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有感8篇 《大學》啟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6W

《大學》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則和良好品德的培養方法,深刻地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閲讀《大學》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知自己,理解社會,培養美好品德,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讀《大學》有感8篇 《大學》啟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1篇

翻開字典,可以看到字典上是這樣解釋“誠信”的:誠,即真心,誠實,實在;信,即誠實,不欺騙,信任。偉大的古人孔子這樣説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魯迅先生這樣説誠信:“誠信為人之本。”可見,從古到今,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立身做人的道理、準則。

每年寒假,學校都要組織一次讀書活動,今年的推薦書目是《播撒誠信的種子》,全書有十個章節,分別有故事小屋、美文品讀、教你一招、活動天地四個欄目,閲讀這些內容,真的就像在自己心裏播種一顆顆誠信的種子。

通過仔細閲讀,我發現每一個故事都襯托出了誠信的重要性。在眾多的故事中,《大學者的真摯情》這篇文章尤其令我感動。

文章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剛考入北京大學的新生去學校報到,可是校園太大了,這個新生一頭霧水。這時,一位白髮老人迎面走來,新生忙問他自己究竟該去哪報到。可是北大實在太大了,老人也不清楚。但老人主動答應為他照看行李。新生謝過老人,輕鬆地去報到了。九月的天氣,火辣辣的,太陽照在這位高齡的老人身上,而這個時候,新生終於他辦完了所有報到手續,並找到了自己的新宿舍。正當他與同學交談時,突然想起了交給老者看管的行李。他忙向樓下跑去。這時,他看到了等待了一個上午的老者,依舊在校門口。看到年輕人,老者一句責備的話也沒有説。新生除了説“謝謝”,什麼話也説不出了。事後,他終於知道那位老者竟是著名教授、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

我們可以想象,在北京大學的`大門口,一個古稀老人,右手拎着沉重的行李,左手不停地看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而無情的烈日照在他身上,就是一般人也不一定堅持得住,更不要説一位老人了。在他等待的過程中,當然有這樣的可能:也許他會因體力不支而頭暈目眩,也許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完成,也許他……但是,季羨林老人並沒有退縮,始終堅持着為年輕人照看行李的諾言,以頑強的毅力等到大學生來的那一刻。

季羨林老人助人為樂、信守諾言、寬容待人,真不愧為一代宗師,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就是因為他品德高尚,所以在文學界,他是很受人們尊敬的,而他今天的成就,也是和他信守諾言的品質密切相關的。

誠信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它不僅包括了信守諾言,還包括了真誠地對待他人。這樣才能與別人產生真摯的友情。我的姨媽就是這樣一個人。

1月28日,是我的生日,姨媽本來答應給我買一盒磁帶當作生日禮物,但是,在我生日那天,姨媽卻沒有來,我很失望,開始埋怨起姨媽了。後來,媽媽告我姨媽在我生日這天因為加班而趕不過來了。哦,原來是這樣,原來是我錯怪了姨媽。令我想不到的是,姨媽在放假的第一天,就特地來接我,冒着雨,帶着我去遙遠的文二路圖書大廈購買磁帶。姨媽那樣為了自己的一句承諾,想法設法去完成,她也是我做人的榜樣。

不管是季羨林先生,還是我的姨媽,他們都是言而有信的人,如果天下間多一些像他們這樣的人,那麼,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多麼的美好。

讀《大學》有感8篇 《大學》啟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2張

第2篇

最近,我在課外閲讀了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之一《我的大學》,這本書令我深有感悟。

小説敍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着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過了不久就參加了祕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伏爾加河畔流浪,和搬運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後來他在麪包店找到了工作,藉此機會向工人們傳播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祕密組織,鼓勵工人罷工。俄國的腐朽和個人的困境使他自殺未遂而受傷。傷愈後,他帶着新生力量,離開喀山,重新走上新生活的道路。

在書中,我看到青少年時的高爾基就已經對俄國的醜惡現實十分憎惡,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經想過做一個強盜劫富濟貧,或用祈禱上帝的方式來改善人們的生活,但是這只是他天真幼稚的幻想。他的想法雖然很幼稚,但是這説明高爾基是個善良、為他人着想的人,這是我們現在的青少年應當學習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心地善良,為他人着想,這個世界將會變成美好人間。

在這本書中,高爾基接觸了許多知識分子,想從他們那裏找到新的生活道路,從而改變國家醜惡的社會現實。他的這種愛國思想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為有了和諧、富強的祖國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有了大家才有小家。

?我的大學》這本書,在鼓舞着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勇敢前進。

第3篇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讀大學感悟。“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説,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説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説:“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説: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我們都是為着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裏,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讀後感《讀大學感悟》。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於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穫。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一直以為,作為儒家四部經典之一的《大學》是深奧的,非一般人所能領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這次在語文書中偶遇《大學》,短時間內也不會去閲讀的。不過,學了《大學》,還是有一些淺薄的感悟的。

“修、齊、治、平”乃是《大學》中精華,核心思想。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其國在齊其家,齊其家只在修其身。這四者,乃是一一遞進的關係,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誠意,誠意要格物,格物而後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齊、治、平”的根本。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説,“修、齊、治、平”的範圍未免大了些。現在的我們,不必考慮如何治國,如何齊家,如何平天下,我們要考慮的只是如何誠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還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

所謂格物致知,字典裏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的也是實踐獲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為,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後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正心而後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

除了修身,《大學》中最具有借鑑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説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後的表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大學》中説:“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後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説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才能端正,只有誠於中,才能形於外。

?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為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於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4篇

看了電影《女大學生宿舍》,匡亞蘭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同情她那坎坷的身世,羨慕她那不平凡的文采,更喜歡她那在一切艱難困苦面前不甘屈服的倔強勁。從她那單薄瘦弱的身架以及常常流露出一絲倦意的文氣的臉上,也許給人以軟弱馴服的感覺。然而,仔細觀察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卻又無處不體現出她性格上的特點—倔強。

影片一開始,高幹的女兒辛甘“侵佔”了原屬於匡亞蘭的下鋪,如果是碰上了膽小温順的夏雨,可能就自認倒黴,拉倒了事。而匡亞蘭卻不服氣,她把辛甘的東西一股腦兒扔到上鋪,並據理力爭:“我從不欺負人,也不許別人欺負我!”這簡短的言辭,鮮明地表現了她不甘示弱的倔強性格。在她的眼裏,當今社會的什麼權勢、地位,一概不用畏懼,必須與之抗爭,底得平等。

她—可愛的匡亞蘭,就是憑着這股倔強勁,考人高等院校,憑着這股倔強勁,邊勞動,邊學習,用勞動所得供自己上學,她從不向同學流露自己有什麼困難,更不向組織伸手要助學金,她退還了生母寄來的作為償還心債的三百元錢,她寧可繼續拉磚頭,用自己的汗水換來徽薄的報酬。有人説她太倔了,應該向組織求助,應該接受生母的幫助。我卻認為匡亞蘭的可貴之處正是她的這股倔勁。她無論在什麼情況、什麼條件下,都能自強不息,努力拼搏,自力更生。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稱讚、學習並大力提倡和發揚嗎?今天,在我們這一代青年中,就有那麼一些人,考上大專院校以後,思想上不求進步,追求物質生活享受,或者伸手向家裏要錢,或者要求組織照顧。他們不是在開拓前進的道路,而是在征途上摘取已成熟的果實。這些人與匡亞蘭的精神相比,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呢!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我們正要建設“四化”,更需要發揮億萬人民的'積極性,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用自己的雙手去建設可愛的祖國,去創造美好的未來,這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這一代青年都具有匡亞蘭那種可貴的精神,那麼,何愁“四化”宏偉藍圖不能實現?何愁我國—這顆具有悠久歷史的“東方明珠”,在不久的將來不會放射出更加奪目的異彩?

第5篇

今天看到了媒體上近來爭論的很熱門的長江大學大學生英勇事蹟,見義勇為是一種風險極大的道義行為,是社會良好道德風尚和國家文明水準的集中表現。這種行為出自個人良知和良心的驅使,只有少數人能夠做到,所以更顯出它的高尚。見義勇為者多半是在本能的正義感支配或衝動下采取行動的,絲毫沒有想到要表現自己或以此來撈取什麼好處。這也正是人格光輝的閃光點的集中體現。

但爭論不休的就是,捨己來救人這是不是一種價值交換,更確切的説,是不是等值或值得。這種觀點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從出發點説來確實有點自私功力的.成分在內,它反應的不是在衡量這種光輝事蹟的本身的精神價值而是在簡單的物質學層習次網上。

他們的義舉挽救的不僅僅是落水少年的生命,更是拯救了民間關於捨身為人的猜疑。三張青澀的臉龐讓我們更加記得他們的身影。cctv新聞頻道主播長嘯播報新聞時説到:“這兩天有這樣三張面孔揪動着大家的心,他們是湖北長江大學三名大一新生。24日下午,為了營救兩名落水少年,這三名年輕的男孩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這裏,我想再次重複下他們的名字和身份,想讓大家再來看一看他們那年輕而青澀的面孔。”作為大學新生,本有如花的大學生活卻撒手人寰,其大愛無私的生命至上的價值觀足以“驚天地,泣鬼神”,足以感動中國。匡扶正義、見義勇為本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多少年來,是激勵人們與邪惡作鬥爭的精神支柱。但在社會轉型的前提下,傳統的社會習慣正發生着前所未有的鉅變,人們的價值取向發生極大變化,社會道德水準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滑坡,抱着“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心理。這些都是社會失範的表現。

我們不用考量大學生救人值不值,其精神可嘉,本着生命至上的為人精神。誰也沒意料到前一刻還活生生的生命卻會離我們而去,挽救了別人的生命,有去無回。有言:有的人不在了,卻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們永遠是英雄,活在我們心中。

這是當代大學生高尚精神風格的體現,更是學習的榜樣,我個人看到更多的是從這種捨己救人的英勇事蹟出發,來更高要求自己,來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

第6篇

我這個年紀,應該不會再去翻讀張鳴為大學生寫的書《跟着張鳴上大學》了。但我還是把它認真地讀完了。

一來,我的許多同學的孩子都在上大學,總會有各種問題相詢於我。二來,我這些年與高校的交道也多。我對於教育問題也多有關切。所以,張鳴的這本書勾起了我的興趣。我想看看,張鳴筆下的學校,與我通過斷續瑣碎的信息而組接、勾勒的高校圖景,是否相合。我對青年朋友的建議,是否合適。

翻完《跟着張鳴上大學》這本書,我要説的是,一直在高校任教的張鳴對於高校的描述,與我的認知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説,書中所描述的高校現狀,就是真實的存在。而我們提供的解決方法,也是相似的。

我的大學時代,1980年代後期,那時的教學條件、教育水平、與外面世界的聯繫,遠比現在粗淺感性。但那時的學校的主導,是啟蒙主義和理想主義,而非今天的即時功利主義。那時,老師的水平在今天看來也不過如此,但卻真誠地想把他們所理解的學識教給你,真正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因此,那時的學校教育,在我成長的關鍵時期,為我打開了對新世界的思維鑰匙,至今猶享餘蔭。

今天的大學教育,忽視了教育獨立性和超越性的一面,漸漸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如,張鳴筆下描述的,高校早已不是象牙之塔,而是名利之場。今天社會上骯髒黑暗的現象,在高校裏以自己的形式呈現。

當前,一些功利主義、物質主義的價值觀滲透高校。許多大學被詬病為一個逐利的公司,大學教育也有窄化為職業培訓教育之勢。有些大學,對適應工作技能的.培養,壓倒了在更高層次上對健全人格的培養。有的則無論在專業設置與招生中,還是在同學師生關係間,充滿了明規則、潛規則的暗示。大學不能自外於社會,獨善其身。

當年,柏拉圖在阿卡德米學院設立的“沒有學問者不得入內”的碑文,早已被恥笑並當作歷史的垃圾扔向了爪哇國。

學生們必須面對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社會存在,無法逃脱。他們將在這樣的環境裏,度過人生最美好的時光——4年、6年,甚至更長。這一段時光留下的印記,將內化為文化基因滲入其骨血,影響其一輩子的內質與走向。

大學生如何面對挑戰,不放棄自己,不隨波逐流?如果沒有人指導,靠自己摸索,難免會走很多彎路。這也是我的許多朋友與我討論如何指導孩子們過好青春時光的初衷所在。

現在,每個高校、每個年級,甚至每個班都設有輔導員,但真正給學生們人生指導的輔導員並不常見,倒是常遇充滿官氣的輔導員。張鳴這本書,很好地承擔了輔導員應該承擔而事實上未能盡到的責任——第一,告訴年輕的大學生大學的真相;第二,面對這樣的現狀,如何給自己打氣鼓勁。在適應環境的同時,養育自己健康的人格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關鍵是,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里,如何不隨波逐流,不自我放棄,而自我涵養,成為一個獨立的有思想有尊嚴的人?在不順意的環境中,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如何應對各方面的挑戰?這更要緊。

張鳴在書中給出了諸多途徑。如,學會讀書,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做事做人,學會適應社會、適應就業。都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也很具有實操性。

如,書中談到與人相處。“大學生來自不同地方,不同的社會階層,接受教育的背景各不相同,他們需要學會平等的價值觀,尊重他人,學會與他人平等相處。同學之間的感情最是真誠,沒有功利,在後來的歲月裏,依然需要珍惜”。

如,“大學時代,正是青春年少,精力旺盛,生理和心理需要雙重釋放。該談戀愛談戀愛,該讀書就讀書,做這個年齡應該做的事,這才是大學生活應該有的。”“還有一個非常要義,就是認識社會、瞭解社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然,帶着眼睛帶着心去行走,對於社會的理解會更深”。

正如書裏所描述,“現在的高校並非淨土,高校也是大學生了解中國的一個地方。大學生可以把高校裏的經歷當作一種社會歷練。當然,大學生心裏要有定見。而這定見,就是不放棄自我,要有尊嚴。”

“別人墮落,不能成為自己墮落的理由。即使在螺獅殼裏,也要養育一顆做道場的心。這樣,我們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跟着張鳴上大學》不僅可成為大學生了解大學生活的必讀手冊,也可成為大學教師的行為指南。

第7篇

高爾基先生曾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每一本書裏都包含着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裏都藴藏着無窮的知識,它們無形似有形,總是隱藏在最隱蔽的地方,等待着我們去挖掘,去發現。然而,書裏的知識無非是一些讓人受益匪淺的道理,這些道理往往能開闊我們的視野,陶冶我們的情操,讓我們的身心和言行都受到長足的進步。

?魯濱孫漂流記》就是這樣一本讓人身心受益的好書,它是英國著名作家笛福的長篇小説,書中講述了從小愛探險的魯濱孫不願過家裏平淡的生活,他不聽父親的忠告,執意要當一名水手。後來,再一次航海的過程中,魯濱孫乘坐的船隻不幸遇難,船上的'同伴都被海水淹死了,只有命大的魯濱孫倖存了下來,他被海浪拋到了一個荒無人煙、與世隔絕的荒島上,面對着一無所有的難題下,魯濱孫憑着他那一顆聰明敏捷的頭腦和一雙勤勞能幹的手,建造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山羊,打造傢俱……就這樣,魯濱孫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園,孤身一人在島上度過了27個春秋。

要是把我與魯濱孫互換靈魂,我定會講他的命運搞得一塌糊塗。因為,我的膽量非常小,忽然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每天我肯定都是提心吊膽的度過的。還有,我的應變能力不強,萬一哪天我看見野人了,我肯定會被嚇得大哭起來,而不是事先想想,野人到底有沒有看見我。最關鍵的是,我的動手意識薄弱,荒島上沒有住所,沒有食物,還沒有日常生活用品,這些東西我又從未做過,所以,要是讓我在島上27年是絕對不可能的,若絕非如此,那後果不堪設想,因為我只有死路一條!到時候,魯濱孫的傳奇人生可就會在我的手裏了!

其實,在那種絕境下,魯濱孫的心裏也害怕過,也逃避過,但他明白,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勇敢地面對,憑着自己頑強的毅力戰勝一切困難。

就比如他那次生病吧。被瘧疾折磨地痛不欲生的魯濱孫高燒不退,在沒有醫生、沒有藥的情況下,他隨時可能死去。更何況他一個人孤身在外,既沒有人照應,也沒有幫手;沒有人安慰,更沒有人指導。儘管如此,魯濱孫還是靠着驚人的毅力挺過了這一難關。

?魯濱孫漂流記》給予我的啟示是:面對困難毫不畏懼,受到挫折積極對待,至始至終心懷毅力,只有這樣,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第8篇

我在閲讀海男的長篇小説《縣城》到一半的時候,在扉頁上寫下一句話:這是一部體現了現實與理想之間巨大的、頑強的抗爭的小説。然而,當你通讀了整部小説之後,你也許會用另一些比較簡單明瞭的內容來概括這部小説,即它只是描寫了與一個生活在縣城的普通家庭的成員有關的愛情和婚姻而已,從父親與張阿姨謎一樣的關係,到我與李路、咖啡商人和簡的愛情,當中發生的種種是與非、曲折與舒緩的情節變換,都是大部分在談論愛情和婚姻。這似乎會讓人感到灰心,因為這情情愛愛的糾纏與紛擾,雖則是情世中不可避免的俗世生活,但是它顯然無法勾引起我們閲讀它的興趣,我們只把這些情愛關係當成庸俗的情愛關係。但是在這部小説中,愛情與婚姻只是它的表面文章而已。

一本好書,一篇文章,一段培訓,一段學習,一次參觀,我想都會引起您的共鳴。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是一本以中國人為研究對象的關於研究人城鄉變化的書,它是繼全球暢銷書《首先,打破一切常規》的又一本對於發現自身平凡的一本書,它旨在識別最普遍的人類的平凡,並告訴世人將這種平凡應用在個人和事業上,以致達到成功的表現。現如今的人們是越來越自由了,雖不能説想幹啥就幹啥,但至少從就業到擇業,以至於出國,存在主義的計劃經濟的上帝都不干預了。

對於不少人,機會終於來了。從過去夢想不到的機會到過去夢想不到的成功。我們國家的社會整個都變了。然而焦慮任然存在,聽人擺佈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選擇的迷茫和自由的焦慮。還記得牧馬人嗎?牧馬人是痛苦的:那場浩劫斷送了他的事業。然而。牧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為浩劫解釋了他的結局。現在不同的是浩劫結束了,14上帝也退休了,別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為一個牧馬人一度渴望而沒能實現輝煌人生,那你連怨天尤人的機會都沒有了,有的只是自責。這種痛苦恐怕不亞於當年得牧馬人。

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停止關注你的缺點,轉而細細探究你的平凡,做一遍平凡識別器的測試,學會它的語言,發現你的平凡源泉。世界上的人數以億計,測試出來某兩個甚至某幾個人的才幹主題完全一致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然而你的行為和他們卻並不完全一樣,因為你有的並不只是這這個主題,你還有其他比較弱的'主題沒有在測試中顯現出來,所以不要奇怪你的行為為什麼會和其他人不同,這都是天生的才幹在領導你的行為。

所以一個人的才幹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忽視他,不然你會錯過很多你想得到的東西的。既然才幹這麼的重要,但為什麼有的人不願意研究自己的這種平凡呢?本書認為他們之所以不願去發現自己的平凡,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不認識他們的真實自我有什麼樣的驚人之處。無論我們用什麼名稱,自卑感、不安全感這樣的症狀我們都不陌生。儘管不無成就,他們卻仍會懷疑自己是否真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富有才幹。引起懷疑也許是運氣或環境,而不是平凡造就的成功

?你耳邊老是有一個焦慮的聲音:你什麼時候原形畢露?儘管你的理智結論相反,但這話你卻聽進去了。這部分充分説明,為什麼人們在被要求描述其自身平凡時,很少提及自身才幹。

相反,他們會談到自一生中獲得的身外之物,如證書、文憑、經驗和獎勵。這些是證據,18能證明他們取得了進步,獲得了一些可以拿出手的寶貝。本書並不是認為這種恐懼是完全消極的,畢竟不安全的反面是自滿。

然而,這本書提醒我們:如果由於害怕收穫不豐盛而不去研究自己的平凡,就很有可能錯失你的平凡。平凡並不是當然的產物,平凡也需要被珍惜和重視,然而我們卻常常犯錯,忽視了他的存在。從現在開始把握自己的平凡還為時未晚,發現你的平凡去尋早屬於你的成功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