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怎樣寫觀後感作文共5篇 完美的七年級觀影感受,如何表達?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1W

七年級時期是學生們開始接觸各種文學作品的時候,寫觀後感是培養學生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許多七年級學生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如何寫得有條理、有深度。本篇文章將為大家分享七年級寫觀後感的幾個技巧。

七年級怎樣寫觀後感作文共5篇 完美的七年級觀影感受,如何表達?

第1篇

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説,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説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説。

我們讀書看報閲讀文章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

寫法上,可採用夾敍夾議的形式,“敍”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敍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昇華。

敍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過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聯繫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説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文章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昇華到頂點。

昨天晚上,我觀看了江蘇衞視頻道由李好和陳爍主持的《一站到底》節目,這個節目非常好,主持人出題,選手來答題挑戰,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吸引了好多的學歷較高或名校畢業的選手來參戰,最終獲勝的選手可以與機器人“汪仔”對決,並有相對應的獎品。而昨天,節目中出現了一位不同尋常的選手。

這位選手就是樑藝,也是節目開辦以來唯一一位坐着的選手,曾做過節目主持人,因為一場疾病而導致了下半身癱瘓,只能坐在輪椅上。當時的樑藝因為這場變故,很自卑,整天待在家裏,不敢出門,經過了的灰暗狀態,她戰勝了自我,走出了自卑。而且她用自己的力量做公益活動,資助了2名小男孩上學,同時樑藝還是北京殘奧會火炬手、宋慶齡基金會全國青少年生命教育愛心大使、小雨點愛心助學發起人。她堅持不懈的精神和樂觀積極的心態讓人感動,值得我們學習,而今天她敢到這個節目來挑戰,更證明了這一點。

樑藝的精神也感動着來節目參賽的每一位選手,當雷兆雲選手打敗了3位選手選擇帶着獎品離開時,他選擇把接下來挑戰的位置讓給樑藝;當張櫻芳被樑藝打敗後,她決定把跟隨她6年的項鍊送給了樑藝。隨後樑藝勇往直前,憑着自己真正的實力,獲得了最終挑戰成功的人,雖然在與機器人“旺仔”的對決中被打敗了,但是她感到了無限地滿足。

這讓我感受到了:有時,當命運的不公平降臨到你的身上時,不要自卑,也不要退縮,懷着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去迎接命運,挑戰命運,或許會成功。即使不成功,也沒有關係,因為你已經努力去嘗試過了,你還是真正的勝者。

“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肯定會為你敞開一扇窗”,這是我看完這期《一站到底》的一些感想。

七年級怎樣寫觀後感作文共5篇 完美的七年級觀影感受,如何表達? 第2張

第2篇

電影講述了苗老師(學生送外號苗霸天)與三班孩子從高一到高三,三年間普通、平凡的故事。學生高一剛接觸苗老師時對他是怕,後來受不了他的專制管理,開啟了八十年代特有的師生大戰,大戰以苗老師的自行車為線索展開,發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隨着時間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學生漸漸理解了老師。知道他是當年的大學聯考狀元,卻因時代原因與北大失之交臂。在自己語文老師的鼓勵下,他報考師範,成為一名語文老師,並被分配到縣城任教。這些經歷,也成了學生們努力的動力,三班的班長安靜就發誓非北大不考。但命運常常不如人願,安靜為了幫因給學生補課被停職的苗老師説情,歸途中出車禍,沒法參加當年的大學聯考,之後連續兩年去考,也沒考好。

如果用一兩個關鍵詞概括觀影人的表現,大概是笑和淚比較合適。整部影片充滿了喜劇色彩,苗老師的嚴厲、與學生間鬥智鬥勇,學生捉弄、報復老師等情節都是以詼諧、幽默、搞笑的方式呈現的。因此,觀影現場爆發出陣陣笑聲。笑聲結束,時不時又會傳來抽泣聲。是的,是影片中的師生情、同學情深深感動着我們。同時,雖嚴厲但心中有愛,為學生着想,正直優秀的苗老師受到不公正的處罰,也引人深思,他在學生畢業之際選擇離開叫人不解。

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得益於導演藝術上亦莊亦諧、莊諧並用的處理。這是一個相對嚴肅的主題,但是編劇、導演並沒有將其處理得特別高大上,也沒有弄得如《全城大學聯考》般沉重,更沒有《青春派》那樣搞笑。

這部影片選材校園生活,關注師生關係,思考什麼樣的老師是優秀老師。高三畢業之際,苗老師悄然離開,應該是當下對那個年代教師的一種反思。他究竟算不算是個優秀教師?算嗎,似乎不對,他將當年自己沒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學生頭上,逼着學生去實現。可這難道又錯了嗎?他愛學生,為班裏長腦瘤的學生捐了一個月工資,到處找回混混隊伍中的男一號。他悲傷着學生的悲傷,快樂着學生的快樂,時時督促學生爭分奪秒的學習。這樣的老師難道不優秀嗎?可他沒有私心嗎?當然有,學生的好成績能給他好聲譽。但他不收補課費,免費給學生補課,又説明了什麼?

這些只能説明,這部影片中的苗老師是立體的、多元的、複雜的。現實中的老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影片結尾,三十年後,白髮蒼蒼、顫巍巍的苗老師拄着枴杖去看截肢的安靜,也許是發現了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那是不合理的。他當年的離開是反思,三十年後的看望是愧疚,是懺悔!

身為老師,影片中的許多鏡頭在我的育人歷程中也真實出現過,我與學生間也發生過“自行車”故事,我也有過如苗霸天般的強勢、專制,也憑藉一己之力努力為貧困生拉資助,也與學生上演過聚聚散散的故事。這些,不是一兩個詞,就可以平面化概括的。

影片是首尾呼應的。以“每個人的人生都因相聚而幸福,當然也有離別的痛苦...”(大意如此,記不準了)開頭、結尾。

最讓我感動之處,是片尾將所有參演人員名字都打出了,包括沒有一句台詞的演員。這應該是對每一個勞動者的尊重。

在林林種.種的校園青春片市場裏,從成長勵志到愛意青春,幾乎所有的同類型產品,都是將故事講述的重點放在了年輕人的身上,看他們的成長看他們的放縱,甚至看他們的愛恨交加,理想何處……但真正做到了從師長的視角,以另一種“直觀”的角度真正參與到學生們親力親為的青春中去,恐怕目前為止只有這一部《老師·好》真正且真誠的做到了!

于謙版老師,似一面鏡子映襯時代的同時映照一代年輕人

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正,到《閃光少女》的諧,從《小情書》的情到《萬物生長》的“色”,以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等風格近似的所謂“青春無悔、回憶滿滿”……所謂校園青春的熱潮颳了一年又一年,但給觀眾們的感覺,卻總是在千篇 一律的回憶再回憶,呻吟又呻吟。即便是其中不乏對一代人的青春致敬和人生歷煉中的美好重現,但相比之下《老師·好》的新鮮和反差,絕對是充滿了更多的真誠以及創作者們的用心。

之所以説《老師·好》有別於通常的校園青春片,全因這裏在回憶和回味以及極力遵循那個年代的校園生活原貌的基礎上,將表達的重點或者説情感的着力點放在了老師身上,並從為人師的視角,看待青春,正視成長,從而映襯那個讓許多人有過美好回憶的時代。在於謙飾演的苗宛秋老師身上,不僅能看到老一輩教師的特色,影片還特意增加了苗宛秋這個角色學生時代的豐富記憶,同樣是一個好老師影響學生的一生……不但豐富了情節,也讓角色更具立體感。苗宛秋對學生們的“兇”和善良,也因此有了更加生動和有説服力的答案。在他眼裏,學生就要好好學習,對自己的成長更要認真負責,好學生如此,淘氣的學生更應該如此!

看于謙領銜的《老師·好》,喜感自是不少。相聲舞台發光發熱的於老師,其實早年就在影視圈經歷豐富,當年京派電視劇盛行的年代裏,無論是主演還是配角,于謙的身影可謂小熒屏和大銀幕裏都比較常見,且表現不俗。苗宛秋老師的新身份,再次令人眼前一亮。在充滿了年代戲味道的情節裏,無論是對付淘氣的頑主,還是關心懂事的好學生,抑或是幫助遊走在校園與社會邊際的壞小子……宛秋老師的(心)軟(態度)和強硬都被于謙演繹得生動鮮活,且也能時時展現出風趣幽默的特點,也成為令全片節奏感到位的亮點。

就像影片中的一句簡簡單單的“老師好!”,是多少走過學生時代的你我和他,對那位影響甚至改變了自己人生軌跡的師長的尊敬。就像影片情節中,從起初剛剛踏入高中校園門檻時的調皮搗蛋和默默無聞,到畢業前甚至多年後,對那一份師生情難捨難離的耿耿於懷,堪稱是能滋養一個人一生的養分。在《老師·好》眾創作者們的誠意下,一股股濃濃又淳樸的師生情誼流淌而出。

其實,在影片着力打造的年代感十足的縣城高中裏的師生故事之外,對於主人公老師以及一眾性格各異身世有別的學生角色,也描述得足夠生動和鮮活。唱歌、跳舞、旅遊鞋、錄音機……特別是貫穿全片情節的重要物件——苗老師的新自行車,不僅表現出強烈寫實的年代感,更承載着故事和角色們身上難得的師生情誼。只有親眼看過《老師·好》的故事,才能真切感受到這一切。

據悉,影片最終定名《老師·好》,也是創作團隊們經歷了幾番周折和思索,才最後決定的。想必其用意除了突出電影主旨的年代感和師生情之外,更向回憶滿懷的觀眾們提出了濃情滿懷的問題——什麼樣的老師才是你心目中的好老師?這裏的苗老師是個好老師嗎?

ps.影片結尾處的特別設置,堪稱全片的“點睛之筆”,不知道正思索回憶着心目中好老師的你,能否hold住你的眼淚……

昨日下班無事,一個人去看了《老師,好》。想去看電影很久了,總因各種事耽擱拖着沒去成,可能心裏對獨自進影院是有些畏懼的。昨天終於把思想轉化為行動,沒成想,第一次獨自觀影是和一幫未成年的孩子一起,真是萬萬沒想到。

和學生一起看《老師,好》説起來也沒什麼不好,只是年紀小難免鬧騰,而且旁邊的小女生一句“什麼叫成分高?”便把劇組辛苦營造的年代感給吹散了,入不了戲,只能以一個客觀的身份在戲外遊蕩。

寫影評也是臨時決定的,不是因為想寫,也不是因為文筆好,寫起文章信手拈來,恰恰相反,是因為太久沒有寫過文章而不知道怎麼寫了,突然意識到這點讓我心中一驚,寒窗苦讀二十載才學會的一點本領就這樣輕易的被遺忘是可惜的,所以,即便無從下筆,即便心中無物,即便絞盡腦汁,也要記錄點什麼,寫下點什麼。

如果要給這部影片打個分,我會給出85分。理由如下:

第一,影片的人物都是正面形象。于謙飾演的老師是地區優秀教師,年年獲得優秀標準表彰,騎的自行車、用的水杯都是教書育人獲得的獎勵,毫無疑問,這是一名中國優秀教師的代表。除了這些標籤化的名頭與標誌性的獎品,這位老師在行動上也是一個標準化的好老師。課堂上,嚴肅教學,對於學生的外貌衣着、課堂紀律、行為作風都有着嚴格的要求,不允許學生做出格之事。在生活上,學生患腦瘤,他捐出一個月的工資;學生自甘墮落混社會,他硬是衝二愣子把失足學生從酒桌上拉回來;學生大學聯考前花時間給其他同學補習,他為了給學生節省時間,自己不辭辛苦辦起了免費補習班,為此還被停職處分。這樣一位教師可以説是全心全意為了學生,一心撲在了事業上。而這幫學生呢,有調皮搗蛋混沌度日的,有不學無術愛耍小聰明的,有思想早熟不遵守校規校紀的,也有年輕氣盛撒潑耍橫的,但經過老師的悉心教導,沒有出現兄弟撕破臉、打架誤終生、為情愛墮胎這種萎靡消極版青春事件,體現的還是孺子可教的思想。所以,從學生到老師都是正面人物,是國產青春片裏少有的正面教育片。

第二,故事結構緊湊。以老師的自行車為線索,先是學生為報復老師沒收他們的違規物品而破壞自行車,要給老師一個下馬威;緊接着便因為被老師誤解懷恨在心而對自行車進行二次破壞;然後為感謝老師又主動修復自行車;最後因為理解了老師的苦心而主動幫助尋回丟失的自行車。由自行車串聯起學生生病、入團、迷途知返,老師辦補習班、學校舉辦藝術節等一系列校園事件,將師生矛盾由激化、高潮,到互相理解,逐漸和解,情感轉折融入事件發展當中,自然流暢。雖然都是些平淡無奇的青春故事,也沒什麼新奇事件,但正因如此,反而顯得真實,平淡中自有一種深入人心的力量,這大概就叫平凡的事件最能打動人心吧。

第三,喜劇效果增分添彩。影片開頭,老師與學生第一次課堂相見便弄得劍拔弩張,甚是緊張,隨後老師説道當地派出所所長是自己親小舅子,課堂上説不了的理自有地方説去,前面還是教書育人的嚴謹話風,這裏突然就有了講相聲的流氣婉轉,教師的形象也由古板嚴肅變得有些生動可愛,讓人不禁浣而一笑。之後班裏的混世魔王為了入團去老師家拍馬屁,卻被誤以為是報復家人,老師慌亂中一邊不忘口中聖賢育人:禍不及妻兒,一邊手抓掃帚當武器,邊説邊退讓,最後閉着眼睛卵舞掃帚,一本正經的先生形象盡毀,原來老師也是普通人,也會害怕和慌亂。不禁生出這樣的感慨,又笑又感動。至於學生,喜歡武俠小説的戴眼鏡男生的一篇充滿武林風味的入團申請書就足以讓人捧腹了。這些笑點及時化解了片中的緊張氛圍,讓人輕鬆觀影,又不忘受教,值得稱讚。

電影雖整體流暢完整,但也不是完美無缺,其中有兩處就讓人覺得差強人意。第一處是學生生病。一個平時搞點小生意,在同學間賣些口紅、蛤蟆鏡、絲襪之類的小東西的學生在因為一起校園外的“生意搶奪戰”狼狽負傷,被抓進派出所,當老師深夜將其領回並在路邊攤請以吃食時,突然就爆出患有腦瘤需要手術這種生死大事,令觀眾沒有一點點防備就被突如其來的事件弄得有點蒙圈,迅速到來的情感暴擊也讓人來不及接招。如果説這個事件只是許多校園小事件中的一個,用不着潑墨鋪陳,採用簡短處理的方式不算突兀的話,接下來的事件應該算是天降利刃,快且準,名副其實的“飛來橫禍”。幫老師去縣委伸冤成功的學霸還來不及歡喜便被一輛貨車撞傷住院,生死未卜,這個老師抱有最大希望的學生,揹負着不僅是自己的理想,同時也是老師的夢想的學生就這樣錯過了大學聯考,並從此改變了人生軌跡。情節的突轉急下讓人摸不着頭腦,難免影響故事整體效果。有人説這樣的處理,包括後來老師的離開,是為了表達對教育的批判。一個勤奮上進的女生苦苦求學十多載,思想端正,品學兼優,為了自己的也是老師的理想勇於拼搏,並且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達成所願,這有什麼不妥嗎?一個榮獲各種教育教學獎項的老教師,傾其所有教書育人,這又有什麼值得批判的呢?讓人想不透。

看完這部電影,我想起了一部上學時看過的法國的同類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也是讓人笑中含淚、多有感觸的優秀影片。相較於這部影片,《老師,好》的情節轉換多,事件多,頭緒多,思想立意更多重、更隱晦。而《放牛班的春天》就顯得簡單直白得多,但更能觸動人心,這可能與影片中的音樂情節有關,畢竟“聲入人心”。

?老師,好》是目前國產師生片中的翹楚,能否以此打開中國教育電影的新天地,我們拭目以待。

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一個軍綠色的書包,一個貼着“獎”字的搪瓷杯,一根根背在背上賣的老冰棍兒,一台昂貴的錄音機,一牆工整的黑板報,一件花格子襯衫,一條大喇叭褲,一副蛤蟆鏡,橘子味的汽水,無花果絲,這些八十年代的背景,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回憶。

于謙主演的《老師好》這部電影,體現了三代老師的故事,苗宛秋在他老師的點撥下走上了教書育人的道路,多年後他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知不覺影響着調皮學生王海。年代不同,但其中師生之間的情感內核卻沒有改變。

片中苗老師一出場就展示了一個嚴師的形象。痛斥化粧、燙髮的學生,與問題學生正面剛,一言不合就沒收……這怕是每個學生都似曾相識的場景。影片以這樣一個説一不二的形象為矛盾的起點,講述了一個畢業班的學生三年來與這位班主任間發生的往事。

影片的進行中,我很少笑,更多的卻是哭。這不是我的故事,但這卻是每一個學生都曾經歷過的故事。為困難的同學捐款、在繁重的學業之餘參加藝術節、爭分奪秒的讀書、偷偷摸摸的參加補習……每一個點都能戳出一堆淚流滿面的往事。原來,無論哪個時代的學生都有着同樣被幸福包裹着的回憶。

這個故事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能讓所有的觀者於歲月的不同時點產生共情,於別人的故事中完整自己的過往。正如故事的最後回憶了苗老師身為學生時的場景,師生情是一代傳於一代的,時代會變、故事會變,但那份無以為報的情分卻生生世世不曾有變。

霹靂舞曲《吉米吉米阿加阿加》,《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冬天裏的一把火》,那個年代獨有的畫風,這一個個潸然淚下的場景,訴説着每個人青春的美好。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每日迴盪在我們每一堂課上的“老師好”,那些稚嫩而響亮的聲音,便是人世間最美的天籟。

有人説,老師是一種情懷,是一種熱愛,是青澀年華里最美的引路人;

有人説,老師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堅持,是用粉筆書寫明媚四季的工匠;

還有人説,老師就是一份責任,無論鮮花還是荊棘,平坦還是泥濘,都會永遠帶着愛在路上前行。

?老師好》這部電影猶如歲月凝成的珍珠偶爾放在地上是冰冷的,拿在手裏卻炙熱燙手,那份温度裏有你,有我,有他,有記憶串聯的每一個故事。

?老師好》是校園青春片中少有的以“老師”為視角展開的故事,講述了由於謙飾演的老師苗宛秋與學生們的“鬥智鬥勇”的有趣故事,再現了八十年代的師生百態及純真情感。整部電影對刻意的戲劇衝突進行了消解,平淡真實地再現了一個個真實存在的人,從而賦予了電影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有力量。

?老師好》中於謙飾演的老師苗宛秋戴着一副黑框眼鏡,身着樸素的白襯衫,手腕上帶着手錶,一身復古裝扮完整還原了八十年代老師們的形象。在性格上,苗宛秋在課堂上正言厲色,私下卻展現了慈祥、和藹的一面。

?老師好》的整體敍事並沒有禁錮在愛情層面,而是在劇情上緊緊圍繞着師生們日常發生的瑣事而展開,影片呈現出的人物也都幾乎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典型”,桀驁不馴的洛小乙、人如其名的安靜、新潮前衞的關婷婷、大智若愚的腦袋、舞痴兄弟文明建設、愛八卦的海燕、奸商耗子……真實的人物刻畫讓觀影現場的不少觀眾連連讚歎:“我們那時就是這樣”。你有過老師嗎?我説是真正的老師,前不久,“學術圈的師生關係”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頻頻被人討論,什麼樣的老師才算是好老師?好老師不僅僅要傳授文化知識,還應該 “育人”,而好老師的教育應隨風入夜,潛移默化地留在每個學生的心裏。面對如今逐漸淡薄的師生關係,《老師好》逐漸喚起了人們對80年代師生情誼的回憶與渴望。

影片中,苗宛秋愛護學生,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他走遍大街小巷,就是想讓洛小乙回來上課;為了讓替同學補習的安靜不耽誤個人複習時間,他晚上免費替同學們補習;在安靜面臨保送和參加大學聯考的抉擇時,他沒有代替她做決定,而是告訴她“人生有好多個十字路口,重要的就那麼一兩條,要選一個最適合你自己的”。苗宛秋無私奉獻也終於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他的一片真情……

最後把電影中的經典台詞送給大家:我堅信,青春不會消亡。它只是躲在某片綠蔭下慢慢療傷。歲月凝成一顆珍珠卻無法擁有。丟在地上冰涼,握在手裏滾燙。我想擁抱它卻撲了一個空,它化作一片雜物散落在桌上。泛黃的日記本,氣數已盡的鉛筆,褪色的髮卡,還有一個空空的背囊。那年,鉛筆在日記本上寫道。真好,我沒有去打攪你的暗自芬芳。真好,你也沒有戳穿我的刻意堅強。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夾雜着一次次傷感的別離,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

第3篇

彷彿還是昨日,才走進這個校門,一晃突然只有兩個多月,就要從這裏畢業。

一部《老師·好》電影,笑裏帶淚看完,就如一道按鈕,輕輕觸碰,突然打開記憶的門,學校點點滴滴,在我腦海、眼前,幕幕浮現?

電影開場,一羣活潑的學生就闖入了我們視線。立刻,電影的畫面又切換到卷頭髮,塗口紅,抽煙的各種頑皮的“猴子”們,甚至還有抗着斧頭的“猴王”。他們的出現瞬間讓班裏沸騰。又不多時,一個帶着眼鏡,身穿淺綠色工作服的老師映入了我們視線。他一出場,展現着他的一招一式。各路小妖被他一一收服,就連最後的大boss也在一瞬間偃旗息鼓。最終,這羣“皮猴”們,全都掌控在他的五指山間。跟隨他的引領,奔向光明之路。

多麼熟悉的片段,多麼熟悉的場景。我的思緒瞬間拉回到近三年前。剛來新班時,前後左右環顧一圈,周圍都是陌生的面孔,他們有的在談話,有的在嬉笑,有的擦自己的桌子,有的甚至在打鬧。我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等待着老師的到來,當時的我,還很羞澀。不過這只是我成為猴王的表象。沒過多久,我就和大家混了個臉熟,每個人的名字我都爛熟於心。這正為我的修煉之路打下了基礎。之後我便開始上課講話,偷吃東西,打撲克,真的是無“惡”不做。班上的小猴子們也在我的影響之下,各各都法力驚人。正當我們洋洋得意之時,老班一法棍敲到了我們的頭上,打了我們個措手不及。被一頓教訓苦口婆心反覆教誨之後,我終於決定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慢慢的,我走上了西天取經的道路。眼看着國中一程,十萬八千里的取經之路就要走到盡頭,眼裏的淚水卻忍不住汩汩流下。

記憶裏的那一張張笑臉,一次次流淚,一個個瞬間,都是我在取經之路上的滿滿收穫。滿滿感動。感謝妖怪們對我的歷練,感謝同伴們對我的幫助,感謝老師們對我的指引。感謝我的青春有每一個你,和身邊每一個您,讓我的青春滿滿的都是回憶。有歡樂,有温暖,有累,有努力。即使這取經之路多麼艱難,如果給我機會,我也願再走一遍!

青青,將成為我難忘的回憶!因為,青春裏,有每天讓我叫着“老師好”的您!還有攜手奮鬥,同伴的你!

最近,觀看了電影《老師好》,這部由張欒執導,于謙、湯夢佳、王廣源等主演的電影,是一部關於教育的電影,有史以來,在教育的道路上有很多的不一樣的看法、聲音,但對每個老師來説,自己的學生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能有個正確的選擇,那才是最重要的。

電影《老師·好》以苗宛秋老師(于謙飾)為核心人物,聚焦苗老師與學生們的“鬥智鬥勇”的有趣故事,再現八十年代的師生百態及純真情感。預告片的配樂時髦動感,辦公室跳disco、揹着軍挎包邊走邊喝北冰洋等畫面,還原了八十年代的真實生活。開麥版主題海報中:“憑什麼,就罰我一個”、“有我在,看誰敢搗亂”、“好想念,有你的時光”等金句透露出這些富有個性的學生們與霸道威嚴的苗老師之間的情感走向。

影片《老師·好》體現了三代老師的故事,苗宛秋在他老師的點撥下走上了教書育人的道路,多年後他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知不覺影響着調皮學生王海。年代不同,但其中師生之間的情感內核卻沒有改變。

不過當八十年代我們的物質條件還沒有那麼豐富的時候,師生之間這種純粹真摯的情感就顯得尤為突出,而這也正是打動于謙老師並使他最終成為該片主演及監製的主要原因:“我們那個年代,大部分老師都和苗宛秋老師一樣,把傳道授業解惑、教學生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第一要義。”

這部電影真的是笑點與淚點同在,真的是一種值得,我不知道什麼技術,什麼情節,我只知道自己彷彿已經參與進去,不枉我丟棄實驗來看一場。演員雖然都是新的,但是演技都挺在線的,不俗的青春片,感受到了愛。

老師的望其成才,學生的稚嫩抵抗,老師的求而不得,學生的為其努力,付出,感動,回報,並非刻意去想要得到回報,但是卻隨之而來,你可以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也可以説,這才是人本來的樣子。

?老師·好》這部電影選取了八十年代一個看似普通的高中班主任曲宛秋作為背景題材,而較為新穎的敍述方式是通過高中班上的一個男生的整個高中的回憶,串起了整部電影,這部電影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本打算以“喜劇”之名緩解壓力,來觀看這部剛上映的電影《老師好》。但最後換來的不是這份職業給予心底脆弱的悲傷自嘲,而是淚流滿面的肅然起敬與寂默不語……影院的燈亮了,工作人員來了,大家久久不願離去,影片結束,沒有七嘴八舌的點評,也沒有立刻走人的衝動,坐在那裏,沉浸其中……我在片尾的音樂聲裏聽到了控制不住地抽泣,我想,這些,應該是最好的點評吧。

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老師推自行車昂首走在校園,接受着人們豔羨的目光和紛至沓來的恭維。桀傲不馴的洛小乙、温婉可人的安靜、新潮前衞的關婷婷、大智若愚的腦袋、舞痴兄弟文明建設、八婆海燕、奸商耗子……三班是一個永遠也不缺故事的集體。苗宛秋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即將走進的這個三班將會成為他以及他身邊這輛自行車的噩夢。三班的同學也沒有想到,這位新來的老師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與以往多塑造的眾多喜劇形象不同,于謙飾演的老師苗宛秋戴着一副黑框眼鏡,身着樸素的白襯衫,手腕上帶着手錶,一身復古裝扮完整還原了八十年代老師們的形象。在性格上,苗宛秋在課堂上正言厲色,私下卻展現了慈祥、和藹的一面。人物豐富細膩的情感在於謙的演繹之下流淌出極度煽情的力量,不少現場觀眾悄悄拭淚,直言于謙是“被相聲耽誤的影帝”!

整部電影平淡真實地再現了一個個真實存在的人,從而賦予了電影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有力量。

對師生情誼的刻畫,對真正好老師的反思方面《老師·好》做出了大有裨益的嘗試。難以磨滅的師生情最終成為彼此最珍視的回憶。“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不僅是苗老師的心聲,同樣也是學生們的心聲。

真正打動人心的青春片,不僅僅是遺憾和懷舊,也不單單是隻有“青春”一種元素,而應該是讓人看了之後,對生命產生一種理解和開悟,並找尋到人生中新的可能。《老師·好》對現實生活中師生情恰如其分的深刻反思,直擊人心,它沒有去刻意迎合觀眾,而是用最大的誠意尊重了觀眾。

“老師好”,這三個字,簡單、平凡,沒有那麼多繁文縟節的絢爛與奢華,我每天都會聽見學生對我説無數遍,但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覺得它是如此神聖與高級。

“老師好”,這三個字,不僅是學生對老師的一種禮貌和一聲問候,更是一個老師付出畢生心血和代價之後贏得的尊重與殊榮。

因為自己是老師,所以對影片裏的劇情感同身受,因為看到班主任默默耕耘,所以觸景生情感動到淚流滿面!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忘記老師對我們的悉心教導,不能忘記老師的良苦用心,更不能忘記老師對我們的陪伴成長。不做老師,不會明白老師聲嘶力竭背後的期望;不做老師,不會懂得老師嚴厲要求背後的理想。

當影片裏的插曲《讓世界充滿愛》和《誰》響起的一剎那,我瞬間熱淚盈眶……當看到苗老師臨走時在黑板上寫下“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我控制不住淚如雨下……

如果把這兩首插曲合起來就是,“誰,讓世界充滿愛”?是老師。它賦予了老師的責任,也體現了老師的偉大。

?老師?好》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八十年代某高中班上老師和同學間發生的故事。嚴肅認真卻顯古板的老師,一羣渴望長大卻又稚氣未脱的學生:有熱衷燙髮抹口紅的,有隨時隨地兜售商品的,有吸煙的,有迷戀武俠小説的,更有帶着斧頭來上課的黑幫小弟。師生之間的較量,在開學第一天就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影片用一輛自行車作為引線貫穿其中,有笑有淚。整部影片充滿着積極温暖的正能量。

苗老師因成份不好壯志未酬,將自己的夢想和希望都寄託在了學生身上。鼓勵清貧敏學的安靜,同情贊助身患腦瘤的學生,深入黑幫挽回小乙的心,情願犯錯也要給學生補習,後來滿心愧疚地回到鄉下國小教書。無一不展示了苗老師的無私,責任心和愛心。

正是有苗老師的大愛,影片中很多地方延續了這份能量,小乙在老師的錯怪和斥責下,依然交上了入團申請書,喜歡舞蹈的兩位同學為了幫助別人,竟然賣掉了靠苦力掙來的錄音機。甚至很多可能發生的錯誤在愛的指引下鋒迴路轉:婷婷污陷安靜和小乙後來悔過,婷婷爸爸在小乙來鬧事後同意和解,同學們支持婷婷的文藝表演等,無不體現了包容,理解和愛。

助人者自助,正如苗老師離開時寫下的詩: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因為遇見了你們才有了我最好的時光。曾經相愛相殺的師生,互相支持,彼此成全,也給了我們很多的温暖和力量。

這是一部以1985年為故事背景,以苗宛秋老師為核心人物,以苗老師與學生們的“鬥智鬥勇”的校園日常為線索,再現八十年代的師生百態的懷舊校園喜劇片。

電影講述了苗老師(學生送外號苗霸天)與三班孩子從高一到高三,三年間普通、平凡的故事。學生高一剛接觸苗老師時對他是怕,後來受不了他的專制管理,開啟了八十年代特有的師生大戰,大戰以苗老師的自行車為線索展開,發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隨着時間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學生漸漸理解了老師。知道他是當年的大學聯考狀元,卻因時代原因與北大失之交臂。在自己語文老師的鼓勵下,他報考師範,成為一名語文老師,並被分配到縣城任教。這些經歷,也成了學生們努力的動力,三班的班長安靜就發誓非北大不考。但命運常常不如人願,安靜為了幫因給學生補課被停職的苗老師説情,歸途中出車禍,沒法參加當年的大學聯考,之後連續兩年去考,也沒考好。

如果用一兩個關鍵詞概括觀影人的表現,大概是笑和淚比較合適。整部影片充滿了喜劇色彩,苗老師的嚴厲、與學生間鬥智鬥勇,學生捉弄、報復老師等情節都是以詼諧、幽默、搞笑的方式呈現的。因此,觀影現場爆發出陣陣笑聲。笑聲結束,時不時又會傳來抽泣聲。是的,是影片中的師生情、同學情深深感動着我們。

這部影片選材校園生活,關注師生關係,思考什麼樣的老師是優秀老師。高三畢業之際,苗老師悄然離開,應該是當下對那個年代教師的一種反思。他究竟算不算是個優秀教師?算嗎,似乎不對,他將當年自己沒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學生頭上,逼着學生去實現。可這難道又錯了嗎?他愛學生,為班裏長腦瘤的學生捐了一個月工資,到處找回混混隊伍中的男一號。他悲傷着學生的悲傷,快樂着學生的快樂,時時督促學生爭分奪秒的學習。這樣的老師難道不優秀嗎?可他沒有私心嗎?當然有,學生的好成績能給他好聲譽。但他不收補課費,免費給學生補課,又説明了什麼?

這些只能説明,這部影片中的苗老師是立體的、多元的、複雜的。現實中的老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影片結尾,三十年後,白髮蒼蒼、顫巍巍的苗老師拄着枴杖去看截肢的安靜,也許是發現了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那是不合理的。他當年的離開是反思,三十年後的看望是愧疚,是懺悔!

身為老師,影片中的許多鏡頭在我的育人歷程中也真實出現過,我與學生間也發生過“自行車”故事,我也有過如苗霸天般的強勢、專制,也憑藉一己之力努力為貧困生拉資助,也與學生上演過聚聚散散的故事。這些,不是一兩個詞,就可以平面化概括的。

影片是首尾呼應的。以“每個人的人生都因相聚而幸福,當然也有離別的痛苦......”(大意如此,記不準了)開頭、結尾。

影片最讓我感動之處,是片尾將所有參演人員名字都打出了,包括沒有一句台詞的演員。這應該是對每一個勞動者的尊重。

影片另一亮點是吳京、張國立等眾多實力派演員的加盟。這些明星加入,除了商業考慮外,還有對教師這一羣體的尊重吧。正如影片所傳達的:不是幸運遇到好學生,而是與學生相遇,讓彼此美好。如果師生的每一個相遇,都是幸福的,那麼當老師,真好!

第4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能夠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能夠是受作品中的資料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能夠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能夠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一樣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務必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務必注意以下幾點: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資料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資料,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之後寫張鳴鳴從自我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理解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忙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我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資料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資料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資料大約佔影片主要資料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資料,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資料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敍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述。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資料?有個同學説: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

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説: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資料,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我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敍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脱離了原片,説上一通自我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好處。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資料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必須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杯具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我的“感”寫深、寫透。

那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説説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説,他自我原先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我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説,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我的理想。

看了《林則徐》後,學生認為無法聯繫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説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説,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説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就應如何對待?這樣,學生立刻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遊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這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必須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期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寫好“觀後感”要做到四點:一、觀懂原文抓中心:我們在觀中可分三步去指導學生理解文章資料,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導學生透過認真地“觀”,才有寫“感”的條件。二、選取重點作感點:一本好書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點很多,務必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取自我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最善於寫的感點,作自我觀後感的切入點。三、觀感結合有側重:指導學生處理好寫觀後感時“觀”與“感”的關係,做到二不二要。四、聯繫實際談感受:指導學生聯繫自我或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寫出真情實感。

“觀後感”的“感”是從觀中產生的。只有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話,在觀文章前我們可先讓學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作者等。在觀中可分三步去指導學生理解文章資料,把握文章的思路:以為例,一是初觀感知,理清層次,把握文章的來龍去脈,建立起對課文的初步總體印象。初觀我們明白文章記敍了具有音樂才能的波蘭窮孩子揚科為了看看、摸摸地主僕人的小提琴而慘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二是細觀深思,抓重點,引導學生評詞析句,細觀深思,體會用詞的生動、準確。細細品觀文章,可先讓學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揚科熱愛音樂的重點詞句,再細細體會語言的形象生動,故事的扣人心絃之處。三是研觀體悟,突破難點,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資料和表達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觀文章,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們進一步明白了奪去小音樂家揚科生命的罪魁禍首是人吃人,人剝削人的資本主義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裏窮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沒,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慘命運,使學生感悟到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裏是如此幸福。我們只有引導學生透過認真地“觀”,才能領會到文章的資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才具備了寫“感”的條

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的觀後感,可“感”的點很多,要寫好觀後感,務必選好“感點”。什麼叫“感點”呢?感點是由書中某一個地方的資料引起的,引發我們體會的地方,它不是憑空產生的。應對眾多的感點,我們務必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取自我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最善於寫的一個或幾個感點,作為自我寫觀後感的切入點,切不可面面俱到。例如這篇文章,有這麼三個方面能夠作為感點:一是張飛對諸葛亮粗魯無禮,張飛很莽撞。二是寫劉備的語句和寫張飛的語句對應起來能夠看出劉備態度很謙恭。三是從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完成統一國家大業,從中體現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我們可發現第三個感點是這個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覆觀這個故事後感受最深的一點,那麼我們就選第三個作為觀後感的切入點。?

寫觀後感要處理好“觀”與“感”的關係。我們説,“觀”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觀”的結果和目的。觀後感中少不了對原文的“敍”述,但它不像記敍文中的“敍”那樣具體、形象、生動,觀後感中的“敍”要做到簡明。國小生寫觀後感常犯的毛病是複述原文,沒有做到簡明扼要。有的只“感”不“觀”,離開原文意思漫無邊際地胡編亂寫,説道理時空發議論,而缺乏身邊的實例。寫觀後感能夠説經驗,也能夠談教訓。大多出色的觀後感,總是受原文資料或情感觸發,從而引起對生活、學習、思想等實際問題的思考。觀後感,是有“觀”有“感”,“觀”、“感”結合的。能夠先敍述文章資料,後集中談體會,這種寫法適於只談一點體會。還能夠邊敍邊談體會,“觀”和“感”交叉寫,這種寫法能夠談幾點體會。無論用哪種方法寫,務必叫學生做到二不要;不抄錄課文:要用自我的話簡要敍述;不離開文章的資料,要真切聯繫自我的實際抒發感想。

這個“實際”,能夠是自我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能夠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沒有情感的觀後感蒼白無力,有情感的觀後感才能感染人。以為例,能夠這樣去引導學生思考:詩中的孩子們對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很珍愛,表此刻哪裏?你覺得就應珍惜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嗎?平時你有哪些珍惜時光的事例或不珍惜時光的做法呢?以後你會怎樣對待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呢?透過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學生就把文章資料、自我的思想和生活實際聯繫在一齊,這樣就能寫出真情實感,傾吐真實心聲。而在指導學生聯繫實際談體會時,不要就事論事,要注意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從古到今,從近到遠,從己到人,從正面到反面,只要與文章的主要資料有關係,都應允許他們大膽自由地寫,如果指導學生把自我的經驗教訓與作者的切身體會結合起來寫,那麼他們的觀後感必須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要寫觀後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但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説寫出感想了。因此,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同學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我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裏,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慼。同時,還要並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影片畫面中對錶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緻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着用心作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後感就更有基礎。

寫觀後感,要從自我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但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資料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觀者不知其資料,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強調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資料大約佔影片主要資料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資料,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資料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敍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述。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脱離了原片,説上一通自我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好處。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資料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個同學在題為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必須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杯具重演。在這段結尾中,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要寫好觀後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我的“感”寫深、寫透。那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5、觀後感屬於評析性的議論文一類。電影觀後感,即對影片發表評論,抒發自我的感受和見解。它又有別於影評:影評--重在“評”,在挖掘了主題之後,應當對主題的成功與否、主題的表現所依靠的環境是否真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貼合現實生活以及電影語言的運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開評價與論述;觀後感--重在“感”,表達方式以抒情、敍述為主,資料多為電影對觀眾的啟發,觀眾看了影片後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能夠從主題、人物、細節、場面、語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來説,有的側重於思想資料,有的側重於表現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個場面、某個事件。“感點”的選取,各具特色,可資借鑑。

寫電影觀後感,要選取好角度。一篇幾百字的觀後感,容量很小,而一部電影所牽涉的資料卻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務必選好角度,把重點放在一個側面上,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選取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我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地方。角度選得好,對立意、選材、構思、謀篇都直接產生連鎖反應,有利於把觀後感寫好。

寫電影觀後感,要充分而又妥貼地運用學過的語言。民間有一個給“語言”下定義的謎語:“不是蜜,但是它能夠粘住一切。”高爾基也説過類似的話:“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電影是一種藝術,電影觀後感自然要牽涉到方方面面,沒有足夠的語言儲備,就無法把自我的感受表達出來。對影片沒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寫不好觀後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語言貧乏,同樣也寫不好電影觀後感。

針對這樣一篇觀後感,作者儘管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和語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資料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語言平淡無味,很難吸引觀者的眼球。

1、資料簡介。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資料,就像我們平時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資料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我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取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我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我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繫,闡發自我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蹟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我的感受有血有肉,敍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繫自我,聯繫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一部電影人物眾多,資料紛繁,情節縱橫交錯。寫作時不能面面俱到,務必找到一個切入口展開全篇,好像一條紅線將“簡介——評論——感受”三塊資料串連起來。下方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選取一個人物。一部電影看完,有的同學對主角讚不絕口,有的對某一配角記憶深刻。不管怎樣,只要挑選一個人物,透過其言行舉止走入他的內心,由此而發表評論,抒寫感受。2、截取一個片斷。即選取影片中的一個小故事或一個獨立的情節展開。如電影中,表現任長霞一心為民的事例很多。同學們就可選取其中的一個小故事作為切入口,聯繫實際談感受。

3、描述一個鏡頭。即採用特寫或素描的方法,生動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個鏡頭,引發自我的情感共鳴,進而談體會説感受。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務必注意以下幾點: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資料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觀者不知其資料,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之後寫張鳴鳴從自我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理解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忙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我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資料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資料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資料大約佔影片主要資料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資料,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資料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敍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述。觀看了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資料?有個同學説: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

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説: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資料,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我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敍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僅突出“感”字,而且觀後能感人。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脱離了原片,説上一通自我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好處。如何寫觀後感。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資料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必須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杯具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我的“感”寫深、寫透。

那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我讓學生説説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説,他自我原先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我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説,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我的理想。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説説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説,他自我原先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我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説,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我的理想。

看了《林則徐》後,學生認為無法聯繫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説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説,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説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就應如何對待?這樣,學生立刻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遊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這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必須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期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周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後十分悲哀,也十分後悔沒有聽爸爸的話。但這時奇蹟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七號”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我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所描述的故事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説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十分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之後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最後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比較小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有吃,有穿,還有玩。個個都是家裏的“小皇帝”,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他們對我們多疼愛啊。但我們又是怎樣做的呢?我們中有好多同學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珍惜此刻的完美時光。有的成天看電視,玩遊戲,沒有認真寫作業;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腦子總在東想西想,老師提問時答非所問;有的搞衞生時經常偷懶,不幹活,在家裏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只想着自我,一點都不思考別人,一味任性妄為,甚至在外面幹壞事。如果這樣的話,長大後還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期望寄託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此刻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我也期望廣大家長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樣重視教育孩子,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並呼籲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童年的同學,一本馬修老師的個性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了50年的記憶。這位優雅老人的童年記憶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養院聯繫在了一齊,音樂家原先以前是一位問題少年,故事就從那裏開始。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期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藥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工作的第一天馬修老師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而頭破血流,前任老師因為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為學生的鬨鬧,招來了校長的“咆哮”,但也就在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上,這羣從來不明白理解與同情的學生,第一次沒有因為犯錯而被關禁閉,第一次明白了做錯了事能夠用負職責的方式彌補。就這樣在磕磕絆絆的一天又一天中,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羣幾乎被人們放下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期望。馬修老師雖然最終被可惡、勢力的校長辭退,可孩子們用馬修了老師教給他們

的歌,用寫着祝福與感謝的紙飛機送別了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這是一部完美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暖陽中飛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着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齊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濕潤了,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正如母親不會因為孩子的美醜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樣,做為老師,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一樣,但必須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老師的愛就應是一種博愛,愛你的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明白,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一句鼓勵,能夠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天下的母親都期望自我的孩子快樂,那麼老師也就應讓學生看到自我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要像母親一樣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要像母親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誇張”,永遠不説“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説:“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盼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説出“我能行”。

親其師,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持續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光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帶給最適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我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我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範轉化為自我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不要老是擺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來威懾學生,以維護自我“神聖”的地位,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富於同情心,就會受到學生的愛戴,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樑。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他們怎樣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這一切對兒童有重要好處。”可見,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要求學生做到的自我首先務必做到。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對學生講十次道理所產生的正面影響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為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來的大。如果要求學生不亂插嘴,那老師就不應粗暴地打斷學生的話;要求學生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難道老師就不能也彎彎腰嗎?

要懂得教育的藝術。教師正確的評價,恰當地動用表揚與批評,是激勵學生進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確的運用表揚與批評,能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激發其上進心、自尊心、榮辱感和羣眾主義精神等。然而,不正確的表揚與批評,則會使學生或是盲目驕傲,或是灰心失望、喪失信心。馬克?吐温以前説過:“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能夠活上兩個月”。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呢。後進生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大難題,他們要想得到表揚是難上加難。對於他們來説,更容易的是自暴自棄。對待他們,教師更應以全身心的愛去感染他們,激發他們的進取心。一位大作家説過:“人人都是天才。”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後進生也不例外。做為教師則應努力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我們應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應對的是幾十個複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範,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人生就象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後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後一次對話中能夠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明白該如何去卸。最後在鳳鳴山與後一輩的曹嬰一戰中,子龍最後悟到了自我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能夠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後,他最後能夠不僅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能夠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能夠讓子龍在人生最後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衝向的不僅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明白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後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後一次戰鼓時就應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之後必須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我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後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能夠帶來尊嚴,能夠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後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明白披甲容易卸甲難呢。

第5篇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可能有的同學沒有想過我是怎樣學習的這個問題,因此制訂計劃前首先進行自我分析。

1、分析自己的學習特點,同學們可以仔細回顧一下自己的學習情況,找出學習特點。各人的學習特點不一樣:有的記憶力強,學過知識不易忘記;有的理解力好,老師説一遍就能聽懂;有的動作快但經常錯;有的動作慢卻很仔細。如在數學學習中有的理解力強、應用題學習好;有的善於進行口算,算得比較快,有的記憶力好,公式定義記得比較牢;有的想象力豐富,善於在圖形變換中找出規律。所以幾何學習比較好......你可以全面分析。

2、分析自己的學習現狀,一是和全班同學比,確定看自己數學成績在班級中的位置,還常用“好、較好、中、較差、差”來評價。二是和自己數學成績的過去情況比,看它的發展趨勢,通常用“進步大、有進步、照常、有退步、退步大”來評價。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努力方向,正確的學習目標能催人奮進,從而產生為實現這一目標去奮鬥的力量。沒有學習目標,就象漫步在街頭不知走向何處的流浪漢一樣,是對學習時光的極大浪費。

確定學習目標首先應體現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其次要按照學校的教育要求,此外還要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和現狀。當然還可考慮一些社會因素家庭情況。學習目標要具有適當、明確、具體的特點。

適當 就是指目標不能定得過高或過低,過高了,最終無法實現,容易喪失信心,使計劃成為一紙空文;過低了,無需努力就能達到,不利於進步。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

明確 就是指學習目標要便於對照和檢查。如:“今後要努力學習,爭取更大進步”這一目標就不明確,怎樣努力呢哪些方面要有進步如果必為:“數學課語文課都要認真預習。數學成績要在班級 達到中上水平。”這樣就明確了,以後是否達到就可以檢查了。

具體 就是目標要便於實現,如怎樣才能達到“數學中上水平”這一目標呢可以具體化為:每天做10道計算題,5道應用題,每個數學公式都要準確無疑地背出來,等等。

確定了學習目標之後,就要通過科學地安排。使用時間來達到這些目標。要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

全面 在安排時間時,既要考慮學習,也要考慮休息和娛樂,既要考慮課內學習,還要考慮課外學習,還要考慮不同學科的時間搭配。

合理 要找出每天學習的最佳時間,如有的同學早晨頭腦清醒,最適合於記憶和思考;有的`則晚上學習效果更好,要在最佳時間裏完成較重要的學習任務,此外注意文理交叉安排,如複習一會語文,就做幾道算術題,然後再複習自然常識外語待。

高效 要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時間,一般來説,把重要的或困難的學習任務放在前面來完成,因為這時候精力充沛,思維活躍,而把比較容易的放稍後去做。此外,較小的任務可以放在零星時間去完成,以充分做到見縫插針。 一天中供自己安排的時間基本上分為四段:早上起牀到上學,上午放學到下午放學,下午放學到吃晚飯前,吃晚飯後到睡覺。同學們主要應在這四段時間裏統籌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內容。

1、 要突出重點 也就是説,要根據地自我分析中提出 的學習標點或比較薄弱的學科在時間上給予重點保證。

2、 要有機動時間,計劃不要排太滿太緊,貪心的計劃是難以做到的。

定了計劃,一定要實行,不按計劃辦事,計劃是沒有用的。為了使計劃不落空,要對計劃的實行情況定期檢查。可以制定一個計劃檢查表,把什麼時間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進度,列成表格

1. 每天早上6:20起牀,用10分鐘將頭天要背的課文温習1—2遍,7:00從家出發。

5. 對於副課及歷史、地理、生物每學完一習當天的內容並預習課後,要用心去作自己買的課外習題書,作的時候要做到不抄答案,不看書,憑藉自己所學的去做。如果遇到不會的題,也不能馬上看答案或看書,要等到全部做完後,再去找答案,並及時背過。

6. 對於主課及數學(代數、幾何)、語文、英語、物理和政治,每學完一單元或一課時,要對比《優化設計》的講解部分進行進一步的加深理解和鞏固,並要做練習題,寫時仍不能抄答案,寫完後可交老師批改或對照答案,找出錯誤及時糾正。

10.前一天晚上認真預習。多做深、精的題目,拓展思維。

11.每天堅持朗讀外語,養成良好的語感。認真識記單詞。認真複習和預習,重點掌握語法,句型。注意活學活用。

12. 給自己立一個目標,把所有課程學習鞏固好,達到能考個好高中的成績. 如果某一天沒有達到的情況下,後面一定要補上.

伴着時間的腳步,漸漸升入國中,所以,一系列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習慣都將改變,因此,製作了此學習計劃書。為的是,無論什麼考試,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剛剛步入中學,可能還有些不適應國中的學習進度,因此要更努力的學習

七年級是國中的第一個台階,如果想要邁出紮實的第一步,那麼就要把一切的精力全部都用在學習上,但是一定要快樂學習。所以,可以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個適合自己的目標計劃,此目標且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一定要適合自己,才可以達到自己的終極目標。 終極目標:

1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老師提出問題並敢於説出自己的想法,做好筆記,如有不懂的知識點,要及時問老師,做到當天的知識當天融會貫通。

2作業認真完成,不準有一絲的馬虎,如有不對的題,看看自己是不認真還是不會,如果是不認真,則下不為例;如果是不會,則即使詢問老師。

3每天要及時複習當天學完的知識,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

4每週的休息日,在完成作業的情況下,要把一週學習的知識,全部總結一遍,再

6像數學、語文、英語這樣的主課,課上一定要仔細傾聽老師的解析,每天都要做幾道練習題,提高做題水平,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該背的內容要及時背熟,直到全部都會為止。

7像歷史、地理、生物、政治這樣的副課,每學完1課後,要及時複習並背熟重點,再做練習,並找出不足,直到沒有不會的地方為止。 8每次測驗之後,自己卷子上若有錯誤,老師在解析試卷時,要認真聽,找出自己出錯的理由,並進一步的加深理解,找出不足,增強鞏固。

1學習態度端正,認真改正自身的不良學習習慣,對待大小考試的成績要有正確的認識,深刻的自省,不驕不躁。

2積極參加學校和班集體組織的各種活動,團結同學,樂於助人。 3與同學和諧相處,能體諒、尊重老師,熱愛自己的學校,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

5不受壞學生的誘導,能控制好自己,不與壞學生有密切的來往。 6不貪慕虛榮,做最真實,最樸素的自己。

以上內容就是本人的學習計劃書,本人承諾會積極地按照計劃書,不能有違背之心。一定要堅持下來,就會以優異的成績來面對父母、老師、同學!

七年級是國中的第一個台階,如果想要邁出紮實的第一步,就要把一切精力全部都用在學習上,但是一定要快樂學習。所以,可以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個適合自己的計劃,此計劃一定要適合自己,才能達到目標。

最大目標:無論哪次考試,都要保持在班級1-10-20-30名之間。

1、上課認真聽講、不走神,做好筆記,如有不懂的及時問老師,做到當天的知識當天弄懂。

2、作業認真完成,不馬虎,如有不對的題,看看自己是不認真還是不會,如果是不認真,要汲取教訓,如果是不會,就得及時問家長。

3、每天及時複習當天學完的知識,寫完作業再預習第二天要學的。

4、每週休息日,在完成作業的情況下,要把一週學習的知識,全部總結一遍,再鞏固一遍,並寫出自己一週的學習心得。

6、數學、語文、英語這樣的主課,課上一定要仔細傾聽老師的解析,每天都要做幾道練習題,提高做題水平,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該背的內容要及時背熟,直到全部都會為止。

7、每次測驗完老師講卷子要認真聽,找到自己出錯的原因,及時改正,必須是真的明白、真的會了才行。

8、利用課餘時間,看一些有用的課外書,開闊眼界。

1、開始重視學習,認真改正犯懶習慣,每次考試都要儘自己最大努力考出最好成績。

2、上學不遲到,不早退。 3、和其他同學搞好關係,與別人友好相處,有事沒事都常聯繫一下。 4、積極參加學校和班集體組織的各種活動,不做性格孤僻的孩子。 5、體諒父母,尊敬老師,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6、及時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不叫他們為自己擔心。 以上內容就是我的計劃,我要積極按照計劃堅持下去,爭取有新的改變!七年級學習計劃範文三:

從長期看,一個學期、一個學年都可,但一般以一學期為宜。計劃的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打算考到的名次,包括保位名次或超出幾個名次;2、對總分及各科分數的階段性要求。這就使你在短期內有了目標,在每次小測驗、單元考中向所定的目標靠攏,但切記目標不可定得太高,否則結果如果離目標太遠會十分打擊自信心。從短期看,作出一週至一天的計劃來,可以使自己對學過的東西有一個更好的掌握。對於一週的計劃,每週可以有一至兩個重點科目,如果你對知識的渴望超過對升學的熱衷,計劃中的自由時間可以多一些,反之可以少一些。對於一天的計劃來説,要注意對老師所講內容消化時間的安排,並留出適當的時間以備調整。對於新生來説,全面掌握是十分重要的。總之,遠期與近期計劃都應符合自身情況,並要結合學習情況進行調整,才能達到它的效果。

下面是複習計劃的制定問題。複習計劃的制定已是完全針對大學聯考而言的。學完所有的內容後,老師一般會按他出的計劃帶領同學們複習,而對同學來説,課餘時間沒有必要按老師的思路做。首先,計劃書中要有充足的時間留給基礎知識,無論哪一科,基礎知識往往比考生忽視,實際上,這才是高分的基石,必須踏實。其次,考試題型訓練,熟悉大學聯考,消除手生的感覺,做到熟練解題。第三,留出時間放鬆心情,這對考前的學生來説必不可少,很多考生就是在衝刺階段搞壞了身體,以致無法正常發揮的。最後,在臨近考試時,回顧基礎知識與歷屆考題應是計劃的主要內容,這時計劃不要過緊,養足精神備考。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制定計劃的一點兒心得。當然,最重要的不是制定而是執行,只要持之以恆,相信你們都可以考出個好成績。

1. 每天早上6:20起牀,用10分鐘將頭天要背的課文温習1—2遍,6:40從家出發。

4. 寫完作業後,複習當天的內容並預習第二天上課的內容。

5. 對於副課及思政(歷史、地理、生物)每學完一課後,要用心去作自己買的課外習題書,作的時候要做到不抄答案,不看書,憑藉自己所學的去做。如果遇到不會的題,也不能馬上看答案或看書,要等到全部做完後,再去找答案,並及時背過。

6. 對於主課及數學(代數、幾何)、語文、英語、科學和政治,每學完一單元或一課時,要對比《優化設計》的講解部分進行進一步的加深理解和鞏固,並要做練習題,寫時仍不能抄答案,寫完後可交老師批改或對照答案,找出錯誤及時糾正。

1.因為我最薄弱的一項科目是語文,成績處於中等水平,作文乾巴巴的,不生動。 空閒時間多看課外書,每天記1~2條好詞佳句,按老師的指導進行寫作練習。爭取每次作文練習都在95分以上。

2.提前老師的講解做考綱和全品的題目,前天晚上認真預習。多做深,精的題目,拓展思維。

3.每天堅持朗讀外語作品,養成良好的語感。認真識記考綱後面的單詞,嚴格避免會考因單詞而失分。認真複習和預習全品的考點聚焦和附錄,要求重點掌握語法,句型。注意活學活用。

4.循環複習和背誦常用原子質量表,元素化合價,酸、鹼、鹽溶解表,嚴格避免因為忘記它們而在會考中失分。認真識記和歸納老師給出的化學方程式,要求活學活用,知道反應條件,反應結果。

5.認真識記物理公式,物質常量,電學和光學是物理裏我最薄弱的環節,我要跟隨老師的總複習,認真,仔細的鞏固電學和光學知識。根據考綱認真複習各點知識,按時完成作業,做筆記。

6.根據考綱認真複習歷史知識點,在未來的2個多月裏循環複習,加強記憶,認真記憶老師歸納的口訣,表格,利用它們能很好的記憶知識點,關注今年發生的時事,聯繫時事與中學歷史的聯繫。

7.根據考綱與全品上面的題目和知識點循環複習,背誦。由於今年會考政治變得很活,所以不能死記硬背,要活學活用,認真參考其他地市的會考題目。 以上的學習計劃要認真實施,成功在於行動,過一段時間要仔細分析檢查現狀,與制定的計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