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職業規劃職業規劃3篇 “職業生涯規劃攻略:從就業到職場高手”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9W

職業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旨在通過對自身的瞭解與分析,進而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和路線,從而實現職業發展。在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職業規劃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通過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個人可以在職業發展的各個階段獲得更好的實現,從而更快地達到目標。

就業職業規劃職業規劃3篇 “職業生涯規劃攻略:從就業到職場高手”

第1篇

又到20xx屆高校畢業生求職應聘季,在多所院校接連舉辦的校園專場招聘會上,記者發現大學生的求職觀念開始出現“兩極分化”,要麼直奔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闖出一番天地,要麼就宅在家裏當“慢就業”一族。

從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制度以來,大學生就業經歷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畢業包分配不愁就業。那時候百廢待興,人才匱乏,大學生畢業後一般都能分配到事業單位,端到一個鐵飯碗,即使進入企業也是比較好的國有企業。

第二階段是畢業後發愁找不到工作。隨着國家對大學生分配政策的取消,加上大學擴招,大學生就業競爭變得激烈,大學畢業能找到一份工作就算不錯了,因為畢竟謀生是第一位的,不能太挑剔。

近兩年,出現了一部分大學生畢業不急着找工作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慢就業。這一方面是由於不少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不錯,謀生壓力不大;另一方面,國家鼓勵創業,大學畢業並非只有上班一條門路,開個店做點小生意,成為不少大學生在找到好工作之前的權宜之計。

慢就業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就業者在挑選工作時,更加理性、也更具有主動性,比較看重就業單位能否為自己的發展提供比較好的平台。同時,就業理念也發生了變化,現代大學生更有個性,他們並不認為畢業後不找工作而選擇開店做生意是件很丟人的事情。

但是,“慢就業”不等於能夠“精準就業”。大學生不急着就業也好,創業也好,我們看到,這種就業主動性的背後,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學生覺得就業一定要去北上廣,但去北上廣做什麼?闖勁後面缺乏明顯的職業目標;另有一部分學生畢業後想去創業,但創業方向是什麼?大多數人的打算是開網店或者做點小生意,這讓我們對他們創業的成功性及持久性多少有些擔憂。事實上,不少人既賠了本也浪費了時間。

就業與創業所表現出的盲目性,與我們教育環節中缺乏的職業規劃教育和指導有關。現行高中教育階段,職業規劃指導尚屬空白,這表現在大學聯考志願填報時的不知所措,跟風跟熱點;大學階段,職業規劃指導有所加強,但個性化的、針對性的職業規劃或創業規劃指導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國外,學生在高中階段基本上就確立了將來的就業方向,學校會提供與就業方向相匹配的實用課程,每個學生都有職業及學業指導老師。進入大學,學生就業的大方向基本就已經確定了,一心朝着自己的就業目標努力。

所以,大學生就業,不是畢業前的臨門一腳,而是提早規劃的有備而來。而國家完善的職業規劃體制,是從慢就業到精準就業的制度保證。

就業職業規劃職業規劃3篇 “職業生涯規劃攻略:從就業到職場高手” 第2張

第2篇

12月24日,20xx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正式開啟。教育部數據顯示,今年共有201萬人報名參加考試,首次突破200萬。多地報名人數創新高,以河南為例,報名確認考生15.66萬人,比20xx年增加2.07萬人,報考人數和增幅均創歷史新高。

考研熱的背後是就業壓力的增加。面對就業壓力,本科畢業生是就業、積累經驗,還是該繼續深造?這是個艱難的選擇。網友認為,企業越來越務實,之前只認高學歷,如今只認能幹活的。

網友“蠟筆小新”:很清楚自己不是做學術的料,但讀研無非出於兩點:一、暫時逃避就業壓力;二、為了碩士文憑,好就業。

@萍水小倦:現在的本科生還不如過去的專科生,現在的研究生相當於過去的本科生。社會在發展,水漲船高,大家都在考研,你不考就落伍了。

@臘月七年級:別給我説“不看學歷只看能力”之類的話,在大城市,學歷就是敲門磚,沒有高學歷,你連門都進不去,何談展示你的能力?既然選擇付出,就努力考吧。

網友“驤哥”:在網上經常看到“研究生就業率不如本專科生”的報道,記得我去年找工作時,不少企業都標明要“本科學歷”,把“以上”二字取消了。研究生反而沒本科生搶手。

@大公貓相撲:等研究生畢業就會發現就業壓力比本科還大。企業喜歡招研究生,前提是招有能力的研究生,跟招有能力的本科生是一樣的。船大難掉頭,本科結束還能轉行,研究生畢業想轉行,自己捨得嗎?

網友“水中石頭”:贊成就業,人生還有多少個三年來奮鬥呀?充分利用大學所學知識,在社會上積累經驗,在社會這所大學,要學的還有太多,這知識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

@安睡的貓:有很多人就是為了逃避就業、害怕就業,説什麼就業壓力大……不積累經驗,會發現研究生畢業後,工作依然不好找!沒有工作能力,不能吃苦耐勞,皇帝的女兒也愁嫁。

網友“情癲笑痴”:一個單位,同種崗位,研究生與本科生的確存在一定差異,本科生要做到任勞任怨,不管任何時候,提高自身技能才是王道。

@柳州東尹:考研考上了就業壓力一樣大,經驗是在實踐中積累的,理論也需要在實踐中驗證。回過頭來看,有具體實踐操作經驗的中專生就業就沒那麼大壓力。

12月26日,記者採訪了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遊管理系副教授宋軍令博士,他認為,隨着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擴招也是時代所需、大勢所趨。為了躲避就業壓力,一些本科生走上了考研之路。而研究生的擴招又製造了新的就業壓力。宋軍令説,學歷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反映了一個人的文化層次和綜合素質。然而,學歷並不代表能力。企業在招聘時,也更加務實,已經改變了主要看學歷、名牌高校的傳統評價方式,具有實際工作能力和一定工作經驗的畢業生越來越受到青睞。不少人驚呼之前“學歷越高越好”、“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宋軍令認為,科學的職業規劃對求職者來説很重要,是繼續深造,還是本科畢業就參加工作,全在自己的規劃中。要知道自己為何讀研,讀的專業是否有利於就業,是否與自身愛好相結合。“是金子總會發光”,但若是粒“沙子”,自然會被淘汰,也就不能獲得金子般的待遇。無論是本科畢業步入社會工作,還是繼續考研,都要結合自身實際和社會需求制定合理規劃。“如果僅僅是為了躲避本科畢業時就業壓力而考研,報考者須慎重,目前很多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就業不如本科生,行業發展的潛力隨着自身年齡的增長也在同本科生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即使考上研究生後,仍然要刻苦學習和加強自律,否則就會白白浪費幾年時間,畢業後一樣會遭遇就業難。”宋軍令説,本科生畢業後參加工作,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同樣能贏得老闆的讚許,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河南大學一名旅遊管理專業的本科生,20xx年6月畢業,通過自己的努力,20xx年初即成長為國內五星級酒店中年輕的總經理之一。

第3篇

如今報刊雜誌走向市場。一份報紙、雜誌發行量大小,往往取決於“可讀性”;電視頻道越來越多,收視率有高有低,決定的因素則是電視節目的“可視性”;即使圍坐就餐,也有此類説法:這桌菜價值不菲,但“可吃性”不高。據説美國如今出現一種新概念,叫做“可就業性”,其中含義不難明白。

“可就業性”也就是可被僱傭性,反映找工作的人在勞動市場上受歡迎、受重視的程度和可選擇的可能性。美國始終保持一定失業率,意味着只有大部分人擁有就業機會。一個人勞動力的素質好,被僱傭的機會和可能性就多,故提高“可就業性”成為一種觀念、一種目標、一種“情結”、一種時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我國,全民無就業之憂的計劃經濟時代一去不返,市場經濟的特點之一是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通過市場進行配置。配置則意味着選擇,有選擇就難免有不被選中的。所以失業與就業將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個長久話題。尤其目前處在結構調整時期,下崗、再就業成為突出的矛盾,故提高國人的“可就業性”意識,比美國人更迫切。

一個人要想提高“可就業性”,增長知識、發展專業技能、提高綜合素質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認為,首要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一個思路問題。在企業的發展中,有“思路就是出路”一説;一個人的就業是面對市場而言,找工作的過程也是“經營”自己的過程,故“思路就是出路”對個人的就業同樣適用。從一般意義上説,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繫個人行為,政府固然有義務逐步提高對公民的失業保障,但找工作則純粹是個人的事。

假如建立了“就業純粹是個人的事”這種思路,人們就能根據自己的就業目標、個人發展方向,有計劃地補充“能量”、提高個人素質並學會有效“整合”自己的優勢,從而提高對就業市場的適應性,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創造被用人單位青睞的“資本”和條件,個人的“可就業性”就能大大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