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讀書心得體會6篇 "探索知識的路程:學生閲讀心得與感悟"

來源:巧巧簡歷站 7.94K

學生讀書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是一種心境的提升。在讀書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後的情感、思想和意藴。通過反思與體悟,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生的價值。本文將帶領讀者一起分享學生們的讀書心得體會。

學生讀書心得體會6篇

第1篇

梭羅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生活還能以一種更為淳樸簡單的方式進行,而不僅僅是在狹窄的空間裏,像螞蟻一樣不停地忙碌。梭羅是具有法國血統的美國人,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短小的詩篇,只活了45歲,但夠華美,又何必在乎長短。他喜歡自然,崇尚的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但他的一生都沒有離開過他的家鄉,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在他的心裏,他的家鄉就包含了整個世界,他把家鄉放在心裏,就好像把世界也裝在了心中。別人選擇各種交通工具到達目的地,而他則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別人花大量的時間在路上,然後追逐短暫的風景,而他的風景就在路上,他可以不緊不慢地往前趕,沒有任何的牽絆束縛,這樣,靈魂才能跟上腳步。

一般而言,人們不習慣在一個地方作太久的停留,人們普遍相信的真理是:風景在別處。而當我們在外面漂泊久了的時候,便開始懷念那個曾是我們想拼命逃離的地方。我們開始懷念那裏的一切,炊煙,犬吠,鄉音,童謠。而梭羅愛他出生的這片土地,這裏的山,這裏的水,在他的眼中都是那樣的可愛,他相信這裏就是他身體的`棲息之所,也是靈魂安居的天堂。

有些書適合無聊的時候讀,有些書適合睡覺前讀,有些書適合每個感興趣的人讀,但《瓦爾登湖》卻並非如此,壞的書各有各的不好,而好書卻大致相同。當你懷着功利的目的想從書中找對你有幫助的東西,當你只是為打發無聊時光而漫不經心的翻閲,當你把它們當作難題一樣刻苦鑽研,你既得不到樂趣,也無法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

每一本好書都是聖經,值得我們以最虔誠的姿態去閲讀。

學生讀書心得體會6篇

第2篇

可能是在家庭的環境的薰陶之下,我從小就能閲讀到何種書籍,因為爸爸媽媽皆是老師,所以家裏的學習氛圍一直都很好,家裏也有着一個書房,裏面堆放着各種名著,我閒來沒事也是閲讀了不少,慢慢的我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現在我到了大學依舊是如此,就算我有再繁忙的學業,我也不會丟棄自己的這個習慣,每週絕對會去學校圖書館借一本書看,這早已成了稀鬆平常的事情了。

讀書真的可以讓一個人安靜下來,不去想任何東西,當我心情煩躁的時候,讀書能讓我的心境平和下來,當我迷茫無助的時候,書中的知識也會給我指點方向,當我孤獨無助的時候,書籍就是我最好的夥伴……一個飽覽羣書的人才可以真正的理解什麼叫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東西是你話再多錢都買不到的,唯有自己去閲讀去領會,十多年的讀書生涯,讓我這個人都變的不一樣起來,有同學説我這人為人敞亮,一眼都能看的透徹,讓他不由自主的想和我結識。也有同學説,我對於很多事情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思想,覺得我這個人很有趣,甚至我的'老師也覺得我與眾不同,不説髒話,為人謙卑,給他一種高尚的感覺。這都是讀書影響我的東西,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跟在很多高尚的人在聊天,那我怎麼可能不受其影響。對於讀書我也是有着自己的一些心得。

不讀無益之書,現在隨着時代的發展,很多盜版書就出來了,思想不正,三觀不正,胡言亂語的書籍多的是,我從來都不會去讀這類的書籍,因為我知道那無遺就是藉着讀書的名義墮落自己,讀書這麼多年,我見過很多同學被小説被迷了眼的,上課在看,下課在看,回到寢室的時候還在看,整個人完全的沉浸在別人的世界裏面,無法自拔,最終荒廢學業。

讀書可以讓人領略到很多的東西,就拿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來説,你能看到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深、你能看到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的英雄氣概,你能看到神魔鬼怪世界的曲折離奇,你還能看到封建社會是一個大家庭的興衰消亡……書一本你要能用心去讀,這樣才能嘗試着去跟作者交談,體會到作者寫這本書的用意,這樣你才能從中受益。

在安靜的環境下讀書是最好的,讀書是可以讓你忽略耳邊的嘈雜,但是寧靜而致遠,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下,你才能讀懂書中更多的東西,那樣你看一本書的效率也是最高的,並不是説你看完一本書知道了裏面的情節、內容、人物你就算是讀書了,你沒有弄清楚這本書所要傳遞的思想,那麼就仍需再次細細的閲讀體會。

第3篇

一羣金色的草房子,一座堅固的石橋,一片生機勃勃的土地,這就是作家曹文軒所著《草房子》中描繪的鄉村景象。

在這個美麗鄉村裏,一個純真淘氣的小男孩桑桑度過了終身難忘的六年國小生活。這六年裏,他認識了許多夥伴:禿鶴、紙月、細馬……;這六年裏,他經歷、目睹、見證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可愛男孩對尊嚴和信心的執着守護、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間純潔的友誼、大人們之間充滿詩情畫意又令人不解的感情糾紛、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村老奶奶面對生活磨難而堅韌不屈的品格、不幸少年面對困苦時拼搏的勇氣……這一切令桑桑逐漸成長起來,也令閲讀這本書的我感悟到許多關於人生的道理。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杜小康所經歷的故事。杜小康原本家境富裕,他經常為學校、班級做好事,是一個大家公認的好學生。他父親意氣風發,想要賺大錢,卻因為一時大意,將本錢賠了進去。杜小康家頓時一貧如洗,他父親只好帶他去遠方放鴨。只有十多歲的杜小康在養鴨那段時間裏,經歷了充滿着孤獨、憂傷、寒冷、飢餓感的許多折磨般的考驗。最可悲的是,就在鴨子終於開始生蛋時,它們卻吃了別人家放養的幾萬尾魚。杜小康家只能拿鴨子和船作為賠償,一段時間的辛苦全都白費了。可是,經歷了這麼久的磨難後,杜小康學會了拼搏,他比以前更加堅強、更加勇敢,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了。

讀完杜小康的故事,我想到了我和一些夥伴們身上發生的.事情。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很好,衣食無憂,似乎也不會出現杜小康家庭這樣的生活困境。但是,生活和學習中難題和困惑也是處處存在。現在遇到困難時,我們不是直接置之不理,就是稍微思考一下就馬上去尋求家長或老師的答疑解惑和幫助,很少拿出勇氣,迎難而上去接受挑戰。對比杜小康,我覺得自己真是太嬌氣,不夠堅強!

暑假裏,我去湖北神農架遊玩的一個見聞,讓我對杜小康的精神有了更深的領悟。神農架地區經濟比較落後,在景區周邊有一些小商攤,我看到了不少與我年齡相仿的小孩在獨立照顧生意,他們有的烤玉米,有的不停吆喝。面對同齡的我們,他們也絲毫不羞澀、不躲避 。媽媽説他們都是利用週末不上學的時間來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都是些孝順懂事的好孩子。我覺得他們就是我們生活裏的“杜小康”。他們也還是個孩子,休息日卻不玩耍,倒像個大人似的,和父母一起為家裏生計努力,發揮自己的所能與困苦的生活作拼搏。親眼看到這些面對辛勞生活而勇敢、努力拼搏,像大人一般能幹的“杜小康”,令我非常感動和慚愧。我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改掉嬌氣、軟弱、不堅強的毛病,自己的事情一定要獨立擔當起來,還要力所能及的幫助父母,而不是把所有問題都推給父母。

我十分希望大家都能讀一讀《草房子》這本書,大家一定都能像我一樣,從每個人物身上領悟到許多道理,幫助我們漸漸懂事、成長起來。

第4篇

我讀了《夸父追日》的故事,我覺得夸父有偉大的夢想、敢於實踐,還有偉大的奉獻,這三個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故事的大概是這樣的:夸父他不喜歡黑暗,而喜歡光明,所以,他就去尋找光明,他要把太陽永遠固定在天上。在一天夜裏,夸父他拿起手仗,抬腿一跑,就跑了兩千裏,跑到了虞淵,也就是太陽落下去的地方。陽光照在他身上,陽光在他身上的時候,喉嚨直冒煙,彎下腰去和黃河和渭河裏的水,可是兩條和裏的水都和光了以後,還是沒有止住渴。夸父又向北面的大湖奔去,可是,還沒有到,就倒下了。就在他倒下的時候,最終一縷光明照在了他臉上,他遺憾的看着太陽,倒下了。夸父倒下以後,他的.手仗變成了桃林,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座大山。那鮮美的桃子帶給之後尋找光明的人解渴。

我覺得,我們要像夸父一樣奮勇向前,有偉大的夢想,敢於實現夢想。

第5篇

讀了《學生第一》這本書,我被一個個故事所吸引,書中介紹了一個個讓學生展示和錘鍊的舞台。是同學們真正的成為了學校的主人,在學校這個大舞台中,同學們盡情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中去,即增長了見識,又培養了能力。讓同學們在快樂中成長,在實踐中提高。

讀了《學生第一》這本書,看到這麼多的圖片,我發現對李校長的印象既模糊又清晰。模糊的是這麼多圖片我竟然記不清李校長的樣子,因為只有幾張合影中有他,況且位置還在旁邊;清晰的是李校長是一位從普通教師成長起來的集教育專家和教育官員為一體的當代教育的風雲人物。做普通教師,他在班內搞教育改革和實驗;做校長,他在全校推行教育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做高密市教委主任,提出“讓高密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推進大範圍的教育改革;做濰坊市教委主任,把濰坊教育改革弄得轟轟烈烈,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在十一,他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所以當合影時,他在後排、在邊角,因為他的心裏裝着老師、裝着學生;當看到他和學生共進“校長午餐”時,彼此親密無間的談話與交流真正體現了學生第一,而這恰恰是另外一種“校長第一”,是付出與責任的第一,是管理智慧的第一。我被書中李校長的努力深深打動着,他的行為給我們樹立了為師的標杆:一位優秀的校長,一位優秀的教師,需要俯下身子,蹲下步子,以平視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平等的姿態教育孩子,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心裏想法。

“學生為本”就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學生雖未成年,但同樣擁有尊嚴和自己的想法,這需要我們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瞭解學生的真實狀態與需求,這時溝通的渠道便非常的重要。李校長很巧妙的尋找到了這樣幾條溝通渠道——師生共編教材、與學生共進午餐、讓學生參與校務會等。多麼直接有效的方法!尊重學生的理念就在這幾條溝通的渠道中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再者李校長對學生的信任程度讓我非常的吃驚,他居然讓學生在校園裏辦出版社、開公司,甚至接待世界各地的來賓,證明了孩子們自負盈虧的小商店可以辦的紅紅火火,學生大使成了校園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説明學生身上的潛能遠超於我們所能想到的水平,我們需要及時大膽的'提供一個寬鬆自由的舞台,尊重他們主人的角色,用充分的信任來激發這些驚人的潛能。

讀這本書我記住了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能夠給孩子生命中本來沒有的東西。我們只能夠小心呵護孩子生命中本來就有的東西。所謂好的教育,不是我們提供了多少好的東西給孩子,而是我們減少了多少損害,提供了多少保護。好的教育是在保護而不是在給予的層面存在着。在學校我們需要的只是創設條件,提供自由的空間與時間,給孩子驚異感與好奇心以進一步探索的慾望。我們更多的時候要想到的是,我們的教育行為,是在損害兒童的天性,還是在幫助他們成長。永遠學生第一。

第6篇

每個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誨。當我讀着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老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是不同於我的父母的關愛,卻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愛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着,聆聽着,用心銘記着。

父親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年輕時甚至有些暴燥,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温厚善良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説: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而所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體而微的,這不只是一個願望,一個口號。它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甚至具體到了一個樂段的處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於兒子的言談舉止也都一一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讀者印象深刻,頗有感言。

母親在那個險惡的年代,在個人安危毫無保障的日子裏,她心繫遠方的兒子和孫子,她剋制着內心的恐懼和痛苦,把堅強、安詳、無微不至的關懷傳送給漂泊異國他鄉的親人。一件為孫兒一針又一針織出來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卻為禮薄而不安,為了讓兒子在異國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絲不苟地寫下菜餚的製作程序,惟恐疏漏一個細節。她愛夫愛子,一生為這個家奉獻,然而,她同樣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嚴的踐踏和侮辱,*二人一同將生命融合,邁向永恆,或許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個結束。然而這個結束卻從沒讓人把他們夫婦倆分開過。

夫婦二人作為中國人的典範,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兩個兒子成材,大兒子傅聰成為的鋼琴大師,小兒子傅敏成為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教兒子先做人,後成家,在他們的人生的句號中,就用人字結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憶不願讓自己屈辱,不願再讓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們寧肯拋棄自己而獲一個解脱,來完成人的詮釋。

他們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輕時那樣為他們痛楚,只求半個世紀來他們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們嚴格的家教陶冶出一個的藝術大師。正如好友樓適夷面對傅雷對兒子傅聰的家教的過嚴過細卻不以為然。然而就是這樣嚴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並給千千萬萬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寶鏡,照一照我們給了孩子一些什麼吧?為了孩子我們自己怎樣做事做人?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嚴格的戒子而又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的音樂譯著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學生,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儘自己的責任。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養料,但父親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後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説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數萬裏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

這種關愛不是意識一個階段,而是伴父愛而來。這位嚴肅的父親,從來就沒有推卸自己的責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圍成孤島時,他就把孩子關在家中,而且很早發現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養成為音樂工作者的素質,正如他對自己對人對工作對生活各方面都要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一樣,對待幼小的孩子一樣,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日課,一一以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他規定孩子怎樣説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兒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為人間的這一遭父子情驚歎,對,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創作上甚豐的翻譯作品,驕人的成績,還為他是這樣一個集藝術與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規律,人生就是優美的弧線,那留給我們的點點滴滴那樣温暖每個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對待兒子,他説: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而且,他謙虛誠懇地説:我與兒子的相處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説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以怎樣的一種姿態交往。孩子經受痛苦時,他説: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鋭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為孩子包辦,而為孩子這種蜕變的過程而高興,並且鼓勵他藝術要有更誠摯的心,得失成敗盡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

為了指導兒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習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他説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隻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

面對現在大學生郵給父母的待寄匯款單,沒有其餘的問候,而這位父親告誡兒子寫信就是*你整理思想,也是極好的訓練。在如今是多麼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誡兒子人總得常常*自己,不*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做事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為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我覺的就是我們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而這樣嚴於律己教子的人,他卻説:身外之名,只是為社會上一般人所追求,驚歎;對個人本身的渺小與偉大卻沒有相干。孔子説的富貴於我如浮雲,現代的名也屬於精神上富貴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們不因該受羈於貪念和*。對成名成家的兒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當成年後,兒子面對感情的選擇,他竟也不失時機的幫助:要找一個雙方缺點各自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願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容忍的伴侶(這一點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矇蔽,服人的眼光---結婚就會變,變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這一着,必遭後來的無窮痛苦。而當他們成家後,他有叮囑切勿錢在手頭,撒漫使花,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

隨處讀來,有反覆叮嚀,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連點重重的着重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如細流般温潤人心的句句話語,難道只是一般父母意義上的嘮叨,這是千年修來的服氣。翻動着每一頁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總能被染的金燦燦的。

隨書還附錄了兒子傅聰,傅敏給父親的信,看來這些信並非一去不復返,並有幸被我們讀者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比起其餘誡子書更增添幾分*平等。不幸的是這樣幸福一家被時代過早的拆散,作為一名教育者,一位家長,我力推這本書,或許你從中可以領略的更多,不妨親自拜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