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活動心得體會5篇 “悦享幼兒園教育:學以活動,玩得悦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2W

幼兒園教育活動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育活動中,孩子們能夠學習到社交技能、認知能力和審美觀念等知識。同時,教育活動也能夠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本次文章將分享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心得體會。

幼兒園教育活動心得體會5篇 “悦享幼兒園教育:學以活動,玩得悦心”

第1篇

海南省直屬機關第二幼兒園小班課堂:《借東西》主講:王飛飛老師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都是兒童自己的世界,是兒童生活的環境。

在本次培訓活動中更深入瞭解了社會領域的教育。幼兒園社會教育是指教師按照國家的教育目標和一定的社會價值取向,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通過有意識的活動,不斷地向幼兒施加多方面的教育影響,發展幼兒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技能,使他們逐漸成長為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的、具有自身特點的健康的個體的教育活動。

從某種意義上説,幼兒園社會教育是一種做人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

幼兒園社會教育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只是幼兒園社會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包含在社會性之中,又是在其社會性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

在幼兒階段,情緒、情感、習慣、行為的`培養遠遠比知識技能的培養更加重要。它將決定孩子一生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而這種形式一旦形成,再改變就難了。

本次培訓讓我獲得這麼一個道理:素養不是天生的,是長期訓練出來的。

幼兒園教育活動心得體會5篇 “悦享幼兒園教育:學以活動,玩得悦心” 第2張

第2篇

全國各地的幼兒園紛紛舉辦傳統文化活動,包括賞花燈、猜燈謎、元宵手工製作、擊鼓傳花等民間遊戲。通過幼兒自身的參與和體驗,使他們體驗節日的歡樂氣氛,瞭解傳統文化和民俗,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獲得內在的自信和快樂。

圍繞着弘揚傳統文化的主題,每個園所的活動設計又各具特色。x的小朋友迎着晨風轉動五彩繽紛的風車,放飛夢想。此外,還嘗試打破班級限制,全園孩子參與了“傳統遊戲大聯歡”,一方面讓幼兒互相認識,增強社會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通過豐富多彩的民間遊戲讓幼兒體驗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

幼兒園的長廊上掛滿了老師、小朋友們動手製作的`花燈,上面綴滿了各式各樣的燈謎,等待着家長和孩子的積極參與。老師們介紹説,這些燈謎大都和自然界的植物和動物相關,符合幼兒的認知,也能激發他們的興趣。

幼兒園的孩子們走到操場,開始了精彩的舞龍舞獅、扭秧歌、挑燈籠等民俗活動,這些“表演道具”都是孩子們和老師一起用廢舊材料製作的,x電視台對活動進行了現場錄製。

其他園所也都貼近幼兒和家庭的需求,設計了別出心裁的主題活動。

xx的元宵節傳統文化活動,不僅為幼兒創設體驗式的環境和氛圍,而且邀請家長們參與到活動中來,以園所為紐帶把幼兒園、家庭、社區三方緊密結合起來,搭建友好和諧的社會環境。

第3篇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教師是否具有對話意識和對話精神,是否與兒童保持一種對話的關係狀態,都可以在教師與兒童的共同活動中,在教師對兒童的態度中表現出來,在教師對兒童的有意和無意的行為中表現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兒童面前,教師是會處於一種優勢地位,兒童處於弱勢地位。從對話的角度看,我往往會形成不利於對話的局面,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新《綱要》頒佈以來,有些教師理解的不夠深度,停留在皮毛上,如:我們一再強調要“蹲下來”看幼兒,實際上就是指尊重幼兒,真誠的對待幼兒的精神情感世界。而有些教師的做法是:從動作上真的蹲下來了,但卻做着訓斥孩子的事,類似這樣,即使老師的高度降的再低,幼兒也不會感到絲毫的平等,從而影響到教育的實施。

如今社會,獨生子女成了家中的掌上明珠,大多數父母忙於事業,部分是老人帶,還有的是請保姆帶,這對幼兒的教育也有一定影響,如我們經常聽到爺爺奶奶這樣説:“你鬧,我就給你送幼兒園,讓老師好好管管你”。有的會當着孩子的面説:“老師,您的話就是聖旨,您好好説説他,他就聽您的”等等。孩子在這種語言的暗示作用下,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對老師的恐懼心理,這也是不利於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從而影響到教育。

過去,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把幼兒看作是知識的接受者,而幼兒把教師看作是知識的傳授者,雖然其中存在着一定的人際交往,但作為精神整體的人的自覺的理解和溝通不存在,師生關係因而失去了“教育意義”。例如:在教育活動中,經常出現兒童“跟隨”教師提出的“……是不是?”;“……對不對?;” ……好不好?等問題隨聲附和――“是!”、“對!”、“好”這樣一來,兒童的回答成了他們不假思索的“齊聲合唱”兒童成了教師的“應聲蟲”,這説明教師所希望的只是兒童能夠跟隨自已的思路;並通過回答問題“是”、“好”、“對”來判斷他們是不在跟隨自已的思路,教育活動成了“告知性”的活動,長此下去,兒童很可能形成一種惰性或對教師的依賴性,這種損害是任何現在知識都無法彌補的。

現在,多種形式、自由式的教育觀盛行,多種教育模式共存,如今的教育活動是一種對話過程,它表現於教師與兒童在活動中的對話關係,而師幼間的對話關係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體現。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和幼兒者説接觸的每一句話入手,提高自身素質,把與幼兒交往的一句一字都看成是教育。

那麼,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如何在實際的工作中與幼兒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呢?我在實際工作中有幾點體會:

一、師與兒童的對話關係,是對“以教師為中心”“以兒童為中心”的一種批判

教師與幼兒在活動中應是共同參與、相互合作、彼此投入,就像一家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一樣,從而把所有的教育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師幼間的對話不僅僅是指二者之間的狹隘的語言的談話,而是指雙方的“敞開”和“接納”是對“對方”的傾聽,是指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的關係,這種對話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指雙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領。

二、真誠的面對幼兒,是師幼實現對話的基礎

真誠就是認真、誠懇、關切、不欺騙、不虛假――真誠地對待孩子的提問,真誠地對待孩子的“告狀”,真誠的對待孩子的表達,甚至是孩子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每一點變化,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毫不吝嗇的給予每個幼兒肯定的態度,關注的目光,鼓勵的話語,盧梭認為兒童具有不同於成人的精神生活“兒童具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三、 重視一日生活中每一次與幼兒對話的機會

從早上的'第一縷曙光到晚上的最後一抹夕陽,這之間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為師幼提供了對話的平台,這就要求教師有敏鋭的目光,有對話的意識。

幼兒園的教育是“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教育,尤其是在幼兒園這個特殊階段,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就顯得更為重要。例如在培養小班幼兒洗手常規時,我並沒有專門的去説教洗手的好處,應怎樣洗手等。而是該洗手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洗,開始孩子們會看着老師洗,後來我們會像家裏人一樣一邊洗一邊聊天。一天,小杜説:“徐老師,你一會又不吃飯,為什麼也洗手呀?”我説:“因為我要幫你們盛飯,如果小手髒了碰到你們的碗你們會生病的。”“噢!”他的樣子似乎明白了什麼,一會兒站在旁邊的朵兒説:“老師你也是手心、手背、手指縫、小手腕都洗呀?我媽媽就不像你這麼洗?”“那一會兒你看看我這樣洗的乾淨還是你媽洗的乾淨好嗎?”“好”。“徐老師,我們倆比賽吧,看誰洗的又幹淨又快!”“好!……”如此生活式的“聊天對話”形式使幼兒更易於接受,也能夠引導幼兒思考與嘗試 ,更能引發出許多新的問題。

在教育活動中,如果師幼之間的“對話”激發出新的矛盾,產生出新的問題,則更加體現了“對話”的重要意義,這些新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進一步“對話”留下了空間和餘地。我們應儘量避免一般性的心不在焉的指導方式和話語,使教師對孩子的指導能夠切實引起孩子產生一定的感受。例如在主題活動《小手真能幹》中,請幼兒用小手蘸上顏料,印手印,班上的幼兒感到即新奇,又高興都大膽的印着。這時張雨恬“哇”的一聲哭了起來,説:“老師,我不敢”,這時坐在她旁邊的陳澳説:“別怕,我來教你,印手印可好玩啦!”我一邊向張雨恬投向鼓勵的目光,一邊説:“好啊,陳澳哥哥可勇敢了,你來當小老師吧!”過了一會當他們的作品完成的時候,我又用鼓勵的話説:“恬恬的小手印真漂亮,象一片片小落葉”。陳澳的小手印還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我的話剛説完,他們倆抬頭看着我笑了。我的話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尊重和重視,我們的關係更近了。

師幼對話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關鍵是教師首先要樹立師幼對話的觀念。就像瑞吉歐幼兒教師們説的那樣“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使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能夠獲得體驗和切身感受。

第4篇

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尤其是户外遊戲。户外是一個開闊的天地,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大自然充滿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們的教科書。我們要張開眼睛去仔細看看,要伸出兩手去縝密的研究。”那麼,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應如何保證和提高户外體育活動的質量呢?

現代的家庭多數居住在高樓裏,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幼兒園是孩子生活的小樂園,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這裏度過的。鑑於幼兒園户外活動形式多樣的特點,決定户外活動的設備、器材、玩具材料必須多樣化,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滿足孩子的實際需要。

其次,可以適當添置户外體育活動的各種玩具器材,如:小木馬、蹺蹺板、足球、轉椅、蹦牀等……同時根據不同年齡的孩子的需要,利用廢舊物品自制不同功能的活動器械。如小班的孩子喜歡色彩鮮豔、簡單、可愛的玩具材料。也許一根彩條孩子也玩得很開心。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重,喜歡新奇、刺激的。用各種布料製作投擲的沙包、利用報紙來製作奔跑的風箏、利用破損的光碟來製作投擲的飛碟等……

幼兒園也可以因地制宜,使一些設施可以依自然環境而設。在園裏開闢種植地,大中班的孩子在這裏種上青菜、土豆、黃瓜等,並利用户外活動的時間,時常來照料它們,給這些植物澆水,不管是否會豐收,主要是讓孩子享受户外勞動活動的快樂過程。

户外自由活動時,可以讓孩子們結伴在草叢中捉昆蟲,讓他們觀察這些小生靈的形態、習性。當遊戲設施與周圍環境相融合時,孩子們會以更自然,更加放鬆的狀態投入到遊戲中。讓孩子充分享受多樣的户外活動。

我們開展户外活動,一般以體育遊戲為主,根據天氣情況、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動靜交替原則,有時也在户外穿插進行一些運動量較小的遊戲,如角色遊戲、智力遊戲等。科學的體育活動能提高孩子基本活動能力和運動技能,從而達到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如體育遊戲《龜兔賽跑》,在活動前特別注意孩子的準備活動,然後要給孩子們化粧——戴上可愛的頭飾,另外給“兔子”戴上白手套,給“烏龜”背貼一個塑料袋當“龜背”。“終點”和“領獎台”用大型積木搭建而成,途中用拱門設兩個“門”,讓“烏龜”練習鑽的動作。設置兩個路障,讓“兔子”練習跳的動作。把孩子分成四組,這樣就縮短的孩子等待的時間。孩子也很感興趣,都爭搶着交換角色比賽,連平時體弱的孩子也不示弱。活動中,根據孩子發展與動靜交替的特點,控制和調節活動量。活動量較大時,老師穿插分發獎牌,讓孩子休息一會。整個遊戲中,孩子對活動形式、過程感興趣。遊戲有助於孩子形成頑強、自信的品質及團結友愛和集體榮譽感。

教師盡力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透過孩子的`行動去把握孩子內心的想法,理解孩子獨特的感受方式、同時在整個遊戲活動中,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引導者而且是富有童心的遊戲夥伴。對於膽小、不愛動的孩子或動作笨拙的孩子,應該鼓勵或帶動他們一起活動,對於需要幫助的孩子,可以進行適當的指導。例如在跨跳活動中,我們把小河的寬度設計得有寬、有窄,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在寬的地方一躍而過,能力差的可以在窄的地方跨過而不會躊躇不前,讓每個孩子都能通過小河,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同時,自己也加入了遊戲隊伍,玩得不亦樂乎。又如,進行“投籃”的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在地上安排不同高度、不同距離的小筐,便於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進行投擲。通過觀察,教師在瞭解每個孩子實際水平的基礎上,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讓水平高低不同的孩子各有選擇,照顧到不同水平的孩子,達到活動的最佳效果。

在户外自由活動中,老師除了有意識地組織一些遊戲活動外,還應給孩子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與空間。每週都有大型玩具對全園孩子開放(不同班級的幼兒戴不同顏色的帽子,可藉此判斷不同班級、年齡幼兒的交往情況),這種打破年齡、班級界限,擴大幼兒之間的接觸與交往,使孩子在活動中相互影響,共同進步。老師在孩子活動時要認真關注孩子的情感、態度、積極性,但又不要干預過多。也可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運動器械,自由結伴,讓孩子能在快樂、有趣的環境中進行與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發現到的信息,使兒童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讓孩子更好地去實踐和探索。

五、在户外活動中加強安全教育、增強幼兒自我保護意識

在給孩子更多自由的同時,還要特別強調安全教育。户外場地活動範圍較廣,幼兒四處分散活動時,教師的視線不能顧及每個幼兒。因此,在活動前要儘可能預計到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活動前老師要向孩子交待活動的規則和有關安全事項,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檢查儀器,注意調節幼兒運動負荷,活動前後減加衣服。教師要四處巡迴走動,及時糾正幼兒危險動作,聆聽幼兒交談、評價。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必要的安全指導和安全教育。例如有些孩子看過《小李飛刀》以後就找來石頭練起來。這太危險了,必須及時制止,同時也應注意把孩子的這種好奇心引向正軌。引導孩子用紙折成飛標,讓孩子練着玩。孩子很樂意接受。這樣滿足了孩子的興趣需要,也體現了教師尊重和培養孩子的個性。

總之,我們應該儘可能的打破幼兒園狹小的空間限制,為幼兒提供更好的鍛鍊機會,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促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

第5篇

對於有效教學,談不上有什麼經驗,要説感受可能會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數學課的有效教學就是讓學生聽懂,學會,做對。

一節課是否有效,老師的一頭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對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後備好一節課。上課前的教具學具的準備,對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課的時候,老師良好的教學素質,對課堂的掌握,教學中練習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有沒有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練習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從而達到鞏固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無不關係到教學的效果。

所以,我覺得備課這一個環節,是上課有效的前提。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但生成並不意味着不需要預設、不需要備課。相反,有效的教學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預設要能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能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能促使課堂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生並及時反饋。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改變傳統的備課模式,讓“預設”真正服務於生成性的課堂教學。

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為“預設”打好基礎。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研讀、感悟、領會教材,瞭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生活動的科學內涵,這樣才能體會新教材藴含的教學理念,備出高質量的教學預案。

其次,要改變備課模式,變“教案”為“學案”。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切知識經驗的獲得都依賴於學生的自主建構、自我內化。離開了“學”,再精心的“設計”也沒有意義,教師要充分考慮,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並採取相應的對策。即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一種有準備、有意識的預設。

教學過程是動態生成的,儘管教師在備課時已經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情況做了充分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況發生。面對信息多變、資源多彩的課堂,教師要扮好傾聽者、重組者、等待者、提升者這幾種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於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裏生成的各種各類信息,靈活駕馭教學過程,推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學中,當學生有了火花生成時,不要被這種火花電倒,應該採取積極的鼓勵態度,如果學生的這種火花在課堂上無法進行研究或展開的,則留到課餘或其他條件成熟時再研究,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全程參與和關注,不要簡單的佈置學生下課之後再研究,然後就不了了之,學生由於受到年齡、心理方面的影響,不可能會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一次機會也就這樣消失了。而在課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則必須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來,要讓學生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課堂上能研究的還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來的而且是有價值的,老師都會很重視,而且會和我一起想辦法創造條件去進行研究。時間一久,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會培養出來。

第三、“設計科學合理的練習” 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

有效的數學教學,不僅在於成功的講解,而且更取決於科學、高效率的練習。科學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新課程下的數學練習應成為一種生活,一種活動,應着眼於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的、千篇一律的重複。好的練習能主動地把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予以糾正。從而實現數學知識的鞏固和應用,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薰陶,學習習慣、思維品質得以培養,思維方法得以訓練,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最後,我覺得撇開教師這頭,學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學的一個保證。我這幾年一直教低中年級,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是影響教學進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班級裏學生的計算能力相對低,或者水平參差不齊、差距太大。都將影響上課的效率。課堂要有效,老師一般都想在短時間內進行必要的練習。而低中年級的數學課,計算是貫穿全過程的。如果計算能力差,要想加大練習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空談了。有時候,還只能放慢上課速度來照顧全體。所以,我覺得在低年級,抓好口算教學,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