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邊城》有感《邊城》閲讀感悟6篇 《邊城》:沉鬱的愛情中的生命與掙扎

來源:巧巧簡歷站 8.38K

《邊城》是作者沈從文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小鎮上少女荷花的成長和愛情故事。小説中的人物形象鮮活,情節生動,描繪了大自然和人性的美好與殘酷。讀完《邊城》,不僅增長了知識,更是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讀《邊城》有感《邊城》閲讀感悟6篇 《邊城》:沉鬱的愛情中的生命與掙扎

第1篇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看裏面的句子有多麼華麗。是看它的情節是否能感動別人。我想看過《邊城》的人都深有體會吧。

有着“新聞學界的魔術家”之稱的沈從文,他筆下的人物被描寫的淋漓盡致。就以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為話題,對其展開了深入描寫。祖孫二人雖然以渡船為生,日子過的非常艱苦,但他們生活的非常快樂。

在一個端午節,翠翠偶然遇見了儺送,這讓天真活潑的小女孩心裏的那顆愛情種子開始萌發了。但與此同時,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於是三人便陷入了三角戀。但當儺送告訴哥哥,他也喜歡翠翠時。天保就決定成全弟弟,於是就找個藉口去送貨。但命運似乎在捉弄他們,天保遇難了,天保的離開對儺送的打擊非常。他無心在談感情之事,因為他覺得哥哥的離開是他惹出來的。這讓渴望愛情的翠翠有點失望了。日子在一天天的流逝,就在一個下雨的晚上。門前的白塔倒了,老船伕也永遠的睡着,現在的翠翠無親無故。她依然是每天渡船。無論春夏秋冬,她都始終守在那兒,等那遠方歸來的儺送。

故事情節曲折而悽美,然而悽美的背後又充滿了幾分感動,或許我們會為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而哀歎,又或許會為翠翠的經理而產生幾分憐憫之心。總之,我們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但有一點我很確信,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不會用鄙視的眼光去看待這件事。不是嗎?

因為作者寫作風格一貫主張“人生的形式”所以他筆下的文章都是以優美、健康、自然而有不悖平的方式向人們展示的。例如:這篇文章就向我們展示了普通人自然純樸的生活和未被現代都市商業文明污染的世俗風情畫。所以我們讀起來會讓我們對他們的那種生活產生嚮往吧。

而其中的老船伕——翠翠的爺爺,給我的印象最深。雖然他沒有文化,但他卻懂得怎樣去引導他的孫女。雖然日子過的非常艱辛,但他卻從來不貪別人的便宜。雖然他年邁以高,但他卻很風趣。當翠翠看到別的和自己同齡人都結婚時,心情非常的失落。於是她把笛子給爺爺,讓爺爺吹給她聽。爺爺知道她的心裏在想什麼,但他沒有説出來。爺爺接過笛子便給翠翠吹了《娘送女》曲子給她聽。歡快的節奏伴隨着那張洋溢着幸福的臉,讓旁觀者看到都很欣慰。

雖然《邊城》的結局有些淒涼,但總體給別人的感覺就像一首優美的田園詩,這就是我喜歡這篇文章的理由。

讀《邊城》有感《邊城》閲讀感悟6篇 《邊城》:沉鬱的愛情中的生命與掙扎 第2張

第2篇

家裏有一本《邊城》,是爸媽在鳳凰古城買回的。那時年紀還小,這樣一本白底黑字沒有多餘色彩的書、一本充滿了鄉間農田照片和線條粗糙圖畫的書,實在不能引起我的興致,那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樣來自鳳凰城的薑糖,醇厚甜美,不像我們本地的薑糖辣得嗆人。

後來長大了,知道了沈從文,明白封面上那三個大字的重量,就把《邊城》從眾多書中挑出來,放進最看重的小書櫃裏,但是還不看——嗨,有“一把辛酸淚”書成的《紅樓夢》、有催人心智引人思考的《鄉土中國》、有神祕又不失親切的《蘇菲的世界》……為什麼要讀一本淡似粗茶的《邊城》呢?

寒假終於讀了《邊城》,才知原來這是一個那麼小的故事,簡單到不過一條溪、一座山城,便孕育了這個故事。可這個故事卻也不輕快,少女蜜一樣稠的心事、少年火一樣的熱情和骨氣、老船伕古樹年輪一樣密的思緒,拌着這片土地上傳承一代又一代的規矩、行事、道德,發酵出這個草綠色的歌謠般的故事。

沈從文説,《邊城》不是為文學評論家、批評家和大多數讀者而寫,他寫《邊城》是為記錄在他的混亂年代,作為“世界一小角隅”的農村曾經的“樸質、勤儉、和平、正直”。因此,我看這本書便不能太馬虎怠慢了,也不能只滿足於瞭解一個兩家人間的故事——其中有隱話要説的,好好讀讀吧!

那個女孩是這樣的惹人憐愛:“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作者的筆都為她軟下來,彷彿生怕戳傷了翠翠細嫩的皮膚。

兩個青年是這樣的意氣風發:“都結實如小公牛”“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大的“豪放豁達”“不拒常套小節”,小的“眼眉秀拔出羣,一望即知其為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這些作者想要敍述的青年人的優良品格,都集中於這二人身上,將鬱鬱葱葱的邊城最旺盛的生氣都賦予他們。

老船伕是這樣的淳樸重義:“骨頭硬硬的”“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路上遇見老友一定要與他喝場痛快酒、渡客給多了錢像別人對少給錢的人那樣絕不退讓一毫。然而歲月磨礪了他寬厚的品性,也必然留下了生活的傷痛和謹慎細密的心思。

老船伕為一件事苦惱: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更知道翠翠無言的嘴後牽動着怎樣一顆被朦朧情感籠罩的心。他為翠翠的婚事煩擾,卻不敢輕易開口。每每要試探外孫女的心思,總是要解釋一番“我給你説個笑話你聽聽”“這不過是笑話不必氣惱”。在傳達對翠翠婚事態度時,甚至也要作“馬路”“車路”的隱喻。但是也不能全怪老船伕扭扭捏捏,一方面他縱然難開口,可他更明白翠翠的脾氣,意會她的羞澀,瞭解她低頭掐葱、舉頭望月時不能張口的怦然心動。

翠翠中意二老,但從她自察這份中意就再不敢輕舉妄動了,她不願去有二老的吊腳樓裏、不願上有二老的船、不願望見有二老的方向……可她的心又深深地渴望着、痴盼着,見到他,以無人能知曉的方式。她不是這樣退避的人,不認識二老的翠翠,誤會二老輕慢她,一句輕輕又脆脆的“你個悖時砍腦殼的!”、一句氣鼓鼓的“狗,你叫也看人叫!”莫不把俏皮的姑娘模樣發揮到巧妙境地。

或許這是茶峒人的特色之處,是“樸質、勤儉、和平、正直”的人在處理個人情感時的極致,對他人的心願總是盡力瞭解和滿足,可一旦要表現自己的感情,絕不敢聲張。正如老船伕被翠翠看出喜歡上河街勸人喝酒會害羞到亂嚷起來,心裏的願望,是這些人的祕密,猜測但不點破這些祕密,亦是生活在這片青山綠水間人們的情趣之一。

讀到大老乘船而下,一種不安的隱情漸漸浮上書頁來,千條萬條線索被這種極致的害羞和委婉像利針一樣,穿了起來。二老離開、老船伕四處打聽二老的情況、翠翠更沉靜地等待下去。那些過往時光裏問不出的話,老船伕最終也問不出口,但他的心急已經讓順順一家會意,卻因一個人的死亡黯淡了熱情。“老船伕説着,二老不置可否不動感情地聽下去”,那種夜半起來歌唱的歡暢和興趣已經失去,一場多人編織的暗流中養成的感情,在一方的淡漠中,又如暗流般遠去。

再後來,老船伕也死了,留下翠翠一人,懷着她盼望的、等待的心願。

這或許不算是一個悲劇,翠翠自有她要承擔的責任和經歷的苦難,老船伕早就無奈地看透這一點。誰説二老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呢!而沒有二老又如何,翠翠依然是這樣,傍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茶會越熬越濃……

第3篇

如詩般的邊城,如畫般的愛情,你可曾記得那個一直守望着的少女。

緩緩的絃樂聲如我心田,唉難道真的是曲終人散,我望向邊城這本書,開始了深深的沉思。主人公是翠翠,她一眼就愛上了儺送,倆人就一見鍾情,翠翠一直珍藏她這份愛情,默默把它藏在心裏,但不幸的是天保也愛慕上了翠翠,這就是預示這悲劇的開始呀,在與儺送爭奪翠翠的芳心中,天保自知不敵儺送,默然退出了,不幸橫死,儺送有愧於大哥就再也沒有回來。

最讓我觸動的是翠翠,她沒有放棄他,而是選擇默默的等待他的到來,哪怕她知道儺送他永遠不會回來,她也要等下去,因為她為了她那已經破損不堪的愛情去做最後一點努力,唉,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翠翠她深深的愛着儺送,所以她堅持一直等下去,這不禁引起我陣陣的歎息,她維護的是自己的愛情,她維護的是自己的信念,她守望的是那已破碎的愛情......不,不對!我豁然醒悟,翠翠不是為了守望她,而是守望她自己。她是為了自己的愛情去守候,而不是為了儺送,為了這份愛情,她寧願守候終生無怨無悔,一見傾心愛無悔,為卿痴狂為卿醉!這是對愛情的守護,這是對她精神上的寄託,她沒有浪費自己的青春,而是她用青春用證明她眼中的愛情有多麼的重要,正因如此,她無悔無怨。

我突然睜開雙眼,哈哈!曲終人未散,何必矜持,何必猶豫懊悔,像翠翠那般,默默的守候,不猶豫,不懊悔,執着一心,來這人間走一回,不也是人生的精彩嗎。翠翠她用青春守候的是她那份愛情,翠翠她用光陰守候的是她那份執着,翠翠她用一生守候的是她那份真誠與思念。

第4篇

沈從文:在中國文壇中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邊城》的風景,在沈從文筆下是那樣的使人人心向往,還有他所描繪的人是那樣的淳樸,邊城茶峒地處湘川渝三省交界處這裏青山綠水,和諧靜謐,美不勝收。樸素善良的人和具有美麗與魅力的環境都造就出這民風淳樸的茶峒山城。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這是對茶峒人最真實且最高的評價。翠翠與老船伕和黃狗在白塔下相依為命,他們是載人渡船的,一刻也離不開。順順家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大老天保一個是二老儺送。開始在一個端午節中,也就是翠翠與儺送相遇並且一見鍾情的時間,作者敍述這件事時沒有直接説明,而是過渡自然:還是兩年前的事。這不,到端午了,老船伕想和他孫女翠翠一起去船總順順的吊腳樓旁河邊看划船,於是,祖父就找了一個老熟人來委託渡船,過了一會,祖父就讓那人來湊湊熱鬧,也告訴了翠翠,可是,她的注意力被那四隻紅船佔了去,祖父看身旁有黃狗且時間也足夠,就回到了碧溪岨。可是老船伕與那人都喝醉了,這是翠翠就慌了,還就在這時遇到了二老儺送,由於翠翠剛剛聽見了一些話,他邀請她去家裏等爺爺,但是被罵了,就因為這才有了“大魚咬你”,也為下文祖父提到“魚吃你”而翠翠嬌羞做了鋪墊。體現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形象。之後天保直白的告訴爺爺自己歡喜翠翠,之後翠翠接受了儺送邀請他們去吊腳樓看賽龍舟,爺爺與楊馬兵説起了碾坊為翠翠找黃狗時聽見大臉婦人説儺送碾坊時想到王鄉紳與順順家打親家時從而推進了悲劇進展而做了鋪墊,之後,楊馬兵就以講笑話的方式來幫天保問問翠翠的婚姻,天保就知道了“車路”與“馬路”之後天保選擇了車路翠翠誤以為是儺送,最終只想哭天保最終沒有等到迴應,後來與那個“竹雀”唱歌最後天保沒唱也讓翠翠在夢裏摘虎耳草,最後爺爺弄明白了唱歌的是儺送。這幾天儺送沒有來唱歌,老船伕來城裏問究竟,碰上楊馬兵他説天保掉到茨灘淹死了,老船伕去了順順家,二老認為天保的死老船伕應負很大的責任,心中生他的氣。在第十九章中,一箇中寨人卻瞎説儺送想要碾坊。這使老船伕心中大不快樂,第二天,老船伕頂着發痧的病也要去順順家一問究竟,順順説他真的要和中寨團總打親家,而二老早已坐船下桃源了,看着自己的孫女婚姻無望,痛苦至極最終溘然長逝了茶峒人紛紛來幫翠翠辦理喪事,白塔也塌了,到了最後,是楊馬兵照顧她,把一個一個日子過下去,這時才知道爺爺沒怎麼提到的事:二老的唱歌,大老的死,順順二次邀請翠翠去自家住,但翠翠不肯離開祖父的墳,茶峒的當地人認為白塔和茶峒的風水有關,決定捐錢重建白塔。到了結尾沈從文先生這樣寫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想法:造成這樣的悲劇,是翠翠的不主動表達心聲,使爺爺不好告訴想法,還是爺爺面對翠翠母親下的悲劇,太慎重而面對天保的歡喜卻吞吞吐吐不表態,最終天保死了,而引發了儺送的誤會,還是儺送明知翠翠歡喜自己卻因為哥哥的死而一去不知下落,最終讓翠翠好等

感悟:翠翠不主動把握自己的幸福,一見到儺送就臉紅、嬌羞、甚至躲避逃跑,使儺送以為翠翠不理睬他。所以我會把握住時機,不躲避,勇敢點,不管是為了什麼。

第5篇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流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山峒的大河。這大約是夢開始的地方罷,沈老的筆下,湘西獨特之景展現得淋漓盡致,一開篇我便如痴如醉地汲取這文字的甘霖。

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水中的小小遊魚,兩岸深翠的映竹,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這裏是浪漫的茶峒小城,日子很長。擺渡的船兒輕輕蕩,女兒家的歌聲慢慢飄,小小的人兒也吟吟笑。一切都是萬般靜好,這座小城裏的人們又何似在人間。

老船伕家的孫女翠翠在風日裏長着,把皮膚曬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好似山頭黃麂一般的她,好像某一天就被少女的情懷繞了心頭,解不開那“大魚咬了你”的結。翠翠純樸善良,天真靈動,那個有關歌聲和虎耳草的祕密讓她悸動。日子還在過,渡船還在

飄,翠翠、儺送、祖父、大老的緣分也就這麼平淡而奇妙地接續,彷彿風雨前的寧靜。但風雨總歸會來,但正如老船伕所言:“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翠翠在經歷風雨後卻變得更加堅強,彷彿一株不低頭的紅玫瑰。

翠翠至善,從風雨中走來,風雨沒有洗去她心中的純真,澄澈的心靈宛如一輪皎潔的圓月。儺送至善,他堅毅勇敢,有着一顆赤誠熱烈的心靈,骨子裏洶湧的熱血,無不在顯示着一位湘西少年的動人形象。祖父至善,身為擺渡人,不收擺渡錢,在那條大河之間,架起了生命的橋樑,對於翠翠,他懂得放手,即使自己於心也不忍。大老至善,他肩上有着家業千斤,懂得擔當;他眼裏有山河萬里,知道責任。他也會柔情似水,但對於儺送和翠翠,他也願意成人之美,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徒留一場空悲切。茶峒人民至善,順順、楊馬兵、陳四四……茶峒鄰里親切,相互幫扶,純樸的民風至善至美。

一幕又一幕,彷彿一場香甜卻又苦澀的夢。爺爺離開了,思戀的少年離開了,渡船也沒有了,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翠翠頭上的白繩總有一天會取下來,那個人也許“明天”回來,渡船也會重新飄蕩在水中。

第6篇

早就聽説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寫得很美,一直沒決心,也沒恆心去看,今天在整理書櫃時,竟鬼使神差般地掉了出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翻開了第一頁。

?邊城》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湘西的悽美愛情故事。它的純、它的真、它的無奈早已悄悄勾起了你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魂兒,使你在不經意間已淚流滿面。

湘西的風光是如此令人陶醉: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是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河水即成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的游魚來去都可以計數。

那一隻方頭渡船,牽動着小説主人公的命運。翠翠和爺爺靠着這隻渡船相依為命,本可以遠離喧囂,就這樣平靜地走完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但無情的歲月,卻使翠翠由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變成了一位窈窕淑女。情竇初開的她,成了爺爺心中最沉重的負擔,正是他的關心與深沉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奠定了小説悲劇的結局。

三個美麗的端午節,是小説的高潮。一切該發生的和不該發生的,都發生在了端午節。天保和儺送兩個血氣方剛的青年,最不該的是愛上了同一個女孩。作為親兄弟的他倆沒有因愛而反目成仇,而是以寬容的心,互相鼓勵,互相謙讓。爺爺不想讓母親的悲劇再在女兒身上重演,這些壓在心上很顯然是有個分量的。説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無可奈何容忍的一件事情。人願意的事天卻不同意!

伴隨着天保大老的死,一隻熟透水性的水鴨子竟被水淹壞了!無盡的自責便成了這一時刻的主旋律。那個死去的人,永遠會用一個淒涼的印象,鑲嵌到父子心中,兩個便對於老船伕的意思,儼然全不明白似的,一同把日子打發下去。在渡船和碾坊之間始終要作一個生死抉擇。無奈,只得坐船下了桃源。

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電光從屋脊上掠過,接着就是“訇”的一個炸雷。白塔在那一夜倒坍,一大堆磚石零亂地攤了一地。這個渡了一輩子船的渡船老人在雷雨將至時死去了。楊馬兵便成了這孤雛唯一的靠山,唯一的信託人,在碧溪岨為翠翠作伴,把一個個日子過下去。

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但那個年輕人卻還不曾回來。小説的結局是留給人們希望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