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文化自信基石範文模板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9W
         要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嚴格落實政治家辦報要求,確保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權始終掌握在對黨忠誠可靠的人手中。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築牢文化自信基石範文模板
築牢文化自信基石1
  “國富兵強,斯民小康”,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隨着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已離我們越來越近。如今,貧困地區百姓的荷包鼓了起來,日子好了起來,但文化生活卻依然單調,文化自信仍然不足。“小康”這個概念,出自傳統文化經典《禮記·禮運》。千百年來,人民孜孜追求的小康,絕不是一個沒有文化自信的小康。説到底,人民羣眾對文化的根本需求,並沒有發達與欠發達之分。 
  斯民小康,不能僅是生活上的富足,更應是文化上的自信。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人們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也只有精神世界的底氣十足,才能讓貧困地區的百姓真正挺起腰桿子,活出幸福感。 
  我們欣喜地看到,保康縣率先探索文化小康,推進全縣的文化生活與物質生活齊頭並進,讓山區百姓的精神家園越來越富足。打麻將、鬧矛盾的少了,學文化、學技能的多了,山區百姓在享受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文化自信也越來越強。 
  當前,襄陽全面脱貧的任務還很重,除了送產業、造血液,在扶貧的過程中,文化絕不能缺席。因為,給錢給物資,雖然是一種扶貧,但真正促使貧困地區百姓脱貧致富的,卻是自身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是價值觀的共融。 
  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我們應當因地制宜盤活當地的文化資源,打響羣眾文化品牌,讓百姓明確自己的文化特色、立起文化的自豪感;要通過各種方式建設好農村的基礎文化設施,讓村級綜合文化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縣級圖書館、文化館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多為貧困地區送去優秀的文化產品,使羣眾既創造文化又享受文化;要大力培育培養當地文化人才,同時組織更多文化志願者到貧困地區參與文化扶貧。
築牢文化自信基石2
一個擁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長久屹立的精神支撐,才能夠擁有復興之魂。
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對文化改革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享受到文化改革成果,中國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現出非凡魅力。
創新,讓文化建設活力迸發
最近,一部《戰狼2》創造了國產電影票房奇蹟,上映16天票房突破40億元,影片傳遞出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呼喚和平理念深得人心。這部影片的成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出台一系列具有標誌性、引領性的指導性文件,把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要求落實到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激發了廣大文化工作者和全社會文化創新創造的熱情。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在新的起點上開拓前行、全面深化,釋放出強勁正能量,有力促進了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廣為弘揚,文化建設呈現出新氣象、新面貌、新格局。
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讓吟誦經典重新流行;東方衞視的《喝彩中華》節目,讓人們記住了那個腳踩厚底靴、身穿時尚黑T恤的“00後”小生……一批傳統文化表達形式的創新探索,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都煥發出新的面貌。文韻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
5年間,中央部署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好典籍選編、品讀導讀、品牌專欄等工作。出台扶持優惠政策,振興地方戲曲,延續中華文脈和民族文化基因。通過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不斷增強。
5年間,《湄公河行動》《智取威虎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等“既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優秀作品不斷湧現,推動中國電影市場步入新的“黃金期”;中國出版集團、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等近30家文化企業實現總資產過百億元;動漫遊戲、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激發了民間創作熱情,活躍了文化市場……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文化產業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發展方式,產業加速轉型提擋,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顯著提高。
開放,讓中國故事走向世界
最近發佈的《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電影海外銷售收入38.257億元人民幣,較2015年增長38.09%;剛剛完結的中國電視劇《楚喬傳》在海外的售價是前年熱播劇《花千骨》的3倍多。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視產品開始“走出去”,在國際市場上不僅賣出了好價錢,而且收穫了好口碑。5年間,中央把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作為重大戰略工程,統籌政府推動、民間參與、市場運作,創新對外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對外傳播的輻射力、文化交流的親和力、文化貿易的競爭力顯著增強。
產品“走出去”的同時,人才交流也在向更深層次發展。中央啟動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中俄、中美、中歐、中阿、中非等人文交流合作機制不斷完善,通過搭建深層次思想對話平台,促進中外智庫和學界交流。
此外,各部門加強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設,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結構逐步優化。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文化產品出口額達786.7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39.2億美元。
在拓展對外文化交流中,我國注意用好中醫藥、中國美食、中國園林、中國功夫等文化名片,打造對外交流品牌,增進了中華文化的親和力與感染力。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和“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全部簽訂了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已在140個國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學院、1073個孔子課堂,建成海外中國文化中心30個、中國館14個。
共享,打通“最後一公里”走進天津市靜海區韓家口文化大院,濃濃的書香氣撲面而來。在韓家口村,“文化大院”遠近聞名。多年來,從滿足廣大羣眾致富、求知、求健康的需求出發,大院不斷添置相關設備,每年投入2000多元用於購買各種書籍,訂閲報紙、雜誌多達十幾種。目前,大院藏書已近萬冊。到韓家口文化大院看書,成為縣城和附近鄉鎮許多農民業餘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成為農民致富的橋樑。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部署緊鑼密鼓:先是出台《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隨後出台《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把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城鄉規劃,鼓勵各地參照國家指導標準制定實施地方標準,推動公共文化建設全面提速。《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指導意見》的發佈,推動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共建共享。
5年間,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補齊短板、提高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通過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農村羣眾在家裏就能免費聽廣播、看電視。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則保證農民每個月免費看到一場電影,據統計,全國每年為農民放映電影800多萬場。我國還把公共文化建設與脱貧攻堅結合起來,編制實施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專項規劃,精準施策、扶志扶智,啟動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工程。有關部門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實施百縣萬村綜合文化中心工程,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扶持建設1萬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016年,啟動貧困地區民族自治縣、邊境縣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工程,推動貧困地區民族自治縣、邊境縣村級文化中心建設的全覆蓋。
內蒙古實施“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惠及農牧民10萬餘人;安徽“農民文化樂園”根據羣眾意願,統一採購文藝演出送到村;浙江建成農村文化禮堂3000多個,打造農村文化綜合體……近年來,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景象,正是黨中央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模式的生動寫照。
“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不僅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還初步建成了包括國家、省、地市、縣、鄉、村和城市社區在內的6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同時,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和模式,變政府端菜為羣眾點菜,公共文化服務活力進一步增強。”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