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學生端午節滿分作文7篇 端午節作文:學生創意滿分!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4W

學生端午節作文是每年端午節期間的熱門話題,寓意深遠,文筆優美,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文化內涵。本期年中學生端午節滿分作文,將為讀者展現學生們在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中所寫出的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佳作。

年中學生端午節滿分作文7篇 端午節作文:學生創意滿分!

第1篇

我們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到了。每到端午節人們都會把門上插上艾條,小朋友們的手臂上會紮上五彩絲,脖子上戴上香包來辟邪並帶來一年的好運,最重要的是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紀念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

一大早,媽媽就把我叫醒,為我紮上了漂亮的五彩絲。和爸爸媽媽來到姥姥家一起包粽子。我看到姥姥早已做好了包粽子的準備,盆裏泡着墨綠色的粽葉,一粒粒白白的糯米像喝飽了水的小珍珠,這些都讓我感覺到非常新鮮。只見姥姥搭好幾片粽葉,再放上糯米,折來折去像變魔術一樣一會兒一個粽子便包好了,我拿起來就要放到鍋裏去煮,姥姥笑呵呵的説:“先等一下,它還有一個伴兒呢!”咦,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粽子是一對兒呢,姥姥又包了一個,用草繩把它們綁在一起,一個粽子才算真正包好了。就這樣,我們全家人齊心協力很快就包了一大鍋胖乎乎的粽子。

終於要煮粽子了,姥姥點上旺旺的火,倒上滿滿的水,火在鍋底舞蹈,水在鍋裏歌唱,木柴燒的噼裏啪啦,水被燒的吱吱呀呀,我在一旁焦急的等啊等啊,粽子的香味飄出來了,我貪婪的吸吸鼻子,呀!好香啊!

我們一家人一邊吃着香噴噴的粽子,一邊談論着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來歷和有趣的風俗,這個端午節過的真開心。

年中學生端午節滿分作文7篇 端午節作文:學生創意滿分! 第2張

第2篇

——在復興中學以“熱愛勞動,從我做起”主題的演講稿

“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20__年5月13日晚的央視新聞聯播,引起了全國上下轟動。它強有力地説明了“積貧積弱的中國早已成為過去式,新中國已經走在強國復興的大道上”。

面對強大的祖國,我們確實有理由傲驕。但正如冰心所説:“青年人,只是回顧麼?這世界是不住的前進呵。”在興奮之餘,作為青年一代的我們,更應該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中華復興,理應馳而不息。

縱觀歷史的每一次進步,無不與勞動息息相關。燧人氏鑽木取火,魯班發明鋸子,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蔡倫發明造紙,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是勞動改變了民生,推動了社會進步。

但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不少人卻對我國的未來表示出擔憂。這是杞人憂天嗎?當然不是。讓我們看看眼前的事實吧,城區學生葱和大蒜不分倒也可以理解,因為城市寸土寸金,沒給他們提供親身耕作的土壤。但即便是一些農村地區的學子,他們也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寒門也養“富二代”現象並不少見。

也許部分家長會説:“孩子學習那麼忙,勞動就交給我們吧”;也許不少學子也會説;“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未來由人工智能完成就好”。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清代魏源説過,“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實踐是獲得真知的途徑,沒有勞動與生活的應用,書本知識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同時人工智能只是科技的載體,人是其中的關鍵。可以説,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的發展進步。

因此,在今天的演講活動中,我想向同學們以下倡議:

一是要樹立“我以勞動為美”的觀念。“士農工商”,農工在四種職業中有着自己的重要位置。可是現在不少人卻總認為“農不如工,工不如商”,認為不能為官就要行商,當農民與工人總是不體面的。於是就出現了這麼一種怪現象,一方面大量大學畢業生畢業回家啃老,另一方面大量企業工廠卻鬧起了人才荒。“一屋不少,何以掃天下”,殊不知,古長城、兵馬俑、故宮角樓……無一不是農工的傑作,無一不是工匠精神的體現。

二是要多點研學旅行少點閉門修書。近年來,國家教育部門出台了關於中國小生研學旅行的文件,學校也倡議組織大家參加了一些研學旅行活動。這樣的機關大家一定要珍惜,並讓自己投身其中。“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必須得有詩和遠方。

三是要拒絕“佛系”多點“斜槓”。“佛系”青年不拿不搶不求輸贏,我不贊成;“斜槓”青年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方式,我很推崇。但現在不少青年人喜歡“葛優躺”,勁吹“佛系風”,殊不知“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我們理應讓自己的生活多點體驗多點實踐。技多不壓身,毛澤東不僅是書法家、詩人,還是新中國偉大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不爭寸陰於今日,必留遺憾於明朝。”大國呼喚工匠精神,中華復興理當馳而不息。為着後來的回憶,在座的青年朋友們,讓我們小心着意地描寫現在的圖畫吧。

第3篇

那裏遠處羣山連綿,依偎着大海。貝殼散落在沙灘上,細沙湮沒了我的腳趾。沙的餘熱,透過腳掌熔化了我的心。餘暉落日,在那海天交接的地方,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海邊的那棟木房子就是我的家,煙囱裏冒出裊裊炊煙,一次又一次被那夾雜着鹹味海風吹淡。沙灘上依稀可見弟弟的小腳印。海浪輕輕地拍打着沙灘,大海鷗領着小海鷗在海的上空盤旋,繪出一幅親情的畫卷。

在那片海,沒有愛與不愛,只有相愛。我愛這片海,海也會向我翻滾愛的浪花;我愛那細沙,細沙隨海風輕拂我的臉頰。在這裏,每個人都得到愛的慰藉。生活在愛的天地裏,我在温馨的夜裏安然入眠。

海的胸懷,寬廣無垠。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功名利祿,更沒有令人不開心的人和事。這裏只有美人魚出沒的大海,飛鳥劃過卻不留痕跡的天空,温煦的陽光,柔軟的沙灘,以及我對這片海深沉的愛。

或許是不知夢的緣故,流離之人追逐幻影。夢醒之後,一切又恢復原狀……

怖人的大樓吞噬了父母奔波上班的身影,無盡頭的課外輔導佔領了弟弟的快樂童年。他們為此抱怨過,傷心過,絕望過,卻都一次次屈服了。大人們告訴我,這就是生活,吃人的生活。這裏望不到那片海的痕跡,沒有我心中烏托邦。

家庭裏的歡聲笑語被每個人的牢騷取代,剩下的只有疲憊的心。我不想就此背叛心中的那片海,我要用一生去實現心中美好的願望,即便那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有時,感覺自己真像一隻孤獨的大雁,扇動着疲憊的翅膀,望天也迷茫,望水也迷茫。只是從來不想改變初衷,只是從來不想埋葬嚮往。

不怕,只要有夢在。在人生追夢的路途中,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為了心中無法感知的召喚,走在路上,無法停歇……

第4篇

偏居鄉野,自然無法領略世界的風采,唯有于山頂俯視才能縱覽山河面貌;身處暗室,自然不會得見璀璨的星空,只有於室外仰觀才能欣賞夜空美麗。我們盯着地上的六便士,自然無法看到頭頂的月亮。風物長宜放眼量,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找到隱藏於黑暗中的正確的道路。

二戰時的那位統計專家力排眾議,加固機身中彈少的部位,最終成功提高了安全性能。而其他人僅看到了問題的表象未能徹底地找出問題的關鍵。只有那位專家意識到了“倖存者偏差”,提出了正確的方案。

風物長宜放眼量,目光不限於局部。“_迷,旁觀者清”,_只看到了問題的局部,而旁觀者卻能看到大局。孰迷孰清自不必多説。赤壁之戰中的曹操,用鐵索連環綁住戰船,頗為自得。然而,他只是看到鐵索連環能解決士兵暈船問題,卻沒意識到火攻的後果。最終,烈火趁着東風,燃盡了他一統天下的夢。曹操目光限於局部,思想片面,正是他未能完整地考慮自己的計策,才招致瞭如此大敗。若是他的目光全面,又怎會敗地如此悽慘?

風物長宜放眼量,想法不惑於表象。一切事物只有仔細分析後才能夠看到實質。古之仲永天資卓絕憊懶懈怠終泯然成眾人,今有馬雲求學坎坷不懈奮鬥一躍為游龍。仲永仗着天賦目光短淺不學習,最終只能白白浪費出人的天分。但是馬雲目光長遠積極好學,最終成為中國電商領軍人物。若是目光短淺,被表象迷惑,最終也只會漸漸沉淪,唯有思想不惑於表象,才能真正抓住事物本質。

風物長宜放眼量,思維不隨於大流。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味跟隨大流,人云亦云,難免庸庸碌碌。另闢蹊徑才能走出不一樣的精彩,若是讓潮流衝散了自己的見解,又是何等的損失。汨羅江濤濤江水,澎湃着千年的執着。屈原的美政理念不被眾人贊同,但他卻沒有隨於大流放棄自己的思想。他長歎:“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寧死不折自己的思想。雖説他被江水吞噬,但他也讓江水澎湃千年、滋養千年。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歲月更迭,改變了太多,但不變的卻是我們只有做到“風物長宜放眼量”才能正確地處理這紛雜塵世的每件事。

第5篇

汩落江畔,有一位行吟的詩人,有一位且行且止的哀痛者,有一位面向風雨的歌者。他目光寥遠,心情沉重,告別着這個他無能無力的世界。這便是端午節的主人公--屈原。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吃粽子、鴨蛋來紀念他,喝雄黃酒,賽龍舟,掛艾草來紀念他,使端午節延續至今,成為我國的傳統節日。

原本,我認為端午節是具有悲劇色彩的,因為屈原死了,再怎麼樣,一個忠臣自殺了,當他的政治理想破滅時,當楚懷王背叛了他時,當令尹子蘭與靳尚讒毀他時……他憤怒了,他怒斥他們的不道德,指責他們沒有責任心,揭露他們道德上與智力上的雙重昏庸。這讓我深深為之哀歎。於是端午節在我心中是那麼悲劇性的。當每年的那天來臨時,我的心情異常沉重,手機械地往嘴裏塞着粽子,手機械地剝着鴨蛋,沒有那種吃到久違的食物的歡欣。因為端午節讓我們失去了一位這樣可敬卻又可悲的人。在這樣一個沉重的日子,我們是否真的應該“長歎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們是否真的應該哀歎“曾噓唏餘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我也徘徊不定。

現在,端午節在我心中變成了激越雄壯的讚歌。當屈原面對許許多多的迫害,他沒有低頭,他傲然昂起他那不屈的頭顱。歎道:“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那是孤獨者的內心獨白。但我要説,屈原你錯了,當你奮力一躍,跳進汩落江時,多少百姓為你痛苦,多少人努力想要救你上來,説明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現在又有多少人都自豪地談起那個愛國的屈原。端午節便是最好的證明。你忠君,你愛民,你雖然已去世,但你的精神卻永生永長,切日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庇廕着、滋養着我們的精神家園。

端午節已不再是那個悲劇的跳江紀念,而是人們對屈原愛國精神的肯定,是人們對他獨善其身的理解,是千千萬萬人民對面向風雨的歌者的敬仰。屈原曰:“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端午節便是對愛國精神的無悔追求。

當西方文化大潮向我們湧來,當其他國家自稱端午節是他們國家的節日時,我們難免尷尬,但屈原,這個中國的子民--屈原會見證一切,他會告訴全世界,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透過他,你可以觸摸中華民族的體温,感悟中華民族的大氣,體味中華民族的風範,展現中華兒女最真最切的愛國熱情。

第6篇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原本我是可以過一個安寧的下午,可是一場演出把我的計劃打破了,不過我還是要謝謝這次演出,為什麼?我不好意思説。

這是我們小紅花藝術團成立七週年的彙報演出,一共有20種不同風格的舞蹈,時間整整安排了一個下午,全團幾百名師生,觀者數不清,由於我們的舞蹈在揚州市“瓊花獎”舞蹈比賽中獲得了銅獎,所以被安排在最後一個演出,媽媽説這叫“壓軸戲”。

前面的舞蹈我就不説了,重點來談談我們跳的這支《洗衣舞》吧!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從前,藏族被日本軍團攻擊有了困難,一天,我們的紅軍來到藏族地,幫他們種地、開路、建房屋、還把日本兵趕跑了,藏民們終於過上了好生活,藏民中的一些小女孩為了報答紅軍戰士,自發的組織起天天幫他們洗衣服,這支舞蹈的內容就像動畫片一樣在我腦海裏跳了出來。

在焦急的等待中,終於到最後一個的節目了,我們穿着漂亮的藏族服裝,笑容滿面,自信滿滿的走上了台,我看見坐在台下的媽媽為我豎起了大拇指,拼命的為我鼓掌。我用心做着每一個動作,一邊認真數着節拍,一邊回想老師在排練時對我們講的動作分解,每個動作都做到了位,彷彿自己就是那些藏族小女孩裏的一員,心裏充滿對紅軍叔叔的感激,開心的為他們洗衣服……

時間過得好快,當我們擺好最後一個結束的造型時,音樂停了,當我們用藏族的禮儀向觀眾們謝幕的時候,我看見老師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對我們微微點了點頭,我想這是對我們表演的肯定吧!走下台來,媽媽一把抱起了我,吻了又吻,在我耳邊悄悄説:“今天你跳得真好,真捧!”我的心裏美滋滋的。

第7篇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農曆五月初五,在紅豔豔的石榴花掛滿枝頭的時候,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也如期而至。調皮的風兒從窗户縫裏鑽進來,帶來了若有若無石榴花的香氣,彷彿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在這樣美好的晨光中,媽媽帶着我一起包粽子。

媽媽拿出了早已洗乾淨的粽葉和泡了一夜的糯米,又細又長的粽葉碧綠碧綠的,閃着水潤潤的光澤。媽媽先是取出兩片粽葉平鋪在手心,小心翼翼地捲成圓而尖的漏斗狀;接着用勺子放入一些雪白的糯米,加入一顆紫紅的蜜棗;上面再鋪上一層糯米,抖一抖讓粽子更緊實;然後用兩手的拇指把兩邊的粽葉向內壓平,剩下的粽葉按順時針方向來回裹上三層,把米裹得嚴嚴實實,一粒不漏;最後再用粽繩捆綁結實,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看着媽媽手裏精緻的粽子,一個疑問湧上了我的心頭,“媽媽,為什麼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粽子呢?”我睜大了眼睛望着媽媽。

媽媽抬起頭看着我,眼睛亮亮的:“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達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傳説在公元前340年,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農歷五月五日,悲憤地抱石自投汨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這就是最早的筒粽。後來,粽子的樣式發生了變化,但端午食粽的習俗卻一直流傳了下來。”

看着媽媽一會兒就包好了一個粽子,好像也不太難呀,我也想動手試試。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起兩片粽葉就開始包,可總也包不好,不是粽葉捲不起來,就是米灑了一身。我氣惱地把粽葉握成一團,使勁兒往旁邊一扔。媽媽哈哈大笑,嗔怪地説:“孩子,你要耐心啊!”説着,媽媽拿起粽葉,抓住我的手,手把手地教我包粽子。我的手隨着媽媽一卷,一抖,一按,一捆,很快就包好了一個可愛的粽子。這下我高興了,眼睛都笑眯了縫……

媽媽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鍋里加水煮三十分鐘,粽子熟了。一揭開鍋蓋,那清香味就浸滿了整個屋子,我不禁深吸了一口氣,啊,真香!媽媽剝開一個粽子遞給我,微笑着説:“慢點吃,別燙着。”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啊,真甜!”熱氣裏映着我和媽媽的笑臉,那甜蜜的味道一直流進了我的心裏……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女共,慶端陽。”端午節是吃粽子的日子,是紀念屈原的日子,也是我們享受温暖和快樂的日子。讓我們在對幸福安康的憧憬中度過這美好的一天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