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合夥人》觀後感範文3篇 《合夥人》:探究人性與權力的較量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3W

電視劇《合夥人》是由中國電視劇產業研究中心和北京智展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一部商戰題材電視劇。該劇以創業者們的奮鬥與堅持為主線,展現了現代商業領域中各種勾心鬥角、明爭暗鬥的場景,備受關注。下面為大家帶來這部電視劇的觀後感範文。

電視劇《合夥人》觀後感範文3篇 《合夥人》:探究人性與權力的較量

第1篇

上一波a股行情最噴薄之時,正當紅的一位某著名證券公司首席分析師預言,市場將進入牛市下半場。而滿懷期待的大家等來的卻是4000多點的一路狂跌。

有歌兒唱得好,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可是,股市、人生,都是一樣,當一切風光鼎盛之時,誰能平靜接受股價或者身家的腰斬?

?合夥人》描述的是08年金融海嘯時美國某造船公司被裁失業的高管們的生活變化。人人名車,家家豪宅,但既然是委身於公司,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這部電影就説得就是這催悲的人生下半場的殘酷。

韓寒曾做過一個比喻,正在ktv準備唱歌,結果被人把歌切了。所謂催悲的人生下半場,差不多也就是這種感受。不過更慘的是,不但歌被切了,還直接被人從ktv裏趕了出來。

三個主人公中最年輕的本.阿弗萊克還在一邊玩着高爾夫一邊信心百倍得等待升職,兩位老高管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或在酒店裏偷情,或在活動中露臉,不但展現了成功人士的得意和滿足,也盡顯主流社會旺盛的勃勃生機。

兩位老高管的出路,一個是自殺,一個是自己籌資設法讓停工的廠子恢復起來並安排被廠方辭退的舊部上班。

如果説這兩個人比較極端,本.阿弗萊克演的這個第一主人公反映了多數人的情況——還不起房貸,付不起孩子參加活動的費用,賣掉車子......最大的無奈來自被人拒絕。一個37歲男人賣身無門,這種挫折感、無力感,足以吞噬掉一切。最終,只好寄人籬下在自己看不起的木匠大舅哥那裏幹體力活維持生計,渡過難關。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卡尼曼教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人們對同樣數量的損失和贏利感受相當不同。簡單地説,就是丟掉10元錢所帶來的不愉快感受要比撿到10元錢所帶來的愉悦感受強烈得多。比如,在一個人加薪時,他可能不會在乎什麼,但如果要他減薪時問題就來了。

所以,比起底層人士,成功人士在催悲的人生下半場會過得更不如意。因為,人對曾經擁有過而失去的會更在乎。ft中文網專欄作家“誰誰誰”曾經寫過一篇《後成功時代》,就將許多人成功後,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描寫地淋漓盡致。

是每月打入工資卡的薪水金額?還是有多少人衝你微笑讚美?還是什麼長什麼總的頭銜?

説是,是因為那些東西確實給你帶來了榮耀和高品質的生活;説不是,是因為即使那些東西失去了,並不意味着説你沒有價值。

在大時代的蕭條面前,老無所依的悲哀可以殺死一個人,其實是因為對自身價值失去的恐懼。

聽過一個廣播節目,樑冬和吳伯凡的《冬吳相對論》中有期主題是“尷尬的70後”。説的是70後其實機會很不錯,相對競爭沒那麼激烈,又趕上網絡興起,多數有體面的工作和收入,但由於過早的放棄了學習和進取,在後來的競爭中逐漸被淘汰。其實,這才是對自身價值的漠視和損害。

應對“中年危機”中,芒格的《窮查理寶典》及其作者推薦的西塞羅的《論老年》和富蘭克林自傳,讓我獲益匪淺。如果再來一次大牛市,我們應能比在股市6000時更為清醒,人可以通過讀書獲得知識,可以思考獲得智慧,可以交友磨礪品格,但人的體驗卻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

當然,包括痛苦,包括這催悲的人生下半場。無論如何,人其實都是在應對前所未有的危機。

最後,這個電影的海報很有意思,兩個人在走鋼絲中對視,底下一羣西裝革履的人在張望。那是他們的更高層嗎?那是更成功的人士嗎?如果是的話,他們其實更加催悲。

電視劇《合夥人》觀後感範文3篇 《合夥人》:探究人性與權力的較量 第2張

第2篇

這幾年開始完全進入電子行業,看到的名聲顯赫的企業不少...

這個世界永遠是以財富和權利來衡量每件事情的成敗,以至於大多數人的命運和社會的前途.

很沉重很敏感的話題...呵呵...現在最擅長的 price up up up

這裏不是來分析問題的,看了這部影片, 卻分明看見了一個虛弱構架,瘋狂的靈魂,茫然的希望, 需要拯救,卻無從下手,gdp的脂粉現在好像也塗抹不出一張光鮮靚麗的臉面來,如同牙牀上正在壞死的神經.

決策者的智慧和能力,總有一天是要給賦予自己權利和財富的祖國一個交代的(未來國家的前途,百姓的命運)

凡事都有兩面性,能吸收優秀的一面,那麼真是再造菩薩,

個人的前途,多在個人修為,但是社會環境卻是個重要客觀條件

沒有了機會何來前途, 似乎環境決定命運更多一些,至少電影裏的結局給人的感覺如此...

第3篇

商業題材電影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已經成為這兩年來各大電影公司關注的熱點,其中,不乏聚焦於商戰與陰謀的影片,或者從側面表現藍領失業人羣生活現實的作品。與這些作品相比,《合夥人》顯得更具個性,它一方面離商業焦點很近,片中的失業者都是具有一定身份和事業的昔日的成功人士;另一方面,它又與商業紛爭本身保持距離,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在金融危機動盪下,每一個個體的抉擇和命運。正如韋爾斯本人表示,本·阿弗萊克扮演的角色正是一個傳統定義的美國夢的樣本,他來自勞動階層,卻通過教育和辛勤工作,成為一個前途遠大的公司骨幹,但是這一切卻可能突然之間急轉直下。這帶去了本片對美國夢,和它背後的公司體制的反思,也帶來了危機中個體對於自身利益和他人處境的抉擇,而這份個體命運的無常和道德的無奈對於觀眾可能也是一次個人反思的觸發。

在金融危機中,商業中的你爭我鬥更加嚴重,而在其中,鮑比曾經所在公司的合夥人吉利試圖恪守自己的商業原則。在這個動盪的經濟蕭條年代裏,他們的堅守與轉型對個人都是巨大的考驗,而他們也同時因此開始了對自己曾有價值觀的重新審視。

在2010年,提起反映美國公司政治,商業內幕的電影,大多數人期待的恐怕是《華爾街:金錢永不眠》。而同時,美國金牌電視製片約翰·韋爾斯卻召集了凱文·科斯特納丶湯米·李·瓊斯兩員實力派老將,外加近來狀態逾勇的本·阿弗萊克,準備以一部表現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公司人失業處境的《合夥人》,作為自己電影界的長片處女作。

若論,更接近現實社會的你我,此片勝過那些金融危機“大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