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事蹟材料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2W

你一定要知道事蹟材料應該是要給人帶去生活的動力的,我們寫事蹟材料時需要凸顯人物高尚情操的獨特魅力,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好人好事事蹟材料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好人好事事蹟材料7篇

好人好事事蹟材料篇1

20xx年12月3日,楊雲新師傅像往常一樣工作到凌晨,時間已到1點半左右,楊師傅拉完最後一趟客準備回家。當他把車開到小區門口清掃時,發現車子後排座墊遮蓋着一個包,經驗告訴他“乘客又落東西了”,隨即,楊師傅把拉鍊拉開,看見裏面放有行車證、銀行卡,金卡以及厚厚幾沓百元大鈔,但是楊雲新沒有具體清點錢數目就拉上了拉鍊。回想當時的心情,楊師傅説:“我就想這樣可能也是人家的救命錢,我作為駕駛員,這樣一筆錢,貪我也不敢想,因為人家也盼着這筆錢,我這個人也不會要這種錢。”將心比心,楊師傅知道失主一定很焦急,應該想辦法儘快找到失主,但撿到的東西是報公安、報公司還是報運政處呢?時間已經將近是凌晨2點左右,反覆考慮後,楊雲新想,失主肯定會第一時間聯繫公司,他還是給公司打了一個電話,然而公司的座機沒人接。楊師傅只好先回家,向愛人講述了事情的經過,看到他憂心忡忡的樣子,妻子勸他先不要着急,建議他先收好失主的東西,等到早上拿去公司處理也穩妥些,因為擔心失主着急,楊雲新一夜未睡好。第二天一大早,楊雲新起牀匆匆梳洗後便趕到自己所屬的商貿公司把包交了上去,公司經過清點,黑色的包裏除了各類卡之外還有現金4。6萬元。

把包交給公司後,楊雲新覺得輕鬆了很多,他説:“已經一晚上沒睡好了,交給了公司,找到失主的希望就更大了,我也稍稍放心。”而公司在收下包以後,正要通過各種途徑多方尋找失主時,一個電話響起,原來是一位自稱失主的羅先生,羅先生來到商貿公司後,經核查,他正是失主。

失主羅先生向大家講述了事情的經過,原來,羅先生是四川人,到臨滄做生意。20xx年12月2日晚,羅先生和朋友喝酒後,打車時不慎將錢包遺忘在車上,包中裝有借來做工程的款項四萬六千元。羅先生回憶説:“發現錢不見了時,我是驚出一身冷汗,當時以為錢可能找不回來了,當晚自己又喝了酒,只記得是黃色的出租,可想找一輛車猶如大海撈針”。天亮的時候,抱着試試看的態度,羅先生打了商貿公司的電話。原本對還能找回錢包不抱任何希望的羅先生驚喜地發現:撿到錢的司機也在找他!

失主羅先生拿回自己的錢包後,感動不已,説原本也只是懷着一絲僥倖心理打個電話到商貿公司試試,“想不到臨滄有個好大哥幫助撿着包,真是太感謝了!”羅先生緊緊握住楊師傅的手,不停地訴説着自己的感激。

楊雲新工作兢兢業業,為人樸實厚道,到公司開出租車6年來,一直是出租車駕駛員裏的佼佼者,喜歡幫助同事,不僅從不違法,還時時為乘客着想,幾乎從沒被投訴過。同事們都説,楊師傅作為他們出租車駕駛員中的同行,平時就很喜歡樂於助人,這次他拾金不昧的事蹟被公司也作為先進典型在全公司進行了通報,以期用楊雲新的事蹟感染和鼓勵公司上下的所有員工,使楊雲新拾金不昧的誠信精神成為行業的模範,也將誠信作為職業道德秉承的原則。

宋朝學者楊簡説過“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益己則益少,益眾則益多”。説的是用誠信對待別人,不是隻對別人有益,對自己的益處尤其很大。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基礎,是獲得他人尊重與信任的保證,是獲得事業的成功根本。“拾金不昧”,作為一個人誠信精神的具體體現之一,不止給別人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還是一個人具有高尚人格品質和良好社會公德的反映,更是一個單位道德水平的一面鏡子。

4.6萬元,對楊師傅來説,相當於他兩年多的收入總和,但他從沒想過據為己有,楊雲新説過:“錢是人人都愛,但是不應該要的錢就不應該要,當時我就想要還人家的,失主也相當心急……”樸實真摯的話語讓我們看到楊師傅是真正把誠信意識刻在了心裏,為別人着想,將心比心。他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件理所應當的事,卻不知自己的所作所為如金子般閃閃發光,為整個社會奉獻了一份珍貴的正能量,小小出租車,搭載的不只是乘客,裝載着的是滿滿誠信之金,具有金子的分量和價值;漫漫行車之路,其實是誠信之光普照的人生之路,一位普通司機,卻有着不普通的精神品質,是值得稱讚的“臨滄好司機”,一位地道的“臨滄好人”。

好人好事事蹟材料篇2

小明,男,今年九歲,就讀於彬縣新民中心國小三年級。他熱愛集體、積極向上、品學兼優、樂於助人。他小小年紀,卻以良好的思想品質,優異的學習成績,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成為同學中的佼佼者。

勤奮學習、開闊視野。在學習上,他刻苦努力,一絲不苟,愛鑽研,能夠虛心請教,不恥下問。從入學到現在他作業工整、能及時完成,成績優異,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他喜歡閲讀,一有空就讀書,一有書就愛不釋手,飯後睡前總是手不釋卷。從童話故事到歷史讀本,從自然科學到天文知識,他都讀的津津有味。廣泛的閲讀開闊了他的眼界,同時也提高了他的寫作水平。

心地善良、禮貌待人。他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靈。有人説,金子是最純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靈。小明同學有一顆潔白無暇、善良真誠的心靈,他心地善良、追求純真、無私無邪。在家裏,對待親人,關注親人的冷暖,以禮相讓,經常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打掃衞生、擇菜洗菜、洗襪子等,讓親情其樂融融。對待鄰里,他文明禮貌,與人為善,深得鄰里喜愛。

傳遞愛心、助人為樂。在學校,他有一顆真誠的愛心。對於困難同學,他總是樂於伸出援助的小手,助人為樂,真誠奉獻。有同學上課忘了帶學習用具,他總是豪爽的拿出自己心愛的文具借給他們,有同學不會的問題,他總是熱情耐心的幫其解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對於博大複雜的世界,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小小心靈裝滿了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在學校組織獻愛心活動,他都能積極參與,無私奉獻。特別是在去年汶川大地震的災難中,他表現的尤為突出,班級捐款,有他的份,家庭捐款,也有他的份,就連父母單位捐款,他也要參加。

熱愛勞動、積極肯幹。他勞動積極肯幹,髒活、累活他總是槍在先,從不惜力。對待班級的勞動任務,他都能夠提前出色的完成,只要哪天他值日,他總顧不得吃早飯,就急急忙忙奔到學校做值日,等其他同學到校後,教室早就被他打掃得乾乾淨淨了。對於學校組織的大型勞動,他不但自己肯幹,還表現出極強的組織能力和號召力。

有一次搬磚鋪路勞動,他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每次一般就是五塊磚一摞,累得滿臉漲紅,滿頭是汗,老師不忍,讓他少端點兒,他卻用袖筒把臉一抹,笑呵呵的説:“我能行,我不累。”又去幹了。還有一次,學校組織剷草勞動,冒着炎熱的太陽,同學門幹了一會兒就無精打采的磨洋工,他一看,急了,一把操起鐵杴,自己使勁地剷起來,同學們在他的鼓舞下也紛紛鼓起勁來。一會兒,一位突然喊:“呀!小明的手流血了……”老師過去一看,原來他的右手磨了好幾個泡,一個血泡破了。老師馬上帶他去包紮,不讓他再幹了,可是他卻説:“我是班長,應該帶頭。”説着又操氣鐵杴剷起來,鏟完草他又帶頭去拾草。勞動完了,他竟然用自己的零花錢給班裏的同學每人買了一根雪糕……向這樣的事蹟太多了。

天天向上、興趣廣泛“向上”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源泉,小明同學的身上有着一股強烈“向上”的追求。從呀呀學語到接受家庭啟蒙和幼兒、國小教育,初諳世事的他就一直在追求着思想上的向上:“做個好孩子,做個好學生,做個好公民。”他尊敬長輩和師長,團結同學,遵守校規校紀,對人講禮貌,自覺遵守國小生行為規範和社會公德,深得鄰居、家長、老師和同學的好評。進入國小校園不久,通過學習,當他知道了少先隊組織是少年兒童的先進組織後,他每時每刻就把自己置於組織約束之下,嚴格要求自己,身體力行少先隊員的先進性。他追求全面發展,他興趣廣泛,除認真學習課本知識外,他還特別喜歡看書、繪畫、唱歌和體育運動。三好學生的標準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直以來這都是他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國小的三年裏,他一步步地朝這個目標在前進、在努力,全面認識自己、提高自己,不斷在學習中增長知識,在人生旅途中陶冶情操,在社會實踐中磨練意志!

好人好事事蹟材料篇3

陸炎,是xx中醫院的一個外科護士,來到中醫院工作已近二十年了,從一個單純可愛的小護士成長為成熟穩重、經驗豐富的外科主管護師。所在的科室是個綜合外科,收治包括普外、腦外、胸外、泌外等各專科病人。

無論是車禍送來的嚴重腦外傷患者,還是胰腺手術後全身插滿管子的患者,亦或各種造瘻術後全身尿臭、糞臭味的患者,她和護士長、姐妹們憑藉不怕苦不怕髒不怕累的精神動力和精湛的護理技術將一個個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科室提出的巾幗示範崗創建口號是:用我們的愛心換取您的舒心;用我們的.責任心換取您的放心。陸炎就是這樣的一個護士,心中總是充滿着對病人的愛。陸炎是護理組長,每天她總是早早地來到病房,穿梭於病房對病人“噓寒問暖”,那一句:“大媽,您晚上睡好了嗎?早飯吃了沒有?”,普通的話語温暖了無數病人的心;病人的一個皺眉、一聲歎氣、一句議論她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帶給病人無數次的驚喜。

她的工作,得到了領導同事的一致認可,病人及家屬更是喜歡這個帶着淺淺微笑、態度温和的護士,在去年的住院病人滿意度測評中,她受表揚的次數位居全院第一。從病人來時的愁容滿面,走時的眉開眼笑中,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好人好事事蹟材料篇4

王心同學,是大連市西崗區建設國小六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他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少年。他始終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激勵自己。多年來,各方面表現一直優秀,特別在助人為樂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王心同學有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在學校,他對待同學,總愛伸出援手,真誠付出,助人為樂。記得一次體育課上,同學們練習跑步,速度時而快時而慢,使部分同學之間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一不小心,張策同學由於跑得太快就摔倒在地,搶了個大跟頭。隊伍就這樣被衝散了,有的同學繼續向前跑,有的同學駐足張望,不知所措,張策同學跪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眉頭緊鎖,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王見此情景急忙跑過去,雙手握住張策的胳膊,把他輕輕扶起來“張策,你沒事吧。要不要緊,我扶你去醫務室看看吧”,王關切地詢問着。

“謝謝你!”張策感激地説。

“不用客氣,我們都是同學要互相幫助才行!”王攙着張策慢慢地向醫務室走去。

王心同學在生活中總是用他的真誠之心感動身邊的每一位同學。記得有一次劉子鍵把語文書忘在了教室,回到家後他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這可怎麼辦啊!作業怎麼能完成啊!劉子鍵開始給同學打電話,同學們的回答都是:“對不起,我自己還得先做業沒有時間,你還是找其他人借書吧!”看到同學們都沒有把書借給自己,劉子鍵心情很是鬱悶,他抱着最後的希望給王打電話,王一聽便對我説:“到我家裏去,咱們倆人一起寫作業,這樣你就的作業就能完成了”。聽了這樣的話我的心裏暖融融的,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王心同學有一顆執著的與同學共同進步的責任心。“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王自從擔任班級學習委員以來,總是盡職盡責地幫助每名需要幫助的同學。他常常用自己的耐心化解同學的難題,一個個大問號總能在他那兒找到答案。同學們喜歡和他相處。班級中有幾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他們每當遇到不會的問題就願意請教王,每當這時,他不管手頭上有什麼事情,都會放下筆,用手指着題,和顏悦色地給同學講題。他講得每一步都非常詳細、很清楚,並且還不斷詢問:“清楚了嗎?”直到問問題的同學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才肯放心。在王幫助下,很多同學的學習成績都有很大的提高,看到同學進步了,王比自己取得好成績還高興!

王不僅事事助人為樂,而且,心繫班集體,心繫班上的每一個學生。有一次學校組織集體活動,放學後該值日的同學都跑了,王就組織幾個同學把教室打掃的乾乾淨淨。結果當天學校組織檢查衞生,我們班受到了校領導的好評。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回答得很乾脆也很響亮:“為了班集體,為了班級的每一個同學!”

王心同學所做的一切得到全校師生的好評。當老師誇獎他時,他總會説:“我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就是這樣的王,創造了一個奇蹟,全班35名同學,他以31票通過被評為“區三好學生”。

有王心同學的地方就充滿歡聲笑語,有王心同學的班級暖意融融,讓我們向王心同學學習,用愛的互助充實我們的生活!

好人好事事蹟材料篇5

這個世界上,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有很多遇上困難的人,是需要我們伸出手幫助的。但有些人會坐視不管,有些則會很熱心地幫助。“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這是從小長輩們就告訴我的道理,我很喜歡,當別人對我一點點的好,我會很感動,可能許多幫助過你的人都不會留下名字,但在你的心裏你會永遠記得幫助過你的人。在四川宜賓市人民六組,74歲的何温齡看到一個八旬老人突然摔倒,掉進人工湖中,他馬上衝到湖邊,在兒子、兒媳的幫助下,成功將老人扶起,整個過程只有21秒,網友熱贊老人是“中國好大爺”事實上,除了中國好大爺,今年以來,網絡上湧現了許許多多草根“中國好人”,他們儘管平凡而普遍,用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為社會注入了無限正能量。

我們並不缺少英雄,只要心中有愛,關愛他人,幫助他人,我們都可以是雷鋒。

老師,同學們,讓我們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讓我們平凡的人生孕育出雷鋒般的崇高精神,只要有了崇高的精神我們才能鑄就明天的輝煌,老師,同學們,讓雷鋒精神成為我們生活道路上的指路標吧!讓雷鋒精神長駐我們美麗的校園,讓我們以後的生活中對待他人要像春天一樣温暖,對待學習要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困難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不文明行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我們要時刻學習雷鋒,從我做起,從本職工作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樂於奉獻,永遠富餘愛心,永遠真誠善良,讓雷鋒精神存在於每時每刻,每處每地,讓生活更加有意義。

好人好事事蹟材料篇6

按照上級組織部門的安排,縣委辦公室工作員張德福同志於20xx年x月x日起進駐xx鄉xx村委會。在縣委辦的領導下、xx鄉政府的支持下,張德福同志積極協助村支兩委班子,圍繞“創先爭優、作風建設年、四幫四促”為工作主題,認真理清思路,找準工作切入點,確保駐村工作取得實效:

一、深入瞭解村情,理清駐村工作思路

該同志能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積極主動地去適應從機關到基層的環境轉變,克服在生活、工作中的許多不適應和困難,做到人到心到,在思想感情、行動上與羣眾打成一片。逐户對羣眾進行走訪,在走訪過程中,廣泛深入瞭解當地的村情民意,特別是瞭解當地的自然情況、生產發展情況、村務情況、基層組織建設情況以及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等。大力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特別是惠民政策,動員羣眾自力更生髮家致富。

二、圍繞中心開展工作,為羣眾辦實事

1、在紅土組、黃土組、綿竹組、新華組四個組,村民原先的飲用水習慣是到水源點用桶擔水回家飲用。因沒有保水蓄水的設施,造成水資源極大的浪費,經常無水可用。在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張德福同志到這幾個組查看水源點情況,發現修建小水窖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村民飲水困難的辦法。挨家挨户走訪,統計願意修建小水窖的農户。到水利局協商,為這四個組爭取到39口小水窖建設項目,每口小水窖補助3000元。小水窖修建成後,畜滿水,基本可以解決一家人一年的飲水問題。

同時積極組織村組幹部尋找新的水源,在離紅土組兩公里的一個山凹裏找到一個新的水源點。動員村民投資投勞,打井修水池,目前水池已建成使用。

2、積極走訪市場,摸清農資供應情況,做好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的保障工作;聯繫有關部門技術員奔赴春耕生產一線,採取進村入户進行諮詢宣傳,通過發放資料、技術指導等方式,提高農民鑑別假農資常識的能力。同時,積極開展抗旱救災工作。在周家組,村民種植的一百多畝魔芋因乾旱難以發芽、出苗。該同志同種植户一道,從麻布河用車運水救急;還深入綿竹組、蘭蛇坡等田間地頭實地查看了農作物受災情況,帶領羣眾開展生產自救。

好人好事事蹟材料篇7

“一牆之隔”的“一家人”

7月的上海熱浪滾滾,記者在長興坊一棟居民樓的底樓見到了剛為邱家母女買菜歸來的張玉生。他一進屋,躺在牀上的邱家小妹就哭着問他:“‘舅舅’我的腿不會站不起來了吧,我不能殘廢啊,人家都説長得好看的小姑娘,殘廢了就可惜了。”張玉生忙哄着她説:“沒事的,明天帶你去看醫生,看好就好了。”

陪同前往的居委幹部小甘告訴記者,邱家小妹因小時候受到驚嚇而致精神重殘,病情時好時壞,平日裏都是靠張玉生這麼哄着。自從她哥哥邱光生因突發腦溢血去世後,這一鬨已經哄了廿多年……

兒時玩伴離世他接棒照顧母女

1986年的秋天,隨着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原先隸屬打浦橋斜徐路斜三居委會的老街坊們,大都在同一時期,被拆遷安置到康健街道長興坊小區散住。邱家住79號,張家則住在68號。不僅相隔不遠,遇到節假日,兩人還時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是平靜的日子沒過上幾年,1992年夏秋季節的一天,邱光生突然昏迷不醒,醫院診斷為腦溢血,經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

當時,熟知情況的街坊都説,這真是屋漏又逢連天雨啊。因為在這之前,小邱的爸爸“老廣東”也已經因病去世。所以邱光生走後,家裏只剩下一個退休在家體弱無助的媽媽,和那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妹。要説經濟狀況,邱家這個拆遷過來的窮家庭,住的竟還是未經裝修的毛坯房。

“我跟小邱從小一起長大,在棚户區的時候就穿着開襠褲在一起玩,在我兒子小的時候他還幫忙照顧過。”從未想到兒時的玩伴竟然年紀輕輕就因病辭世,面對這個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的困難家庭,心地善良的張玉生實在看不下去。於是,他隔三岔五地上門,不時地伸出手幫一把。隨着時間的慢慢流逝,張玉生伸手相助的內容越來越寬泛,以至於他慢慢成為了支撐這個困難家庭的重要“靠山”。

假“舅舅”真感情長年累月送温暖

邱家小妹邱玉琳,與張玉生年齡也只相差11歲,應該叫張玉生為“哥哥”,但是她卻口口聲聲地喊他“舅舅”。其實這倒是一個精神不健全的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的耳聞目睹,對自己所尊敬的人發自內心的一個恰當稱呼。

在邱玉琳的印象中,自己平時生活上吃吃喝喝的要求,都是由“舅舅”解決的;碰到就診、取藥等難以搞定的困難,也大多找“舅舅”來擺平。正因為“舅舅”的權威不可動搖,所以邱玉琳發病時,任何人的話都可以不聽,而“舅舅”的話卻是必須聽的。

一次,小妹發病衝出家門要找媽媽,鄰居們沒拉住,趕緊打電話給張玉生。張玉生正在外面吃飯,接到電話就放下碗筷打車往回趕,在小區門口的車站攔住了小妹。見到“舅舅”,小妹立刻安靜下來,張玉生説:“媽媽在家裏,你回去找去。”小妹聽了,乖乖地往家走。

再説張玉生對待小邱的老母親孫銀妹,那更勝過親兒子。去年下半年,區裏適老改造項目落實下來。要説也是個大好事,孫銀妹卻犯了愁——施工一週的日子怎麼過啊?張玉生看破老人的心事,胸脯直拍説包在自己身上。他與居委會安排的小區其他志願者一道,不僅順利解決了母女倆“吃飯難”的問題,還幫忙收拾屋子,自己掏腰包添置毛巾架、防滑墊等小物件,讓孫銀妹感動不已。

隨着年歲的增加,孫銀妹生病的時候越來越多。俗話説,久病牀前無孝子,張玉生卻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孝心。不管是請醫生登門,看病配藥,還是陪同她去醫院門診、打吊針,忙前忙後,他都絕無怨言。今年2月23日,孫銀妹因心衰住進市八院,直到3月16日病情穩定後才出院。整個住院期間,全是張玉生一手照應。以至孫銀妹同病室的病友們異口同聲,都誇這個“兒子”好孝順。後來聽説張玉生和孫銀妹只是鄰里關係,一個個都搖頭表示這“絕不可能”。

面對命運不公他盡最大的努力

邱家沒有空調,沒有冰箱,在紅色高温警報頻發的夏季,母女倆僅靠一台電扇度夏。年已八旬的孫銀妹,她一方面為自己每月只有三千多元的養老金犯愁,一方面又懷有另外的心思。多年來她持家過日子,在生活方面是省之又省。張玉生説:“你根本想不到,她們前幾年電費都只有幾塊錢,老太既捨不得用電,也捨不得用水,還捨不得用氣。”

張玉生明白孫銀妹想省下家裏的每一分錢,實現自己離世後,女兒能夠在自己家裏生活,直至終老的願望。平日裏,雖説“包攬”了邱家的日常起居,但張玉生從不沾手邱家的錢財。每個月,孫銀妹會交給張玉生700元錢,而這就是邱家一個月的飯錢。張玉生精打細算,不僅要滿足母女倆的營養需要,又要照顧到老人家的飲食偏好,時不時地還自掏腰包給邱小妹開點“小灶”。

除此之外,邱家的大事小事,張玉生都會幫孫銀妹籌劃、打點。平日裏買米買油等重活,都是由張玉生拿着“解困卡”一趟趟跑糧油商店拎到家。

邱家小妹5年前患上乳腺癌,被切除了一側乳房,近期癌症又有轉移的跡象。每天,張玉生至少要到邱家兩次,而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復發帶來的疼痛會引發小妹的精神疾病。“剛開始純粹是道義上的感情投入,時間久了就發展為生活中的一種慣性,再後來就自然而然地上升為親情”。張玉生口中的“三部曲”讓現在的兩家,雖不是骨肉至親,卻享有“一家人”的情感待遇。張家人自家有事儘量不煩張玉生,反而把邱家的事當成自家的事讓張玉生去認真打點。平時無論邱家需要做什麼,哪怕有時發生衝突,即便暫且丟下自家的事,也要張玉生去幫邱家一把。身為共產黨員的妻子孔秀珍,以及長期一起生活的兒子、兒媳,他們數年來從無怨言的鼎力支持,讓張玉生幫邱家做事時腰桿筆直,滿心寬慰。

自己身體不好仍會抗下一輩子的責任

他是柴米油鹽一把抓、事事親勞的“保姆”,也是給予心靈上關懷與依靠的“舅舅”,但他真正的身份僅僅是“鄰居”。從一個生龍活虎的中年人跨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張玉生二十多年如一日照顧鄰居母子,用行動詮釋了一個普通人的價值選擇。

5年前的一天,張玉生當眾昏倒,被鄰居送到醫院檢查,原來他是患上了較為嚴重的冠心病,不得已在體內安裝了支架。可他放心不下邱家母女,出院沒多久,就又開始每天上門探望,忙前忙後。問他母女倆這樣一直需要有人照顧,他自己身體不好怎麼辦,張玉生説:“只要身體允許,我會照顧她倆一輩子。”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的奉獻會讓你毫不猶豫地給出“偉大”的評價,他們不圖名不圖利,把助人為樂的意義升格為內心的踏實與安定,把點滴小事做成眾口傳唱的愛之讚歌。如果社會上能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伸出善意的援手,既能讓年過花甲的好人張玉生“減負”,亦能讓孫銀妹這樣的特困家庭感受到和諧社會的更多陽光。如果能有這樣的結局,一定會讓所有知道這個故事的人從心底裏感到特別的温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