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外出務工報告6篇 追蹤外出務工:挖掘背後的故事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3W

本次調查將聚焦於外出務工的行業分佈、工資待遇及生活狀況等方面。通過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等方式,我們將深入瞭解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同時,我們還將探討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務的發展,為解決關乎民生的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調查外出務工報告6篇 追蹤外出務工:挖掘背後的故事

第1篇

為了解企業春季用工需求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狀況,春節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展了“企業春季用工需求調查”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情況調查”。兩項調查均採取問卷調查方式,分別覆蓋了全國13個省的26個大中城市和27個省的90個縣,共涉及3239家企業和9081名農村外出務工的返鄉人員。對比分析中綜合考慮了春季的特殊情況和近幾年春季的一般情況。調查結果顯示:

一、春節後企業招工人數比往年有所增加,同時預計招工有困難的企業比例上升。

對企業調查中,近九成企業準備在春節後招用新員工,與往年同期調查相比,節後招工企業比例已經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並有所上升。調查顯示,節後企業用工需求比去年正常用工量淨增15%,平均每個企業計劃新招員工143人,與同期調查相比計劃新招工人數上升約5個百分點。同時,在被調查企業中,有70%的企業預期今年招工“有困難”或“有一定困難”,比往年相比上升了5個百分點。

二、明確表示繼續外出務工的人數較往年略有下降,其他人員還在觀望。

對務工人員調查中,有62%的返鄉務工人員明確表示春節後要繼續外出務工,與同期調查相比降低了6個百分點。在準備外出務工人員中,74%的人員準備回原企業上班,其餘人不準備回原企業上班的主要原因有收入太低佔49%、加班太多佔18%、沒發展前途佔14%、學不到技術佔12%。有30%的返鄉務工人員表示要視情況而定是否再次外出務工,所佔比例與往年相比增長6%。有8%的返鄉務工人員表示不再外出務工,主要原因是務工工資太低、準備在家鄉創業、家裏有事等。

三、東部地區用工需求繼續保持旺盛,中西部地區供需均呈上升趨勢。

對企業調查中,平均每個企業計劃新招員工人數已經恢復到同期水平。東部地區繼續呈現出比較旺盛的用工需求,平均每個企業計劃新招工人數為156人,與同期調查基本持平;中西部地區用工需求明顯增長,平均每個企業計劃新招工人數為61人,比同期調查高出16個百分點。對務工人員調查中,準備外出務工人員中打算去東部地區的佔72%,在中西部的佔29%,後者比往年增加了7個百分點。

四、企業對新招員工的職業技能和文化程度均有明確要求。

對企業調查中,企業招工崗位中近1/3都要求具備一定的職業資格。其中,要求具備初級工水平的崗位佔25%,要求達到中級工及以上水平的佔7%。對職業資格暫無要求的佔68%。企業招工要求國中文化程度的佔49%,要求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25%,暫無要求的佔26%。

五、多數企業預計人工成本上升,務工人員預期平均工資漲幅高於企業預計工資漲幅。

對企業調查中,有72%的企業預計人工成本比上年會有所上升,與上年同期調查相比,預計人工成本上升的企業增加了32個百分點,企業預計員工工資平均上升幅度為9%。對務工人員調查中,打算繼續外出務工的人員預期平均工資收入比實際工資收入增長幅度超過14%。由此看出,對平均工資增長幅度的預期,務工人員比企業高出5個百分點。

調查外出務工報告6篇 追蹤外出務工:挖掘背後的故事 第2張

第2篇

農民工是中國歷史上的新生人羣,是當代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的直接產物,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一方面是農民,一方面是工人。出則為工,入則為農,生活於城市之中、落户於鄉村之內。大多數農民工都具有兩面性,一面還保留着樸實、憨厚、真誠、勤勞的“土農民”風範,同時又接觸到城市文化、習慣的薰陶,具有積極向上,學習先進文化知識的“洋思想”。他們在為城市建設做出特殊貢獻的同時,增加了收入,拓展了眼界,轉變了觀念,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

據我鎮xxxx年底勞務經濟摸底情況顯示,我鎮有5000餘名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佔全鎮總人口的31.8%,年均務工經商收入達6500萬元左右。外出務工農民的行業種類有哪些?文化及年齡結構情況如何?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給農村帶來了哪些影響?如何正確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對以上問題,不少人不甚瞭解。日前,借村委換屆下鄉工作之機,帶着上述問題,筆者對本鎮幾個村的農民外出務工情況作了一次調查。

一、外出務工農民的比例,年齡、文化結構及行業類型

為驗證勞務經濟摸底關於全鎮外出務工人數的準確性,我對農田村及周邊的五一、銀米、新喜、國慶等五個村的總人口及外出務工的人數進行了詳細地調查。經調查,這五個村共有1740户,6496人,外出務工20xx人,佔五村總人口的31.6%。這個數字與勞務經濟摸底統計的數字基本吻合。

從對五個村的調查顯示,在外出務工的20xx人中,高中、中專文化的41人,佔外出人數的2%,國中文化的892人,佔43.5%,國小文化的771人,佔37.6%,文盲346人,佔16.9%。而在20xx人中,15至20週歲的289人,佔14.1%,20至30週歲的761人,佔37.1%,30至50週歲的689人,佔33.6%,50週歲以上的311人,佔15.2%。由此可見,外出務工農民中,國中文化的居多,國小文化的次之,而在這些人中,20至30週歲的居多,30至50週歲的次之。

人們通常把外出的農民工統稱為打工,其實,打工族僅佔外出農民的微弱多數,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從事經營和其他叫不上名字的行當。仍以五個村中的農田村為例,在全村外出的562位農民中,真正務工的有248人,佔外出農民的44%,從事其他經營的就有218人,佔外出農民的39%,另有96人從事拾荒和其他行業,這類人佔外出農民的17%。即使同一打工類型,其從事的行業也是千差萬別,既有從事建築、加工業的,也有從事餐飲和家政服務業的,既有在集體所有制企業的,也有在私營企業的。同樣,從事經營的也是各式各樣,不一而足。其它村的情況,和農田村大致相同。越隨着調查的深入,就會發現外出農民遠非打工、經商、拾荒這幾種行業,而是種類繁多,不勝枚舉。五村外出農民,多是自己聯繫工作,政府有序組織的極少。

二、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帶來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通過調查發現,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帶來的積極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了農民收入,加快了致富步伐。在家庭經營收入尤其是農業收入絕對減少的情況下,外出打工在解決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中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我調查的五個村中,因疾病和自然災害變得一貧如洗的24户農民,靠外出務工經商又恢復了生機,走上了致富路。18個光棍漢靠外出務工經商,找到了自己人的另一半,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如果不是務工經商,簡直難以想象。

2、學會了一技之長,增強了致富能力。許多農民在外出務工中不僅獲得了資金,解決了增收難題,而且學到了技術。經商的農民則增長了商品知識、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增強了致富的能力。

3、增長了見識,更新了觀念,提高了自身素質。最突出是生育觀念的更新。過去,“多子多福”是不少農民恪守的觀念,通過外出打工後,這一傳統觀念被“晚生晚育,少生優育,生男生女一個樣”的觀念所替代,計劃生育成了他們的自覺行動。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多讀書,讀好書,不再像他們這樣到處打工,過受苦受累的日子,有很多家庭放棄了在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機會,把孩子送到幾十公里以外的縣城就讀,每年要多花費兩三千元,這足以顯示現在農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

4、促進了城鄉交流和農村文明的進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不僅促進了城鄉之間的交流溝通,使城市的先進文化和現代文明得以在農村傳播,也促進了城鄉之間資源互補,信息交流,從而打破了城鄉之間嚴格劃分的界限,改善了相對封閉和對立的城鄉二元結構,促進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5、外出務工農民把掙來的錢反哺農業,促進了農業的增產增收。在農田等五個村的46部小四輪、25部小三輪,9部大型挖掘機、剷車和眾多的農業機械,幾乎都是農民通過打工掙來的錢購買的。這就説明,農民們務工經商後,通過對農業的反哺,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益。

外出務工經商給農村的發展帶來了諸多好處,但同時這種行為也是一把“雙刃劍”,其消極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大批有文化的年輕農民脱離農村,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農業的發展。有文化的中青年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是農業諸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現在,這些人脱離了農業和農村,而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上都是“老、少、婦”羣體,造成部分農田荒置,耕地資源流失,這與我國目前實施的科教興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戰略極不相稱,對推廣農業科技、保持農業持續發展產生阻礙。大多數農民雖沒有使土地撂荒,但對土地粗放和掠奪式經營較為普遍,降低了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致使農業生產後勁不足。留守在家的這部分沒有文化、缺少科技知識的“老、少、婦”羣體,能保持土地不撂荒已是力不從心,再想奪得農業高產高效就勉為其難。

2、大量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也給農村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一是參與公益事業和公共服務難。像公路維護、搶險救災、產業幫帶、婚喪嫁娶等等,都是一支由婦女、老人組成的“3860”部隊來湊合,由於戰鬥力弱,大都勉強完成,這種局面就是大批中青年勞動力外出造成的。二是計劃生育難搞。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一離開家鄉後,就“一別音容兩渺茫。”村裏每年的幾次計劃生育活動,每季的一次“三查”,想找這些人即使是“上窮碧落下黃泉”,也是“兩處茫茫皆不見”。這就給計劃生育帶來了難度。

3、大批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也導致農村中學生的在量流失。不久前,我對本鎮的一所國中近三年在校學生人數作了初步調查,發現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年級越高,學生人數越少。校方解釋説,少了的學生都轉學到縣城去了。這種現象有,但只是個別的,更多的學生即那些家庭貧困的學生都踏上了艱難的打工之途。

4、大批年輕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也給家庭穩定和農村社會治安留下了隱患。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數的不斷增加,為當地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但是,也給農村家庭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影響了農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丈夫外出、妻子留守農村的家庭,夫妻之間出現的問題更多,丈夫常年在城裏,接受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與妻子大不相同,即使春節回家幾天可能還會因為對某些事的觀點不同而爭吵,夫妻間的距離因此而變得越來越大,從而影響夫妻關係的穩定。再是由於留守村中的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他們的社會治安意識、自我防範意識較差,給不法之徒留下了可剩之機。而外出務工的人越多的村就是案件的多發地帶。

5、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形成了留守兒童羣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一定影響。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使得家庭經濟相對活躍,從而增加了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但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第一場所,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家庭擔負着最重要的社會化責任,而父母是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對大多數兒童來説,父母是最主要的教化者和引導者。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方或者雙方不能經常教化和引導孩子,不能和孩子在一起生活,這在很大程度上給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由於父母不在孩子身邊,祖輩或親戚可能因此過於溺愛孩子,或者祖輩由於自身的原因,根本無法很好照看孩子,對學齡孩子的教育更顯得力不從心。留守兒童的性格會因此受到一定影響,少數兒童產生封閉、自卑心理和交流障礙。

6、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老人的家庭地位,留守老人問題開始突出。由於子女進城就業,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經歷不同程度上改變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擴大了他們與老年人之間的代溝,在返回農村後,他們的觀念、習慣及興趣愛好方面與父母的差異也越來越大。而老人除了要照看孫子外,還要負責田裏的農活。他們終日生活在寂寞和孤獨之中,得不到子女的更多的關心,地位反而不如從前,尤其是對於兒子外出,兒媳在家的老人更是如此。

7、大量素質較高青年農民外出,導致難以選出較高水平的村級組織領導人,直接影響了村內民主建設。大量有文化、素質高的青年農民長期外出,他們不可能在本應該隨時發揮民主權利的村內發揮民主權利,即使是在村委會換屆選舉的重要時刻,由於時空阻隔和信息不靈,也使這些外出打工者很難真正返回村中行使民主權利。就連掌握公共權力的村幹部甚至也流動在外,深刻地影響着村公共權力的運作,影響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第一、推進户籍制度改革進程,降低農民工進城的門檻

今年,我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城鄉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退出了歷史舞台,無論城市人口還是農村人口,至少從身份上實現了統一――自此只有居民之稱,中國再無“農”和“非農”的身份區別――這是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的實質性突破,也使得農民工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這樣才能消除對農民工人格的岐視和尊嚴的屈辱,才能使他們揚眉吐氣地生活和工作,心情舒暢地創造財富。

第二、加大對農業的扶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做大做強農業“蛋糕”,想方設法讓農民增產增收,儘快富裕起來。同時,積極鼓勵、引導和扶持青年農民返鄉創業,依靠科學文化知識和多種實用技術脱貧致富。

第三、大力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根據農民工的實際需求,確定農民工培訓內容,注重培訓質量和實際效果,通過培訓要使農民工崗位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就業競爭力有所增強。在專業培訓的同時,也要抓好務工者的法制培訓,增強他們的法制法律意識。

第四、提高政府服務水平,為務工者排憂解難。政府服務應做好這幾個方面的工作:

4、為有回鄉創業意識的打工者提供良好的投資創業服務;

5、協同重點輸入地政府,為在外打工的農民提供服務和權益保障;

6、關注留守兒童,適時開展家長教育,讓其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視。

第五、加大《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執法力度,嚴防中國小生輟學流失。

第六、加強農村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搞好社會保障、醫療衞生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第七、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和組織建設,使村委會能夠履行自治職能,管好本村事務。

第八、警民聯手,共建治安網絡,確保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第3篇

近年來,陝北地區經濟形勢有所回暖,山區農民外出務工情況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為準確反映我村村民工外出務工的數量、流向、就業、社會保障及創業等情況,及時掌握村民外出務工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為村委會、保安鎮政府制定農民工政策,加強和完善村民外出務工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按縣委組織部、縣委書記祁玉江對我縣大學生村官提出的“十個一”要求,於今年六月初對全村常住人口外出務工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並形成此報告。其結果如下:

xx村位於志丹縣保安鎮南17公里處,東臨壕溝村,南臨開發區,西臨楊條村,北接張溝門村;共轄9個行政村小組,152户,638人,總面積約124.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11畝,人均3畝,基本農田1342畝,人均2.5畝,林草地面積5130畝,人均9.5畝。全村共有黨員16名,其中女黨員1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人,主導產業有養殖業、運輸業及服務業。年人均純收入3850元。

據調查,至今年五月底,全村外出務工人員達417人,佔全村人口的65.3%。其中外出到志丹縣境內的有329人,佔外出總數的78.8%;外出到縣外市內的有79人,佔外出總數的18.9%;外出到省外的有9人,佔外出總數的0.2%,調查得知,縣外外出務工村民大部分流入到西北地區。據回鄉探親的外出務工村民反映,外出務工農民工資每年都有所增長,就今年上半年來看,平均月收入在13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8%。

(1)外出農民工以青壯年、文盲為主。在我村外出務工人員當中,青壯年有216人,居於主體位置,年齡在21—40歲的農民工在全部農民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51.7%。隨着年齡增長,較年長農民工所佔比例呈下降趨勢,40歲以上佔11.9%。同時也應看到,這部分人沒有完全或部分地接受國中和高中階段教育,就進入了勞動者的行列,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從受教育程度結構看,農民工中,國小文化程度佔83.9%,國中文化程度佔14.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佔0.01%。

(2)外出務工人員集中在本縣區及西北以上地區。近年來由於我縣經濟發展較快,城鎮建設及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機會相對較多,工資水平相對較高,對農民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調查結果顯示,八成以上外出農民在我縣各個鄉鎮工作。

(3)農民工外出打工形成一定規模,就業主要集中在四大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即建築業、製造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佔總外出人員的81.1%至92.4%。

(4)留守村民與外出農民工有一定差異。從收入上看,外出農民工的人均總收入遠遠大於留守村民。大量的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村民均為“三八”、“六一”、“九九”部隊,農作勞力不足、科學技術得不到有效地應用,人均收入自然得不到提高,而外出務工農民在進行某項工作前,需要進行系統的培訓學習,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工資自然要有所提高。在調查中,外出農民工月工資在1000元以下的佔16.1%,1000—1200元的佔11.9%,1200—1800元的佔0.02%,1800元以上的佔0.01%。就志丹縣而言,當地消費水平高,農民工各項保障實施難,略高的工資待遇並不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從性別上看,外出農民工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導致留守村民男女比例失調,留守婦女充當起了“家庭主夫”,需要進行繁重的農作勞動。

(5)農民工素質有所提高,針對個別企業、部門的專業性,山崗前需要對工人進行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另外,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知識水平決定就業難度。缺少技術專長、文化素質低一直是農民工身上暴露的最明顯問題,金融危機以來更為突出。企業停產或裁員,無技能、文化低、年齡大的農民工是被首先剔除的對象。靠出賣體力掙錢的農民工,生活更加艱難。

(二)工作時間較長,勞動強度大。據調查顯示,全縣外出農民工平均周工作時間為50.7小時,日平均工作時間在8小時內的佔調查總人數的29.6%,8—10小時的佔33.8%,10—12小時的佔28.2%,12小時以上的佔8.5%。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收入水平低仍然是農民工面臨的主要難題。

(三)農民工社會保險參保率偏低。在我們的調查中,我們設置了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沒有參加任何保險四個選項。儘管養老保險有章可循,但農民工養老保險的現狀並不樂觀。據抽樣調查,被調查的89名農民工竟全部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由於養老保險在跨省轉移、接續方面本身就存在着嚴重的政策障礙,農民工跨地區變動工作或返鄉又相對較快,所以農民工即使參了保,待離開時,往往也只能選擇退保,從而導致參保中斷。

農民工主要從事一些城裏人不願意乾的髒、累、苦、險的工種,生產安全缺乏保障,尤其是在建築、採掘行業工作,不能及時得到必要的安全防護設施及保護用品,工傷保險的需要特別強烈。然而,全縣農民工此項保險的參保率也只有27.3%。

據調查,20—40歲的青壯年是農民工隊伍的構成主體。只有36.9%農民工參加了醫療保險。

在全部調查中,沒有參加任何保險的人員佔總調查人員的35.8%。

一是加強引導、服務和管理,實現農民工外出就業的良性發展。建立各種媒介和平台,鼓勵推進有關農民工就業的合作和交流活動,為農民工提供各種就業信息,幫助農民就業,切實解決農民工盲目外出,無工而返或者收入過低的現象。將農民工失業也納入失業登記,為農民工提供更多公共就業服務,以促進和保障龐大農民工隊伍的就業。

二是切實加強農民工各項文化技術培訓工作。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採取有效的措施,繼續為農民工免費培訓各種實用技能,以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穩定農民工就業狀況;培訓要注重實效,在時間、深度、效果和實用性上下足功夫,避免華而不實,走過場。

三是出台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積極拓寬農民工外出就業的門路。簡化各種手續,提供優質服務,並大力宣傳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幫助農民工及早實現自主創業,特別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本地經濟,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減輕就業壓力。

四是繼續加大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力度和覆蓋面,提高外出農民工和農民參加各種保險的比例,切實改善外出農民工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以便真正解除農民工外出就業和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

第4篇

農村富餘勞動力戰略化轉移,是現代農業躍升發展的大趨勢,是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應循坦途。xxx縣挾口岸之利,特色農業氣候小成,勞務經濟發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為此,縣委辦調研室會同縣農委等部門的同志進行了針對性的調研,並形成報告。

作為龍江重要的國家一類對俄陸路口岸,xxx縣轄6鎮102個村,農業人口10.1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6.2萬人,富餘勞動力3.5萬人;耕地面積73.3萬畝,人均7.26畝。近年來,通過境內外互動,轉移、中轉、吸納並舉,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20xx年共轉移3.38萬人,佔富餘勞動力總數的96.8%,其中,就地轉移2.46萬人,向境外及國內大中城市轉移9200人,分別佔轉移總數的73%和27%。具體呈現以下趨向和特點。

1、轉移領域由埠內向境外轉變。充分發揮口岸中龍頭帶動作用,擴大對外投資與合作,擴張農村富餘勞力就業空間。大力開拓俄羅斯市場,先後在俄十月區、烏蘇里斯克、海參崴等地建成16處以輕工產品、果菜、糧食為主的綜合批發市場,有1700多名農村勞動力在此從事境外營銷,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積極推進跨國投資,目前邊貿企業已在境外創辦各類實體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資額達2.97億元,涉及輕工產品、木材加工及金屬冶煉、裝璜建築等領域,承載農村勞動力近千人。擴大對俄農業科技合作,縣政府在俄羅斯租賃土地1300公頃興建農業技術合作基地,在俄遠東地區創辦13家中小型農場,年輸出縣內外農民勞務人員20xx多人,收入近20xx萬元。20xx年,向俄、韓、日等地轉移縣內勞動力4300人,佔轉移總數的13%。

2、轉移渠道由單一向多元轉變。做精做強縣域經濟,廣闢轉移渠道。圍繞壯大口岸進出口加工業,深入實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計投資1.26億元,興建對俄進出口加工、綏陽進口鋸材加工及華宇工業園區,已承載企業37户,26户建成投產,華海木業、寧城漁業、順風松仁加工廠等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相繼投產,安置農民進城務工1700多人。加快發展鄉鎮企業,培養產值超百萬元、就業超百人的鄉企45户,安置農村勞動力2400餘人;綏陽鎮創辦木材加工企業28户、黑木耳加工企業15家,安置農村勞動力1000多人。加速發育農村第三產業,吸納富餘勞動力到小城鎮經商、務工,xxx鎮依託城郊優勢,常年從事餐飲、運輸各業農民4000多人,佔農村勞動力50%以上;綏陽鎮投資1800萬元建成全國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帶動6000多名農民專門從事黑木耳銷售、運輸及其它關聯產業。發展能人經濟,縣內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經紀人脱離土地,常年或季節性從事農產品販銷。

3、轉移方式由輸出向吸納轉變。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發展袋栽木耳2.4億袋,耳農7000餘户,年產量達萬噸;建成果樹、蔬菜生產基地18.5萬畝,年產鮮品17萬噸,成為全國黑木耳生產銷售第一縣和沿邊較大的出口果菜生產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養殖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蓬勃興起,對本地和外埠農民產生了強勁的吸納力。據不完全統計,4大農業主導產業年以離土不離村方式就地消化農村富餘勞動力2萬餘人,吸納穆稜、林口等周邊縣(市)民工1000多人。綏陽鎮綏西村218户農民,今年發展袋栽木耳1200萬袋,冬春兩季户均僱傭附近農村勞動力4人,全村年勞務費支出達到80多萬元。啟動建設以加工為主的中俄xxx波爾塔夫卡互市貿易區,中方一側建築面積xx萬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體工程完工,僅建築一項就吸納外地民工20xx餘人。走出國門創建吸納基地,在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市、十月區等地興建勞務點300多個,面積達到4.5萬畝,長期僱工4000餘人,其中外地民工達2500多人,來源多為吉林、山東及本省齊齊哈爾、龍江、海倫、巴彥、蘭溪、綏化、呼蘭等地農民,人均純收入1~2萬元;吉信工貿集團分別與温州達芙妮、盛宏達鞋業合作,投資3000萬元在俄烏蘇里斯克興建11條鞋業生產線,日產皮鞋、旅遊鞋4萬雙,僅此吸納温州籍農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20xx元以上。

4、轉移農民由體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轉變。着眼提升轉移農民素質,以縣農廣校為中心,利用縣職教中心、勞動培訓中心、農技推廣中心、農機駕校的師資和設施,對農村準備從事非農產業和進城打工的初高中畢業生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協調縣內26户企業與各鎮簽訂550餘份用工協議,舉辦黑木耳栽培、木工、電工、土木工程、俄語等專業培訓班53期,受培訓人員1.17萬人次,佔農村剩餘勞動力76%。對外出務工人員開展《勞動法》、《合同法》、安全知識、境外風俗、禮儀常識及專業技能培訓,為打造外向型勞動力品牌奠定了基礎。一批轉移出去的高素質農民逐步從操作層步入管理層,由受僱於人變為僱人務工的經理人。俄十月區200多箇中國勞務點中,90%以上的承包人都為xxx本地農民,建成俄羅斯最具規模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產品全部直銷俄市場,投入產出比1∶2,每人年淨收入50萬元。大肚川鎮勝利村農民趙彥銘投入100萬元,在十月區、西伯利亞承包菜田500畝,僱傭國內民工50餘人,年收入超過100萬元。

5、組織形式由無序向有序轉變。成立勞動力轉移領導機構,確定鎮村專人管理,對農村勞動力全部登記造冊。加強埠外勞務市場對接,組織參加海林勞動力轉移洽談會,召開有60餘個企業、800個民工參加的勞務供求洽淡會,安排勞動力600餘人,佔總數75%。三岔口鎮泡子沿村組織村民與俄十月區星火公司簽定300公頃土地承包合同,兩批派出駕駛員、農業指導員98人,月工資1300~1500元;分別與華宇集團、寧城漁業、綠林牧野養貂公司及建築企業多方聯繫,轉移勞動力600餘人,佔全村勞動力6成以上,人均月工資1000元~xx00元,僅此一項年可增純收入100萬元,人均增收430元。高安村發揮親緣優勢,主攻對韓勞務輸出,村委會為出國農民統一辦理各種手續,全村500名勞動力已赴韓350多人,年純收入高達400多萬元。制發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實施意見、方案及考核辦法,放寬户籍管理,為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辦理城鎮户口;對農民從事農產品加工和營銷給予政策、資金扶持,設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小額貸款,三岔口鎮20xx年落實農貸資金20xx萬元,其中勞務輸出專項資金達320萬元,佔總額16%。

1、提升了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20xx年,實現勞動力轉移收入1.56億元,佔農村經濟總收入12.7%,佔全年人均純收入30%以上,勞務收入成為許多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一些鎮村出現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帶活一方的可喜局面。三岔口鎮4個朝鮮族村60%的勞動力長期在俄、韓、日從事跨國勞務,今年該鎮又通過邊貿公司向俄輸出勞動力500餘人,人均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依託能人帶動向韓國輸出勞動力400多人、向日本輸出100多人,人均年收入達5~15萬元。高安村農民權仁培在俄羅斯承包了120畝菜田和5000平方米棚室,帶動本村80餘名農民到境外出勞務,年收入達130萬元;當地農民金吉男承包了赴俄務農村民留下的200畝土地,發展綠色水稻種植,年收入近10萬元,實現了境外土地開發和村域資源利用的良性互動,今年該村人均收入高達2萬多元,成為依靠境外輸出致富的新亮點。

2、推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村勞動力轉移帶動全縣4.3萬畝耕地流轉,有效盤活了農村人力資源,推動了耕地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了地產優勢農產品的專業、規模、區域化生產。將已轉移農民棄耕的土地及山場、水面、灘塗,及時進行轉、賣、租,一批專業村、種養大户脱穎而出,帶動發展黑木耳、烤煙、果菜、優質米、特色養殖等生產基地30.5萬畝,其中綠色食品13.5萬畝;木耳專業村發展到98個,佔行政村總數96%,輻射農户1.5萬户,吸納農民富餘勞動力2萬餘人,其中綏陽鎮綏西、三道河子和大肚川鎮石門子村黑木耳示範區擺放規模分別達到1200、1500、1600萬袋,純收入實現1162、1329和20xx萬元。三岔口鎮幸福村農民王會仁,通過合理流轉土地,從45户外出農户手中承包了330畝土地種植圓葱,總產達1300噸,純收入超過50萬元。

3、加速了農村城鎮化進程。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依託的小城鎮發展體系初步形成,一批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在城鎮有了穩定職業,併購房落户,去年以來已有1900名農民變市民,示範帶動更多的農民入城安家置業。部分外出打工者致富不忘家鄉,紛紛返鄉回城投資創業,又反哺了打工經濟發展。進城、返鄉農民共同構成農村城鎮化的建設主體,助推了城鎮第三產業及公益事業發展。三岔口鎮農民金聖範赴韓務工多年,回鄉後投資20多萬元建起一流的韓式餐館,僱工20多人,帶動全鎮發展餐飲服務業170餘家。綏陽鎮紅旗村農民董玉臣通過打工完成原始積累,現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佔地1000餘平方米的木材加工廠,安置農村富餘勞動力56人、下崗職工15人,吸納周邊縣(市)民工31人。xxx鎮大城子村民畢希銘打工緻富後不忘鄉親,多方籌措資金48萬元修建長642米的便民路,解決了困擾村民多年的行路難問題,在村委會換屆選舉時高票當選為村主任。

一是受傳統觀念束縛和舊的小農生產方式制約,農民不會轉移、不懂轉移和不想轉移現象仍普遍存在;受域內黑木耳等特色、高效產業快速崛起的吸引,一些農民產生小富即安、看家守業等狹隘思想,不考慮潛在的發展,不願離土創業,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甚至迴流,給資源合理利用、調精做強產業增添了壓力。

二是農民整體素質不高,腦力型、技能型的高素質農民還佔少數,近90%的農村勞動力均為國中以下文化,接受過技術培訓的也較少,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專業技能和市場意識,轉移出來後大多隻能從事苦、髒、累的工作,更難向新興產業轉移,制約了就業結構調整,在與城市勞動力的競爭中也往往處於劣勢。

三是除對外輸出勞務趨於有序外,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仍較低,大多還處在自發、無序狀態,主要途徑限於親靠親、鄰幫鄰,制約了勞務經濟的深層次發展;一些中介組織運行不規範,存在着信息不準、管理不細,重利益、輕服務,影響農民合法權益等現象。

四是隨着近年來改革的不斷深化,城鎮下崗職工有所增多,導致城鎮對農民工的容納能力沒能有效提升,甚至出現吐納現象,阻礙了勞動力轉移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具體操作部門受職能、權限等掣肘,仍限於抓引導、攏情況、報數字,綜合管理、協調力度不夠。

1、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提升特色產業吸納力。着眼創建全省重要的農村勞動力中轉吸納基地,牢固樹立抓調整就是促增收理念,堅持發展區域性特色農業不動搖,促進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打造外埠農民吸納平台。穩定、有序擴張黑木耳生產,力爭20xx年發展袋栽木耳3.5億袋,建成國家級食用菌生產基地;以創建全國黑木耳菌種生產管理規範化示範縣為契機,組建世界上首個黑木耳dna標準指紋圖譜和數據庫,強化菌種研發和系列食品精深加工,爭取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躋身國家級龍頭企業行列,將xxx建成黑木耳生產、加工、銷售、效益的全國第一縣,僅此一項產業年承載埠內外農村勞動力3萬人以上。推進農業標準化、產業化、精準化,統籌發展烤煙、果菜、特色養殖等主導產業,完善國家級蘋果梨示範區、萬頭優質馬鹿核心羣基地建設,合理擴張發展規模,興建綠林牧野裘皮加工廠、xxx對俄出口果菜批發市場等一批加工、儲運龍頭,壯大龍型經濟,延伸產業鏈條,形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吸納的強勢載體。

2、全方位拓展勞務輸出,打造勞務經濟強品牌。深度發掘口岸中轉功能和現實潛力,突出境外市場信息與地產農產品、域外資本與地利條件、國外豐富土地資源與縣內富餘勞動力三項整合,迅速將向境外輸出勞務這塊蛋糕做大,促進農民成規模、跨區域流動就業,建成全省最大的勞務中轉基地。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規模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的勞務輸出新模式,推進對俄勞務輸出產業化,發揮外貿企業對俄市場開拓的先發優勢,吸引聯合香港、江浙名企、名牌,共赴俄建企興業,創辦境外實體羣、創業園,帶動埠內外農村勞動力批量輸出;擴大對俄經濟技術合作,夯實農業種植、養殖,拓展輕工產品加工、家電裝配、建築承包、礦產開發等優勢及新興領域,為農村勞動力境外就業構築適宜平台。廣借跨國企業、駐外機構、海外親屬等媒介聯絡接洽,對口輸出高素質產業工人,樹立國際信譽,叫響xxx勞務輸出品牌,促使更多農民走出國門。

3、着力發展非農產業,開闢轉移吸納新渠道。將培植壯大非農產業作為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長效轉移的重要抓手,活商興工強企,形成農民增收致富的骨幹支撐。傾力推進中俄xxx波爾塔夫卡互市貿易區建設,運營中方一側商品交易中心,鼓勵吸引兩國企業相對投資,促成中俄對應建設、對等開放,建成以加工為主的特色互貿區,形成巨大的跨國商流、人流、物流,帶動周邊運輸、餐飲等配套產業快速發展,最大限度擴展農村勞動力的承載空間。着眼創建沿邊重要的輕工產品、進口木材、綠色食品加工基地,深入推進工業興縣,整合在建一區五園,規劃建設帶狀中俄國際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型跨國連鎖加工園區,促進項目集聚、企業簇羣,形成特色塊狀經濟,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容量。發揮民營化程度高、原始積累雄厚的優勢,引導全民創業,壯大民本經濟,扶強做大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結合型中小企業,加速發展與區域支柱產業密切相關的商貿、飲食服務、休閒娛樂等第三產業,使農村勞動力實現可靠的職業轉移。

4、實施城鎮拉動戰略,為轉移提供廣闊空間。統籌城鄉經濟發展,落實小城鎮,大戰略,加速發展一批產業密集、商貿發達、承載力強的精品小城鎮,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以鐵路建設、園區擴張為契機,拉大城市框架,擴展中心城區;堅持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建設城郊型、工貿型、商業型、資源利用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聚集商機、物流和人氣,縮小城鄉差別,進而加速實現全面城鎮化,降低外向轉移成本,消化吸收富餘農民。注重小城鎮建設同二、三產業發展相結合,鼓勵村辦企業、鄉鎮企業和民營資本逐步向中心鎮(區)集中,釋放產業聚集和擴散效應,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農民離土進城、務工經商,成為新一代的城市居民;推動閒餘土地向種養能手及大户合理、規範流轉,促進以適度規模經營為特徵的農莊經濟快速發展。深化城鎮户籍、土地使用、社會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體制,為打破城鄉二元分割、加速農民變市民創造條件。

5、積極強化組織服務,促進勞動力有序轉移。完善管理、服務、協調機構,對剩餘勞動力技術特長登記造冊,完善勞動力輸出檔案和待轉移勞動力人才庫,為勞務經濟長遠發展奠定基礎。組建職業培訓基地,開展職業、電視、函授等多樣化繼續教育,利用實用技術流動學校、三下鄉、科普等形式,使富餘勞動力人人一專或一專多能,提升職業技能和創業本領。放開城鄉就業市場,統一規則,全面覆蓋,鼓勵農村創辦合法民辦職介公司,全面激活農村勞動力市場。完善食用菌、圓葱等民間協會,組建水果、反季節蔬菜、特色養殖等行業協會,成立境外勞務人員互助協會,溝通信息、互幫互惠。開拓中介渠道,在國外、國內發達地區設立辦事處、聯絡處,及時瞭解反饋勞務市場動態和用工需求。加強組織調控,建立供求信息預測預報體系,減少轉移盲目性。健全勞動法規和用工合同制度,提供法律援助和保護,維護打工者合法權益。妥善處理外出人員承包地流轉,照顧家庭成員生產生活,確保轉得安心、乾的開心。鼓勵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提供税費減免、資金信貸、場地安排等優惠,解除户籍、子女教育、住房等後顧之憂,促其反哺家鄉、造福鄉鄰。

第5篇

近期,我們按照縣統計局的安排部署,對我鎮*******村

20xx年1—9月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及返鄉情況,開展了為期半個月的專項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兩村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及返鄉情況的現狀

****村同位***庫區,發展水產養殖和邊貿經濟具有得天獨

厚的優勢。版圖面積 *** 畝,耕地*** 畝,總人口2714人,實際從業人員為1457人,佔兩村總人口的53.68%。其中:在本鄉鎮從業人員634人,佔兩村實際從業人員的43.51%,同比減少2.42%;外出務工人員823人,佔兩村實際從業人員的56.49%,同比增長2.42%。外出返鄉人員46人。其中選擇在本地從事二、三產業16人,佔返鄉再就業人員的34.78%;再次外出就業30人,佔返鄉在就業人員的 65.22%。兩村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及返鄉情況具有特點:

1、省外就業人員比重高於省內就業比重。從兩村調查結果看,省內就業的有293人,佔 35.6%;省外就業的有530人,佔 64.4%。從外出務工就業人員地區分佈情況看,鎮外縣內的有40人,佔 4.86%;縣外省內的有253人,佔30.74%;省外的有530人,佔64.4%。

2、外出務工人員以東部發達地區向中部轉移。兩村調查結果表明:到東部發達地區務工人員有287人,佔34.87%,同比減少23.75%;到中部務工人員有477人,佔57.96%,同比增長32.03%;到西部欠發達地區務工人員有58人,僅佔7.05%。

3、外出務工農民受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的影響以中低收入為主。兩村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外出務工月收入在1001—20xx元的有367人,佔 44.59%;20xx—3000元的有420人,佔51.03%;3000元以上的只有36人,僅佔4.38%。

4、再次外出就業人員多。從兩村返鄉再就業調查情況看:

外出務工返鄉46人。返鄉再就業46人。其中再次外出就業30人;在本地從事二、三產業16人。

此外調查中還發現:外出務工人員以18-50歲青壯年為主,

50-60歲年齡段為輔,60歲以上的也有 ;外出務工人員以親友幫帶自發為主,企業招為輔,收政府組織或中介組織介紹的很少;外出務工人員以從事第二產業為主,從事第二產業為輔,技術水平低,勞動強度大。

二、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農民外出務工不僅緩解了本地區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壓力,更為重要的是優化了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少數人無事生非,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大部分農民通過外出務工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學到了技能,更新了觀念,綜合素質普遍有所提高,許多人成為用工單位技術能手,不少人打工回鄉後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帶頭。農村外出務工户收入是無外出務工户收入的三倍以上,且外出務工户消費水平也高於無外出務工户兩倍左右,外出務工促進了農民增收,提高了農民消費檔次,縮小了城鄉差別,對帶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城鄉協調發展。但也存在以下不可護送的困難和問題:

1、農民整體素質普遍不高。兩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66%,而高中以上的只有34 %,參加過專業技術培訓的僅佔9%。由於打工者少知識、缺技術,使得外出務工只能從事純體力、技術含量低的廉價職業。

2、農民外出務工缺乏制度保障。由於現行的户籍制度、就業制度、醫療制度、養老制度等方面的差別,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無法與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社會福利。農民工往往是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作條件差,一旦出現工傷事故,多數也只能協商解決,農民工合法權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3、農業發展還是慢。隨着農村青壯年勞力大量外出,農村勞動力結構的改變已制約農村科技推廣、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難題。留守農村的弱勢羣體因受思想觀念、體力等因素的制約,在科技推廣、產業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的實施上失去了主要的依靠力量,產生農村新技術新信息推廣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慢、農村社會面貌改變慢的系列問題。

4、農村工作還是難。由於外出務工的農民一般都是年輕勞動力,留在家的大多是“38”“61”“99” 弱勢羣體,許多農户少了“頂樑柱”,給農村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增添了新的壓力。同時衍生出系列社會問題。諸如老人贍養、留守兒童教育和身心健康、公益事業發展等諸多問題。

5、單純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收入相對來説還是低。由於農產品價格增長空間有限,受農資價格等因素影響農業投入大,回報低。尖角村姓周老人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他種了6畝田,每畝一年兩季毛收入1500元,刨掉種子、農藥、化肥、耕地等投入每畝在1000元以上,年成好每畝一年可以純賺500元,6畝一年好的話搞3000元,僅相當外出務工人員兩個月的收入,相當機關工作人員一個多月的工資。

三、對農民外出務工及返鄉創業的幾點建議

1、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一是進一步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條件成熟可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二是按照市場化、社會化的要求,增加職業培訓基地,健全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體系;三是按照市場需求,突出培訓重點,有針對性地對農村富餘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使他們有一技之長,增強就業穩定性,提高從業收入。

2、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的交流,保證勞動力供需雙方的聯繫暢通。一是隨時掌握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情況,瞭解外出人員數量、分佈地區、工作狀況等方面情況,加強與外出務工人員的聯繫和溝通;二是應積極與用人單位聯繫,建立長期的勞務輸出關係,及時為當地農民提供勞務信息。

3、採取各種措施,維護外出人員的合法權益。一是通過宣傳教育,增強外出人員自身的維權意識;二是加大勞動執法力度,對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方,加強與當地政府維權部門的聯繫,切實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4、堅持“送出去”與“請回來”並重。在鼓勵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轉移的同時,還要注重“請回來”,對願意回鄉創業的外出務工人員,政府應當給予關注和關心,鼓勵他們回鄉創業,併為他們提供優惠政策,甚至資金技術支持。

5、優化社會服務,切實解決好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幫助“留守户”解決好生產生活的困難,可適當成立生產“互助組”,解決好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

第6篇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部分外向型企業,特別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一些外向型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大批工人被裁,致使農民工返鄉。作為勞務輸出大縣的泗水縣,是否受其影響出現大批農民工返鄉現象,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為此,我們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在職能部門的配合下,對全縣農民工外出務工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我縣共有44萬農業人口,勞動力總數為24萬餘人。據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統計數據顯示:全縣共有外出農民工16.7萬餘人,分佈在全縣591個村中的62000餘户家庭。其中大中型城市務工人員13.7萬餘人,主要分佈在天津、北京、青島、煙台、濟南等地區,少數在上海、廣州等珠江三角和長江三角地區,從事機械加工,服裝、建築、製鞋、玩具加工,餐飲服務業等。出國務工人員3100餘人,主要分佈在日本、新加坡、韓國及中東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主要從事有機械製造、電子、水產、建築、農業等。市內縣內就近就業2.7萬餘人。

春節期間,因受金融危機及其它影響,我縣大量農民工返鄉,原因是企業停產、半停產,企業提前放年假,也有個人原因提前返鄉,回家過節等。春節之後農民工陸續外出,至二月中旬,沒有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人數5234人,包括在國外打工非正常返鄉的200多人。

調查結果顯示,我縣沒有出現大批農民工返鄉,沒活幹的現象,農民工做到了有序就業。原因如下:

(一)爭取主動,及時輸出一批。面對企業減員,農民工就業形勢嚴峻的實際,我縣勞務輸出部門超前做工作,春節前就與勞務輸入地區聯繫,與外省市的86個用工單位洽談,爭取到4.5萬個用工崗位。並及時向社會公佈用工信息,暢通農民工就業信息渠道,春節後,返鄉農民工及時外出,重新走上就業崗位。

(二)誠信敬業,原單位保留一批。泗水農民工吃苦耐勞,愛崗敬業,深受用工單位的讚譽,部分農民工打工時間長,已成為企業管理人才和技術人員,得到企業的信任。有的企業減員,但技術骨幹及管理人員仍得到留用。另外,泗水的農民工很講信譽,願與企業一起共渡難關。面對企業降低工資,工資降低幅度在200—400元,仍願意在企業打工,如苗館鎮李家坡村農民工徐家臣,在維坊海花集團打工,工資由1800元降到1300元,本人春節後又返回原單位繼續打工,類似這種情況的農民工人數佔60%。

(三)挖掘潛力,本地安置一批。依託本地用工企業,如華金集團,柘溝石材加工,聖水峪鄉花生米加工、黃溝鄉玩具加工等企業安臵一批。特別是花生米加工廠、玩具加工廠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提供了低門檻、靈活多樣的就業機會,僱傭三、四十歲,甚至五十歲以上的農民就業,既可在工廠集中生產,也可在家裏生產,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

(四)回鄉創業,帶動安置一批。調查中瞭解到部分外出務工者,利用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學到的技術、管理知識和積攢的資金,回鄉創業,在家搞種植業、養植業、或辦企業。如聖水峪鄉小河村,往年外出農民工中有30人今年在家發展生態農業,建成了大拱棚,種植蔬菜,預計年收入可達萬元以上。泗張鎮小山村司光元投資十幾萬元,進行木材加工,還安臵10餘人就業,目前,返鄉創業者達3000餘人。

調查中瞭解到,沒有外出務工的農民工5234人,其原因是一部分人因年齡偏大不願外出;個別青年回家蓋房結婚,短期內不準備外出;另有一部分因季節性工作,如在日照鹽廠曬鹽,或從事建築業等,暫時沒外出務工;還有一部分打算在家鄉辦企業,還沒有尋到合適的商機。通過與這部分人座談,瞭解到他們的一些想法和願望。希望通過勞動培訓,學到技術,在尋找工作中處於優勢,有培訓要求的人員佔40%以上。回鄉創業的面臨資金不足,比如搞養殖、種植業,或加工業,希望在資金方面提供方便,並在税費、用地等方面得到優惠政策的扶持。

(一)開展用工宣傳,確保本縣企業用工。近年來,我縣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些企業陸續落户泗水。去年以來新建和在建的企業,今年將陸續建成投產,經對企業用工情況調查瞭解到,下半年縣內企業有17400個就業崗位,我縣現有人員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

用工需要,為及時解決本縣企業用工問題,建議勞動部門加強與企業聯繫,瞭解用工情況,及時向社會公佈用工信息,協助企業招聘員工,並對用工人員進行培訓,為企業正常運轉提供人力資源。

(二)組織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技能。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術培訓,由勞動保障局牽頭,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就業培訓中心、高級職業中學、技校等培訓基地等資源,對本縣企業所需人員進行崗前技能培訓。同時爭取上級失業培訓補貼資金及失業保險金,認真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術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免費為農民工進行專業技能、法律法規、維權、種養殖業、建築業、餐飲業、營銷業等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

(三)加強引導,規範境外勞務輸出。對出國務工人員加強引導,慎重選擇出國,引導出國務工人員在辦理出國手續時,應通過正規中介機構,保證外派勞務合法,避免勞務輸出糾紛,促進境外勞務輸出健康發展。

(四)制定優惠政策,支持農民工創業。一是實施“綠卡”制度。為回鄉創業的投資者提供“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辦結”的高效服務,為企業發展提供“保姆式”服務。二是税費減免。制定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税收減免政策,或實用招商引資新建企業政策,支持農民工創業。三是用地優惠。政府向返鄉創業者提供土地使用優惠政策,對土地使用給予資金補貼。四是資金扶持,幫助農民工創業者申請貼息貸款及小額貸款,爭取農業項目補貼。

(五)典型示範帶動,推動農民工創業。舉辦創業人員經驗交流座談會,推廣農民工創業典型。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如苗館鎮馬家井村孟慶友,在日本打工三年返鄉後,投資200多萬元,建成奶牛養殖廠,養奶牛50多頭,年收入14.4萬元。黃溝鄉村民張秀玲,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更多農民就業。張秀玲在青島玩具廠打工4年,回鄉創辦了大黃溝村、東義村和南義黃引集村3處玩具加工廠,安排200多名農民就業。返鄉農民工創業,是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他們不僅帶回了新技術和觀念,還拓展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空間和方式,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