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宵節的作文3篇 鬧元宵,舉國同慶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5W

元宵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始於漢代,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俗稱“上元節”。元宵節是一個團圓、喜慶和祈福的節日,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在這一天,人們會家人團聚、賞花燈、吃元宵、放煙火等,感受節日的歡樂和温馨。

關於元宵節的作文3篇 鬧元宵,舉國同慶

第1篇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據説:正月十五早在西漢都己經受到了重視。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加以慶賀新春的延續。在元宵這一天我們要吃元宵,鬧元宵,吃元宵,顧名思意就是要吃好吃的,吃湯圓,鬧元宵。這個可就有趣多了,什麼猜燈謎,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放孔明燈……

古話説:“正月十五鬧元宵”但在我的老家一襄陽,還沒到正月十五,大家都己經忙得不可開交了,什麼買孔明燈,買菜,肉,包湯圓,買湯圓……甚至還會有些人三五個組在一起,準備一些節目。

説到包湯圓,吃湯圓,我可得給你們好好説説這湯圓了:湯圓是由糯米制成,裏面包着各種各樣的諂,有豆沙,黑芝麻,紅豆,黑豆……可以蒸,煮,煎,炸,味味都好吃。其實吃湯圓是像徵着全家人團團圓圓。

在元宵節這一天,一大早媽媽就喊我起牀,把我從睡夢中喚醒,然後飛奔着帶我去超市,一到超市,平日那又大又寬敞的超市不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個人緊挨着一個人,似乎每人己經無法挪動着腳步,我們左看看,右看看,走到了賣湯圓的專櫃前,看着櫃子裏,放着一排又一排,一行又一行的做好的湯圓,有晶瑩剔透的白色,烏黑髮亮的黑色,還有五彩濱紛的彩色湯圓。我們又去別處轉悠了一會,當我們打算去買湯圓時,走到專櫃前,往櫃子裏一看,一片空白,連一包湯圓也沒有了,沒辦法我們只能去。買麪粉自己包了,這下可把我給樂壞了。

回到家,我洗乾淨我的小手,媽媽把面給和好了,我揪了一小團,捏了捏,捏成了一個小圓片,放入了餡,再揉來揉去,揉成了一個小球體。我放在盤子裏,再來,我捏,我捏,我再捏,就這樣我和爸爸媽媽合夥,陸陸續續包得也有五六十個了,準備開煮。

爸爸媽媽在煮湯園,我在院子裏與小夥伴們嬉戲,當我路過每一户人家時,都聞到了那湯圓濃郁的香味,透過每家的窗户,我看見家家都是張燈結綵的,有的在包湯園,有的是買的,現在大家己經開煮了。

我回到家,湯圓己經煮好了,我從鍋裏盛了一大碗,數數足足有10個,我拿起勺子,開動了,“好燙,好燙”看來我又是嘴饞了。

吃完飯了,我們拿出早以買好的孔明燈,準備去諸葛亮廣場放飛。

抬頭望着天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在夜空中,有着一個連一個,連一個連一個的孔明燈,黃的,紅的,綠……它們正在慢慢地上升。我看着那一盞盞形色各異的孔明燈,我的眼睛直是目不瑕接,再看下面,簡直是人心人海。那麼大的一個廣場,現在連落腳的地也沒有了。

我們也拆開了孔明燈,點上火,我們一家人手拉着手,許着願,看着孔明燈緩緩上升,直至消失在我們的視線。

我們漫步在廣場上,走到前面那裏是猜燈謎的,再走到前面那裏有表演節目的,我們一會兒去猜猜燈謎,一會兒去看錶演節目。

關於元宵節的作文3篇 鬧元宵,舉國同慶 第2張

第2篇

正月十五的晚上,姑姑請我們去火鍋店,豐盛的晚餐擺滿了一桌,我們一家人共吃團圓飯。我對全家人在這難忘元宵夜,相聚在這裏,共度良宵的幸福之情難以言表。

吃過飯後,我們從火鍋店出來,看到街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在路邊的空地上,有許多的小朋友在放煙火,五彩的火花不時從天空呼嘯劃過,或是從平地竄出,把元宵節的夜空裝扮的更加燦爛絢麗。

走着走着,不知不覺已經到了縣城的廣場上,廣場上正在舉辦着燈展。這兒的燈真多啊!你瞧,各家店鋪門口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燈。有紙的、紗的、玻璃的、塑料的……有的燈套着粉紅色的外套,有的燈穿着金色的褲子,有的燈披着淡藍色的披肩,有的還襯着變色的五彩衣正月十五元宵節作文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我們一家過得快快樂樂的。

聽媽媽講,傳説在很久以前,世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突然災難降臨、城內洪水氾濫,城外田地乾旱,原來是王母娘娘請玉帝去赴宴,玉帝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宴會後餘地回宮辦事,於是把雨簿寫錯了,本應是城外雨五分,城內雨三分,玉帝給寫反了。青龍得知原因,便偷偷地裏溜到天宮,改了雨簿,這樣世上又慢慢恢復了本來面目。玉帝酒醒後,也發現寫錯了雨簿,但本想改正,又怕重臣説自己做事不慎重,只好將錯就錯。後來玉帝發現自己的雨簿被改過,不由心中大怒,派丞相來到人間殺了青龍,丞相照做了。青龍被丞相殺了後,變成一隻神鳥,在玉帝殿外喊冤,玉帝心中感到慚愧,便下書要黃帝向百姓傳令,要紀念為民除害的青龍。每年春節,人們都要敲鑼打鼓,耍龍舞獅幾年青龍,慶祝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是吃湯圓,讓每家團團圓圓,所以今晚媽媽“權力下放”,把煮湯圓的重要任務交給我來執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務,生怕煮破了,所以心裏好像揣着一隻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看媽媽煮湯圓的經驗,先把水燒開,把湯圓小心翼翼地放進去。我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白白胖胖的湯圓浮出水面,看着它們一個個膨脹,我興高采烈地喊道:“湯圓要出鍋了。”我慶幸,還好湯圓沒煮破。大家高興地品嚐了我煮的湯圓,“美食家”媽媽給我打了一個一百分,誇我長大了,懂事了。我興奮不已,第一次煮湯圓就得到這麼高的評價,我心裏美滋滋的。

晚上七點左右,我們全家一起下樓放焰火。正好碰上我的好朋友劉一凡,我倆一起去放焰火。我拿着一個最大的“金椰子”禮花,用香把禮花點着了,看見一朵朵美麗的“茶花”衝上天空綻放了,我和劉一凡拍手叫好。我又拿了一個超大型的“飛毛腿”,只見那好似流星劃過天際,放射出五彩光芒,飛遠了。接着又放了手搖花、花籃、降落傘……

最後我們全家津津有味地坐在沙發上看着元宵晚會,其樂融融的。

今天我學會了煮湯圓的常識,感受到了放焰火的快樂。我夢想每天都是元宵節那該多好啊!我期盼着明年的元宵節……

第3篇

經歷一百多年來歐風美雨的沖刷,中國傳統節日受到很大侵蝕,元宵節也不例外。在當代的一些大都市,元宵節民俗似乎只剩下吃湯圓了。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因為在相對悠閒的小城市和鄉村,元宵節仍然是一年之中最熱鬧的節日。

其實,元宵節不是一個孤立的節日,它是春節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節的意義,不能不把它放在春節之中來考察。

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範圍、人際關係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七年級給家長拜年,八年級回孃家拜年。以後逐步擴大拜年範圍到一般親戚朋友。在這個時段,人們的活動範圍侷限在熟人之間。初五是破五,農活可以開始幹,商店可以開門了。這個時段,社會開始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認識的)相互關係的意義。

元宵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的“狂歡節”,連平時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婦女也可以自由出門遊玩了。當然,個別禮法之士反對這個習俗,比如宋代的司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準備出門賞燈。司馬光問:“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遊人。”司馬光説:“某(我)是鬼耶?!”這就太不講理了,總不能只讓夫人終年只看他一個人一張臉吧?好在社會不買這些禮法之士的賬,大多數婦女照樣遊樂。元宵節允許民眾自由娛樂,這是古代社會針對過分嚴格的禮法制度而設計的一個發泄渠道。一些年輕人乘機會見意中人。正如辛棄疾所説:“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類命運。祭祀他,可以獲得豐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蠶事豐收。

元宵也是一個求子的節日。元宵張燈最初是出於客觀需要,晚上活動必須照明。後來張燈又是為了遊玩欣賞。可是,它還具有更深一層的意義:祈求生育。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説:“一雲,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裏“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徵着生育兒子。根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於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一直到民國時代,各地多有送燈給那些無子家庭的習俗,祝願他們添子孫。清代有摸城門門釘的活動。釘,也諧音“丁”。人們希望通過摸門釘而祈求生育兒子。有些地區的人們還賦予湯圓以象徵意義。清代成都有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龕上的湯圓以求得子的習俗。清代湖北安陸一帶百姓互相贈送元宵,其中有大如鵝蛋的元宵,婦女觀察煮這種元宵的火候來占卜生育。

當然,在人口壓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動已經很少看到。現代人又賦予湯圓以新的解釋,那就是甜甜蜜蜜,團團圓圓,象徵一家團圓,幸福美滿。這種解釋多少有點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們的內心希望。元宵節因此獲得了新的文化意義。

元宵節在古人的不斷創造中發展而來,也必將在現代人的再創造中發展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