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觀後感範文城南舊事主要內容讀後感3篇 《城南舊事》:懷舊情懷的絕佳體現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8W

《城南舊事》是由林海音所寫的一部小説,描寫了上個世紀國中國城南地區的社會生活和人情世態。本文將為大家帶來一篇《城南舊事》觀後感範文,讓讀者瞭解這部經典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及其個人感受。

《城南舊事》觀後感範文城南舊事主要內容讀後感3篇 《城南舊事》:懷舊情懷的絕佳體現

第1篇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悽美的歌聲縈繞在耳畔,我輕聲問自我:可曾記得那時的完美時光可曾記得那時的天真夢想?可曾記得那時的真摯約定?城南一角,仍有回憶在感傷……

我的童年,沒有門前澄澈的小溪,沒有月夜籬下的蛙聲,沒有夏日老樹的廕庇,也沒有金秋豐碩的果實。似乎沒有什麼可回憶的。直到我看了《城南舊事》。

電影開場,便是極具20世紀的風格。人們穿着厚實的大衣,自顧自地幹着手裏的活,街上人來人往,一片安寧,在駱駝的鈴鐺聲,店家的叫賣聲,搬運工的車軲轆聲中,一個濃眉大眼的小姑娘走入了人們的視線,想必那便是英子。

在英子的童年裏,穿插着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慈愛的父母、無微不至的宋媽、懂事的妞兒、苦命的秀貞、蹲在草地裏的小偷……每個人物都有他們各自的宿命,他們都深深地留下了那個年代的烙印。或許,從一個孩子的眼裏更好地看一個世界,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人情世故、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

?城南舊事》圍繞孩子展開,那個年代的孩子,他們會以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他們的眼眸夢幻般明朗。瘋子也好,小偷也好,貧窮也好,富裕也好,在孩子眼中都被濾去了浮世悲歡,都被還原成了生命的本來模樣。他們或許什麼都明白,又什麼都不明白。他們,是不屬於人間的天使。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暖意。因為這樣精緻的東西已少見,這樣的温厚淳和,這樣的純淨淡泊,這樣的彌久恆馨……

看《城南舊事》,心變得空靈舒暢,説不上感動,但卻已深深地

我懷念我的童年,以前在童話裏徜徉的暢快,為白雪公主的命運擔憂,為醜小鴨變成天鵝而喜悦;

我懷念我的童年,以前依偎在父母懷裏的幸福,不管我做錯了什麼,他們都會用寬容的懷抱接納我;

我懷念我的童年,以前和小夥伴一齊在陽光下嬉戲玩耍的身影,玩各種各樣歡快的遊戲,及時滿臉塵土也笑嘻嘻;

我懷念我的童年,以前那顆簡單自由、無憂無慮的心……

我的童年,或許就要逝去了吧?高樓大廈、鍵盤鼠標、題海書山,雖沒有什麼個性的,但也是值得追憶的。將來或許我不會寫出如《城南舊事》一般清新秀雅的文章來紀念童年,但我會整理那些回憶,在心裏默默珍藏那些永久屬於我的故事。

若累了,倦了,我會重温一遍《城南舊事》,還能夠做一個有關童年的玫瑰色的夢。

薦評:小作者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出了自我童年的歡樂,的確是有感而發。感想來源於電影,又不侷限於電影,很多學生寫讀後感或觀後感,要麼寫成故事、劇情簡介;要麼寫成書評、影評。把自我的感想丟到了一邊。這位同學充分寫出了自我的感想,語言優美,修辭得當,有可觀之處。

《城南舊事》觀後感範文城南舊事主要內容讀後感3篇 《城南舊事》:懷舊情懷的絕佳體現 第2張

第2篇

看完了這部不明白比我大多少歲的老片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部影片有些灰暗的色調,好像映入眼簾的總是灰濛濛的一片,心裏總是隱隱發酸,可是仔細回想,全篇最出彩的還是那個時代的小人物……

這部影片回憶了童年時期在北京生活的往事,正是上世紀二十年代那段動盪不安的日子。秀珍,小貴子,蹲在草地裏的人,宋媽……他們都是那個時代,那條衚衕裏的小人物,但他們的命運截然不一樣,反射出的精神更是大相徑庭。秀珍,別人都認為她是個瘋子,亂七八糟的胡説着什麼,但我認為,她只可是是一個想念孩子的母親。她想念自我的孩子,每日每夜,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想。一針一線的縫好了新衣新褲,盼望着自我的孩子有一天能出此刻自我的家門口。然而造化弄人,如果不是那塊青記,秀珍無論如何不會想到衚衕裏另一個瘦瘦小小的女孩,就是自我口口聲聲唸叨的“小貴子”。可是,還好,或許是她的誠意感動了上蒼,她最終得到了自我的孩子。蹲在草地裏的小偷其實也並不太壞,在我看來,他只是個關心弟弟的哥哥。他為了自我優秀的弟弟不惜冒險偷竊以供學費。當他在講述自我的弟弟時,臉上不由自主流露出驕傲自豪的神情。也願那個弟弟能成才,報答先他而去的兄長。而宋媽,在我看來,她是個可憐的女人。自我思念多時的一雙兒女,死的死,送的送,都因為她那不爭氣的丈夫。

這部影片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小人物的無奈。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們身上的好品質並沒有被磨滅。可是如今的現代人,為了金錢與權勢,寧可放下自我最不能放下的東西,那就是良知。他們在得到的同時,又在不斷的失去。

第3篇

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教師為我們播放了《城南舊事》。

——電影中的主人公小英子記敍了自我在北京度過的童年時光:她結識了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做朋友,其實她並不瘋,只是因為丈夫回老家沒有回來,孩子又被他媽送人了,所以悲哀過度。而小英子呢,幫秀貞找到了孩子,但母女倆在回老家的途中雙雙喪命在火車輪下;小英子而後又結識了一位小偷,他並不壞,只是為了供成績優異的弟弟上學才不得已走上犯罪道路的,但小英子不留意説漏了嘴,讓便衣把他抓了個正着,使他鋃鐺入獄。最終,爸爸因為革命運動操勞過度,撒手人寰,宋媽也被她的丈夫接回了家——英子從此長大了。

使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在電影的結尾,父親去世可,家裏唯一的經濟來源沒有了。就在這時,屏幕上出現了七次楓葉的變換,配着悲傷的音樂,代表着時間一次次的變遷。宋媽走了,小英子也走了,宋媽騎在毛驢上,英子跪在馬車上,扭着頭,彼此不捨的望着,直至化作模糊的一點,消失在一片悲哀之中。

家人走了,英子父親的墓並沒有冷清,有不少當代提高青年來主動弔唁父親,在父親的墳頭放上一束花,再鄭重的鞠三躬,來表達自我對父親的尊敬與懷念。可見,當時小英子父親的信仰與地位,更體現了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英子的父親只能暗暗地幫忙熱血青年們,鼓勵他們,支持他們,直至病死。

電影中小偷的主角也讓我記憶深刻,那個人(書中代之小偷)在弟弟的畢業典禮上高高興興地撫摸着弟弟的頭,一副很滿足的樣貌,弟弟卻不明白哥哥供他讀書的錢是偷來的。那個人告訴小英子,讓她好好學習,不要像自我那樣沒出息,要幹這樣的勾當才供得起弟弟讀書。其實,從此看出了學習是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學習是為自我而學,並不是為他人而學……

電影看完了,看着眼前劃過的演職表,心裏想了很多很多,這時,同桌又哼起了那首《離別歌》,曲調中的悲傷又一次湧上了心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