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5篇 10年心理健康教育路,這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1W

作為當代人,面對繁忙的生活和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關注心理健康已成為我們每個人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不僅能夠有效緩解人們心理壓力,提高生活質量,還能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以下是筆者心得體會,請讀者參考。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5篇 10年心理健康教育路,這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

第1篇

現代的幼兒,是未來的社會的棟樑。現代的幼兒教育,是幼兒的素質教育,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幼兒健康包含幼兒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下面就是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體會:

通常,將幼兒智力發育是否正常、能否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應外界的各種環境,心理行為能否符合年齡特徵等作為衡量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須重視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現代幼兒的教育觀,才能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現代科學的幼兒觀和教育觀是幼兒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以健康的教師人格影響孩子,還善於設身處地地體驗幼兒的言行,耐心細緻地觀察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以熱愛、真誠、關懷的態度去對待每一位幼兒,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創設和諧的心理環境,營造幼兒心理健康的氛圍。

心理環境包括幼兒生活、學習和遊戲的全部心理空間,特別是幼兒的學習、活動和生活的氛圍。創設和諧的心理環境,營造幼兒心理健康的氛圍,有助於培養幼兒努力進取、奮發向上的個性品質。大瀝中心幼兒園注重更新設備和增設豐富多彩的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要和多種需要,優美整潔的環境能喚起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充實幼兒的生活內容,陶冶幼兒的性情,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讓幼兒在自由的探索中發現周圍世界的奧妙。

幼兒心理髮展輔導主要包括人格、學習和生存輔導。在幼兒教育的實際工作中,對幼兒各種性質的行為保持敏感,善於從幼兒的具體行為和幼兒間發生的問題選擇出恰當而重要的教育點進行輔導,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例如,大瀝中心幼兒園的的教師在組織幼兒玩小白兔採蘑菇的遊戲中,班裏有幾個胖孩子因費勁而不願玩,於是從情感入手,設法喚起幼兒的共鳴,開展心理輔導,鼓勵全班幼兒共同完成,讓幼兒互相幫助,在困難中堅持到底,體驗到成功的愉悦。

四、重視個體性的心理矯冶,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於其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衝突等原因導致心理方面障礙及不適應行為,是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特有問題和障礙。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充分利用家庭資源進行教育,家庭與幼兒園進行密切的配合,教師和家長創設幼兒心理髮展的氛圍,對幼兒實施同步的心理教育,教育的效果更好、更鞏固。具體方法根據內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要誘導孩子體驗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大瀝中心幼兒園教師指導家長多留些時間陪陪孩子,適當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經常與孩子“推心置腹”地交談,交談中家長要注意多些使用表示心理狀態的詞彙(如愉快、願意、感激等),同時讓孩子説説自己的心理感受,誘導孩子體驗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5篇 10年心理健康教育路,這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 第2張

第2篇

20xx年的11月至12月我幸參加了延邊州班主任遠程培訓,透過二個多月的網絡培訓,我學到了許多班級管理方面的知識,使我對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學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專題後,受益匪淺,感想頗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料,也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在現今的學校裏,如何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我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一、透過學習使我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好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時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資料。《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潛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潛力。在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構成完善的人格;有利於提高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成果;有利於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維護。因此説,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好處。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態。心理健康這個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當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問題。圍繞着心理健康開展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為心理健康教育。從班主任的職責來看,班主任要當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全面素質。心理健康內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謂自尊是指學生中間,或者指某個個體中間,對自我或者對自我一種用心的肯定的評價,體驗或態度。老師們都很重視對學生自尊心的培養,因為學生如果自尊就能夠成為自強、自立、自信的年輕一代,因此自尊的問題最重要。

一般來説,人的心理狀態能夠分為三種:正常狀態、不平衡狀態與亞健康狀態,與這三種心態相應,其社會行為方向也表現出十分重要的特點。

在沒有較大困擾的狀況下,學生的心理處於正常狀態之中。這種狀態之下,學生的行為基本上預期價值觀體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徵相一致,是一種健康或者優秀的狀態。

第二種狀態是不平衡狀態。一旦發生了擾亂正常生活、引起人們消極情緒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就會進入一種不平衡狀態,那裏指學生處於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矛盾等狀態。一般來説,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會不斷地經歷各種不平衡狀態,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用心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的應對不平衡狀態才會帶來發展或者成長的契機。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不斷打破對象的平衡,促進其發展。對不平衡狀態的外在或內在的非建設性或傷害性處理,才會導致所謂的“病態、變態、或偏差”。

異常行為是學生在心理不平衡的狀況下發生的,是一種偶發性行為,這種行為在學生正常狀態下是不會發生的,它與常態行為不一樣,能夠稱為“偏態行為”。班主任如果能及時鑑別學生的行為,採取相應的措施幫忙學生擺脱心理的危機狀態,回覆到正常狀態,那麼,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違法行為、不道德行為以及意外事件就會大大減少。

第三種狀態是不健康狀態,當學生處於不健康狀態時,往往會非線性地發生不適應行為,包括反社會行為和異常行為。所謂“非線性”地發生,是指這些行為的發生常常是沒有明確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關係,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國小生突然害怕方格或類似方格的所有物體,這是一種異常行為,包括他自我在內,誰也弄不清他為什麼會怕方格。正是由於這種非線性的特點,我們對其不適應行為的產生就無法預測。學生在心理不健康狀態下所發生的反社會行為或異常行為既沒有直接的原因,也沒有明確的行為動機。因此,談不上是其價值觀、道德水準或人格特點的必然產物。這類行為我們稱之為“變態行為”。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到,學生在不一樣的心理狀態下不適應行為的發生有不一樣的特點,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看到廣大學生的兩個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學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學生由於學業、生活、環境的壓力產生暫時的心理不適,他們要求給予指導,以幫忙他們正確應對遇到的問題。對於班主任,在應對學生髮展中所出現的心理偏差,應樹立正確的觀念,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而針對極個別的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則要能夠及時甄別,並用心尋求專門機構予以解決。

(一)結合不一樣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

一個學生要能與周圍人持續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因此,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用心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就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用心、順暢等上方,營造好孩子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和諧平等的羣眾,儘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温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避免對於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二)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構成多渠道實施,如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等等,同時也就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能夠根據本學科教學資料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料。這樣就能夠構成眾多的非專門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

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絕不是每週一、兩節課或者搞幾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就能實現的。事實上,超多的研究與實踐經驗都證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光、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資料滲透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將兩者融合在一齊,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我首先務必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説還得由教師自我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應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我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我一向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到達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理解新知識,開拓自我的視野,也能使自我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好處。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構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我的人格,不斷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只有構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必須能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第3篇

3月30日,我參加了中國小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能力提升專題培訓,雖然時間只有一天,而且是在網絡上培訓,但是對我個人而言,收穫確是豐富且充實的。這次培訓不僅僅是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培訓,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更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每個講座都藴含着豐富的人生哲理,每個活動都能淨化心靈。在此期間,我對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瞭解,使我意識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重要性,意識到育人的重要性,意識到教師健康的心理對學生以及自身的重要性。在這次培訓中,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感受頗多。

一、通過專題培訓,我認識到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認為,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麼都懂;是能者——什麼都會;是聖者——不會犯錯;是權威者——具有比父母還高的權威力量。教師的衣着舉止,言談風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温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使學生如坐鍼氈,惶惑不安。所以,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過專題培訓,我也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心理衞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樂於為工作奉獻,併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通過專題培訓,我也認識到了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古老文化的中國有這樣一句格言“3歲看小,7歲看老“。這充分説明了國小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響。

專題培訓之後,結合我的實踐經歷和周邊情況,我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做了認真地分析。我認為,我們目前正處於一個社會的轉變期,紛紜複雜的社會現象,多元化的價值觀,來自升學、就業、競爭等方面的壓力,各種不可測的變數,引發了學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學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學校因素,如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也包括家庭、社會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環境、撫養環境,社會風氣等。

可惜,我們無力擺脱社會風氣的困擾,我們也只能勸説學生家長有科學地教育子女,我們惟一能做做的是改善自身。例如,我們可以儘量創設健康的教育環境、可以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與學生家長溝通思想,相互配合,根本的出發點就是要將其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三、作為一名教育管理者,通過培訓,我更加體會到沒有良好心理索質的教師,就不能培養出良好心理索質的學生,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

教師教學的對象是學生,要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就要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存在的問題以及掌握如何使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造就身心健康的學生;反過來説,教師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將對學生的人格成長、個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狀況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當我們心理健康時,做事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憑藉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體驗到愉悦的情感,並流需出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作為一個社會個體,我們應該正確對待自身的工作壓力,學會自我調節,努力克服不良情緒的困擾,讓自己在不斷提高知識素養的基礎上,做一個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健康心理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首先,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其次,只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最後,我也希望各類各級學校和社會、家庭都要把教師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一大內容重視起來,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並在機制上、師資上落實到位,方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收到實效,從而培養出適應未來的具有現代素質的人才。

第4篇

看了視頻,使我懂得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學活動,現今社會不僅要求我們具有健康的身體,而且需要健康的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下是我學習後的一些心得:

通過一線的教學經歷,深深的體會到教師自身的健康直接影響到周邊的人,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健康的人。

教師的健康從根本上説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健康有重要意義。

一個盡職的教師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鬆。充當“無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確使人精疲力盡。因此,教師可以試着在假期給自己充電,例如:學習做旅行家,用膠片記錄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學習做美食家,在品評佳餚的同時自己也做一次大廚。新的工作體驗不僅能使教師得到放鬆,而且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加教師的知識面。教師可以把從其他工作體驗中獲得的經驗、積極情緒帶到教育工作中來,更好的促進教育工作。

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對待問題學生更應該盡心盡責,遇到問題學生怎麼辦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體的作用,在寬鬆平等的班級氛圍中,加強對學生的團體輔導,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充分發揮班隊活動課的集體輔導效應。針對特殊學生的特點,有側重地選擇團體輔導的主題。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採用講座法、認識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為訓練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內在動機,並在活動中得到領悟。通過一系列的團體輔導活動,不僅讓全體學生獲得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也拉近了同學間、師生間的距離,融洽了師生關係。

在考慮學生一般規律的同時,也要對暴露出來的個別學生的個別問題進行疏導幫助。在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中,我一方面通過輔導室兼職教師的個別諮詢輔導,另一方面也進行了個別談心與輔導。通過學校開通的諮詢箱,打通教師和學生的通道,及時瞭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幫助學生解決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穫是巨大的,體會可能膚淺,切記健康的前提是身體健康!重視我們自己的,正視我們自己的問題,看到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更有效的幫助我們身邊的人,希望我們都能保持開闊的心境,良好的心態!

第5篇

這是每一個幼兒教師的神聖職責。那麼如何着眼於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確引導,細心呵護,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十分重視智力投資,讓孩子參加特長班、速成班,渴望使孩子們成人後能以成功的姿態立足社會。然而,卻忽略了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無視孩子或以不當的方法對待孩子成長中的“出格”和“異樣”,乃至最後無法教育孩子時,就出現了抱怨、打罵、懲罰,產生“這孩子怎麼啦”的困惑。原因很簡單,孩子的心理髮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有許多問題的積累都在不經意之間。正是我們在這一過程中的疏忽和誤導,才使的孩子間的問題積少成多,最後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壯壯,5歲半,長得結實強壯,討人喜愛。可是,他有個會“打人”的壞毛病。小朋友和他玩不了一會兒,都會被打得“哇哇”大哭;13歲少年徐力弒母等等。

因此,我們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温暖,我們不僅要以慈母的胸懷去關心每一個孩子,還要努力成為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寬容的態度走近孩子,認識孩子,用親切的微笑驅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膽怯,用慈愛的撫摸鼓勵孩子的進步,用讚賞的語言肯定孩子的成功;讓“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成為孩子積極進取的動力。

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心理安全需要的環境,對其心理的健康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早上入園時,老師和藹親切的微笑。一聲友好的問候,一個自然的愛撫,就會讓孩子逐漸融入一個心理安全、情緒穩定的環境,確立起新的依戀對象,開始新的社會交往。

相反,如果幼兒入園後得不到相應的關懷,就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時大多數孩子會哭泣,會拒絕,不久後哭泣雖然會停止,但仍會表現出不快樂,不主動與人交往,表情淡漠。有些外向型的孩子會以破壞玩具、打罵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怒火,這説明:一個感情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兒園環境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我們充分利用幼兒園活動室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拓展幼兒的活動空間,創造條件,營造自由、寬鬆的氣氛,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動:如室外設置的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大、中型玩具,形象逼真的動畫或卡通畫;室內便於幼兒隨時閲讀的書架、圖書,幼兒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區、娃娃家等活動區域,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選擇。引導孩子在這些區域中,自己建立規則,自己設置遊戲內容,逐漸學會分享、懂得謙讓、合作,還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讓他們放開自己的雙手、雙腳自由地去觀察、探索:為什麼肥皂水會吹出泡泡?冬天小河裏的水都到那裏去了?樹葉為什麼會從樹上落下來?……讓孩子放鬆自己的思緒,自由想象與思考。

由於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響,多種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到幼兒一日生活中去。通過語言、藝術、健康、社會等活動的組織,各種遊戲的開展及一日生活常規管理,有意識的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其中,如語言活動?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不管到什麼地方去、做什麼都要帶小毯子,現實中許多孩子也有這樣“戀物”的心理問題,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故事,設計系列活動,讓故事中的阿文通過表演和感受,並附之以針對性的談話,幫助孩子改掉“戀物”行為,形成良好的個性。在遊戲活動中,可以利用遊戲自身的特點為孩子提供自由活動的場所:“娃娃家”的孩子今天去郊遊,而且做火車去;“小餐館”的大廚索性搬到郊外,為郊遊的孩子做出可口的午餐,“遊樂場”附近還有一個開心“書吧”,供郊遊的孩子當然樂意光顧,不僅可以坐下來休息,還有好聽的故事、好看的圖書……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合作的愉悦,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促進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幫助幼兒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個性心理傾向,在生活中,我們還要善於發現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及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進行健康教育活動。

每個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存在着差異,有的孩子膽怯、不敢大聲説話,遇到困難就哭;有的孩子活潑開朗,對詩歌的理解、掌握特別快,可是數概念在他那裏簡直是無;有的孩子總愛告狀、打小報告……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細心觀察、分析每個孩子,對每個孩子心理的發展水平,每天的狀況乃至整個活動反應,都要有大致的瞭解,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改變教育方法,滿足不同幼兒心理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對有心理缺陷、障礙、行為怪異的問題兒童,更要進行跟蹤研究,還要密切與家長聯繫,相互溝通,達成共識,形成家園合力,促進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

1、情緒。包括焦慮、強迫、抑鬱、煩躁。具體表現為:厭惡學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乏力,聽課不認真,不認真做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成績提上去,產生了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迴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怒,依賴性增強。

2、行為。學習不太好的學生大多都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

第一,自控能力差。以前學習良好,成績不錯,後來受心理成長因素的影響,學習中表現為學習困難,上課無法集中精力,記憶力下降,複雜的題目無法集中精神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上課擺弄物品或發呆、思想不集中等。

第二,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性格變得孤僻,不願與同學交往,學習、生活缺乏積極性,上課不願回答問題,身體睏乏,不能積極參與集體活動。

第三,品德標準不明。現今社會中青少年犯罪率不斷升高,與品行標準不明有很大的關係。行為違反無法控制,思慮不周,如説髒話、打架、説謊、偷東西、抽煙、喝酒、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

3、生理。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也是人生身體發育的第二個高峯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無論在身體的形態上、機能上,在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發展上,還是在肌肉力量上和運動能力上,都發生着急劇的變化,生理上的這些發展又為他們的心理髮展提供了基礎。

中學時代是人由兒童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此時的人既有別於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頑童,其最大特點就是身體、心理的迅速成長和發展。中學生的生長髮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其中既有積極、進步的變化又有消極的變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在身體形態和技能上,在急速的發展中往往會產生不平衡,引發各種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理不當便會產生不良後果。這一時期被德國心理學家稱為“暴風雨時期”,美日心理學家稱之為“危險期”。

1、行為。中學生行為觀察的目的性、自覺性提高了,思維已由形象思維發展到邏輯思維為主,並由經驗轉向理論,表現在邏輯思維的組織性、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發展上;在面臨問題時能夠較快地從根本上抓住矛盾焦點,能夠獨立、批判地思考,對同學、老師、家長、書本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喜歡爭論和懷疑,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不迷信權威。

2、情感。中學生的情感豐富,高亢而熱烈,富有朝氣,容易動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體驗比國小生深刻;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潑愉快的心境;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情感有時帶有矛盾性和兩極性;由於性發育和對未來的嚮往,在異性交往中有時會遇到困惑。

3、意志。中學生意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目的`性、果斷性、自制力幾個心理品質上,能夠有目的、自覺地做出意志決定和努力;在果斷性上有了顯著發展,自控能力不斷增強。

4、人生觀、價值觀。年齡的增長、視野的開闊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長,使中學生開始對人生及世界進行思考和探索。

5、道德品質。學生的品德有一個完整的結構,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它們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繫,密不可分。道德認知表現在道德思維的發展和道德觀念的建立上;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實現而引起的主觀的內心體驗,它伴隨着道德認知的發展而加深;道德意志表現為戰勝非道德的動機、排除困難的決心。

依據我國教育指導思想和方針,堅持育人為本,根據中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