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經濟讀書心得體會2篇 江村讀書:知識的力量拯救貧困小村莊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9W

“江村經濟”是一本以農村發展經濟為主要內容的書籍,闡述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及其實現的基本方法。本書閲讀後,不僅讓我深刻認識到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更掌握了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對我地公文網站的日常編輯工作也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江村經濟讀書心得體會2篇 江村讀書:知識的力量拯救貧困小村莊

第1篇

1936年費孝通在開弦弓村進行實地調查,通過試驗檢驗的理論,用第一手真實資料總結了《江村經濟》一書,該書即是作者1938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的博士答辯論文。

?江村經濟》主體內容分十六章,貫穿“土地的利用和農户家庭中再生產的過程”兩個主題,集中力量描述中國農民生活的基本方面。作者運用社會學研究方法,從細微處着手,歷時兩個月對開弦弓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會習俗、家庭生活、親屬關係、農業、貿易等,從而得出具體的結論,對中國農村的歷史現狀有了清晰明確的定位。

讀了這本書,最初的收穫是發現自己日常的生活、理所當然的思維慣式在作者以開弦弓村為縮影的傳統生活格局下找到了來源。當時的開弦弓村正經歷着由傳統經濟格局向合作、集體作業、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格局變遷,由此而產生的生絲價格下降、佃户地租負擔沉重的經濟波動時期,並由此呈現出從經濟領域延展出的其他領域的變遷,在閲讀的基礎上,以下為我在書中的領悟。

土地問題:傳統的農村經濟體制是公有制,經濟方面的支出由家長嚴格控制,父母的權利在子女逐漸成長為完全的社會人的過程中也經歷着變化:從經濟控制到享受贍養的“情感權利”,而贍養反過來是子女用以表明傳嗣合法的權利。

提到遺產的繼承,就不得不涉及到土地的繼承與處理問題。由於逝去的長輩對後輩仍有影響,子女不敢隨意變賣土地,但傳統經濟受到的衝擊使得下一代出現經濟上的拮据,急需要一筆錢而變賣土地。在土地的佔有問題上,反映的不再是一種倫理關係,更多的是一種金融關係,這種純粹的金融關係與經濟衰落息息相關,但仍保留田地所有權,因此那些在農村中超過90%的人擁有不到10畝的土地,這些剩餘勞動力的耕作是“靠天吃飯的”,經濟又蕭條,地租成為他們沉重的負擔。土地問題的困境在於農民在土地上可得到的收入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而土地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

人口與土地:在作者所調查的村中,可以發現人口與土地的緊張關係:人口眾多而土地稀缺,而婦女在幹農活上的幫助是有限的,也是受到限制的,所以會產生剩餘的勞動力而導致婦女進城鎮打工,這又導致了家庭關係的變遷。

另一方面,村裏不多見的僱工制度也是人口多而土地少的體現,因為這個制度會使得人口膨脹的弊端更加突出而已,但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個村子的自我調節作用:在土地稀缺的前提下,孩子的出生率自然受到了節制;大户人家即使仍維持着可觀的土地面積,可是土地面積的擴展不是一個短時期就能完成的工程,所以他們的下一代所面臨的土地困境也會最終導致人口與土地的比例趨向平衡。

蠶絲業:蠶絲業的技術變革引發了社會組織和社會原則的變革,進而影響了其它關係。作者通過分析當地蠶絲業的發展和變遷,揭示了資本、文化、技術在社會個層面的互相博弈。一個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出的是國際蠶絲市場的變幻、村民的慾望、利益集團的貪婪,通過分析這些我們看的清清楚楚。作者分析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必要的,作者甚至描述了改革的全過程,但他同時也認識到改革中的困難:改革者未能控制價格,直接原因是資金問題。外部和傳統力量相互碰撞,使人們看到了改革的前景,但又顧慮重重。這就需要進一步研究。

在書中作者提出“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説,就是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國農村的真正問題是人民的飢餓問題。”“最終解決中國土地的問題的辦法不在於緊縮農民的開支而應該增加農民的收入。因此,再重申一遍,恢復農村企業是根本措施。”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坐在辦公室想出的。作者通過實地調查,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解決農村問題的出路是恢復農村企業。

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農村問題仍然是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農民離富裕還有相當一段距離。解決農村問題需要更多的社會工作者的實踐調查,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大學生,我還有許多事要做,正如作者所説“我們只有齊心協力,認清目標,展望未來,才不辜負於我們所承受的一切犧牲和苦難。

江村經濟讀書心得體會2篇 江村讀書:知識的力量拯救貧困小村莊 第2張

第2篇

?江村經濟》的名氣想必不用我介紹了,雖然它經常被人錯誤的放在農業書籍一欄上,但是它是一部人類學的著作,而且是中國甚至世界上最經典的人類學著作之一。在國外,它甚至被作為教科書。

?江村經濟》描述了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內容,是根據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它旨在説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係,以及與這個社區結構的關係。同大多數中國農村一樣,這個村莊正經歷着一個巨大的變遷過程。通過本書,能夠看到這個正在變化着的鄉村經濟的動力和問題。雖然這本書是費老的博士論文,但是它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論文的枯燥乏味。縱使有一些專業詞彙語句,但是書中以開弦弓村為代表,例舉的許多示例都將這些理論完美地解釋出來,像我這般的工科生閲讀起來也毫不費力,反而趣味盎然。雖然這本著作寫於70多年前,但是在閲讀的過程中,我能很自然地將現在的農村生活帶入其中。換句話説,用現代的農村實際情況依舊可以很好的驗證《江村經濟》的真實性。

由於我不是經濟系或者社會學科的,所以對於該書的理解或有偏頗,偶然在豆瓣上看到過一篇《江村經濟》的讀後感,深感贊同,摘抄如下,聊作分享。

馬林諾夫斯基在評價這本書時説:“此書雖以中國人傳統的生活為背景,然而它並不滿足以複述靜止的過去。它有意識的緊緊抓住現代生活最難以理解的一面,傳統文化在西方影響下的變遷。”

江村不在是一個普通的江南小村,費孝通在這本書裏,試圖通過對農民生活狀態、經濟狀態、家庭關係的詳盡描述,來解釋西方文化科技與本土文化的交鋒與共榮。費孝通自己説:”《鄉土中國》就是我企圖從農村社會基礎上來解剖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基本觀念,而構成一種鄉土社會的類型。這就不限於一個具體的農村,而是指向農村的基本性質。”

任何在現代人看起來愚不可及的習俗,都有其歷史的根源。

比如八字,通常中國的家庭,在訂婚前總會測算男女之間的八字,即年、月、日及時辰。媒人把女方的紅貼送到男方家裏(男方有更多選擇的權利),而男方父母則拿着它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在這裏並不起什麼實際作用,父母心中早有選擇,他們給算命先生一些暗示,操縱着最後的結果。

然而算命先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因為婚姻是包辦的,從一些不瞭解的候選人裏,要想選出一個合適的女孩子無異於賭博。每户人家都想找最好的媳婦,這個好,意味着能生,能幹活。算命先生不僅是充當作出決定的一種工具,同時,也被用作把錯誤的責任推卸給上天意志的一個辦法。如果你的婚姻不完美,那麼這是命運,這實際上有助於維持夫妻關係。

第十二章堪稱這本書最精華的部分,通過當地蠶絲業的發展與變遷,揭示了資本、文化、技術的互相博弈。一個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的,是國際蠶市場的變幻,技術的推動,村民的慾望,利益集團的動機和手段。

這一切都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今中國的政經疑雲,當500強在中國遇到本土化難題時,不妨回到費老的觀點,換個角度,從制度和文化來理解這些問題。而任何有志於在中國開創事業的年輕人,更有必要了解這些潛在的因素了。從農村到城鎮再到城市,人們的居住環境變了,但根本的思維模式仍然有很大的相似處。文化就是這樣的奇怪,大部分生活在其中之人都感受不到並且難以敍述,但又不得不順着它生活,比如我們依然會喜歡男孩、我們會保持父母子女間的親密感,我們會走親訪友,雖然已經沒有了“族”的概念。

費老在序言的這幾句話似乎點出了即將到來的那場席捲神舟大地的社會變革:“對形勢或情況的不準確的闡述或分析,不論是出於故意還是無知,對這個羣體都是有害的。” “對社會制度要完成一個成功的改變是更加困難了,當一種制度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時,甚至可能還沒有代替它的制度。困難在於社會制度是由人際關係構成的,只有通過一致行動才能改變它,而一致行動不是一下子就組織的起來的”

書的最後,費老給出了預言式的論斷:內部衝突和耗費巨大的鬥爭最後必將終止,一個嶄新的中國將出現在這個廢墟上。

如他所言,又一輪政權的更替,但核心的問題仍然沒有觸及。

雖然將長江三角洲上的一個小村莊作為代表映射全中國的農村經濟、生產、活動等情況有欠妥當,但是這本書的價值不可否認。它首次把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從“異域”轉向了“本土”,從“原始文化”轉向了“經濟生活”,為人類學的發展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廣闊的領域。

書的最後費老説:“我衷心的希望,未來的一代會以理解和同情的態度稱讚我們,正視我們時代的問題。我們只有齊心協力、認清目標、展望未來,才不辜負我們所承受的一切犧牲和苦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