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風俗作文10篇 飲食文化:味覺與傳承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6W

飲食風俗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瑰寶,它不僅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食物偏好,更展示了民族傳統、歷史背景和地域特色。本文將通過探索各個國家的飲食習俗,帶領讀者領略口感之外的文化味道,感受全球的飲食多樣性與魅力。

飲食風俗作文10篇 飲食文化:味覺與傳承

第1篇

外公的老家在贛州,上次我們一家十六口人一起去贛南遊玩的經歷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在車上,媽媽告訴我了一些客家的基本風俗:因為客家族是從中原漢族遷往廣東、福建與贛南與當地土著雜居的,所以語言漸漸受到當地土著的影響,慢慢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方言,同時也形成了他們的客家習俗,如:大年三十要殺鵝,祭奠祖宗之後才能吃團圓飯;大年七年級要吃素,不能沾葷膩,這些都與中原過年有很大區別。

到了贛州,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數贛州的美食了。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黃元米餜。

黃元米餜是贛南客家人獨特的食品之一,其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就被列為貢品。打黃元米餜也是贛南客家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現在仍保留着傳統的手工製作方式。打黃元米餜,一般在每年臘月農閒時進行,其打製過程可以體現出客家人團結協作的精神,因為打黃元米餜,單家獨户不行,一般都要幾家人合夥一起打。所以一般打黃元米餜的地方,往往也是小孩們喜歡聚集的場所。

外公指着盤裏的黃元米餜説:“黃元米餜以贛南本地產的糯性大禾米為原料。用一種贛南山區生長的名叫黃元柴的小灌木燒成灰後淋水浸泡拌料,然後用木製大盆把拌料蒸熟,再把熟飯倒入石碓中,十來個男人齊心協力用黃元棍將米飯搗爛。最後,由師傅將搗爛的黃元米餜揉成圓柱體,用一根細線分出一個個厚約五六釐米的黃元米餜,用手整理成型,一個個圓型或橢圓型的黃橙橙、金燦燦的黃元米餜就製成了。風乾後的黃元米餜,盛裝在大缸裏,用鹼性灰水浸泡,一般能保存三四個月不變質,隨時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

年前年後,大家走親訪友,總不忘贈送幾塊色澤金黃的黃元米餜為禮,意寓吉祥富貴。家中來了客人,從貯存缸中取出黃元米餜,切成條塊,炸炒蒸煮,獨具風味。而剛打出的黃元米餜,用手抓成團蘸點醬油或白糖,即可趁熱而吃。

飲食風俗作文10篇 飲食文化:味覺與傳承 第2張

第2篇

農曆正月七年級,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户户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裏發財。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糰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春節吃年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魚,取年年有餘之意。在我國的南方,魚是整個宴席的最後一道菜,大家並不是真正的去吃這一道菜,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象徵意義更足,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餘。

第3篇

一日三餐究竟怎麼吃?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成了我們棘手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現在的條件越來越好,但是卻是越吃越不健康,然而,這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會把我們的身體變差,體質變弱,尤其是兒童,甚至會得一系列的疾玻到這裏,我就要給大家推薦一種最為健康的飲食理念。

因為兒童活潑好動,而肝臟儲備的能量有限,很容易產生飢餓感。所以兒童的一日三餐一定要吃好,才能確保兒童健康地成長。早餐要吃好,兒童必須早起,這樣才能吃得下東西,吃早飯是要注意營養均衡;中午要吃飽,多吃肉、蛋、蔬菜和米飯,因為這頓中飯需要提供身體一個下午的能量;晚飯要吃少,食物要吃得清淡些,不要吃得過記飽,否則會加重胃腸負擔,並影響睡眠。

你知道嗎?人體到底是怎樣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的嗎?那麼現

食物經過初步拒絕,通過咽喉和食道,進入胃,在胃裏被進一步搗成“糊狀”。口腔在細細咀嚼食物的時候,胃腸胰腺也會分泌消化液,嚥下的食物團通過胃腸蠕動月消化液充分地混合。這些食物通過胃肌收縮過去進入小腸,小腸再把它們分解成可以吸收的養分。食物中的營養被小腸收服後,剩下的食物殘渣就會隨着小腸蠕動進入大腸,大腸進一步吸收殘渣中放水份。最後,把沒有用的殘渣排除體外。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句話説得一點也沒錯啊!

第4篇

苗族是我國五十六民族之一,其中它最有名就數飲食方面了。

苗族人和我們漢族人吃飯次數一樣,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當地人都非常喜愛一樣油炸食品粑粑,它的味道異常鮮美,家家都喜歡吃。

苗族人吃的肉食都是家禽飼養,在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人都非常喜歡吃狗肉,這是苗族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食品,有一句話叫“苗的狗,彝族的酒”之説,可體現苗族對狗肉的喜愛。

苗族人除了愛吃狗肉外,還喜歡一種調味品:辣椒。這可是家家飯菜中必不可少的東西,通常有“無辣不成菜”之説,可見苗族人對辣椒有很高的評價。

苗族的酒也非常有名,那裏的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那裏的酒,酒味濃厚。口感好。香飄十里。苗族人老老小小都愛喝他們自己製作的酒。

苗族的食物保存的方法也非常有講究,通常採用醃製法:將蔬菜。雞。鴨。魚。肉放入一種叫酸壇(專門醃製食品的罈子)內,把食品醃成酸味的,這樣更易於保存。

苗族還有一些典型的食品: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魚湯等。

這可見苗族飲食文化是深厚的,我國的民風民俗的文化是深不可測的,我們要學習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各地民風民俗。將民風民俗發揚光大。

第5篇

説到吃,大家肯定會有不少體會,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但是怎樣才能養成科學飲食的習慣呢?

小朋友一定很喜歡吃冷飲吧!吃過多的冷飲會引起頭疼、腹痛。記得有一次:那時候是夏天,天氣很熱,放學回到家,我喝了一杯冷飲,哇!好涼爽,吃下去一下子就不熱了。趁奶奶沒注意,我又偷偷地喝了兩杯,那感覺太舒服了。可是到了晚上,我突然肚子疼,爸爸一看,説:“肯定是冷飲喝多了!”到醫院掛了鹽水,肚子才不疼了,我心想:我再也不喝冷飲了。爸爸説白開水是最好的飲料。

多吃巧克力也會引起腹痛。記得還有一次:奶奶買來一些巧克力,因為我很喜歡吃巧克力,就非常高興。我迫不及待地對奶奶説:“奶奶,給我吃幾塊巧克力,行嗎?”奶奶説:“不能吃得太多。”我拿出了巧克力,一聞到巧克力的香味,我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一下子吃了許多塊巧克力。不一會兒,我感到肚子痛得厲害,忍不住了,去拉了肚子。奶奶説:“你這個貪吃鬼,叫你不要多吃,偏吃那麼多,不拉肚子才怪呢!”我以後再也不敢多吃巧克力了。

除了少吃飲料和巧克力,基本上所有的食品都不能因為愛吃而拚命吃。小朋友,貪吃是一種不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必須趕快改正。

第6篇

隨着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的日益豐富,現代人尤其是國小生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飲食中營養攝入的不均衡、吃零食過多的現象是最嚴重的問題。如早餐只吃一兩塊麪包,甚至只喝一瓶飲料;午飯只吃一塊三文治;平日常在快餐店進食,這些都是常見的現象。忽視早餐,應付午餐,進餐隨意,長此下去,必將對身體的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為了幫助國小生糾正錯誤的飲食觀念。

我們只所以要提出有關與有關健康的內容是因為:“現在的中國小生可能因為學習的負擔過多,晚上睡覺的時間也非常的少,起來時也非常遲了所以才吃了幾塊麪包!”

①街頭食品加工者構成十分混雜,有農民、菜農、在職工人、城市閒散勞動力及兩勞釋放人員等。一般文化素質低,法制觀念淡薄。

③街頭食品攤點一般集聚在人羣密集,流動大的公共場所,比如學校門口,空氣中的塵埃細菌極易污染食物。

所以國小生應儘量剋制自己少吃此類食品。我們因該儘量的避免這些污染食物,以防它對我們中國小生造成危害,讓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吧!

第7篇

我現在住在廣州,可我的家鄉在陽江。談到陽江,我第一想到的就是美食。

陽江有很多特色美食,而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數豬腸碌了。

回老家的那段日子,出門去吃早餐是開啟一天的美好時光,總能看見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在店門口等着點早餐。有趕着打卡的上班族,有腳步匆匆趕着去買菜的大媽,也有早起的老人,幾乎都會提着一盒豬腸碌滿意地離去。坐店裏吃早餐的人們也都必點豬腸碌。這難道就是豬腸碌所擁有的魅力嗎?

早餐店師傅一邊熱情地招待客人,一邊取出豆芽、碎河粉、粉皮。只見師傅把粉皮鋪在桌子上,然後在中間撒上豆芽和碎河粉,再捲成圓柱狀,最後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素面朝天”的豬腸碌就誕生了。

豬腸碌最大的特點就是“快”——製作快、吃得快。雖然它瞬間就被嚥下,但味道可以稱得上絕妙。更妙的是配番茄醬。想象一下,用筷子夾起一塊豬腸碌,蘸一點番茄醬,塞進口裏。嗯,真香!

豬腸碌不僅在陽江特別受歡迎,廣東各地也都有賣豬腸碌。其獨特的味道深得老廣們的心。我也為此感到自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雖然身處廣州,但豬腸碌那獨特的風味,令我一輩子都不能忘懷。

第8篇

寒假了,新年的腳步也近了。這次去爺爺、奶奶家過年,我很高興,因為可以拿到壓歲錢、看春晚。還可以親手做年夜飯。

進了爺爺家,就聽見奶奶在忙活着,像是做餃子,那是我最喜歡吃的食物。洗完手,就進了廚房,看見了許多東西,有剛剛和好的面,沒切的韭菜,桌上還有肉丁……當然還有許多鞭炮、花。

開始分工。“爸爸,媽媽你們倆切菜,包餃子,爺爺切肉丁,奶奶煮餃子和炒菜,我來往廚房送。”只聽到一通叮叮咣咣的炒菜聲和切菜聲……不一會兒年夜飯就吃上了。可剛吃了兩口就八點了。

“春晚開始了。”全家人又都放下筷子轉移到了電視機前,節目很精彩,非常好玩。一轉眼,就十點多了,該去放炮了,我拿起香和一些小鞭就向外跑,爸爸和爺爺也都隨後而至。

一回來,就十一點多了,一陣菜香飄來,很好聞,那時我已經飢腸轆轆,像一隻餓狼飛奔到桌子旁,狼吞虎嚥的吃起來,真是太好吃了。有雞腿,餃子,菜,骨頭湯,當然也有油炸糕。

我們一家人團聚在桌子前,乾了杯,還祝爺爺奶奶身體健康。吃完年夜飯後,我有出去放花,同時消消食。

這個年過得真高興,真高興呀。下次過春節我還來爺爺家過。

第9篇

我的家鄉是內蒙古牙克石,這是一個小林區。這裏的人人情好客。這裏美景數不勝數。這裏的食物讓你吃了還想吃。

若説食物啊,我們蒙古有許多的特色。其中奶酪就是我們蒙古族的特色之一哦!在我們蒙古族是被成為奶豆腐的,完全乾透的乾酪又叫奶疙瘩。在這其中奶酪也有很多種吃法;最經典的就是和紅酒配着來,紅白兩物相互逗引對方內藴的味道,直至酒乳相融……而且他還有許多種類,.鮮奶酪、花皮軟奶酪、富強奶酪……哈哈,説了這麼多。你們是不是也都餓了呢?

還有一樣就是內蒙的手把肉,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馬、駱駝等牲畜及野獸的肉均可烹製手把肉,但通常所講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歡的餐食,也是他們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這樣一種概念,即到草原觀光旅遊不吃一頓手把肉就算沒完全領略到草原食俗風味和情趣,虛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把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心意。

哈哈。説了這麼多的特色小吃。大家有沒有心動呢?如果心動的話,那就快來內蒙古吧。心動不如行動哦。

第10篇

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僅是風俗,各地的飲食特點也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就要向大家介紹我的家鄉上饒的美食。

我要向大家介紹的第一種美食就是上饒的粉條。上饒的粉條潔白如雪,又細又長,使人光是看一眼就胃口大開。粉條的做法也十分簡單,就説我最喜歡吃的煮肉絲粉吧:首先,把買來的粉條放進鍋裏,再倒一些水下去,開中火煮。接着,我們可以一邊等待粉條煮熟,一邊調製煮粉的湯汁。我們先在鍋裏倒一點水,再依次加入肉片、醬油、料酒、生薑。然後,將煮熟的粉條和肉汁倒進碗裏。最後,在粉條上撒上一點葱花。現在,一碗香噴噴的煮粉就做好了。

上饒盛產楊梅。如果你在楊梅豐收的時節來到上饒,你會看見這樣一幅畫面:在漫山遍野的楊梅樹上,到處都是沉甸甸的果實。孩子們在楊梅樹下無憂無慮地玩耍,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站在梯子上採摘楊梅,而老人們則咧開沒牙的嘴笑。

首先,我們要買幾斤谷酒,裝在釀酒用的罈子裏;然後,在罈子里加入一些冰糖,在放些楊梅;把罈子封好,等待一兩個月,楊梅酒就做好了。楊梅酒釀好後,你可以發現,原來無色的谷酒被染成了暗紅色,原本豐富飽滿的楊梅只剩下了一粒粒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