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心得體會8篇 探究藝術教育的深層意義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8W

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從基礎美術課到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課程,每一種藝術都能引導學生探索世界、發掘內心,提高自我價值。本文作者通過自己在藝術教育中的體驗和收穫,分享了對藝術教育的心得體會。

藝術教育心得體會8篇 探究藝術教育的深層意義

第1篇

我們知道沒有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學校需要藝術教育,實施藝術教育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過藝術教育濃厚學生的藝術文化,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通過閲讀了赫伯裏德的《通過藝術的教育》後,我感到其主要思想是主張依據受教育者的自然傾向,通過適當的藝術教育,養成受教育者的創造精神,養成和諧人格.將赫伯裏德的"通過藝術的教育"思想的有益部分嘗試應用於我們目前的藝術教學,也就是張揚學生個性,發揚教學民主,降低藝術教學的難度等,這對我們藝術教師是個很好的啟發。

書中提到藝術教育不能一瞰而就,不能心浮氣躁,不能做樣子打快拳,它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性的任務。作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我結合自己的藝術教育教學的時間深深地感到:提高大學生藝術素質的措施有多種,而首先就是應注重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採取多種辦法。以音樂教學為例,通過講解音樂背景、情節等,通過畫面展示、播放幻燈或電影等多種方式,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發學生進行音樂欣賞的.強烈興趣。例如,根據民間傳説的愛情故事及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而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其美妙的旋律令人無限神往,其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扣人心絃。但是,如今學生對於這個故事,並不一定完全熟悉,尤其他們欣賞是該曲時,也並不一定能夠充分理解。若在欣賞此曲前,教師將故事的梗概以及“草橋結拜”“同窗共讀”“十里相送”“婚變投墳”“化蝶”等情節向學生講述清楚,便能激發學生欣賞該曲的強烈興趣,使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此外,隨着科技的發展,多媒體越來越多地受到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和實踐者的注意。有論者認為,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更好地啟發、誘導、感化、影響學生心理,促使他們積極思考,激發他們認知上的需要和對音樂的興趣。比如,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通過在不同的班級分別進行聽磁帶錄音和通過多媒體欣賞樂曲,對學生注意力集中情況進行對比後發現,學生對於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動態視頻等多媒體綜合信息更感興趣,能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另外,我還感到濃厚學生的藝術文化不僅落實在藝術課堂中,還應落實在中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因為課外活動是藝術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各類藝術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把建立藝術教育評估體系與標準提到日程上來,藝術教育教學考核、評估是檢查學校藝術教學質量、改進教學的必要手段,是促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重要措施。

而藝術教師要扮演好培養者、促進者的角色,藝術教師是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者和促進者,作為一名藝術教師,首先要學會合作,改變傳統的單一備課、授課方式。其次,藝術教師要以與學生平等的姿態進行教學活動,建立個師生同樂的學習活動空間,使師生在一個同思索、共發展的環境中,達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教師要做到蹲下身來和學生講話,耐下心來聽學生做事,全身心地參與學生的活動。教師要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藝術學習氛圍。活潑多樣的藝術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藝術學習,促進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使課堂更加生氣盎然。在學生學習出現困難或表現不當時,教師不是求全責備,而是給予理解和鼓勵,使學生敢於行動,敢於探索和思考。讓他們從心理上接受藝術教育,並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這樣才達到了我們教育的真正的目的。

總之,通過閲讀學習我感到濃厚學生藝術文化的實踐研究不是短期的而應是個長期的過程,潛移默化地陶治學生的性情,純潔心靈塑造,是美的集中體現。事實上,素質的提高,不單是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個人意識、道德修養等的提高;素質的提高,也能使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藝術教育心得體會8篇 探究藝術教育的深層意義 第2張

第2篇

在課堂教學中,人們普遍認為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教師在課堂上採用優美的語言,和諧的動作,高尚的情操,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課堂顯示出強大的魅力,讓學生和教師都沉浸在藝術的境界之中,就必須要求教師努力追求各個教學環節中的藝術,尤其是教師那循循善誘,獨具一格的評價語言。”這是書中講述的課堂教學方式給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讀到其中談的課堂評價語言魅力,再結合自己平時教學進行反思,感觸頗深。

課堂是展示充滿活力和魅力的教學藝術的神聖殿堂。我認為,對於教師,不單單是完成一項工作和任務,還理應是恆久的科研課題和執着的藝術追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改進做法的着力點,是改進教學方法。科學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課堂教學藝術中的有機構成部分。回顧以往的課堂教學歷史,預測未來的課堂教學趨勢,筆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幾點:

1、注重課堂整體設計。課堂教學,從每個學科到這一學科的每一節課的教學都是一個多元複合的整體,只有進行整體設計,才有可能實現全程優化、整體優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中,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

點。而整體設計的過程,就是藝術構思的過程。在整體設計中,堅持以“大綱”為綱,以課本為本,以教具為輔助,針對教學內容和多數學生的實際,充分發揮教師個人的優勢和特長,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飯”,老是“一道湯”。久聞芝蘭不覺香。

2、創設氛圍。營造語境。生龍活虎的學生渴望生動活躍的課堂氣氛。課堂上是最怕“鴉雀無聲”。人非鴉雀,焉能無聲?連古人都懂得“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辯證法,怎能讓現代的少年兒童個個成為泥塑、木雕,老是沒有表情或只有一種表情呢?沉悶、呆滯、死寂的課堂氣氛,只會令學生感到壓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學;講得傳神,聽得才有神,而不會走神。如何創設課堂氛圍,營造良好的課堂效果,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呢?

(1)設疑激趣,以趣生情。興趣是一種愉快的情感。我採用遷移法、懸念法、遊戲法等方法來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引發學生的興趣。他們對學習頓時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使其產生了求知慾,讓學生由疑生趣,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2)以趣激思,以思引探。在少年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當學生進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狀態時,教師要抓住時機,依據教學目標,有意識地展示有利於學生學習模仿、概括的教學內容,發掘教材的興趣因素。

(3)以知促趣,知趣交融。通過學生努力學習和老師的配合指導,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促使短暫的興趣發展為持續性的求知慾。

3、講究課堂語言技巧。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應力臻無聲語言與有聲語言的相互協調和相得益彰。

第3篇

我看了《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教育類的書籍。一看到這個書名,就感覺此書有內容,至少作者以非常前衞的思想指出了我們目前教育中所犯的重大錯誤,那就是貪多求快的非理性化的潛意識。

希望得到好的教育成為天才或者是精英是每個人所夢想的,但是這種教育不適合所有的人。更快,更高,更強是每個人所追求的目標,但是我們每個人即使刻苦鍛鍊不可能都成為運動員,更不可能都參加奧運會,更加不可能一參加就拿金牌或者是破世界記錄。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循序才能漸進。張文質先生説到慢是一種教育的藝術,我覺得值得討論。我覺得慢是一種科學,更是一種戰略戰術。網絡上盛傳着一堂美國的數學課,看過之後,真是感慨萬千,浪費一堂課只學一丁點內容。不過,我總算明白了真正的數學是怎樣的`,而國內的算術又是如何的。

張文質先生書中提到“我們的教育往往過於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夠‘立竿見影’,缺乏期待與從容”;“我們缺乏一種悠閒的心態,缺乏閒心”。不知從何時起,我常常被超負荷的日常教學工作弄得焦頭爛額。根本沒有閒餘時間去思考,去關注學生的發展,做教育應該做的事情。不是有言論説幼兒園學國小的,國小學中學的,中學學高中的,高中學大學的,大學卻在學幼兒園的。

教育是一種“慢活”“細活”,是生命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的“潤物細無聲”,正反映了教育的變化過程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積澱,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範”。

看了這本書,我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教育體系的問題是非常大的,是一個系統化的問題。可憐的教師是很難改變教育的現狀的。張文質先生作為一個專家,書中談及《教育是慢的藝術》以專章內容討論似乎只有區區40頁,只佔到全書的20%,可以説對此內容是點到即止。

作為一個平凡的教師,我們又能做什麼呢?我想還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至少在教育時保留一份哲學的心態,保留一份童心吧!要想教育的節奏變慢,可能性不大。

第4篇

?教育的情趣與藝術》這本書是肖川教授的教育隨筆。本書共分七個部分,作者以清新淡雅、細膩簡約的語言風格,對教育、對人生、對社會歷史進行了多角度的透視及解析。書中文章立意高遠而又充滿實踐關懷。當我看到封頁上的一段文字,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段話這樣説——

“良好的教育不僅是充滿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滿情趣和藝術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夠養育我們的靈性和激發我們內在的興趣。藝術是教育的一種境界和存在形式,藝術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們只有將自己融會與教育文化和教育的情境之中才能欣賞這種藝術。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靈在一種有品位的精神氛圍之中。”

細細品味他的這本書,文章中無處不體現着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讀肖川先生的隨筆,讓我感受到一個“隨”字:隨和,隨意,隨緣,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像朋友之間的促膝而談。它表達一種情懷,一種趣味,一種心境,一種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讀完全書後的一點體會:

書中提到,教育的靈魂是道德教育,很多時候,我們趨向的是一種無視主體性的教育。這種無視主體性的道德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數表現為缺乏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進取精神,表現出盲目從眾和循規蹈矩,表現為逆來順受。肖川先生的書讀到這裏,我有着醍醐灌頂的感覺,而如何將書中理念運用於我們的教學之中,我覺得應該從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每個孩子,從創設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開始,讓學生對自己、對課程及其文化、對學習有積極的情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中嘗試,開展各種合作學習活動,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儘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關係。

書裏寫到一個讓人心疼,卻又覺得每天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象:制約教育改革的瓶頸在考試評價制度。應該來説,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們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犧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諧的發展。我不由的想,我在之前的學生生涯中,沒有美好的回憶,沒有深刻的興趣與愛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種莫名的恐懼。書中提到,學習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成績排隊等,使學校成為造就失敗者的場所。目前,一直都説興趣是最重要的,而我們目前所要注意的,就是在學生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不要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對美好知識的嚮往,要使我們的.教學有吸引力,就要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尊重每一位學生,給學生寬容、寬鬆、寬厚的生長環境。

書中提醒我們,不能只習慣於樹立榜樣、宣傳榜樣、學習榜樣,要學會觀察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的“善端”,我們該對別人多一份對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對待學生,特別是那些暫時還處於落後的學生,我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温暖,讓他們多一份真誠的感動。肖川先生説:“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會有快樂!快樂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重要目標。”要教學生髮現生活中的真善美,讓他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讓學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第5篇

教師的天職是育人,肩負着民族興衰的重任,被廣泛譽為園丁、春蠶、蠟燭、人梯、靈魂工程師、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怎樣才能不辜負這些美稱呢?我認為關鍵是心中要有愛。我國現代教育家夏沔尊曾説: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是的,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心中必須要有愛。

每一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建設祖國的棟樑,因此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看作是愛迪生、愛恩斯坦。用愛心、關心、責任心、寬容心、細心去培育他們。高爾基説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的確,愛是一種情感交流,只有把熾熱的愛通過一言一行傳給學生時,才會激起學生對老師情感的回報,從而樂於接受你所給予的一切。所以要成為一名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先決條件是要愛學生,只有心中有愛,才會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才會竭盡全力地去教育好學生。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傾注了20xx年的愛,終將一名有偷竊習慣的學生培養成了一名成功的農莊主席,可謂愛的偉大!

教育是一項灌溉事業,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是一條有源頭的'河流。所以要成為一名受學生敬佩的老師,一定都要熱愛學習,不斷學習,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是使自己的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寶;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與時俱進,成為一種發展着的教學藝術;學習專業知識,使自己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廣闊的智力背景。只有愛學習的老師,才會在教學中保持創造的激情與活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成為學生傾心,學校放心,家長開心的名師。

教育是一項事業,我們要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而不要僅僅把它當作一種職業,更不能只當作是一個謀生的飯碗。職業與事業的不同層次在於職業只讓我們生存,而事業才能讓我們自己、國家、社會發展。因此要成為一名對學生終生產生積極影響的老師,必須把教育當作一項事業作一生不懈的追求,把教育好學生放在首位,不為權力、地位、名譽、金錢和其他物質利益所動搖,每一天都充滿激情,勇於開拓,敢於追求,讓三尺講台綻放出世界上最美最燦爛的花朵。教師生活雖然艱苦,但我看到學生獲得優異成績後欣喜的笑容,看到一屆屆的學生正成人成才,我感到無比快樂!

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就註定一生都要傾注愛。只要不吝惜揮灑愛的教師,才會成為受學生愛戴的老師;才會成為受學生敬佩的老師;才會成為受學生感激的老師。國家教育周部長曾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就是教師的靈魂。我,一介書生,深有同感。

第6篇

在這次專業必修課的學習中,我受益匪淺,對教育的本質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藉助這個專業必修課的網絡平台,我想談談本人對藝術教育的一些體會。

托爾斯泰曾説:“藝術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藝術教育表現出一種廣泛的滲透功能。從本質上講,藝術教育以自覺的、潛移默化的方式,對人的整體生存態度與生活觀念進行培養,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造就一種健全的人格。藝術的價值在於為個體的心理成長和精神發展提供了一種內在的精神營養和文化價值,以提高人的精神性。

藝術教育不僅能夠在德育、智育所不及的方面發揮出藝術教育所特有的審美功能,而且能夠發揮出就連德育、智育自身也難以發揮出的德育、智育功能。既然如此,便有一個形式和方法問題。馬克思曾説:“你要聽音樂,便須培養一個聽懂音樂的耳朵,你要欣賞繪畫,便須具有懂的形式美的眼睛。

藝術教育以塑造“人”為出發點,以科學的眼光關注人類生理、心理健康,使人全面發展。因此,孩子應當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目前,課餘時間,學習藝術的孩子很多,參加藝術考級的孩子更多,不可否認,考級證書與升學掛鈎,對孩子的學習起到一定程度的鼓勵,但家長們對藝術在思維情感、創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質培養方面的巨大作用認識尚嫌不足。蘇霍姆林斯基説“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現代社會由於生活的'多樣化,知識信息的廣泛化,審美活動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美育是通過現實美和藝術美打動人們感情,使人們在心靈深處受到感染和感化,從而使人們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具有感受美、鑑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得能力。學習藝術的孩子,將來並非都成為畫家、音樂家,所以,在課程設置上應以科學性、生動性、趣味性相結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為目的,儘量做到邊教、邊學、邊實踐,在學生畫出一幅畫,彈出一首曲子的同時,真正感受到藝術的魅力、美的魅力。來學習藝術的孩子,每學期流動性較大,如果加強社團活動,有些因課業負擔和時間緣故不能繼續學習的孩子,可以定期參加與自己興趣愛好相關的藝術社團活動,使其得到可持續發展。

第7篇

“好的老師應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與學生做心靈的溝通,應成為學生心靈可以信賴的港灣;好的老師應努力自覺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尤其是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能力。”通過學習教育的藝術——怎樣做個好老師後對我的心理啟發很多。

教師只有學會愛學生,學生就會愛老師,才會喜歡你這位老師教的學科。教師心裏有學生,無論是多還是少,總想着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發展與成長。即使學生調皮、搗鬼得讓你發了瘋,最終都能因為他是學生而對他有所原諒。

教會學生如何生存(安全問題、應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如何做人(要有美好的人性)、如何成功(所做的事對大家有好處)。

3、面對學生,是否勤奮好學,勇於創新,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教師要教給學生知識,自己必須擁有知識。而知識的`擁有,必須是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獲得新知識。任何時候都要虛心學習,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

第8篇

對班主任來説,班級管理是頭等任務,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必須注意方式方法。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班級管理中的幾條几何原則。

幾何學中的正方形,是指一組鄰邊相等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方方正正”這個詞包含公正無私的涵義。班級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則,簡單説就是依法治班,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社會管理需要“法制化”,班級管理也需要“制度化”。班主任的首要任務是制定合情合理的班級制度。但是有了可依靠的制度還不夠,班主任還必須遵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處理問題時不偏不倚,完全依法治班,才能真正發揮制度的作用。這就好比正方形,一旦一個角度有偏移,或者一條線出現一絲一毫的傾斜,就不再成為正方形。班級管理也一樣,班主任必須一碗水端平,嚴格按制度辦事,才能真正發揮班級制度作用,避免其淪為一紙空文。

所以,班級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則,便是以制度為管理依據,依制度行事,不變形、不扭曲,如此才能達到建設良好班集體的目的。

幾何學中的“圓”,是指平面上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所有點組成的圖形。“圓”在中國傳統文化裏,常常與稜角分明的“方”相對,因而常常被賦予柔性、講究技巧、避免損害性摩擦等文化意義。而班級管理中的“圓形”原則正是借用了這層文化意義,即班主任在處理問題時,要在遵循班級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儘量採取柔和的、富有技巧的方式方法,將可能出現的傷害或對班級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圓形”原則提醒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必須剛柔相濟。刀再鋒利,如果一碰就斷,也就毫無作用。如,當學生逆反情緒嚴重時,必須先進行心理疏導,助其釋放不良情緒之後再進行思想教育,或者先讓其冷靜下來,再委婉地進行點撥。如果一味地硬碰硬,必然費力不討好。達不到效果不説,嚴重時還會兩敗俱傷。教育本身是一種喚醒、一種激勵,也是一種約束和規範。青春期的學生逆反心理強,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這些見解或主張也許並不成熟甚至是錯誤的,但班主任卻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如果強行採取高壓政策,往往會事與願違,甚至加大教育工作的難度,而“以柔克剛”卻往往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幾何學中的“立體”是一個與“平面”相對的概念,其特徵是通過視覺可見物體或圖形有多個層次。班級管理中的“立體”原則,是指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班級是立體的、多維的,我們面對的學生也是一個個立體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個性特徵,情感豐富而複雜。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教育也應該以立體的方式進行。

班級如同社會,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其複雜性對班主任的管理策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面對層次不同的學生、性質不同的問題,班主任必須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處理,一定要避免平面化的“一刀切”。

我們常常把教育分為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其實這五個方面本身就是一個立體的不同側面,分割開來各自為戰,必將破壞教育的完整性,也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教育效果;只有全方位、多層次地將各種教育因素融合滲透進日常教育的點點滴滴中,才能塑造立體的、完善的個體。

綜上所述,班級管理中的幾何原則,簡單説就是在依法治班時要“方”,在處理具體個案、解決棘手問題時要“圓”,在實施教育、制定教育計劃、策劃教育活動時要“立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