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部電影寫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5K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融匯諸家之長,跨越時間與空間,靈活運用蒙太奇組構表現技法營造畫面。往往能帶給大家不一樣的感受.為幫助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一部電影寫觀後感範文三篇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關於一部電影寫觀後感範文三篇

關於一部電影寫觀後感1

  告別“洋火”“洋釘”“洋蠟”……的年代已然算是久遠了。“中國製造”的實力至少是影響力也已然可以稱得上是譽滿全球。可在經濟發展和生活水準一路飆悍地奔小康的當代中國“洋奶粉”“洋快餐”“留洋”等一系列“洋”元素,依舊困擾甚至桎梏着幾代中國人。尤其是在關乎下一代成長和教育的問題上,在中國家長們眼裏,已然高於一切!

  的確在現實中,中國的食品安全屢屢爆出事故,中國的教育環節屢屢出現漏洞,中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總之,依舊處在發展中的中國能給予下一代的生存環境不足夠好甚至不足夠安全。所以,哺乳期的孩子要喝“洋奶粉”,成長期的孩子要學“洋文”,將來還要“留洋”甚至移民海外。而這一系列的“洋務運動”所帶給一個家庭的每個成員,尤其是幼小的孩子身心都是不小的負擔,甚至是沉重的壓力。洋,還是不洋?這是個問題!

  電影《洋妞到我家》,以寫實的手法,歡快的節奏伴以恰到好處的情感流露,真實地展現了當下中國中產家庭所面臨的嚴峻考驗——孩子的成長教育,該一味地“洋務運動”還是注重孩子的能力與情感的科學培養。互惠生“洋妞”的到來,不但徹底改變了這個被“洋味”衝昏頭腦的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節奏,還帶來了一股強勁的東西方由於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而產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碰撞。對於現代孩子們的教育,是該遵循中國傳統的“孔融讓梨”式的謙和,還是西方人“好的就要爭”的實際,或許每個家長都會充滿疑慮和矛盾。

  影片編導筆下的這個皮皮一家:父親穩重,事業心強;母親激進,為了達成帶孩子移民的夢想,拼盡全力;小主人皮皮,是個聰明活潑的5歲大的小姑娘。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成員,在與新成員來自遙遠哥倫比亞的互惠生的同吃同住的生活中,年幼且適應力和學習能力很強的孩子皮皮,很快便在英文聽説能力上精進的同時,學習到不少西方人獨立的個性。而在中國家長眼裏過於自主的西方式的説和做,卻嚴重違背了中國的傳統。

  中國母親呵護下一代的等級可謂冠世界各國,但卻在並非第一世界國家的洋妞面前,暴露出諸多過分愛護的弊病!洋妞儼然是一面多稜鏡,一方面透射出高速發展的中國,無論從物質富足到精神享受等諸多領域的現代化與美好,令世界各國的年輕人無比嚮往;另一方面則透射出中國家長在東方傳統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過於保護下一代,以及教育偏離正軌,致使孩子成長重知識輕能力的嚴重後果。洋文説得呱呱叫的5歲孩子卻不會吐骨頭,而險些釀成大禍的現實,現實中可謂比比皆是!“洋還是不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獨立的成長空間,還有快樂的家庭!

關於一部電影寫觀後感2

  震撼人心的自然風光,神祕的好望角,遼闊的野生動物園,南非是一個多彩繽紛的國度;早期的種族隔離政策、以及一直存在的種族歧視,讓南非也成為了一個黑白分明的國度。

  第一位兩度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的南非白人小説家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JohnMaxwellCoetzee),也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直用敏鋭的目光洞察着南非漫長的種族隔離史所遺留下來的創傷記憶。他將殖民、反殖民的歷史主題與後現代的自由言説精神有機鏈接,將其融入到文字中,譜寫出了一系列鑲嵌在歷史與當下創傷和悲劇的故事。

  同為南非人(現已入籍加拿大)的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lBlomkamp),其作品《第九區》的內容構思源自他年幼時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經歷,故事也影射了後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依然存在的強制拆遷與種族驅逐等問題。

  無論是生活在南非的何種人羣,都無法避免地在這片璀璨的土地上,隨着歷史的車輪與種族鬥爭的主題抗爭着,而隨着很多人一起的、長期的努力,這片地域已不再是黑白分明,開始趨於融和。在這其中,“自由鬥士”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這位最著名的南非之子,這位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終其一生都在努力抗爭。

  影片《曼德拉》根據1995年發表的曼德拉同名自傳改編,影片回憶了他的成長曆程,記錄了曼德拉由一名革命戰士變成了一名和平鬥士,把一個嚴重種族分裂的國家變成平等和諧國度的全過程。我們也可以通過影片清楚地看到偏見是怎樣一步一步演變、擴大為仇恨乃至殺戮,而人類至今仍未根除的人種歧視。

  影片所呈現的曼德拉首先是個平凡的黑人。對於他的政績沒有拔高地讚美,對於他的牢獄之苦也沒有過度煽情。作為公認的世界上具有傑出政治與民族調解才能的標誌性人物,曼德拉因由長期不懈地與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政府進行鬥爭而聞名,但他並非一個好戰者。實際上,生性温良、優雅堅定的他和他所做的戰鬥,都是首先被當時政治環境逼迫極致所產生的反應。與此同時,為了民主事業的成功他同樣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如家人的生活少了他作為丈夫和兒子需要承擔的責任,孩子的成長缺失了他作為父親的陪伴,當然還包括27年的自由。

  試圖在一部長約一百五十分鐘的電影裏來展現曼德拉這個人、他的遭遇和他如何看待世界和仇敵,完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電影運用了猶如意識流一般的敍事手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赤腳通山走的鄉村男孩開始講起,看他成為高呼自由萬歲的熱血青年律師;然後從反政府的武裝革命領袖,到落難被監禁、放逐及勞役,最終獲釋後促成了民主選舉的成功。影片在講述人物的成長、磨難坎坷的生命轉折之時,頗具意識流的風格,即便人物的成長是跳躍性的片段,但曼德拉的思想和精神特質始終如流水一般“流動”,沒有停滯和空白,也完全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和客觀現實的制約,強調了現在與過去不可分割。

  所以,貫徹此片的是曼德拉的精神所在,在這種精神上附着的,是面對人生種種境遇的堅忍、積極、優雅穩健的態度。在很多個鏡頭裏,曼德拉的身體四周都有圈微弱的光。雖然這只是在拍攝的時候,演員背後也放置了照明設備而已。但這樣的人為設置並不突兀,因為無論從何種角度看來,曼德拉的的確確是一位充滿了光芒的偉人,他所擁有的智慧之光、和平之光,和那堅如磐石的信念之光。

關於一部電影寫觀後感3

  和郭敬明看似柔弱無骨,實則柔中帶鋼略帶憂傷的風格不同,《後會無期》裏,韓寒的鏡頭語言如同他的文字一樣辛辣,諷刺力強,往往一針見血,一看便覺得這世界是灰濛濛的,而且電影雖然有笑料設計,但過度壓抑陰沉的男性荷爾蒙味道瀰漫,實在不像是出自他這個年齡的手筆,相比《小時代》傾向少男少女的觀眾羣體,《後會無期》估計中青齡人羣更會喜歡。

  《後會無期》中,導演韓寒是個社會的旁觀者,人情世故均盡收眼底,似乎什麼都逃不過他的眼睛。嫖野娼、住野外、撒野尿、開野車、揀野狗……這是典型的公路電影,但比起甯浩邏輯嚴謹的公路電影而言,韓寒的《後會無期》是典型的散文,隨意揮灑,度過的每一天都像是在歌唱。

  《後會無期》的幾段故事敍述和描寫略有些誇張,但誇張得適可而止,是漫畫式的變形,介於諷刺和幽默之間。無業流民、教師、智障、龍套、妓女、三叔、地痞、枱球廳老闆、揹包客,幾乎出場的每一個人都是詩人。一路上四段故事,看龍套發小、遇仙人跳妓女、探枱球廳老闆、載荒野揹包客,一台汽車一條狗,兩個人仗賤走天涯!

  韓寒習慣於冷靜地敍述一系列事件,片中總以大哥自居的馮紹峯性格衝動,歷經滄桑,鬱郁不得志,陳柏霖舉止斯文,凡事思前想後,一路上的馮紹峯、陳柏霖看似淡定,拒絕流露什麼感情色彩,但我們透過他們的冷靜仍然看出一些破綻,以感受到他們的感情還是不露聲色地表現出來了。因此,在與做明星夢的陳喬恩、自稱“包日”的王珞丹、讓人會自作多情的袁泉,以及狂野放蕩的東莞鍾漢良幾段故事之後,主角們“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人生徹底做了改變。

  段子式的金句和刻意設計的幽默保持了本片的吸引力,金句就不説了,宣傳中已經處處可見,片中隨時冒出的幽默讓韓寒像個相聲大家,説着好笑的話而自己是絕對不笑的,就這點而言,現在馮小剛也保持不了有如此高密度的喜感了。《後會無期》一本正經的告訴你:人生和心靈都不需要雞湯來温暖,特意還設置了幾段或顛覆或隨意性的橋段,如靜電、偏遠地區、炸樓、試車、夾雞蛋、温水煮蛙等,這些段子或者“歪理”被一眾演員用逼格很高的文藝範表演出來,觀眾根本hold不住,然後回味幾句如:“聽過很多大道理,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就是剋制。”讓你頓時淚牛滿面。

  我沒粉過郭導,也沒粉過韓導,現在而立之年的我,除了希望他倆在一起和做小野的公公之外,我可能還是他們的腦殘黑。在我眼中,韓寒的《後會無期》和郭敬明的《小時代》其實差不了多少,就是路數不一樣。郭敬明把一羣偶像弄得華麗奢靡,讓少男少女瘋狂YY成功人士生活,然後調教小屁孩:只要努力一定會成功;韓寒《後會無期》是部拍給豆瓣文藝青年看的電影,講述的是兩個失敗者的故事,他將幾個老少爺們弄得灰頭土臉,粗糙凌厲,狼狽不堪,然後向世界宣言:去你媽的成功,我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