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古鎮導遊詞6篇 和順古鎮:時間的停滯和美的傳承

來源:巧巧簡歷站 9.16K

和順古鎮位於中國山西省介休市,建於明朝,歷經500多年風雨。這裏有古樸的建築、獨特的民俗文化和豐富的歷史遺蹟,是旅遊、休閒、觀光的理想去處。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座歷史悠久的古鎮的魅力吧!

和順古鎮導遊詞6篇 和順古鎮:時間的停滯和美的傳承

第1篇

和順古名陽温暾(tun),後來因為有河流順村而過,更名為“和順”。後經一些文人的推敲,借“雲湧吉祥,風吹和順”的詩句,定名為“和順”,寄託了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騰衝毗鄰緬甸,接近印度,歷史上一直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要衝,和順就位於這條“官馬大道”的旁邊。所以從明朝以來,和順到緬甸拓展事業的人日漸增多,並涉足公務翻譯、交通向導等職務。到了近代,和順還出現了一批遠涉重洋,到歐美日留學、謀生的人士,同時也有一批人在港澳台開拓實業,所以,和順外出謀生、求學、經商者的足跡遍及亞太、歐美等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現在,和順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有一萬餘人,而居住在本鄉的人口僅有六千多人。其中,歸僑和僑眷佔全鄉人口的80%。因此,和順成為了雲南著名的僑鄉。導遊帶團軟件

和順鄉前一馬平川,幾條小河或繞村而過,或穿流田間,垂柳拂岸,荷花映日,難怪人們在這裏總是流連忘返,稱譽為“小江南”了。

踏進和順的青石路,便一腳踏進了百年的時光,據考證古材料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即有先民在這得天獨厚的小盆地中繁衍生息。老人們常説,和順的每一塊石頭都有故事。在我們前方荷花池中的魚洲亭,是鄉人為了紀念首任和順益羣中學校長、後任雲南大學副校長的寸樹聲先生而建的,表現了和順人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亭中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楚圖南題寫的亭名碑。

繞村而過的小河之上有兩座石拱橋,形如雙虹,故名雙虹橋。橋下鵝鴨戲水,古樹橫卧,每當春花爛漫、秋月朗朗之時,雙虹橋一代便是人們春遊、賞月的好地方。

雙虹橋畔矗立着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清末,和順出現了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進步團體“鹹新社”,1924年和順旅緬華僑有組織“崇新會”,

創辦進步刊物,並在本鄉成立“閲書報社”。1928年“閲書報社”在旅緬華僑和鄉人的共同努力下,擴建為圖書館,將館址移入“鹹新社”故址漢景殿。身居海內外的熱心鄉人,踴躍投入捐書活動,使館藏圖書不斷增加。隨着圖書數量和讀書數量的與日俱增,在緬甸鄉人的支持下,於1938年拆除舊館,興建了中西合璧式的新館舍。1983年由雲南省省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順圖書館內富藏古今圖書及地方文獻,其中有全套《大藏經》、《升庵全集》,數百冊《英武殿叢刊》、近千冊《四部叢刊》,另外還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板本為貴,真不愧“藏珍”二字。館內現有藏書七萬餘冊,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

這裏是原來書庫,至今門上的鎖,辦公桌上的印章,以及前面二門的鐵柵欄,都是建館初期和順華僑從緬甸購置的,許多報刊和生活標本,以及《萬有文庫》等大型叢書,都是從上海經海路過緬甸送達的。在當時交通極不發達的情況下,這是多麼的不容易的事情,由此可見和順人之“富庶更能知禮義”和對文化的執着追求。

堅實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個個賢人英才。和順鄉名人極多,如同盟會員、曾任雲南護國軍第一軍祕書長李曰垓(gai);寸樹聲是雲南大學副校長;還有我國著名的哲學家艾思奇也是騰衝和順鄉人。

沿着火山石鋪就的鄉間小路,去探訪古老的民居,沿途我們將瞭解和順獨特的村寨結構。和順較具規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築風格,這與和順在清代中葉以後經濟文化繁榮興盛是分不開的。這裏的古民居,有“三房一照壁”、“四合院”、好“四合五天井”等,近代還出現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築。這些民居不僅設計高明,雕繪優美,尤其特色的是全部以火山石打造鑲砌起高聳堅固的石腳,雖然不使用水泥,但是百年不變形。導遊帶團軟件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和順民居之一的“彎樓子”。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請看,它的牆壁是沿巷道的曲線修砌的,所以人們形象地把它稱為“彎樓子”。彎樓子不僅是一座民居的雅號,也是清代道光年間創辦跨國商號“永茂和”的李氏家族的代稱。騰衝人過去每當説起本地最富有的商家,就説“東董西董彎樓子”,可見“永茂和”商號資本之雄厚,經營歷史之長久。現在,彎樓子已經闢為“民居博物館”。第一院為主人的家族史展覽,第二院為和順民居文化展覽,後院附設民居旅館,可以為願意在和順小住的遊客提供清雅脱俗的下榻之處。

現在我們將沿着村邊的塊石路,去遊覽劉氏宗祠。和順共有寸、劉、李、尹、賈、張、楊、釧8大宗祠。為和順八大姓氏祭祀祖先的祠堂,建築風格各異,建造時間不一,大都氣勢恢弘,古色古香。劉氏宗祠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處。途中,我們欣賞到的這些頗有江南水鄉風貌的洗衣亭,沿着和順的小河,每隔一段就有一座,那是當年“走夷方”的男人為留在家中孝順公婆、撫養子女的女人修建的,以方便她們洗衣洗菜的時候遮風避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劉氏宗祠前面,這座建於清代咸豐五年的宗祠,至今已經有一個半世紀,雖然幾經滄桑但是仍保持着完整。在過去,宗祠是屬於一族一姓的,但現在,它存在的意義已經超過了原先的範疇,而成為展示和順建築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一面。

前面的就是和順的水碓村。水碓村原名蕉溪村,後來因為設有水碓而改成了現在這個名字。村子不大,名氣卻不小,因為這裏不僅有迷人的景色,更出現過著名的哲學——家艾思奇。

各位朋友請看,這一池碧水稱為“龍潭”,三面環山,一面為堤。龍潭一側,金碧輝煌的元龍閣依山而起。説起這潭綠水,還有個來歷。這裏原先並沒有這個深潭,在清乾隆年間,山麓突然泉水噴湧,洶洶水流頓時淹沒了和順壩子,當地人們以為是“神龍”顯靈,便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接龍”活動。同時修築大壩,蓄水為潭,取名為“龍潭”,隨後又在潭邊建了元龍閣。元龍閣背靠青山,面臨綠水,次遞升高,由山門、三官殿、魁星閣、觀音殿等組成,構思奇巧,結構緊湊。主體建築“魁星閣”兩側柱上有楹聯一幅:“元精含斗極,龍脈煥提天樞”,即人間龍首之意,這就是“元龍閣”名稱的由來。現在就讓我們步入“隔凡”之門,去領略這人間仙境。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的故居,大門上懸有“艾思奇紀念館”的匾額,樓上有艾思奇生平事蹟展,樓下有艾思奇部分手稿和用品展,休息室內有許多名人的題詞。各位參觀後,請別忘了在留言簿上寫下您的觀感。

我們漫遊了和順鄉一圈,是否覺得這裏有如畫的風景,又有眾多有文化、熱心公益事業的鄉民。曾擔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總理、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李根源先生寫了首詩,貼切地反映了和順僑鄉的風貌:“十人八個九個緬經商,握算持籌最擅長。富庶更能知禮義,南州冠冕古名鄉。”

和順古鎮導遊詞6篇 和順古鎮:時間的停滯和美的傳承 第2張

第2篇

坐落在民族文化大省雲南中的古鎮,和順古鎮其封閉、傳統、安定的環境,完整地保留了中國明清文化的特色,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雖然和順古鎮都在開客棧搞建設,但是走進和順古鎮的一剎那,還是顯得安靜祥和,沒有喧囂。這裏曾是馬幫重鎮、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各種外來文化在此交融,但除去這些光環,和順仍然保持着其古樸的風格不曾改變。

和順是一座歷史悠久始建於明朝的古鎮,當地漢族大多是明初到雲南從事軍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後代。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藍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鶴慶、麗江、金齒,俱下。(《明史·太祖本紀》)和順寸、李、尹、劉、賈五姓,原籍四川重慶府巴縣,其祖先就是此時奉命隨傅有德、蘭玉、沐英徵金齒、騰越南來的。事平,駐軍騰越,均以軍功得封。如劉繼宗授總旗官;尹圖功授指揮,贈武略將軍;寸慶領衞指揮職兼隨軍參贊;李波、賈受春亦授指揮。因雲南距京城遠,邊境多戰亂,於是設鎮守雲南總兵官,沐氏世襲此職。作為沐氏部下之和順五姓祖人,亦得襲官授田,世代留守邊地,後居陽温敦村(和順古稱)。《劉氏家譜》敍其始祖與寸氏祖遍覽騰陽,最後發現此地,嘖嘖稱讚説:四時和煦之氣,洋溢於郊坼……一兩人心甚慕,不忍捨去。接踵而到的是,來自湖南的張姓,來自南京的趙姓、釧姓,來自河南的許姓。張、趙、釧、楊到騰衝時間約在明洪武末年,許姓則是正統年隨王驥徵麓川而來。之前尚有曾、蔣、丘、番、馮姓,可能遷居他處。

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的文化素質較高,雖為生活所迫,背景離鄉,位於高原極邊,但和順的村落風貌、民居建築、民間工藝,無不浸潤和保存了中原文化精髓,同時,它又是一個外向型的社會,遊子們吸收了外國文化的精髓,與傳統本地文化交流整合,創造出了有着和順特色的地域文化。

和順有着一般小鎮的特色,傳統的小鎮建築,淳樸的人們。但這裏卻沉澱着600多年的歷史文化,有着歷經多少滄桑鉅變的傳統民居。據瞭解,這裏的傳統民居多達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其建築風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這裏你可以領略到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神韻,也可以尋覓到西方建築的元素。尤其是那老宅的門窗木雕,各種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階,遇到雨水天氣,能很好的起到了防滑作用。

走進和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派如詩如畫的風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綠影婆娑。 遠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詩中如此讚賞和順。

第3篇

和順古鎮位於騰衝縣城以西4公里處,始建於明代,因小河繞村而過故名河順,後文人雅士取士和民順之意而更名為和順。和順古鎮是雲南省著名的僑鄉,更是茶馬古道重鎮、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古鎮建築環山而建,從東到西漸次遞升,綿延兩三公里,一座座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古宅遍佈古鎮,鎮子前一馬平川,清溪繞村,垂柳拂岸,一派和諧的田園風光,民國代李根源有詩讚和順:絕勝小蘇杭。鎮內主要景點有:滇緬抗戰博物館、中天寺、彎樓子、劉氏宗祠、艾思奇紀念館、文昌宮和和順圖書館。

沿着古鎮蜿蜒的巷子,你可以去探訪古鎮內的老屋、老街和古老的宗祠。彎樓子民居博物館能讓你打開眼界:建築還可以是這樣的。怪不得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就專門跑來,在此取景。寸氏宗祠和翡翠大王故居,讓你慨歎古鎮建築的精緻。走累了,可以在劉氏宗祠內的茶館坐坐,喝一杯用當地龍潭水、慄炭火烹製的茶,脣齒留香。在和順圖書館,你還能看到匠人用土法制造宣紙,這可是騰衝三寶之一(騰宣、騰藥、騰編),有興趣可以買一些回去。

走累了肚子餓了,古鎮內的各種小吃不僅能夠果腹,更能讓你回味那段綿長而滄桑的歷史。寸氏豆粉、藺大媽松花糕都是有着歲月的味道。或者隨便找個飯館坐下,點一份當地特有的三滴水、頭腦或是土鍋子,光是吃,就已經讓你不虛此行了。

和順古鎮面積不小景點也不少,想全部看完的話,一日不夠。建議在鎮上住宿一晚,不光是有足夠的時間觀景,還可以體驗古民居改建的客棧。鎮內客棧眾多,多以老式民居改造而成,不乏兩進甚至三進的大院子,價格也不貴。找一家中意的客棧,懶懶的睡到自然醒,慢慢溜達到古鎮口的小吃攤上吃一碗當地有名的大救駕,之後在河邊的洗衣亭上曬曬太陽,像當地人一樣感受和順的悠閒吧。

第4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遊覽的地方是被譽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首”的著名橋鄉——和順。

和順位於騰衝縣西南,古名叫陽温登村,因有小河繞村,所以更名為河順。又引言云湧吉祥,風吹和順。既然,能夠獲得“中國第一魅力名鎮”的稱號,那麼和順固然有它獨特的魅力所在。首先,和順毗鄰緬甸靠近印度,是面向南亞的第一鎮,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南方絲綢之路,連接了中印兩大文明古國,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順。其次,和順是火山環抱的休閒勝地,生活在這裏的和順人世代從大山裏出國闖蕩,以大馬幫為連接中印緬的主要交通工具,產生了一批,雄商巨賈,型成了亦商、亦橋、亦農、亦儒的獨特生存方式。因此,這裏也成為了漢文化與南亞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築、南亞建築元素與雲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處的融為一體。而且,他還是南方絲綢之路上最大的僑鄉,至今和順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有一萬餘人,並形成了“海外的和順”。這裏是六千居民和諧生活的古鎮,他展現的是令人嚮往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是一個“活動的古鎮”。

走進和順之前,我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順順河”牌坊。踏進和順的青石板路,便一腳踏進了百年的歷史的光陰。大家請看在我們前方荷花池中的亭子它叫雨洲亭,是鄉人為紀念首任和順益羣中學校長寸樹聲先生而建的,體現了和順人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在風雨亭的旁邊就是繞村而過的小河,在小河之上呢有兩座石拱橋,因形如雙虹,故名雙虹橋。

在雙虹橋的旁邊就是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清朝末年,和順出現了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進步團體“鹹新社”,後來和順旅緬華僑又組織“崇新會”,並在本鄉成立“閲書報社”。1920__年“閲書報社”擴建為圖書館。和順圖書館的大門居高臨下,二門上的“和順圖書館”匾,由胡適題寫。前面這棟半亭迴廊式二層樓房,就是圖書館的主樓,這是一棟中西合璧式建築,四壁着色素雅,室內通明透亮。主樓後面的這幢潔白莊嚴的仿古建築叫“藏珍樓”,其中有全套《大藏經》、《升庵全集》,數百冊“武英殿叢書”,近千冊《四部叢書》,另外還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聽到這兒您是不是會憂心的歎一句,不愧“珍藏”啊!管內現有藏書7萬餘冊,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除此之外,在抗戰反攻騰衝期間,和順圖書館曾是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司令部。

説話間我們來到了文昌宮,文昌宮不僅是和順“文治光昌”的象徵,而且還表現了和順人儒商並重的傳統。文昌宮歷來就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是和順文化的搖籃,也是由華僑捐資創辦的益羣中學舊址。出了文昌宮,我們來到了滇緬抗戰博物館。滇緬抗戰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將侵略者趕出國門的戰鬥。滇緬抗戰博物館將著名收藏家段生馗用二十多年精心收藏保管的滇緬抗日文物七千餘件,於當年“七七”抗戰紀念日開展。博物館的館址選擇在當年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司令部的舊址,一進大門就見到醒目的和平鴿雕塑。雕塑的原型是當年美軍士兵在戰場上用炮彈殼做的和平鴿,這件文物是中美共同抗擊法西斯、贏得和平的見證。博物館分為七個部分:山河破碎、悲壯遠征、淪陷歲月、日軍暴行;五、飛虎雄鷹、劍掃烽煙、日月重光。請各位依次參觀。

我們沿着火山石鋪就的鄉間小路,去拜訪一下古老的民居。和順古鎮有1千多户人家,和順較具規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築風格的,這裏的古民居,有“三房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近代還出現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築。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和順民居之一的“彎樓子”。它的牆壁是沿巷道的曲線修砌的,所以人們形象的把它稱為“彎樓子”。“彎樓子”不僅是一座民居的雅號,也是清代道光年間創辦跨國商號“永茂和”李氏家族的代稱。沿着村邊的石板路,我們來到了劉氏宗祠。在和順共有寸、劉、李、尹、賈、張、釧、楊八大宗祠,這些祠堂就是供八大姓祭祀祖先的地方,建築風格各異,建造時間不一,大都氣勢恢弘,古色古香。看完古民居,大家或許注意到,我們走來途中,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江南水鄉風貌的洗衣亭,那是當年“走夷方”的男人們為留在家中孝敬公婆,撫養子女的女人們修建的,以便她們洗衣洗菜的時候有一個遮蔽風雨的地方。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前往艾思奇故居參觀。艾思奇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曾是哲學顧問。艾思奇的父親李曰垓是雲南辛亥起義之志士,曾任雲南護國軍祕書長,著名的《討袁檄文》就出自他的手筆,被國學大師章太炎稱為“天南一支筆”。而他的叔叔,李曰基則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曾是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又擅長洞簫古琴,曾被譽為“海內第一音樂家”。還有艾思奇的哥哥,李生莊是一個才華橫溢、思想激進的人,曾是早期中共地下黨員,而後一生貢獻地方文化教育。這四人在和順被譽為“李氏四傑”。20__年清明節期間,艾思奇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家鄉和順後山,永遠長眠於此,墓地全部用火山石鑲砌而成,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為墓地題字。而故居大門內屏風上“學者、戰士、真誠的人”,是主席對艾思奇一生的高度評價。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的和順之旅就到此結束了,願和順能給你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歡迎大家再次光臨我們的和順。

第5篇

和順古鎮位於騰衝縣城以西4公里處,始建於明代,因小河繞村而過故名河順,後文人雅士取士和民順之意而更名為和順。和順古鎮是雲南省著名的僑鄉,更是茶馬古道重鎮、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古鎮建築環山而建,從東到西漸次遞升,綿延兩三公里,一座座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古宅遍佈古鎮,鎮子前一馬平川,清溪繞村,垂柳拂岸,一派和諧的田園風光,民國代總理李根源有詩讚和順:絕勝小蘇杭。鎮內主要景點有:滇緬抗戰博物館、中天寺、彎樓子、劉氏宗祠、艾思奇紀念館、文昌宮和和順圖書館。

沿着古鎮蜿蜒的巷子,你可以去探訪古鎮內的老屋、老街和古老的宗祠。彎樓子民居博物館能讓你打開眼界:建築還可以是這樣的。怪不得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就專門跑來,在此取景。寸氏宗祠和翡翠大王故居,讓你慨歎古鎮建築的精緻。走累了,可以在劉氏宗祠內的茶館坐坐,喝一杯用當地龍潭水、慄炭火烹製的茶,脣齒留香。在和順圖書館,你還能看到匠人用土法制造宣紙,這可是騰衝三寶之一(騰宣、騰藥、騰編),有興趣可以買一些回去。

走累了肚子餓了,古鎮內的各種小吃不僅能夠果腹,更能讓你回味那段綿長而滄桑的歷史。寸氏豆粉、藺大媽松花糕都是有着歲月的味道。或者隨便找個飯館坐下,點一份當地特有的三滴水、頭腦或是土鍋子,光是吃,就已經讓你不虛此行了。

和順古鎮面積不小景點也不少,想全部看完的話,一日不夠。建議在鎮上住宿一晚,不光是有足夠的時間觀景,還可以體驗古民居改建的客棧。鎮內客棧眾多,多以老式民居改造而成,不乏兩進甚至三進的大院子,價格也不貴。找一家中意的客棧,懶懶的睡到自然醒,慢慢溜達到古鎮口的小吃攤上吃一碗當地有名的大救駕,之後在河邊的洗衣亭上曬曬太陽,像當地人一樣感受和順的悠閒吧。

第6篇

今天我們要去遊覽的地方就是被譽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首”,也是雲南著名的橋鄉——和順鄉。

既然,能夠獲得“中國第一魅力名鎮”的稱號,呢麼!和順固然有它獨特的魅力所在。位於騰衝縣城以西3公里處的和順鄉,不僅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濃郁的人文氣息,在這兒,田園牧歌式的美麗風光可謂是,隨處可見。而他的獨特之處在於,首先,他是面向南亞的第一鎮,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南方絲綢之路,連接了中印兩大文明古國,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順。其次,和順是火山環抱的休閒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生活在這裏的和順人世代從大山裏出國闖蕩,以大馬幫為連接中印緬的主要交通工具,產生了一批,雄商巨賈,型成了亦商、亦橋、亦農、亦儒的獨特生存方式。因此,這裏也成為了漢文化與南亞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築、南亞建築元素與雲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處的融為一體。而且,他還是南方絲綢之路上最大的僑鄉,至今和順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有一萬餘人,並形成了“海外的和順”。而居住在本鄉的人口僅有6千多人,其中,歸僑和僑眷佔全鄉人口的80%,因此和順成為雲南著名的僑鄉。所以大家不難看出,這裏是六千居民和諧生活的古鎮,他展現的是令人嚮往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是一個“活動的古鎮”。

現在呢!請各位往車窗外看,位於盆地中的鄉鎮就是和順鄉。小鎮羣山環抱,遠遠望去,全鄉住宅從東到西,環山而建,連綿一二公里。説話間我們以到達目的地。

走進和順之前,我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順順河”牌坊。牌坊的背面是我國著名學者、曾任騰越道的趙藩,書寫的“仁裏”兩個字,説明和順是仁義道德之鄉。除了此之外,東邊雙虹橋頭的“文治光昌”牌坊和西邊雙紅橋頭的貞節牌坊。都可以看出和順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各位請看,這是為紀念和順榮登“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並奪取“中國魅力名鎮展示2020__年度大獎”而樹立的紀念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