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職業規劃為就業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3W
大學新生職業規劃為就業

  職業選擇經歷是從模糊的空想走向現實。職業在個人生活中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發展過程。——金斯伯格

  四年前精心選擇了就業前景好的專業,四年後的就業情況如何?而對於即將走進大學校園的學生,四年後他們又將面臨怎樣的明天?專業與就業之間有怎樣的關聯?如何打造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專業熱就業難熱
  
  前不久,麥可思發佈的《2007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報告》顯示,報考最熱門的幾個本科專業均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
  
  調查表明,畢業半年後,本科專業的平均就業率是91.2%,但是很多熱門專業的就業率並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本科最熱門10個專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半年後的失業人數達到6.67萬人,佔本科畢業生總失業人數的32.9%。在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中,熱門專業佔了9個。在573個高職/專科專業中,10個熱門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半年後的總失業人數高達11.6萬,佔了高職/專科半年後失業人羣的28.6%。失業人數最多10個高職/專科專業中,就有8個是熱門專業。
  
  應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依次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漢語言文學、工商管理、電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會計學、數學與應用數學。
  
  為飯碗,為興趣:近半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
  
  調查顯示,高達52%的被調查者表示“如果上天再給個機會,我選擇另外一個專業”。根據推出的《華南區域網絡
求職大學生初次就業與職業發展調研報告》,在畢業生中,40.3%的學生從事的行業沒有做到專業對口,有59.7%的學生做到了專業對口。
  
  在人力資源專家吳凡看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據瞭解,當初真正按自己興趣報考專業的學生不足半數。調查顯示,受訪者中報考專業時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的只有42%;有26%是聽從父母決定的;服從調劑分配的24%;根據學校老師意見報的有8%。
  
  除興趣外,嚴峻的就業壓力也是造成專業不對口的重要原因。畢業生面對難得的就業機會,對於專業是否對口沒有太大的選擇餘地。比如目前許多大學生就業都選擇了銷售這一職位,不是他們都學銷售或主動選擇銷售這一職業,而僅僅因為銷售類職位的需求量相對較大。
  
  理性規劃複合型人才打造獨特競爭優勢與其迫於工作壓力,找一份與自己專業不對口的工作,不如未雨綢繆,早做
職業規劃,結合自己的專業選擇“第二方向”的發展,成為複合型人才,打造別人難以超越的競爭優勢。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王宇在大學聯考報考時選擇了財會專業,但從個人興趣來説,王宇對計算機編程也有着濃厚的興趣。在學校學習之外,他參加了北大青鳥IT培訓機構組織的軟件工程師培訓。經過培訓,財會專業背景加上IT技能,王宇就業時的選擇範圍遠比一般同學寬了許多。畢業後,王宇被一家專門經營財務類軟件的IT公司錄取,成了一名高級IT工程師。

  經過培訓而走上IT工作崗位的30餘萬學生中,有30%是計算機相關專業,70%是非計算機相關專業。對此,北大青鳥IT教育有關負責人表示,用人單位重視學習成績以外的其他能力,而相應的職業技能以及培訓經歷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能夠結合本科時的專業背景,有的放矢地選擇職業培訓項目,將有助於打造自己的獨特競爭力,複合型人才在就業中更有優勢。
  
  隨着職業教育的不斷髮展成熟,能夠證明專業技能、工作能力的職業技能證書已經成為了職場重要敲門磚。日前,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發佈上海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報告。該報告主編黃洪基指出,不少用人單位表示,他們偏愛有同行業實習經歷的人才,這樣能“拿來就用”。在他們眼中,能證明專業能力的職業技能證書比一般獲獎證書重要。
  
  對此,專家表示,從就業情況來看,“冷”與“熱”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經濟的發展,人才需求狀況每年都在發生變化,再好的專業也有可能出現人才飽和的現象。熱門專業不一定是就業熱門,冷門專業在就業時也可能比較炙手。單純以押寶的心態決定自己的就業出路是遠遠不夠的,積極行動,培養、提高職業競爭力才是關鍵。理性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選修與自己專業、興趣相關的其他專業,都有助於拓寬自己的求職道路,在人才“買方”市場打造自己的獨特優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