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讀後感心得4篇 觀《平凡的世界》:生活的真實與堅韌的拼搏精神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4W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路遙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品以對三十年代鄉村的真實寫照為藍本,講述了農民子弟孫少安在各種困難和磨難中,經歷了人生的起伏和歷練。讀後讓人深刻反思社會變革和人生意義。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心得4篇 觀《平凡的世界》:生活的真實與堅韌的拼搏精神

第1篇

路遙的文字是有生命力的。據説馬雲在18歲時候還是個蹬三輪車的,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接觸到了路遙的《人生》一書,這本書鼓舞着他複習,大學聯考,並最終考上杭州師範學校。可以説正是路遙的《人生》激勵下,馬雲的人生才發生了轉折。路遙文字的力量,可見一斑。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史詩級作品,才看一章便已讓我不能自拔。路遙用他質樸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為我們全景式再現了當時中國鄉鎮生活場景。並通過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的經歷深刻地展示了在大時代的歷史進程中,普通人所走過的艱難曲折道路。

孫少安放棄愛情最讓我不能釋懷,也最讓我有所感悟。青梅竹馬的兩人終不成眷屬,原因呢?少安為了家庭而退學,他放棄了自己的前途。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潤葉在一點點向上爬,見識到了更廣的世界,而他卻自做棄子成了鄉下種田的一介農民,最後因自卑而與潤葉斷絕聯繫,如果再細細去品讀,則會發現人的命運根本不能被自己所掌握,這便是小人物的可悲之處。我多麼希望少安能去衝破命運的枷鎖。

但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沒有羈絆便不會受傷。生活的殘忍不僅僅是艱苦的生活條件,而是給予你希望再將其碾碎。平凡的人佔大多數,可平凡不等於平庸,人可貴是在於認識到自己的平凡,他們大多數可以找到自己的理想,努力是不會背叛自己的,它不一定能實現夢想。但曾努力過的事實卻足以安慰自己。努力過的人便不再在平庸。

人生一定要拼搏,獲得力量,這樣才不會如少安一樣,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唯有自強才是根本。説句我們都聽膩了的話,“知識改變命”。讓自己平凡的一生不平庸。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心得4篇 觀《平凡的世界》:生活的真實與堅韌的拼搏精神 第2張

第2篇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一種平靜的背後都有澎湃的激情。

我們生活在辛福的年代,沒有經歷過太多困苦、挫折,而所謂的考試失敗、感情失落等,與孫少安、孫少平的經歷比起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平凡的世界》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説”,主人公孫少平和孫少安在平凡的世界中不斷超越自己,追求生活的意義,並以一段段催人淚下的苦難歷程告訴人們:苦難是人生的墊腳石,它只會使我們更強大,只要我們相信自己!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磨練我們的書,它讓我認識到每天喊苦喊累的我們的生活並沒有那麼艱難,連孫少安和孫少平都能在那麼艱難困苦的生活中堅強,努力讓自己成為不平凡的人,即便在這條人生的路上又很多的曲折風波,但他們始終不曾放棄對生活的信念。

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孫少安的成功之路不是一帆風順的,他遭受了那麼多苦難和挫折,讓人心痛。

為了擴大社員的自留地,他被當作“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黑典型,因此遭到批判;為嘗試承包責任制的改革,他有遭到了縣委的嚴厲批評。

命運似乎還嫌對他的懲罰不夠,最為殘酷的考驗還在後面,在第一次擴大磚廠時,少安就像一隻折斷了翅膀的鳥一樣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抱頭痛哭。

無論是在愛情還是事業上,孫少安都受到了許多考驗,他一次次的失敗,又一次次的重拾信心,他絕望過,惆悵過,但是從未放棄過,他相信,再苦再難的日子也總會過去的。

孫少平和孫少安各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生活的意義,家庭的條件限制了他們的出路,但限制不了他們的思想和行動,他們不輕易向命運妥協。

?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們是那麼真實,那麼善良。

然而,他們的結局卻是令人傷感的:孫少安終於幹出了點兒名堂,他的妻子卻得了癌症;孫少平與田曉霞的愛情即將開花結果,可他們卻生死兩別;田潤葉終於明白了李向前的一往情深,可李向前卻殘廢了;金波的夢魂依然遊蕩在遠方的草原上,尋找着8年前遇到的藏族女子;或許只有潤生和赫紅梅的結局還算圓滿,然而他們也曾歷盡滄桑……

就像維納斯因為斷臂才顯得更美,人們更是把這種美稱為殘缺的美。

第3篇

?平凡的世界》,是英年早逝的鄉土作家路遙的一部長篇小説,全景再現了中國當代城鄉社會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生活。乍聽這個名字,簡單而平淡,與繽紛奇異的吸睛書名相比,它就像一杯寡淡無奇的白開水,好似靜默無言,卻又一語中的:眼前的世界就是平凡的,我們每個人都在其中擁有一段平凡的人生。

這部小説是一頁規模宏大的畫卷,着力刻畫了耳熟能詳的典型形象:

生於一個破敗不堪的家,與年邁的老父親共同迎接這個家庭的每一場風雨,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也不願意親人委屈流淚。在我眼中,他如同一棵國槐,在接連不斷的苦難與折磨中汲取向上的力量,竭盡全力伸展所有的枝幹,長成繁茂而闊大的植株,庇佑着全家老弱,疼惜着每一個人,唯獨忘記了自己。他疼愛卧牀多病的奶奶,為年邁的父母解憂愁,憐惜婚姻不幸的姐姐,為正在求學的弟妹籌錢,心疼與自己並肩的妻子,愛護一雙嬌小的兒女。黃土滋養着這個後生,少安也將自己的脊樑與這厚重的土地緊緊地貼合着,從未離開,因為這裏有需要他守護的血脈親人。

雖然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讓這個青春少年一度陷入自卑,然而書籍帶給他的精神的充盈和靈魂的自由卻抵過一時的飢餓和寒酸。當他結束高中生活回到生養他的土地教書和務農,看書和讀報是他與外界進行溝通的重要途徑,所以他沒有像哥哥一樣留在雙水村,而是隨着自己的精神翅膀飛到他的嚮往。

即使明白一無所靠的自己要用脊背上石頭的勒痕來掙取填飽肚子的食糧,他也非常樂意通過這種真實的苦痛來懂得自己有的是力氣,是一條漢子。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他之所以飛離故土來到城市,是因為這裏有他的精神慰藉,他要讀書,他要從書中汲取力量,抵禦身體的疲憊和心靈的空虛,他要從書中獲得自由,這自由插了翅膀,讓他更快地找尋自身的成長。

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工地做小工,超負荷的體力勞動之後,他不像其他民工,沉沉地睡去,而是在最簡陋的工棚裏挑燈夜讀,吮吸思想文化的乳汁,對生活進行冷靜的觀察與深刻的思考,不讓自己的靈魂沉溺於現實的酸楚和世俗的慾望。

這個出身卑微的知識青年,似一株西域白楊,環境的惡劣打不倒內心深處的剛強,依舊健碩而挺拔。頎長的枝幹向着文明之光生長,颯颯風中,樹影婆娑,搖動的枝葉發出簌簌響聲,那是藝術與才華的交響曲,演繹着書籍和文化對一個人精神成長的薰染與影響。

她是一個公辦教師,善良而温柔地對待每一個人,含蓄也熱烈地表達着自己對少安熾烈的愛意,情願拋下一切世俗和眼光與他組建家庭。然而,階層的差異註定讓她與最愛的人擦肩而過。這是一份純美的愛戀,卻被現實生生做了了斷。面對與李向前的婚姻,她抑鬱而沉悶,折磨着彼此,痛苦而煎熬着。卻在向前截肢之後不顧眾人詫異的目光與他成就了一個完滿的家。這個素淨無華的姑娘,似一株淡雅馨香的蘭,歷經難熬無助的暗夜,在陽光射進房間的那一瞬,綻放出質樸而高潔的美。

出生在優裕而民主的家庭氛圍中,從小飽讀詩書,感觸着現代文明,受父親的影響,對外界事物有着自己獨特而別緻的思想。她是路遙塑造的一個極為理想的女性形象,周身散發着文明氣息,內心流淌着勢不可擋的精神洪流。她熱情、灑脱,並非傳統觀念中温婉柔麗的女孩兒,更像一個男孩,敢於冒險,大膽嘗試。因為她,孫少平得到了源源不斷的靈魂滋養,看到了更廣闊遼遠的世界,感受到更深邃銘心的思想,也體會了超凡脱俗的愛情。

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相信愛情給人創造的力量,我為我的“掏碳丈夫”感到驕傲。是的,真正的愛情不應該是利己的,而應該是利他的,是心甘情願地與愛人一起奮鬥並不斷的自我更新的的過程。愛情對她“初見端倪”,她卻在前線採訪時,為了救落水的孩子與這個世界做了永遠的告別,在自己的生命印章上鐫刻了高尚。這個高尚的生命,像一陣煙火,絢麗奪目,卻稍縱即逝。她是一個異彩的存在,熱烈而浪漫,似一簇簇的迎春花,肆意成一片鮮豔明麗而活力蓬勃的黃,卻僅擁有一季的燦爛。

蘭香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本應該享受兄長和父母的無限關愛,然而這個浸滿苦難的家庭能夠給予她的只有單薄的衣衫,還有父兄拼盡全力提供的讀書機會,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這個乖巧懂事的天才少女真實而深刻地懂得了生活的艱難和不易,毫不懈怠地讀書學習,考入了聞名全國的北方工業大學,成了一隻傲立枝頭的寒門鳳凰。一路從苦難走向光明的蘭香,像一株立於淤泥之中的清蓮,默默地從家庭的不堪中銘記了讀書改變苦難,安靜而純美地汲取知識的營養,芳香四溢。

?平凡的世界》匯合了無數人的生活軌跡和精神成長,它記錄着黃土高原上農家漢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描畫着傳統農村婦女簡單而淳樸的生活構想;鋪陳着出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陝北娃娃們因讀書而改變的命運;銘記着衝出農村狹隘意識,摒棄精神飢渴和靈魂空虛,奔走城市的大膽嘗試;保存着將自己穩實的腳印、破爛的衣衫和淳厚的靈魂一併都與足下的黃土相連接的記憶;勾勒着熾熱而火烈的青春與愛戀;映射着在自我價值的不懈追求中磨礪出來的坦然與淡定;刻畫着在生活的苦痛中傲然挺立的背影。

這部小説凝聚着一個時代的光華與浩蕩,它映射着中國當代城鄉社會10年間的跌宕起伏;交織着芸芸眾生與社會大背景千絲萬縷的衝突;標記着身處官場政治的複雜糾葛和心理波瀾;丈量着平凡小人物在歷史更迭中走過的每一步路;重複着勤勞和智慧終會從艱難中開闢一條通往光明路徑的真理;宣告:歷史終將從矇昧混沌的泥淖中洗盡鉛華重現文明之光!

第4篇

近期,我拜讀了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思緒良多,書中的故事久久迴盪在腦海中,此處與大家分享些感受。

路遙先生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平鋪直敍了《平凡的世界》,但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場難以忘卻的洗禮。書中講述的是在黃土高原上,生活着一羣世世代代都在黃土上耕地的農民,他們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生活在一個極度貧困的家庭,哥哥孫少安為了能讓家裏過得好一點,年僅13歲就隨父親到田裏幹活,起早貪黑,18歲的時候靠着自己的努力當上了生產隊長,並且能夠被眾人信服,他有着與年齡不相符的穩重和成熟,是整個家庭的依靠。弟弟孫少平喜愛讀書,在書中領略了遠方,便更加憧憬外面的世界,物質上的缺乏並沒有阻止他尋找精神上的滿足,在高中畢業後,毅然離開家去奮鬥,他成為了攬工漢、煤礦工人,在這期間,他遭受過嘲諷,也獲得過幫助,但唯一不變的是,他一直在讀書,一直在奮鬥。

本書的背景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轉變的時期,但作為當代人再去讀這本書,依然能夠從中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在艱苦歲月裏孫少平都在想盡辦法讀書,而生活在現在的我們,何其幸運,我們更應該多讀書,讀好書,開闊眼界,充實自己,讓書籍成為我們的精神食糧。在任何時代,奮鬥都是經久不息的話題,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良好品質,路遙先生在書中寫到:“只有永不遏制的奮鬥,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謝,也是壯麗的凋謝!”人活着,就要隨時準備經受磨難,克服磨難,才能走向自己的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