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由來是什麼乾貨3篇 "三伏天揭祕:炎炎夏日的起源與乾貨"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8W

三伏天,古代傳統節氣中的一段特殊時期,也是炎熱夏季的温度最高、陽光最強的日子。究竟三伏天的由來是什麼?在古代華夏文化中,人們通過觀察天象和自然現象,將三伏天與君子之行、太陽王子等傳説相聯繫。這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歷史故事,向我們傳遞着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下面為大家介紹更多三伏天的乾貨知識。

三伏天的由來是什麼乾貨3篇

第1篇

三伏天由來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唐人張守節説:“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秦憲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漢書·郊祀志注》中又説:“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可見,“三伏天”之説,是從久遠的歷史中一步步走來的,它承載着我國豐厚的文化積澱和自然人文。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温最高,最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熱在三伏”。此時自然界陽氣生髮,為陽氣最旺的時節。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每年三伏天出現在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除氣温高、濕度大,還有氣壓低、風速小。三伏日期是由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稱“三伏”。按陽曆計算,三伏天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即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酷熱的時節。俗話説,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温升高熱炎炎。數伏天氣要一個多月,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中伏就需20天,即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後,中伏就是1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末伏過後,就出伏了。隨着日照時間縮短,天氣也一天比一天涼爽了。

三伏天中的“伏”,可稱長夏。“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其中“伏”為“土”。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土、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環。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伏”,乃藏陰氣於熾熱之意,其本身隱含對人們的提醒和警示。入伏以後,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故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之農諺。數伏天氣,人們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熾熱的三伏天氣裏,酷暑時時襲擾人們的飲食起居,古代名家寫過不少三伏天的名詩。“六月三伏勐火燃,卧龍無雨口生煙。蜩蟬何事得美蔭,聒聒不上高樹顛。”這是宋代詩人李石,在六月三伏天應時而作的一首千古名詩。在詩意裏,詩人被三伏天烈火般燃燒的烈日烤得口乾舌燥,直盼着趕快下一場清涼的雨。心煩之際,聽着聒躁的蟬鳴,詩人頓而生厭和感到擾困。

俗話説“熱在三伏”,小暑過後,全年最熱的三伏到了。烈日炎炎的三伏天,從古至今,民間傳承着很多傳統食俗。很多地方都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食俗,有的地方還有“頭伏吃雞二伏鴨”的民諺。悶熱的天氣裏,容易引起人們食慾不佳,胃口不好。餃子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正是開胃解饞的美味。二伏吃麪習俗由來已久,三國時期就已經流行了。二伏天裏,人們吃上一碗熱湯麪,既能補充營養,又可以讓身上發汗,祛除體內暑氣和潮氣。到末伏時,天氣稍微涼爽一些,此時人們食慾明顯增強,吃餅和吃雞蛋可以補充營養,也有送走伏天之意。

“三伏天”節氣和流傳至今的不同習俗,傳承着博淵的古今文化,還表述着數千年以來人們應對自然、挑戰自然的決心和強烈願望。

三伏天的由來是什麼乾貨3篇

第2篇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温,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

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

胡蘿蔔、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着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第3篇

患咳喘但是伴有發燒的患者、肺結核活動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灸”法治療,從中醫角度説,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或者陽盛,或者陰虛,總之體內都存着不少的“火氣”,如果再用熱性的藥物,會使陽更盛,陰更虛,不僅會加重發熱、咯血等病情,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還有,皮膚嬌嫩或有破損,以及少數極易過敏的患者也禁止用“三伏灸”,藥物貼敷之後會使皮膚髮熱、充血,甚至起泡,就是皮膚正常的也要細心護理,否則容易引起局部感染。

另外,患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的人,也不能用“三伏灸”來治療。因為藥物貼敷後機體會出現一系列的反應,如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速度等,這些反應會加重心肺的負擔,引起水腫、心慌、氣急,嚴重的還會發生心衰。

心肺功能不全在老年人中多見,所以建議老年朋友們在選擇冬病夏治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