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6篇 《唐雎使命必達》教學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1W

本篇文章是關於《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的介紹,該教案旨在通過對唐雎這一歷史人物的瞭解,讓學生們認識到責任與擔當的重要性,以及過去與現在社會的聯繫。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6篇 《唐雎使命必達》教學設計

第1篇

戰國時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大國吞併小國,那是平常而又平常。有一天,秦國想用方圓500裏的土地來換方圓50裏地的安陵國。其陰謀那是顯而易見的。在強大的秦國面前,小小的安陵國如何自保,安陵國的命運有會如何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雎不辱使命》,一起去感受兩千年前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1、學生自由大聲讀文,提出讀不懂的字音、節奏等問題。

讀了幾遍課文後,大家能談一談你們的初讀感受嗎?請試着用以下兩種方式來談:

唐雎揭穿秦王易地的陰謀,出色完成出使任務的事。(對學生的發言可以進行適當的點評,但不可浪費太多的時間,以致耽誤下面的教學。但對於確實不知道該如何概括的要指導:人、事、果。要注意全面、完整等原則)

這到底是一次怎樣的出使,在秦國的朝廷上又有着怎樣的一場談判?請大家疏通文章,看文章是怎樣一步步給我們展示整個過程的。

可以採用自己翻譯,也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採用集體合作的方式(一人讀大家翻譯)翻譯各節。

翻譯完一節概括一節的內容。(方式要靈活多樣,可以接力,可以採用其他有趣的方式)

2、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

3、唐雎一秦王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以“布衣之怒”反擊“天子之怒”,並以死相拼。

在這場針鋒相對的鬥爭中,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點,你能談一談嗎?

1、你覺着最能震撼你的一句話是?最能震撼你的一個動作是?

5、老師改造一下,大家再評一評好嗎?(如果學生不能體會出來,就用替換的方法,改語言,加修飾語,讓學生體會。如:唐雎戰戰兢兢的説:“安陵君豈敢輕視大王,平時想巴結還沒有機會,只是那地是他爸爸六給他的,希望大望就開開恩,不要再換了吧!”。唐雎哆哆嗦嗦地説:“俺想問問大王可以嗎?你知道布衣發怒嗎?”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體會。)

6、讀,讓生讀,再找生讀。邊讀邊板:大義凜然、不畏強暴等等。

結:剛才我們通過讀人物語言、動作的分析,領會了唐雎這一任務形象,請大家速讀課文,看看王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通過秦王的表現,我們也更能體會唐雎形象的高大。這就是對比、襯托。(主要是文章的最後一節,可以讓學生讀之,思考可以看出什麼,來引)

你能再舉出其它外交官的麼?能講講有關他們的小故事嗎?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6篇 《唐雎使命必達》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1.積累文言詞彙,培養複述、翻譯、閲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對文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剖析,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體會《戰國策》的語言風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氣,體味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3.外交辭令中委婉含蓄,隱藏着的“潛台詞”的準確理解。

中國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説法。戰國最後十多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消滅了各諸侯國。公元前3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屬小國,在它的宗主國魏被消滅之後,一度保持着獨立的地位。這一次,秦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餌以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張儀入楚,許諾給楚六百里地,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果傻頭傻腦的楚懷王上了當。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與趙文王交換和氏璧,結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懷王的故轍,還是學藺相如的榜樣,與虎狼之秦做針鋒相對的鬥爭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唐雎不辱使命》。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3)免冠徒xiǎn____

(4)以頭qiāng____地(5)休jìn____降於天(6)天下gǎo___素

4.學生試讀、齊讀,自由朗讀,讀出味道,喜愛上本文。

?戰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説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戰國策》當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內容多記謀臣策士的活動,寫了他們雄辯的言辭和機智的運籌。文筆揮灑自如,描寫人物活動繪聲繪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學意味。

唐雎,也作唐且。魏國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國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王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吞併,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唐雎出使秦國,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終於折服秦王。

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認為……輕”,小看。)

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作動詞,使動用法,“使……擴充”。)

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釋成光着)惠┍大王加惠(恩惠)

辱使命:辱沒、辜負易安陵:交換其許寡人:答應大王加惠給予恩惠甚善:好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這樣弗敢易:不;交換因使唐雎使於秦:於是;派;出使故不錯意也:所以;錯通“措”

非若是也:像;這樣雖千里不敢易:即使豈直五百里哉:難道;只,僅僅怫然怒:盛怒的樣子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經聽説

布衣:平民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腳以頭搶地耳:撞;罷了

庸夫之怒:平庸無能的人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倉鷹:通“蒼”休祲:吉凶的徵兆若士必怒:如果縞素:穿喪服色撓:變了臉色;撓,屈服:謝之:道歉寡人諭矣:明白,懂得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1、課文中哪一句話表現出秦王盛氣凌人,又分明是一個騙局?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話既是秦王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對唐雎所作的讚揚?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呀!易:交換。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生,願終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給予恩惠,用(貴國的)大面積的土地來換(敝國)小面積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護它,不敢(隨便)交換。雖然: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秦王怒氣衝衝地對唐雎説道:“你也曾聽説過天子發怒的情形嗎?”唐雎回答道:“我還沒有聽説過啊。”秦王説道:“天子發怒,可以使屍體倒下上百萬具,鮮血流滿上千裏的地方。”

4、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唐雎説道:“大王曾聽説過平民百姓發怒的情形嗎?”秦王説道:“老百姓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着腳走路,把頭拼命地往地上撞罷了。”

5、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韓國、魏國滅亡了,而安陵國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徒:只。

8、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擴大他的領土,然而,安陵君違揹我的意見,(這)不是小看我嗎?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只(換)面積為五百里的(土地)嗎?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這三個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膽識的人啊。(他們)心裏的憤怒還沒有迸發出來,上天就降下徵兆。再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屍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膽識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麼現在立刻)倒下兩具屍體,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的人將會因此而穿上喪服,今天的情況就是樣。

三、作業,根據本文內容,自己出12分的文言文閲讀題,明天同學交換做。

這篇文章所記敍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鬥爭的情況。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

本文記敍唐雎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頭出使秦國,與兇暴的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終於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經過。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並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併和反吞併鬥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鉅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鋭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鬥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並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説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鬥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鬥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鬥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於跟他拼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鬥爭的結局。

1、如何理解句中加點字詞:“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秦王説這話的目的是進行恫嚇,從上文“且秦滅韓亡魏”一句來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奪取,只是暫時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現秦王的驕橫。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一句中“輕寡人”?

*秦王希望你們看清形勢,不要誤以為我們不能用武力奪取。這句關鍵是一個“輕”字,“輕”什麼呢?不是輕視秦王的建議,而是輕視他的軍事勢力。這是秦王故作反問,意思是“諒你們也不敢”,也是驕橫的表現。

3、安陵君:“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兩人所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從語氣和態度上看,有如不同?

4、秦王初見唐雎時,是以一種什麼樣的語氣對唐雎説話的?唐雎又是怎樣勸説秦王的?

*秦王顯得很驕橫,以一種指責的語氣對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義正詞嚴地反駁了秦王,有理也有禮。

*秦王開始沒有接受唐雎的勸告,而是怫然大怒,並以天子之怒來威脅唐雎。

6、面對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嗎?他是如何進行反擊的?

*唐雎威然不懼。他以布衣之怒針鋒相對地駁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7、秦王最後是長跪而謝之,説明了什麼?這是從什麼角度來表現唐雎的?

*説明秦王害怕了。從側面表現了唐雎不畏強暴的精神。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禍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堅決不答應。具體答案依學生見解,不求統一。

9、文末説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並且請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嗎?為什麼?

*這是秦王的權宜之計,表現出他的奸詐狡猾。他請雎“坐”,是坐下來談,不是放棄吞併。文中所説,也只是恭維唐雎的話,從當時秦在軍事的佔壓倒優勢及秦王的性格來看,秦王是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的。

*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加以渲染説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訓,不要輕舉妄動,自尋死路。

11、本文最後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從側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你是將你們的土地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怒,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二)、結論: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着“潛台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付。

*不能。秦滅六國,統一全國,是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弱小的安陵,最終還是抵擋不住秦的統一戰爭的步伐。

2、古往今來,有許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樣,為國家為正義不惜生命。請列舉出幾例。

*屈原直言敢諫,流浪之後憤而作《離騷》,抒發志向。最終投江而死,以身殉國。聞一多在敵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敵人的卑鄙罪惡行徑,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千古絕唱《最後一次演講》。

3、列舉我國曆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蹟。(2分)

4、當今中國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強國,我們在外交上又應當怎樣做呢?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將“伏十二人,沉着、鎮定、堅強無畏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兩者皆為動詞,前“使”:派遣;後“使”:出使)

3.夫專諸之刺王僚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1.非若是也(古:這樣,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斷詞)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換。今:容易,簡單)

5.雖然,受地於先王(古:即使這樣。今: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8.長跪而謝之(古:一種坐姿。今:雙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謝或凋落)

“且秦滅韓亡魏”--“滅”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動用法,使韓國和魏國滅亡,滅稍微牽強點,但亡是可以的。判斷使動主要是看這個詞是後面的賓語還是前面的主語的性質,這裏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為使動。

“請廣於君”--廣,可以看作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擴充

“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作動詞,此處的意思是輕視。

“雖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為數量詞活用為名詞,千里的土地,但現在我們不這樣翻譯,其實也理解得通順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因為主語是天子,所以伏屍和流都可以理解為使動,使百萬人屍體倒下,使血流千里。

“伏屍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動用法,使……伏流,使動用法,使……流

“亦免冠徒跣”--免,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徒,光??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對立而存在的,他倆之間生死不容、脣槍舌劍的鬥爭,為作者充公分運用對比手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而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對比着來寫這兩個人物。

這突出地表現在用安陵君來襯托唐雎上。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態度決定着唐雎的態度,他不失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稱得上是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這種話只能出處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軟弱,更缺乏才幹,大敵當前,他有見識,會應對,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找不到走出險地的途徑。而唐雎出使秦廷,面對秦王,一開口便勝安陵君一籌,”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則一句比一句更有鋒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厲內荏(rěn),只要掌握時機,就難一舉而戰勝之。但反過來説,沒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縱然渾身膽識,怕也難有用武之地。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為表裏,相輔相成。

面對一心要吞併天下的強秦,唐雎,這位安陵小國的使者,從容鎮定,不畏強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國避過了一劫。唐雎確實不辱使命。我們要學習他為真理正義而鬥爭的凜然正氣。

第3篇

秦始皇派人對安陵君説:“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説:“大王結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衞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説。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對唐雎説:“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麼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然而安陵君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老實的人,所以不加註意。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難道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説:“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衞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嗎?”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氣勢洶洶的發怒了,對唐雎説:“您也曾聽説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説:“我未曾聽説過。”秦王説:“天子發怒,使百萬屍體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説:“大王曾經聽説過普通平民發怒嗎?”秦王説:“普通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着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説:“這是見識淺薄的人發怒,不是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慧星的光芒衝擊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般白色的雲氣穿過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裏的怒氣還沒發作,禍福的徵兆就從天上降下來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同我一起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志氣的人一定發怒,就要使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站立起來。

秦王佛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的臉色馬上變軟和了,長跪着向唐雎道歉説:“先生請坐!為什麼要這樣呢!我明白了:為什麼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卻倖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第4篇

學習體會唐雎那種敢於與強權鬥爭,有理有節地堅決捍衞祖國的主權與領土的完整的崇高精神。

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學習唐雎的外交藝術;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

大家都學過“完璧歸趙”的故事,誰願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生講)講得很好,趙王為了揭穿秦昭王的險惡用心,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去換回十五座城池,結果,藺相如憑着他的機智勇敢,慨然正義維護了祖國的尊嚴而傳頌至今。今天我們又來學習一例成功的外交事例——唐雎不辱使命,領略一下唐雎過人的膽識與機敏。

2、簡介《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體史書。原有《國事》《國策》《短長》等不同名號,共有33篇。西漢成帝時,劉向根據戰國末年的縱橫家著作整理編輯而成。

3、掃清字詞障礙,通讀全文。(學生讀——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學生齊讀——學生個別讀——分角色讀,注意人物對話語氣。)

(1)、學生結合工具書和註釋,口頭翻譯全文,並提出疑難問題。

使人謂安陵君 易安陵 雖然,受地於先王 因使唐雎使於秦

第二段——第四段的理解,方法同前,只是要注意提出重點的文言詞語(也可讓學生來完成)。重點的文言詞語如下:

1、文中唐雎與秦王鬥智鬥勇的過程,作者主要通過對話的方式展開情節,請大家找出人物的對白,分析他們的性格特徵。

唐雎:堅決果斷 機智勇敢 從容鎮定 不畏強暴 能言善辯

秦王:驕橫狂暴 陰險狡詐 盛氣凌人 前倨後恭 色厲內荏

(教師要注意突出唐雎那種敢於與強權鬥爭,有理有節地堅決捍衞祖國的主權與領土的完整的崇高精神。)

教師要注意調動當角色的積極性,要求他們注意揣摩人物的心裏,語氣,要儘量“説”出他們的性格來。

本文除了用對話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文中還體現出哪些藝術特色?

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之

用安陵君襯托唐雎。安陵君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又必不可少。如沒有安陵君的支持與信任,唐雎雖渾身是膽也無用武之地。兩種人物的兩各性格,互為表裏,相輔相成。

1、你學了本文後,一定被唐雎的過人的膽識和睿智地論辯所折服。你認為,我們要像他那樣能言善辯,需要從哪些方面準備,培養自己的能力?

2、你還能舉出像唐雎那樣的敢於與強權鬥爭,有理有節地堅決捍衞祖國的主權與領土的完整的崇高精神的外交家嗎?

3、請大家藉助資料,説説戰國時期的“士”是一個怎樣特殊的社會階層?

第二類:策士,如蘇秦、張儀、馮諼、毛遂、唐雎……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現了許多傑出的人物,他們正如夜空中閃爍的羣星,照亮了歷史的天空,相信這些人物也曾照亮過你的心靈。請你就其中最喜歡人物,結合本文的思想精華,談談你自己的感受和啟示。觀點要鮮明,論據要確鑿,邏輯要嚴密。

2、學習唐雎的論辯技巧,讓學生自由組合方陣,展開辯論 :“語文學習離不了實踐活動”與“語文學習不需要實踐活動”。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可以在課後的其他時間進行。

第5篇

1、《唐雎不辱使命》,選自 。這本書是由 (年代) 人名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的,共 篇。

2、全文主要使用了 (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向我們描述了一位 、

(1)段中表現秦王玩弄詐騙伎倆,裝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3)唐雎維護領土立場堅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4、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隱藏着豐富的“潛台詞”,聽話者只有凝神諦聽,用心揣摩,方能領會説話者的真實意圖。試結合語境體會下列句子的“潛台詞”。

(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5、下列句子里加點的詞各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什麼詞,表示什麼語氣。

使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 ) 許 安陵君其許寡人 ( )

2、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是什麼?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為什麼不答應?

3、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雎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

4、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並效仿“三士”欲刺秦王,產生了怎樣的結果?從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説話時的語氣,態度變化的語句?這説明秦王有什麼樣的性格?

5、選文最後一段寫“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原因是什麼?對錶現唐雎有何作用?

6、《論語》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兩文中的“士”含義是否相同呢?並説出你的理由。

6、唐雎與《三國演義》中“舌戰羣儒”的 (填人名)一樣以出色的外交才幹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唐雎在這次外交事件中的説話技巧給了你哪些啟示?

7、古往今來,有許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樣,為國家為正義不惜生命。請列舉幾列。

第6篇

1.積累文言詞彙,培養複述、翻譯、閲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對文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剖析,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體會《戰國策》的語言風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氣,體味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3.外交辭令中委婉含蓄,隱藏着的“潛台詞”的準確理解。

中國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説法。戰國最後十多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消滅了各諸侯國。公元前3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屬小國,在它的宗主國魏被消滅之後,一度保持着獨立的地位。這一次,秦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餌以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張儀入楚,許諾給楚六百里地,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果傻頭傻腦的楚懷王上了當。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與趙文王交換和氏璧,結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懷王的故轍,還是學藺相如的榜樣,與虎狼之秦做針鋒相對的鬥爭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唐雎不辱使命》。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3)免冠徒xiǎn____

(4)以頭qiāng____地(5)休jìn____降於天(6)天下gǎo___素

4.學生試讀、齊讀,自由朗讀,讀出味道,喜愛上本文。

?戰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説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戰國策》當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內容多記謀臣策士的活動,寫了他們雄辯的言辭和機智的運籌。文筆揮灑自如,描寫人物活動繪聲繪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學意味。

唐雎,也作唐且。魏國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國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王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吞併,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唐雎出使秦國,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終於折服秦王。

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認為……輕”,小看。)

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作動詞,使動用法,“使……擴充”。)

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釋成光着)惠┍大王加惠(恩惠)

辱使命:辱沒、辜負易安陵:交換其許寡人:答應大王加惠給予恩惠甚善:好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這樣弗敢易:不;交換因使唐雎使於秦:於是;派;出使故不錯意也:所以;錯通“措”

非若是也:像;這樣雖千里不敢易:即使豈直五百里哉:難道;只,僅僅怫然怒:盛怒的樣子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經聽説

布衣:平民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腳以頭搶地耳:撞;罷了

庸夫之怒:平庸無能的人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倉鷹:通“蒼”休祲:吉凶的徵兆若士必怒:如果縞素:穿喪服色撓:變了臉色;撓,屈服:謝之:道歉寡人諭矣:明白,懂得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1、課文中哪一句話表現出秦王盛氣凌人,又分明是一個騙局?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話既是秦王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對唐雎所作的讚揚?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呀!易:交換。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生,願終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給予恩惠,用(貴國的)大面積的土地來換(敝國)小面積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護它,不敢(隨便)交換。雖然: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秦王怒氣衝衝地對唐雎説道:“你也曾聽説過天子發怒的情形嗎?”唐雎回答道:“我還沒有聽説過啊。”秦王説道:“天子發怒,可以使屍體倒下上百萬具,鮮血流滿上千裏的地方。”

4、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唐雎説道:“大王曾聽説過平民百姓發怒的情形嗎?”秦王説道:“老百姓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着腳走路,把頭拼命地往地上撞罷了。”

5、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韓國、魏國滅亡了,而安陵國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徒:只。

8、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擴大他的領土,然而,安陵君違揹我的意見,(這)不是小看我嗎?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只(換)面積為五百里的(土地)嗎?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這三個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膽識的人啊。(他們)心裏的憤怒還沒有迸發出來,上天就降下徵兆。再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屍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膽識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麼現在立刻)倒下兩具屍體,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的人將會因此而穿上喪服,今天的情況就是樣。

三、作業,根據本文內容,自己出12分的文言文閲讀題,明天同學交換做。

這篇文章所記敍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鬥爭的情況。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

本文記敍唐雎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頭出使秦國,與兇暴的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終於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經過。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並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併和反吞併鬥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鉅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鋭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鬥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並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説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鬥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鬥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鬥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於跟他拼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鬥爭的結局。

1、如何理解句中加點字詞:“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秦王説這話的目的是進行恫嚇,從上文“且秦滅韓亡魏”一句來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奪取,只是暫時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現秦王的驕橫。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一句中“輕寡人”?

*秦王希望你們看清形勢,不要誤以為我們不能用武力奪取。這句關鍵是一個“輕”字,“輕”什麼呢?不是輕視秦王的建議,而是輕視他的軍事勢力。這是秦王故作反問,意思是“諒你們也不敢”,也是驕橫的表現。

3、安陵君:“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兩人所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從語氣和態度上看,有如不同?

4、秦王初見唐雎時,是以一種什麼樣的語氣對唐雎説話的?唐雎又是怎樣勸説秦王的?

*秦王顯得很驕橫,以一種指責的語氣對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義正詞嚴地反駁了秦王,有理也有禮。

*秦王開始沒有接受唐雎的勸告,而是怫然大怒,並以天子之怒來威脅唐雎。

6、面對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嗎?他是如何進行反擊的?

*唐雎威然不懼。他以布衣之怒針鋒相對地駁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7、秦王最後是長跪而謝之,説明了什麼?這是從什麼角度來表現唐雎的?

*説明秦王害怕了。從側面表現了唐雎不畏強暴的精神。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禍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堅決不答應。具體答案依學生見解,不求統一。

9、文末説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並且請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嗎?為什麼?

*這是秦王的權宜之計,表現出他的奸詐狡猾。他請雎“坐”,是坐下來談,不是放棄吞併。文中所説,也只是恭維唐雎的話,從當時秦在軍事的佔壓倒優勢及秦王的性格來看,秦王是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的。

*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加以渲染説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訓,不要輕舉妄動,自尋死路。

11、本文最後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從側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你是將你們的土地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怒,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二)、結論: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着“潛台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付。

*不能。秦滅六國,統一全國,是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弱小的安陵,最終還是抵擋不住秦的統一戰爭的步伐。

2、古往今來,有許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樣,為國家為正義不惜生命。請列舉出幾例。

*屈原直言敢諫,流浪之後憤而作《離騷》,抒發志向。最終投江而死,以身殉國。聞一多在敵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敵人的卑鄙罪惡行徑,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千古絕唱《最後一次演講》。

3、列舉我國曆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蹟。(2分)

4、當今中國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強國,我們在外交上又應當怎樣做呢?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將“伏十二人,沉着、鎮定、堅強無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