路遙為何要把《人生》作為小説名。記得第一次看是在讀高二時,那時候還不能理解小説的內容,只是一味單純的以看小説的眼光來看待這本書,但上大學後,再來看它時,卻是另一種感受。 先來談談《人生》的情節吧。小説背景取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陝北農村地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年輕的農村人,他高中畢業當上了國小教師,就在他以為自己的才能和抱負能得以實現的時候,命運第一次給他開了一個玩笑。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利用關係讓自己兒子頂替了他的教師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變成了一名普通的農民。在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穫了一份美好的愛情,開始與農村姑娘劉巧珍談起了戀愛,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來照着發展下去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命運又垂青了他。沒過多久,因轉業回鄉的叔父的關係,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並且成了一名縣通訊幹事。此時,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學黃亞萍。在黃亞萍猛烈的愛情攻勢下,並且有機會到大城市發展,他艱難地捨棄了農村姑娘劉巧珍,開始了與黃亞萍“羅曼諦克”般的熱戀。然而,好夢難圓,命運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過關係在縣城工作的事被檢舉揭發,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農村。而此時,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聽完德順爺爺的一席話後,高加林也開始真實而深刻地思考“人生”這一命題。

高加林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強堅毅的品格,又同時具有辛勤、樸質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國際問題、愛好打籃球,並融入了時代潮流中。然而,真實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複雜的性格特徵。縱觀他的人生,總是充滿跌宕起伏,不斷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後得到,繼而又失去。正如路遙在小説中所説:“生活啊,生活,有時候讓夢想變成現實,有時候又讓現實變為夢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嚐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麼是人生?無數先哲用事實告訴了我們:人生是從降生到死亡的過程,而這過程怎麼走就是人生。我認為人生就是在這過程中對生活的種.種選擇,或對或錯。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但現在對於我們來説選擇的機會多了,倒讓我們手足失措,迷茫了。而從高加林身上我們能看到他缺乏一種堅定的信念,對生活搖擺不定,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致命的缺點。所以,不管我們如何選擇,就一定要堅定信念,就算錯了,也不必垂頭沮喪,過錯也是試金石,大不了重頭再來。正如小説結尾德順爺爺所説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個男子漢,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後爬不起來,那就變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點就是無法預知,在這一秒永遠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正如高加林在當教師時不知道社會的殘酷,會讓他再次淪為農民,在他當農民的時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夢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準備好好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時,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農村。也許我們在抱怨社會的種.種不公,但我想説的是,社會本來就如此,沒有絕對的公平,世界上只有兩種事是公平的:一是時間,二是死亡。所以,我們惟有在有限的時間裏做出更多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是怨天尤人。無法預知又怎樣,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糾結於此,做好當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説:“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而我們,也即將踏入社會,也將面臨諸多誘惑與考驗,如何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人生的選擇,選擇的人生,或對或錯,一切未知!但我在這裏想説的是,不要因為烏雲遮住了藍天而止住我們奮飛的翅膀,也不要因為洶湧的浪濤而打破我們乘風破浪的勇氣,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選擇,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第4篇

?人生》這本小説以高中畢業生高加林為主線,描述了他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又回到土地的過程。在此期間他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發生了情感糾葛,使得小説資料更加跌宕起伏。

在我看來,高加林身上體現了自強不息,敢於向命運挑戰的品質,他熱愛生活,有着遠大的夢想和抱負,關心社會問題,能夠融入時代變遷之中。但他卻不能認清現實與夢想之間的差距,使得他在人生路上嚐盡酸甜苦辣。人生或許就是這樣充滿着變遷,當高加林拒絕了劉巧珍,和黃亞萍開始了短暫的幸福生活,當高加林被人舉報他進城背後的故事,當高加林重新回到農村感受到家鄉人的淳樸。他最終認清了現實,他最終褪去了驕傲。

貫穿整部小説,我雖然喜歡高加林有夢想,有追求的性格,但他卻不能堅守本心,在名利與金錢面前放棄愛他的人。相比高加林,劉巧珍的堅強豁達,勤勞賢惠,通情達理,對高加林矢志不渝的關懷不禁讓人感歎,即便最終劉巧珍嫁作他人婦,而她身上體現的完美品質卻讓人難忘。

人生或許就是從得到中失去,從失去中得到。正如小説中所説:“生活,有時讓夢想變成現實,有時候讓現實變成夢想”,所以要想在社會中立足,必須分清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不必患得患失,做最好的自我就能夠了。除此之外,人生中充滿了選擇,所以我們要堅定信念,不被外界環境所動搖。正如小説中順德爺爺所説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個男子漢不怕摔跤,就怕跌倒後爬不起來了,那就變成死狗了……”

坦,可是路再難行我們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人生沒有十全十美,樣樣順心,我們活着,經歷着,堅持着,誰也無法預知以後會發生什麼,會經歷什麼,我們要用豁達的胸襟經歷人生,寬廣的胸懷去生活,而不是怨天尤人,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路漫漫其修遠兮對於我們即將踏入社會的人來説,前路漫漫,考驗和誘惑隨處存在,如何選擇會變得極其重要。可是我們不必驚慌,只要我們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勇氣和意志,即便不成功,也無憾。

第5篇

?人生三部曲》的青春捲和愛情卷即《生命驛站》和《生命本色》,在未讀之前以為是充滿生命激情與浪漫愛情的詩作,讀完後卻發現詩中更多地呈現的是歲月流逝、青春無多所產生的哲思與深悟。本以為三部曲之中的生活卷《生命之門》應該是一位睿智的詩人對生活的精闢了悟,看了之後卻發現大部分的詩作都是以“愛情”和“激情”為主題,讀詩時,總會有一位青春洋溢的詩人形象躍入腦中。這種閲讀的偏差或許正是詩人想刻意強調的:青春若只有激情則流於膚淺,只有經歷時間的沉澱與洗練才能讓青春更顯其可貴;生活若只有智慧與了悟便失去了激情,也正因為七情六慾的穿插,生活的智慧才更見踏實温暖。這種對生活充滿思辨意味的思考正是明傑詩作的韻味所在。

明傑出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成長於思想解放的大環境下,他的詩深受現代詩歌傳統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表現為現代詩歌藝術特徵的呈現,有時則是內心情感的大膽而熱烈的浪漫抒發。在明傑的詩集中可以看到不同風格的詩歌嘗試,在那些充滿現代意味的詩作中,他注重沉潛的意象,冷靜節制的描寫,注重詞語多義性的生髮,融嚴肅的思考於意象的串聯之中。而在那些熱烈的抒情作品中,作者又變成了一位童話中的勇士,單純而熱烈,敏感而執着。

明傑的內心敏感而富於批判精神,“路上的行人少了許多自然的激情/時光的平庸讓生活面目全非”(《陽台遐想》)。在複雜又空虛的城市生活中,詩人用虛妄譜寫了自己的神話,他解構崇高,用如夢似幻的感覺觸碰“世紀之外的那個人”,“卻是經不住歲月的回頭一篙”(《創世紀》),時間創造了一切卻又毀滅了一切,“終要遠去”的結局和“創世紀”的開端相比之下,反諷的意味不言自明。詩人的冷靜與理智讓他的筆下滿是寒冷、孤獨、病態的意象,喜鵲變得“肥碩 孤獨 左腿有點殘疾”,冰雪則參與了“遊戲的圈套”,花草樹木“已乾枯多時”,在這沒有生機的城市,“掙扎 暴虐 無處不在媾和”(《冬日的植物園》)。然而,所有的懷疑與挑戰皆因詩人內心對這個世界抱有濃烈的愛,對“現實”的關懷是詩人所有快樂與苦痛的來源。

詩人熱愛生命,彷彿氣勢磅礴的南風“獨自橫掃宇宙/將僵硬的無趣的詛咒擊穿/把尚未熄盡的慾望/重新點燃”(《南風》),言語之中的熱情如玫瑰一般綻放於詩句,“南風”、“苞蕾”傳遞出生命的信號,“點燃”、“喚醒”都是生命力的爆發。與此同時,空間上的景象也引發了作者關於時間的思考,“永不回頭”的決絕和殘酷使得詩人只能無奈地看着“婉約的歎息”和“逝者的倒影”,雖留戀過去卻也阻擋不了前進的腳步。奔放的詩歌語言隱約折射出作者內心“士人”的影子,流露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歎息。

在明傑的詩作中,常見“鳥”的意象。在梅特林克的《青鳥》中,鳥是總也追不到的幸福。在中國的文化系統中,鳥是祥和的圖騰。對詩人而言,鳥是精靈般的意象。例如“最後一夜 戀人/大鳥的哭聲伴我/最後在你的虛弱裏/燃掉言語的影子/一切安息”(《戀人》),這裏的鳥是詩人自我的影子;“遙想一場大雨/乘着鳥的翅膀/接近太陽/靜聽太陽的心路和轟然作響的骨骼”(《遙想一場大雨》),鳥變為串聯雨與太陽的天使,是由飛越陰霾投入光明的翅膀;“你的根鬚從頂端向下蔓延/許多樸素 古老 房屋和樹木/品味你的高大與神祕/像一羣羣祥和的大鳥/使你的這種佇立不是很孤獨”(《穿越空間》),此時鳥又成為中國神祕文化的符號。在這些詩中,“鳥”有着不同的象徵意味,寄寓着詩人的心靈情感。

在鋒利的詩句下,作者的內心是温柔敦厚的“士人”之心。親人、家庭、師友都在他的心裏佔有很大的分量。雖然有“現實與理想的幻化”,但詩人明白:“所有的完美都有蟲眼/野馬的火性開始收韁/耗其一生甘為家的園丁/一生耕耘從不偷懶”(《在朝內大街的思索》)。在緩緩的時間之河裏,他時常感念“傳遞着生生不息的人類文明”的師情與母愛,這樣的情感使得“遊動的靈魂也是那樣安然”,“娓娓落成一段平凡中的輝煌”(《日子》)。深沉的父親,“一筆一劃地教我寫字畫畫”的經歷讓詩人留下了“温暖”的內心(《温暖》)。“秋雨”、“獨居秋水的人”、“蟬鳴”讓人彷彿又回到了古典詩意的境界之中,雖是冷,但“暖意的玫瑰色”讓冷化為温暖,繼而化為“寂靜”(《天在變涼》)。正是這種傳統的價值觀,“自足”的心態使詩人即使在面對“死亡”這個終極命題時也顯得氣定神閒,遊刃有餘。面對已逝的歲月,面對如煙的往事,“季節輪迴一切都是那麼短暫”,但詩人有一份“固執的信念”,面對死亡時他“每時每刻都在準備着空手而去/空手而歸”(《歲月隨想》)。在經歷了磨合中的痛苦和頓悟後的感恩,詩人內心平靜如水。

知識分子書寫與平民視角的相互融合構成了明傑詩歌的另一個特點。從明傑的許多詩作中可以看出,他出生於一個平凡的工人之家。明傑對煤礦和礦工有着深厚感情。正因為這種深厚的情感和對現實的關懷,他以煤礦為題寫出了許多詩歌,如《金黃的井架》、《下井的孩子》、《下井的漢子》、《距離中的煤礦》、《礦工輓歌》、《礦山的男人與女人》等等。詩人從不侷限於狹小的自我空間,讓煤礦以一種紐帶的形式牽起了詩人與外面的世界。他天然具有平民化的寫作視角,但他的專業素養又使他脱離了普通情感宣泄的漩渦,能夠使用個人化的詩句讓隱祕情緒得以表達。作為抵抗的知識分子,這種寫作視角可以讓詩人“從象牙之塔式的學院系科中迴歸到公眾領域”,明傑也正是用這種方式來干預現實的。

煤礦像是詩人生活的一個紀念品,存在於回憶之中,遙遠又親切地彷彿就在昨天。作者使用了敍事手法,記錄了我與父親“做遊戲 講故事 嬉戲打鬧”的歡樂時光(《温暖》),與父親相見時的感動,“我的小手把父親一顆又一顆/像斷了線的珍珠一樣的淚水/擦了又擦”(《記憶》)。《金黃的井架》雖然是一首非常短小的詩,在意象、語言以及節奏的運用上都不乏精巧,最能體現兩種書寫的交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