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閲讀作業如何佈置範文例子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9W

國小語文閲讀作業如何佈置範文例子

國小語文閲讀作業如何佈置範文例子

給國小生布置閲讀作業,要能檢驗學生的閲讀水平。但是,閲讀作業的佈置是有一定藝術的,老師要注意作業的形式,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作業具有趣味性和實踐性,在閲讀作業中發展學生的個性,那麼國小語文閲讀作業如何佈置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篇一:

一、傳統作業不能丟

傳統的作業形式雖然具有機械性,但是,這種作業方式卻能極好的加強知識的鞏固,主要內容有誦讀、背誦、抄讀等。表面上看有些枯燥,但是好處多多,不但不能摒棄,反而要抓住它的優勢,與其他作業形式結合起來,達到更理想的效果。背誦不可少,但是用精,可以用於文言文、詩詞、好文章的精彩片段或全文,背誦不是機械的背誦,而是在要理解的基礎上“背讀”。抄讀比起背誦更為枯燥,但是要講究方法,抄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而應用型作業就是把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只有把知識多運用,才能做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應用型作來的可以是小範圍的運用,也可以大範圍的運用,要考慮這種作業的大小要結合,也要設計好運用的時間間隔。

二、創新模仿型作業很營養

學習的目的在於創新,學習一項知識後,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創造出新的知識,如能寫出新的文字作品、解決新的問題,這樣的知識才真正發揮了其作用。國小語文教材的內容非常豐富,都是學生很好的作文範例,我們不能放過這些內容的功能,我們在作業設計時讓學生寫一些課外小練筆,根據課文寫一寫相似的文章,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體驗課文中藴涵的豐富內容,學生的語言能力,這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之一。

1.仿編。仿是指模仿,是接受學習的一種,國小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強,所以,模仿寫作是寫作的一個重要方法,閲讀是寫作的基礎,所以,寫作要從學和閲讀開始,讓學生積累一定的經驗,藉助範文給學生的寫作有一定的指導,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培養學的模仿能力,要經常經給學生提供一些好的片段。其實,課文就是一種好的範文,讓學生在閲讀的同時,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與課文的內容相比較,得出自己的想法,再把自己的想法寫成作文,這樣的作文是有血有肉的,是真實的,學生也有話可寫。

2.續編。很多課文是一個故事,發展的趨勢我們可以想象,但是課文沒有寫下去,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種課文的留白,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能力續寫下增。比如,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子》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如果小孩子給爺爺的信收到了,她會過上幸福的生活,能依靠在爺爺的懷裏幸福的生活嗎?這種形式能發展學生的想像能力,把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議方向引導。

3.改編。改編與續編不同的是,續編接着寫,而改編把是原來的內容進行改動,開始另一個內容的作文。改編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加深自己對閲讀的另一種理解。比如,學完《飲湖上初晴後雨》後,讓學生把此首古詩改編成一篇短文的形式。這種改編不是簡單的翻譯,而是加上自己的和不知經驗,把自己的東西加進去,寫出屬於自己的一篇文章。

三、有情感體驗式成為作業的魅力

作業本身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增加了負擔,學生感覺做作業是一種壓力,不是情願的。但是,我們把作業加入情感體驗的因素,讓學生過程也成為學生身心和人格健全發展的過程。比如,在教師節、母親節時,我們可以給學生布置情感方面的作業,引導學生寫製作一個賀卡,上面寫上自己想寫的話,以表達自己對家長、老師的感激之情,或者自己製作加賀卡的過程與想法告訴父母或者老師,學生也可以觀察老師與父母收到賀卡的表情、語言、動作等,再寫成一篇文章。文章寫好之後也要讀給父母、老師聽。這樣的作業,主要是給學生一個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去觀察、想象、寫作,他們的思路才會打開,才能寫出具有豐富情感的文章,作業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四、拓展閲讀作業提高學生的能力

語文課程資源處處都有,特別是新課程標準提倡的大語文觀,國小語文作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也沒有那些死摳書本、煩瑣地抄寫,而是更多的關注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意識,他們開始學會了查找資料,能把找到的資料進行合理的分類與運用,用來理解課文,從而運用自己已有的課內外知識去理解課文。這些是對學生基本素養的培養,讓他們學習運用資源,拓展知識面,使自己的視野更為開闊,以讓學生學會適應當今的信息社會。

比如,我在教《草船借箭》《景陽岡》,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非常感興趣,老師趁熱打鐵,讓學生推薦《三國演義》《水滸》,這樣,學生的視頻就會更為開闊。他們不僅學到了天文、地理,還學到了花草、鳥禽,學到了歷史人物、現代英雄。現在,經過筆者的引導,我的學生都學會了閲讀課外書籍,並形成了良好的習慣,為了更好的讀書,我讓學生把自己讀的書都記錄下來,建立自己的成長,當學一看到自己的長長的記錄時,也有一種成就感,從而激勵他們再接再厲。

除了以上閲讀方法外,還要教給學生其他的方法,或者讓學生養成自己的閲讀方法。讓學生多把好的詞、句、段都摘抄下來,並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當寫作時就會直接用上。讓學生進行思辨,邊閲讀辦點評,形成一種課外補充的良好習慣。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老師還給他們展示閲讀成績機會,讓他們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故事會、讀書演講比賽等,把學生讀的書都展示出來,讓大家欣賞,既達到了展示成果的目的,又讓其他同學相互學習。

篇二:

一、閲讀作業內容應豐富多彩,開闊學生的閲讀視野

新課標提到“閲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只有在鑽研文本的過程中,不斷設置內容豐富的閲讀作業才能使得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本的思想感情。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的《西湖》一文,可以設置這樣的閲讀作業:1.配着音樂邊讀邊想象西湖的美景,再次感受西湖的美。

2.你去過西湖嗎?如果去過,那你去過的西湖和課文中你感受到的西湖有什麼不一樣?3.你對課文中所描述的西湖哪個地方印象最深刻?4.課後找一找有關西湖的視頻或者文章,看過之後可以選用一首歌或者一段文字描述一下你內心的感受。這樣較為豐富的課後作業可以有效地讓學生體會到西湖之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學生如果在與同伴合作或者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任務,會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的《跟蹤颱風的衞星》一文,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編一個課本劇將課文演一演,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本的中心思想,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閲讀真正感興趣,閲讀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二、閲讀作業形式要不拘一格,全面提高學生的閲讀思維

作為中年級語文教師,只有讓閲讀作業形式不拘一格,才能全面提高中年級學生的閲讀思維。一線名師劉春生老師在《作業革命》中這樣寫道:“我鼓勵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可以用圖畫、照片、剪報、互聯網資料來表達,甚至可以用手工製作,植物葉片,用創作的樂曲,用攝錄的活動錄像,用排練的短劇或小品來表現等等,鼓勵學生以看、聽、觸、聞、嘗、摸和想象等多種手段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作業。”

因此,筆者認為,在字音字形作業階段,教師可以在班級內組織字謎遊戲,詞語接龍,詞語妙記大贏家等活動,讓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記住字音字形;在走近文本體驗情感階段,教師不妨給學生一點自由空間,讓學生畫一畫(給課文畫一幅插圖)、唱一唱(唱首歌表達作者的感情)、演一演(扮演自己最嚮往的那個角色);早讀課上,教師可以抽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3分鐘時政演講,或進行好書推薦活動,讓閲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拓展學生的閲讀思維。

三、閲讀作業評價方式力求多元化,切實提高學生的閲讀積極性

課標指出“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教師在評價學生閲讀作業的過程中,要摒棄一貫統一的“優、良、中、差”等第,可以代之以一幅小貼畫,貼牆展覽等評價手段評價學生的閲讀作業,對於閲讀作業質量稍微落後的學生給予鼓勵的同時,恰當指出其閲讀中存在的問題,並幫助其進行改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進行總結和反思,“總結反思階段是學生進一步系統化、概括化知識,進一步規律化,綜合化技能,進一步全面、深刻、牢固掌握知識的重要環節”。此外,中年級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互評閲讀作業,讓學生也成為評價主體,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閲讀自主性,還能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和閲讀積極性。如在《蒲公英》一課的閲讀作業設計中,可以設計如下一項作業:

作業:如果你是其中的一顆蒲公英小種子,想像你在旅途中遇到沙漠、湖泊和泥土分別是怎麼想的,最後你又是怎麼做的?

教師提示:可以寫成一段話,也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同學或爸爸媽媽聽,讓同學或爸爸媽媽給你評價。

這種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能更一步激發學生的閲讀積極性。新課標也提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此外,此項閲讀作業還可以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指導正確的閲讀作業方法,提高學生的閲讀質量

學生的閲讀作業方法不當,是影響學生閲讀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這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新課標對中年級學生在閲讀方面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在平時的閲讀作業中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不斷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色彩。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掌聲》一課,有關最後一個小節的學習,教師可以佈置這樣一道閲讀作業:“經久不息”在文中是什麼意思?從“深深地鞠了一躬”中你體會到小英怎樣的情感?這項作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不斷從朗讀中體會“經久不息”的意思。此外,在字詞抄寫方面,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抄寫字時要看清字形,在抄寫詞語時要默讀完整個詞再寫下這個詞而非看一字寫一字,並告訴學生採取這種方法的原因,只有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科學的方法和原理以後,才能改變原有的作業習慣,從心底接受這種更為科學的作業方法。

篇三:

一、閲讀作業現存問題要點分析

1、教材作業系統應用效率低

高中生羣體在高中語文學習時需要進行基礎鞏固,其中會接觸到較多閲讀文本,此類閲讀文本內容大多源自教材,初始階段所積累的知識內容和培養技能也是來自教材。高中語文教材課後閲讀作業系統現已成型,語文教材內部作業系統一定程度上對檢測學習效果和最終學習目標實現有着積極推動效用。高中語文教材內部作業結構系統是高中生進行自學檢驗的核心渠道。學生從高一到高二語文必修課學習中,語文教材作業設計中主要涵蓋了文本練習內容和積累應用內容等,但教師沒有對此類模塊加以利用,學生也不會認真完成課本作業,長此以往,學生羣體對語文教材上的作業系統並未形成深刻印象,也很少使用。

2、閲讀作業佈置內容單一化現象嚴重

需要注意的是,高中語文閲讀作業形式以書面作業為主,通常情況下主要是指對基礎知識的有效積累和對所學語文知識的不斷訓練。閲讀作業設計一般情況下均由教師或者專職教學備課組完成,但是學生基礎性參與程度相對較低,閲讀作業形式都由教師從其他常見題型中照搬照抄過來,而在完成作業環節也由學生獨立操作,缺少合作要素,無法形成正規的合作學習意識,而語文素質培養以及學習興趣激發也就無從談起。高中語文閲讀作業量並沒有一定合理依據,以至教師無法掌握作業安排程度,假設閲讀作業設計頻率增加,學生在進行作業完成階段就會滋生緊張心理,難以綜合保證學習效果;但若作業設計次數減少,那麼最終所含知識內容就會遞減,學生完成作業的預期目標便難以達成。

二、閲讀作業設計策略要點分析

1、以生為本進行閲讀作業設計

新課改中提及了閲讀實際上是一種教學途徑,可在進行具體信息整理過程中獲取一定量的知識,並改變師生對傳統閲讀內容的認知觀念,之後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思維不斷髮展,以至有效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選擇能力以及實際應用能力等。努力探索與發現語文閲讀作業內容新領域,深度完善高中語文閲讀作業安排模式,彰顯作業實踐性特點和創造性特點等,使得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從而更好更優的進行閲讀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

要將學生視為課堂教學主體,摒棄單一式語文閲讀作業安排模式,激發學生潛在學習興趣,不能限制學生思維能力拓展和創新能力發揮。較為正確的做法是,作為語文教師,在閲讀作業設計階段應賦予其靈活性和多變性,逐漸克服閲讀作業佈置中的重重困難,針對單調乏味的閲讀作業佈置現狀,找尋合理處理辦法加以解決,有效促進語文閲讀作業佈置效果提高。通過自主學習模式和探究學習模式以及合作學習模式等進行閲讀作業佈置,達成真正意義上的生生交流。

2、閲讀作業創新性佈置

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人文關懷,給予學生優良發展空間,使得學生在進行作業創編過程中能夠產生學習興趣,並且感受語文知識真諦,通過個性閲讀作業創編來樹立對語文閲讀作業高度負責意識,不是隻依賴教師和閲讀答案來進行學習。

語文閲讀作業設計環節,教師應該進行梯度設置和層次設計,旨在為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之上的學生提供其所需閲讀題目,維護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習積極性激發。所以語文教師需將語文閲讀作業設計加以分層,最為常見的就是1、2、3類層次劃分:1類作業設計重點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此類作業難度較高,可引領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去學習和探索,不僅如此,也可鍛鍊學生本體發散性思維。

2類作業普遍適合多數高中生,此類學生所學語文知識掌握程度不深且理解速度慢,基礎性知識遷移能力顯著不足,會表現出學習鬆懈態勢,教師應給予督促、引導,閲讀作業設計應注意梯度層次,要求學生進行知識鞏固練習,還應適當融入高難度語文閲讀體型;3類閲讀作業設計時應注重知識鞏固與知識積累上,通過反覆練習來加強理解程度。運用上述分層閲讀作業設計模式可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使得學生能夠從中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篇四:

一、讀寫結合,誘發學生創造智能。

語文教材的內容豐富,在閲讀教學的基礎上,筆者利用課文材料,設計一些課外練筆,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想象訓練,這種憑藉課文內容進行小練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理解文章藴含的豐富內容,還有助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誘發學生潛在的創造智能。

仿寫兒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寫是國小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是從閲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橋樑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藉助範文指導學生進行仿寫,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發展創造思維能力。在仿寫時,要精心選擇具有明顯特徵且具有價值的精彩片斷。如《瑞雪》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寫了雪後的美麗景色。這一段在構段方式上是從整體到部分,在寫法上運用了靜態描寫和運態描寫。學文後,我要求學生按這種構段方式運用這兩種描寫方法來寫一處景物。

續寫此舉要求學生根據原文的敍述,合理推敲故事的發展趨向,這樣形式的練筆,能夠培養學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學生的想象引向縱深。如《濫竽充數》結尾寫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逃走,像這種濫竽充數的人逃跑後又會怎樣呢?這就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對此,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續寫。如《南郭先生後傳》使得概括的敍述具體化,沒有明示的結尾多樣化。

二、超越文本,拓寬學生知識面

人類積累的文化財富浩如煙海,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不過是滄海一粟。遠遠不能滿足兒童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注重課內和課外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立足課內,注目課外,拓展性佈置課外閲讀作業,開闊學生視野,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預習性的課外閲讀。這種閲讀通常在課前進行,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探究性的閲讀。這樣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識,又在閲讀、加工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參與了閲讀實踐。

課後結合課文內容的課外閲讀。這種閲讀是在學生學完課文後,延伸性地閲讀有關資料,參與語言實踐。比如學習了《憶鐵人》後,學生被鐵人的那種處處關心鑽工生活和嚴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深深感動着。教師抓住時機佈置學生閲讀語文選學讀本中的《鐵人王進喜》。讀完故事,鐵人的英雄氣概、英勇事蹟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從而使學生更全面更進一步的瞭解了鐵人。

三、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運用能力。

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課。例如:在學習了古詩《山行》、《江雪》後,在班上開展“古詩朗誦會”:第一,讓學生對學過的古詩進行整理,按詩歌所學內容分類,可按季節分,也可按詩人分,還可按年代分,看誰讀的古詩多。第二,向大家推薦一首你最喜歡的詩,介紹詩歌的作者,説説你最喜歡的是哪句,喜歡的原因。第三,選你最喜歡的方式展示古詩。如書法、做書籤、畫畫等。這些實踐活動,既達到運用知識去認識同類事物,擴大知識範圍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繫,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語文實踐活動,把書本知識轉化為活動技能,彌補了單純的課堂教學的不足。

大膽創新,開展輕鬆愉快的實踐活動。國小生活潑好動,愛唱愛跳,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實踐活動不能成為學生運用語文的一種負擔。因此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愛做的實踐活動。如:猜謎語、做遊戲、改編課本劇、成語接龍、校園模仿秀、創編故事、設計廣告等等。如:學習了寓言《南轅北轍》後,讓學生自己根據課文改編課本劇進行表演,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自編、自導、自演,最後評一評誰演得好。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活動起來,在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

此外,我在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習小組成員每月合作完成一期手抄報或剪報、牆報,其中每期手抄報要有一篇自己寫的文章。學生在辦報的過程中,首先要廣泛閲讀書刊、雜誌,收集有關資料,深入實際生活中去調查採訪。辦報時,學生要綜合運用閲讀、作文、美術、書法等各種知識與技能,將刊頭設計、材料取捨、排版、插圖等集於一身。最後,每月開展一次評報活動。通過評報,又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的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