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觀後感29篇 《綠皮書》:打破偏見與種族隔閡的真摯故事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3W

《綠皮書》觀後感29篇 《綠皮書》:打破偏見與種族隔閡的真摯故事

第1篇

?綠皮書》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由黑人郵遞員維克多雨果在美國白人至上運動的1962年編寫,旨在幫助黑人同胞們在旅途中找到可以供其入住就餐,乃至上廁所。

綠皮書,自由的指南。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窺見美國種族歧視環境下黑人與白人人格的不平等。雪利是聲名遠揚的鋼琴演奏家,他可以在白人餐廳中演奏他的音樂,獲得掌聲。卻無法使用餐廳的洗手間休息室等,因為在當時,許多餐廳專供白人而不允許黑人使用,黑人想上廁所也只能提前規劃,避免踩到禁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場景,第一個是唐雪利和託尼的車在南部鄉間小路拋錨時,與田裏勞作的黑奴們的對視。雪利看着對面的同樣膚色的人們,卻説不出一句話。引用一位博主的話,“對面呢,仍是寒冬,自由在一點一點向外蔓延。”維克多雨果在綠皮書中寫下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在不久的將來某個時刻,將有一天不必發佈本指南,那時候我們作為一個種族在美國擁有平等的權利和特權。”

第二個記憶猶新的情節是唐雪利與託尼在車裏吃炸雞的場景,唐雪利為了擺脱黑人就是喜歡吃炸雞的歧視言論,從不吃炸雞,但託尼執意將炸雞送給唐雪利吃,三四番拒絕之後,雪利翹起蘭花指,矜持地吃起了炸雞。後在晚宴上主人又侮辱性地為雪利博士準備了炸雞大餐,還要求他到庭院外黑人專屬的茅廁上廁所。雪利博士並未因為主人的歧視而怒火中燒,他乘車回到旅店上完廁所,返回後仍若無其事地與其他客人握手道別。

種族歧視是歲月與經歷無法抹去的痛苦。狹隘的思想與認知,不僅在表面體現了偏見與傷害,而且在內裏,是對人格平等的不敬與歧視。用表面而非內裏,甚至是偏見來評價一個人肯定是頗失公允的。如果世界是單調的,人們定十分嚮往多彩,但世界本就是多元多彩的,它是包容與理解的共存體。因為差異和多元,世界變得更加和諧。當傲慢決定態度時,人們就會失去友善,當偏見佔據主導時,人會因此失去判斷。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我們應該開放包容,即便不喜歡也不能侮辱。不要讓人心的偏見成為我們之間橫亙的大山。

《綠皮書》觀後感29篇 《綠皮書》:打破偏見與種族隔閡的真摯故事 第2張

第2篇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在其作品《白夜行》中曾寫道:“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的確,知人識面人心難測,人與人之間最大最長最深的距離心與心的距離。《綠皮書》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如果人們能擯棄內心的成見,相互交往付之以真誠,就能消除彼此戒備,在種族主義濃重的大背景下,依然可以收穫彌足珍貴的友誼。

故事的主人公——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音樂博士,穿行在美國各大城市間的各大名流音樂廳、劇場巡迴演出。舞台上的雪莉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為眾多的美國名流帶來高雅藝術盛宴,彼時的他彷彿褪去了自己的黑人身份。音樂結束,雪莉走下舞台迴歸生活,然而此時的他不管是外出用餐,還是生活娛樂,都時不時受到來自周圍人的歧視、冷眼甚至暴力,雪莉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和難受。

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白人託尼,故事一開始,兩個黑人到託尼家打工,託尼的妻子見到他們很賣力,於是給他們倒了兩杯水,此時的託尼還未在心中摒棄種族歧視的觀念,於是將那兩個杯子一下子倒進了垃圾桶。可見這種固有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觀念去扼殺那些明明無辜的人自由生活的可能,僅僅憑人種差異,就可以讓一個人失去努力的機會,失去可以有所成就的開掛人生,膚色不能決定人生,人種無法阻絕感情。

後來,託尼事業挫敗不幸失業,迫於生計、緣分使然,他找到了給著名的音樂家雪莉博士做私人司機的這份工作,突然發現這位音樂家正是幾天前去他家打工的黑人之一。在與雪莉博士的日常交往接觸中,託尼看到了一個才華橫溢、正直善良的雪莉。雪莉真誠友善地對待身邊的人(包含他),他目睹了雪莉在舞台上演奏鋼琴的光輝形象,內心不由升起對雪莉博士的尊敬和讚歎。

在一次演出中途車壞了,託尼趕忙下車去修,雪莉下車一下子望見了在對面耕地的黑人農民,中間隔着柵欄卻像堵高牆一樣,一邊是西裝革履,而另一邊則是揮汗如雨,粗布陋衣。雪莉意味深長地點燃了一支煙,此時鏡頭是一個特寫,意味深長,引入思考。沿途,二人幽默真誠的聊天,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中間故事一波三折,他們默契配合應對,最後兩人成了最好的朋友。

平安夜,雪莉來到託尼的家中作客,同託尼及其家人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平安夜。故事結尾不禁讓人會心一笑,倍感温暖。可見,消除心的距離並不是不可能的,而在於你是否丟下成見,坦誠真誠,真心待人。

第3篇

託尼是一個有着兩個孩子和一個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愛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為酒吧整頓而暫時失業的白人託尼應聘去給黑人鋼琴家雪利當司機,因為雪利要巡迴演出,所以他們要在一起相處兩個月。

託尼是向來不講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從骨子裏優雅端莊的文化人,兩個人互相影響着。託尼從一開始不願意為雪利拎箱子,到後來會真心為雪利着想;雪利從一開始高高在上蓋着毛毯,到後來誤以為託尼要離開而想給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託尼怎樣把話裏的髒字去掉能讓人聽着更舒服,而託尼卻覺得如果別人不想聽他説話,就可以滾一邊去了。

雪利經常會因為自己的膚色遇到很多麻煩,他不能進高檔的餐館,只能在松樹下的爛茅廁方便。無論他在台上怎樣風光,到了台下,也不過是別人眼中的“老黑”罷了。他會因為自己那“不討人喜歡的膚色,處處受人欺凌惹麻煩,而託尼卻常能替他擺平這一切。

雪利教會了託尼要“站着生活不要跪着賭錢”,雪莉看到託尼在場外和別的黑人一起扔擲子賭錢,告訴他:“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但你不同。”教會了託尼冷靜,並告訴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們卻在這,什麼都不能做。發泄那點情緒並沒有什麼用,只有尊嚴才是永遠的。雪利本來可以去更受歡迎的地方拿着比這裏高三倍的工資但他為了改變人們的觀念卻還是選擇這麼做。

託尼本來也有着種族歧視,他丟掉了黑人喝過的杯子,但當他看見雪利演出後,卻説:“根本不像個黑人,而像個自由女神。”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託尼告訴雪利,他父親説過,不管你做什麼都要做到極致,上班就認真工作,笑就盡情大笑,吃東西時就像是吃最後一餐那樣去享受。兩人在車內開懷大笑,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雪利笑得這樣開心。之後,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沒有報酬,但他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比往常更開心。

他們從陌生人到工作關係,最後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貴優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視清高,也有温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許有一天你曾經最看不起的人,會是你過節時最念念不忘的人。

第4篇

一種是擁有高雅的氣質,優雅的談吐,天生的音樂才華,衣食無憂的生活,出口成詩的情思。但卻也有着被歧視的膚色和孤獨的內心。白天坐擁澎湃的掌聲,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卻回到空無一人的大房子裏獨自喝酒。

一種是有着簡單的思維,發達的肌肉,無所畏懼的灑脱,粗枝大葉的快樂,難捱於胸的正義。但卻也有着衝動帶來的懲罰和生活的拮据。因為衝動打了人,丟了一份工作,回到家還是有妻子温暖的懷抱和孩子們的咿呀快樂。

很多人説,這兩種人生我都不喜歡。我喜歡將它們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難完美啊。

電影《綠皮書》講的就是這兩種人生的故事。過第一種生活的是個黑人音樂家唐雪莉博士,有才華,有錢,但是沒有朋友,充滿了孤獨。過第二種生活的是託尼,沒有錢,沒有地位,卻有家人,有歡樂。

我們大多數人過的都是託尼的生活,雖然我們沒有住城堡,有時還為了房租而出賣體力;我們也沒有光鮮亮麗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沒人敬仰。可是,我們也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活得簡單而快樂。

一開始,我是嚮往唐博士的那種生活的,有自律,有尊嚴。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潰的瞬間,我發現,他並不快樂,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時,我們自以為擁有越多的頭銜,我們越能快樂,殊不知,有時,一種身份也代表着一個枷鎖。有時,正是因為一無所有,可能才更輕鬆,更灑脱。

放下我執,也許才能看到更廣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給唐博士當司機,託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樂家也有背後的孤獨,唐博士也不會了解一個世俗享樂主義者的快樂。

存在即合理,我們認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確的,試着去改變,去接納,去包容,可能才能體驗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偉大,它給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給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説,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還有句更俏皮的話,所謂的人生,就是笑笑別人,被別人笑笑。

也許就是這麼一回事吧,這是部很温暖的電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第5篇

這個寒假,我觀看了美國的一部電影,就是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的《綠皮書》,劇情使我感觸頗深。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白人託尼因為酒吧封停失業了,無奈之下他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一路上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民族、團結和諧的國家,無法理解美國舊時代種族歧視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劇情讓我們越來越深刻體會到那種歧視的無知與可怕。

託尼迫於生活,向現實低下了頭,成了鋼琴家唐謝利博士的司機,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開車一直南下,從城市至農村隨地點的不斷轉移,而歧視黑人的氛圍也越來越濃重,這時綠皮書就越來越重要。與其説它是一本黑人生存指南,不如説是社會歧視黑人的一種表現。

裏面的內容讓人無奈,但又充滿着善意。上面標註着黑人可以去的旅館,可以進食的餐廳,可以購物的超市。即使如此,也依然體現了社會對黑人的歧視。

這本書儼然像部嚴肅的法律。黑人就是不能往進高檔的旅館,只配住進髒亂差的旅店。對白人而言,黑人唐謝利只是一個可以消遣娛樂的工具。從他離開琴凳那刻開始,一切的掌聲與讚美與他無關,他只不過是個“低賤的老黑”。

聽到這裏是不是覺得這是個悲慘的故事?其實不盡然,其中也充滿着温馨與快樂。

在南下的旅途中,託尼漸漸被唐的才華所吸引,更瞭解了唐的不同,喜歡思考,追求平等。

發光的靈魂不會因為皮膚的顏色而失去光彩。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説託尼對唐來説是帶給他温馨,那唐帶給他的則是思想的一次洗禮。

看完這部電影我不禁想起《唐人街探案一》中思諾問秦風的一句話“一張紙怎麼立起來?”折一折便立了起來,一面為陰,一面為陽。暗示着萬物皆有兩面,而人更是如此。

有的人生來位高權重,有的人生來便是白人,可外表真的這麼重要嗎?更重要的應是精神與內在。

再華麗的外表也有衰落的一天,再富有的財產也敗落的一天,只有內在與精神可以永存。

我慶幸我生長在一個生而平等的國家,沒有種族歧視,沒有階級壓迫,一切夢想都可以靠自身努力去實現!

第6篇

?綠皮書》講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機一次南方巡演,兩人從排斥到最好成長一生摯友的故事。

剛開始清晰的記得白人託尼對黑人的態度,影片設置了一個小段子,一家人在熱鬧的團聚,兩位黑人維修工幫忙修理家中的家電管道,修理之後託尼妻子給黑人修理工打了兩杯水,之後黑人使用過的杯子託尼就直接丟進垃圾桶,反忖到後來託尼對黑人重新認識並且邀請黑人唐。雪莉去家裏過聖誕節的情景,故事我最回味的是最終唐。雪梨突然孤獨主動帶着紅酒去託尼家,並且他們相擁一起整個託尼家人那吃驚的表情有個特顯。

前後的差別讓人感動,又值得深思,種族歧視在1962年,美國這個國度是多麼痛的領悟。這部電影卻玲離盡致的表現出來。

還記得一個畫面,託尼和雪莉的車開到半路車熄火了,託尼下車修理,雪莉也下車感受下旅途美麗的陽光,這時鏡頭切換到對面的農場,一片黑人在農田不辭辛苦的勞作,一位農夫看到雪莉,然後大家相繼放下手頭農活,齊刷刷的眺望着雪莉。大家可以隨意猜測當時黑人心中的感受,是羨慕還是嫉妒還是什麼…總之導演的設置讓我無不稱讚,奧斯卡獎實至名歸。

電影除了在場景設置上用心,在整個故事間的交流和台詞的設置上也非常有啟發和思考。雪莉作為當時為總統演奏的音樂家其實已經非常不錯的成就,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很好的謀生,但是為了改變人們的觀念,他選擇了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南方去巡演。綠皮書也是為黑人定製的特別行程安排。

很多人的孤獨,其實是他們選擇孤獨,選擇放棄勇氣,放棄邁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結尾,也是聖誕節,託尼和家人一起歡聚一堂,雪莉卻一個人空守一座大房間,原以為這樣就結束了,雪莉最後卻拿着紅酒去了託尼家,這時他們的友誼才開始繼續昇華。

很多人有夢想過改變很多,對於婚姻,其實父母和子女的觀念就不一樣,所以就會有衝突和爭吵甚至是暴力,流血,電影中的小人物雪莉希望通過這個鋼琴曲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專長去改變人們心目的觀念是需要非常強大的勇氣的。鋼琴不是白人專享,音樂也是白人專享的,他是世界的,這個過程他揹負着很大的責任,因為膚色他的巡演變得特別崎嶇,這也是電影選材的用心。

最後推薦大家一看,相信也會給你不一樣啟發和體會。

第7篇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綠皮書,回到家後,感覺猶如男主回家時發生了很多,電影給我了很多啟發。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

電影讓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自己。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問題和需要提高的地方。這些地方並不會隨着物質條件的改善而得到改變。這個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質和金錢不能夠解決的。比如人的觀念,國家的政治民主,開放,和自由。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美國社會的物質生活已經非常豐富,汽車,冰箱,電話,電視直播和住房。已經是一個十分發到的社會。但是在社會階級中還存在很多很多問題。特別是對黑人的公平對待方面存在嚴重歧視。電影中這位鋼琴師,儘管他社會地位高,收入豐厚,但是由於膚色原因,還是被各種刁難和歧視。這並不會由於他的收入而改變。1960年代的美國,社會階級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反觀我們現在的中國,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均gdp即將突破1萬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論自由,法制等等方面還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們的互聯網和言論還在遭到嚴格的管控。這部電影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和鼓勵。美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他們的國家和社會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他們的努力真正的改變了國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這位黑人鋼琴師所做的一樣。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要做的也是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辦法努力為社會正義公平,法制民主做貢獻。美國人是值得驕傲的,因為回看到現在,他們在種族階級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儘管他們在種族歧視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我們確確實實可以看到,他們取得了巨大進步。黑人在美國已經得到了更公平和平等的對待。美國也已經選出了第一位黑人總統。中國也需要努力,改變人的觀念和想法,創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會。

同時,片中的鋼琴師給我了很多的啟發。記得以前有一句話叫做:主要看氣質。影片中,無論這位黑人鋼琴師面對多少的刁難,他總是很坦然的去面對。從來不怨天尤人,從來不抱怨。就猶如他選擇了去美國南部去巡迴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種困難,但從來沒有聽他抱怨為什麼要來這裏,早知道我就不來了云云。或許他心中懷着更大的理想。或許這就是他的氣質。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有時候我們可以控制,有時候我們並不能。如果發生了,我們會怎麼面對呢?主要看氣質。

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

第8篇

電影中優雅的鋼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機,一個感覺高高在上,一個太接地氣,一個收入豐厚,一個為生計忙碌,一個經常是手捧一本書,一個經常是手抓一雞塊,一個處事得體,一個簡單直接。

太多差異的兩個人走在了一起,都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敬業,都穿着非常得體,一路走來,互相影響、互相幫助,電影傳遞了友情的暖,還是輕鬆的笑,討論了很多關於人性,孤獨,偏見的話題,但沒有説教,而是用趣味傳達温情,暖化了人的內心。

電影讓人領略了美國不同洲的風景和酒店,也讓人感觸深刻,有內涵,相對國內大部分肥皂劇來説,質量確實較高,有中心、有主線,有清晰的傳遞路線。

家庭的紐帶:家庭很重要,為了家庭男主人公願意通過各樣的方式賺錢,養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為了賺錢願意離開家兩個月,電影傳遞了離開家這麼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會很重要,再怎麼樣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裏,否則就沒有他的牀了。讓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為了什麼?生活的中心是什麼?

傳情的紙信:為了省長途電話費,託尼一路給家裏的妻子寫了好多信,從一開始的流水帳到後面的詩情畫意,從開始的照寫到後面的自成一套,寫得已經讓音樂大師都覺得滿意了,妻子看得感動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説明交流很重要,表達很重要。

然而在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誰還會寫信呢?我們或許已經失去了這個方式。

快樂是什麼:是點燃一個煙,是喝一杯酒,是看一會書,是寫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雞塊,是在大眾的酒吧裏彈一曲音樂,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間一次簡單的聊天,是在無垠的公路行駛。、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是自然隨性、簡單純粹的一個小舉動。

而我們如今的快樂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忙着追求物質和一些不可及的東西,或許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麼:包容舉止的隨意粗俗,包括有點難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撿塊石頭那樣的小便宜,從扔掉別人喝過的杯子到同桌吃飯、共睡一間。

而生活中的我們或許太計較一些事情,太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要聽爸爸的話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象最後一頓。

孤獨是什麼?不要總是一個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麼?拳頭有時候解決不了什麼,有時也能解決點問題,面對別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態度和方式。

你還想知道些什麼?請你去電影院看這部《綠皮書》吧,從你的視角你還能收穫很多。

第9篇

今天看完了美國電影《綠皮書》,給我非常大的震撼,這是一部描述黑人音樂家雪利的故事,這位黑人音樂家不僅是音樂天才,他還取得了心理學和樂理學等博士學位,是一位兼具音樂天才和修養、學識的黑人,在美國享有很高的聲譽,他還是前美國總統肯尼迪的朋友。就是這麼一位出色的美國黑人,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故事是這樣展開的,他受公司的委託,要到全美巡迴演出,需要一位司機兼保鏢,公司為他選擇這樣的一個人真是煞費苦心,在面試了很多位之後,還是沒有讓他稱心如意。這時,一個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名字叫託尼,出現在他的眼前,於是,他讓人聯繫了託尼,並且對託尼進行了面試,當託尼走進雪利的辦公室時,他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這間辦公室堪比國王的宮殿,裏面寶物應有盡有,都是世界上一些奇珍異寶,如果説他是阿拉伯的一位猷長,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當託尼看到眼前是一位黑人時,頓時改變了主意,因為白人從來就瞧不起黑人,更別説為黑人開車了。但是,雪利得知託尼可以為他擺平很多事情,因其在業界小有名氣,所以雪利極力挽留託尼留下為他開車,並且答應了託尼提出的一切要求。

於是,託尼在合同上籤了字,雪利的管家給了託尼一本綠皮書,上面都是雪利巡迴演出的一些路線圖和所住的旅館名稱和地點。他們巡迴演出的路線是從紐約出發一路向南。在北方他們無需擔心什麼,但是,他們一路向南卻是令人十分擔心的事情。

因為當時,黑人解放時間並不長,他們別説在社會上有地位,能夠不受白人打罵已經很不錯了,而託尼在處理這些事情上面很有一套,這就是雪利非堅持要託尼擔任他司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一路向南,當走到印第安那州漢諾威市演出時,工作人員居然用一架破舊的鋼琴讓雪利演奏,鋼琴裏面全是垃圾,當託尼看到這種情形,讓工作人員換一架鋼琴時,工作人員居然説一個黑人哪有那麼挑剔,被託尼打了之後工作人員才換成了一架指定鋼琴。

他們走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爾市時,雪利只能住在專門為黑人準備的旅館,而託尼卻可以住在環境和條件都比較好的旅館裏。雪利為了解悶出去喝酒,居然被一羣白人毆打,託尼趕到才解了圍;當他們在北卡羅來納州,雪利演出大獲成功,並得到很高的讚揚,但當其去廁所解手時,卻被工作人員攔下,因為他們在外面一棵大樹下用木板給雪利專門搭建了一個廁所,其實就是平時民工用的那種簡易廁所,雪利看到後拒絕使用,最後他們寧願推遲半個小時演出,也不肯讓雪利用他們的廁所解手。無奈之下,雪利只能回到自己居住那家旅館上廁所,這往返需要半個多小時。

在佐治亞州的梅肯市,託尼讓雪利買件西裝,雪利走進西裝店時,店主看到他是黑人堅決不讓雪利試穿衣服,非要雪利先買下來,如果不合適他們再修改。而白人客人卻可以先試穿再決定買不買;在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因雪利是黑人居然無故被抓,在他和司法部長通電話後,才得以脱身。

雪利在台上倍受尊重,這是因為他的藝術才華,但是,他到了台下,人們並沒有把他當成藝術家,而還是把他當成普通黑人對待。他本可以在紐約市卡內基音樂廳拿着幾倍於巡演的工資,還不受白人歧視,過着優雅舒適的生活。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走出去巡演,以他的藝術天才來讓人們改變觀念。

託尼曾經問過同事,雪利為什麼非要受着屈辱,還要堅持演出。同事告訴他,天賦固然重要,但是,觀念的改變更為重要。雪利就是要和總統肯尼迪一同來改變美國對黑人的歧視,而雖然他很有錢,但是人們並沒有給他應有的尊重,他是用他的精湛技藝,和高尚的人格來感化這個世界,並最終獲得了人們的尊重。

第10篇

先看了《觸不可及》,所以大概會在主觀上完全的偏向,其實反應的方向不盡相同,綠皮書會更加偏向於現實處境的反映,悲涼無奈的現實。

唐·雪利,一名鋼琴家,説來諷刺,因為黑人身份竟然不能彈奏自己最愛的古典樂,算是因為膚色,被迫轉向流行樂的領域。他是為了什麼呢,在這個不被人尊敬的年代,幾近對於整個制度發起衝擊,算是維護自己的尊嚴,維護自己的體面。可是這樣的一份體面,終究是不堪一擊,白人宴會上的邀請更多的是為了裝點,所謂的尊敬也只是限於舞台。更多的人不過是為了提升一種格調,所謂的情感所謂的經歷,在他們眼裏,一文不值。大概他們都沒有託尼能夠聽懂其中的曲折,可能都沒有託尼那般感受,彈琴時候的雪利,譬如神明。

託尼呢,因為膚色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尊敬,可就像是他所説的,他所住的街區,彷彿祖祖輩輩都在這裏,混亂,擁擠。似乎並不是別人所想象的優渥的生活,更多的人,也不過是在底層掙扎,在泥濘裏生活。

他們啊,去到了南方巡演,所謂的巡演,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其實我想了很久也沒有明白。

放棄了優渥的工資,去到了薪金抵不上的地方,最終,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侮辱,是一種人格上的貶低。是一種經歷,還是説,去感受更多的同胞的生活,畢竟他不可能捨棄掉自己的膚色,他所經歷的,儘管已經所謂的受人尊敬,所過的生活依舊不算如意,生活中受盡指責。

那麼更多的同胞呢,那羣在田地裏辛苦工作可能都沒有辦法養活一家人,在工作的間隙裏,望向他的同胞呢。過得,大概是更為掙扎的生活,所謂的逃離,所謂的遠離,更多的也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吧。不願意被刻板的印象所束縛,可這世間,沒有人能夠逃離刻板印象,沒有人能夠逃離別人的成見,更何況,有的時候印象又何嘗不是一種正確。就像是炸雞,就像是爵士,就像是所謂的對於現況的接受。有的是我們可以酌情接受,有的是我們可以給予這個世界一部分的改變。

就像是相處久了他們一定會對於對方會有一定的影響,會去接受不再流水化的寫信,會去接受文雅化的表達,會去壓抑自己的脾氣,不再只是任由釋放帶來一種無謂的傷害。

他也會去接受所謂的不會接受的飲食,會去抨擊別人並不公平的對待,會去接受不是施坦威的鋼琴,接受音樂最初的樣子,只是帶給人們歡樂。會去擁抱家庭,會去接受温馨,會去邁出自己的舒適圈,去尋找一種並不孤獨的人生。所謂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會意識到,可能也不會感覺到,只是帶給彼此的,是一生的朋友,永遠不會忘記的,一路上的陪伴與依靠。

這樣一段旅程,對於彼此改變很多,算是,見到了世界,見到了人生。給予我們自身的呢,是世界的殘酷與真實,是世界本來的樣子,生活在路上,境遇在人生,如果説曾經有一段經歷能夠讓我們就此改變心中的偏見,改變固有的成見,又何嘗不能在路上。

所謂的綠皮書,是諷刺也是嘲笑,所謂的區分所謂的對待,所做的也都不過是無謂的堅持與固執,世界所有人,哪有什麼分別。區分帶來的,大抵是心中的自卑與刻意打壓的結局,本不該如此。從來不該如此。

第11篇

聽朋友推薦新上映的美國電影《綠皮書》,就拖家帶口的去影院看了一場,回來大人小孩都眾口一詞的説好看,故事情節曲折生動,演員表現自然真實,感情表達細膩温暖,連路上的風景都秀美迷人,確實值得一看。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彼時的美國還處在白人至上、黑人備受歧視的時代,當時專門出版了一種小冊子“綠皮書”,指明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和就餐,電影名《綠皮書》就來源於此。男主一唐雪利是一位著名的黑人鋼琴家,為了到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迴演出,要僱傭一名白人當司機兼保鏢。男主二託尼是一位來自底層社會的白人,脾氣暴躁,舉止粗魯,為了掙50美元生活費,一口氣吃掉了26個漢堡。一個是工作所需,一個被生活所迫,兩人搭檔開始了一段為期數月的南下之旅。

唐雪利很有修養,待人做事優雅有禮,希望通過音樂改變人們對黑人的不公正看法。託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習慣於靠拳頭解決問題,並且對黑人也存在歧視心理。兩個不同膚色、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人同乘一輛車旅行,鬧出了許多時而讓人心酸、時而讓人捧腹的橋段。

兩人經過路邊小店,託尼去買東西,順手牽羊拿走了一塊擺在門外、供遊客自行付錢購買的精美石頭。唐非常生氣,嚴詞要求託尼返回歸還。託尼雖然理虧,卻嫌唐小題大做,一邊答應一邊悄悄地把石頭藏了起來。

兩人經過炸雞店,託尼興奮地買了很多炸雞,邊開車邊大快朵頤,還熱情地邀請唐一起享用。習慣於在餐桌前規規矩矩就餐的唐,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直接用手抓着油乎乎的炸雞吃。但託尼執意相勸,一隻手握着方向盤,一隻手舉着炸雞遞到唐的面前。唐扭扭捏捏翹着手指吃起了炸雞,驚喜的發現味道還不錯。

兩人南下到達一所豪華的莊園。莊園主人熱情地接待了唐的樂隊,賓客們也都很有禮貌地欣賞了音樂家們的精彩表演。表演結束後,唐想用洗手間,莊園主人卻拒絕他使用客用洗手間,只讓他用院子裏一個簡易棚子搭建的茅坑。為了維護尊嚴,唐寧願長途折返回賓館如廁。

巡演的最後一站是伯明翰。演出規格很高,賓館富麗堂皇。然而,作為演出主角的唐,卻被安排在一間狹小的儲藏室休息,並且因為是黑人不能進入餐廳用餐。唐忍不住想中斷演出拂袖而去。但是,完不成巡演任務,按照合同,他們將拿不到尾款,託尼也會遭受損失。唐對託尼説,“我聽你的,你讓我留下我就留下。”幾個月的朝夕相處,託尼已經被唐的高尚品格和勇氣所折服,此時的託尼,不再計較拿不拿得到錢,他帶唐憤然離去。

聖誕夜,兩人風雪兼程趕回紐約。唐遣散了管家,獨自呆在家裏,看着託尼“撿”回的石頭若有所思。託尼和家人歡聚一堂,想起孤單一人的唐,悵然若失。影片的最後,唐鼓起勇氣來到了託尼家,受到了託尼一家的熱烈歡迎,託尼的妻子悄悄地在唐的耳邊感謝他替託尼潤色代筆家書。這一刻,白人、黑人,窮人、富人,精英、草根,彼此達成了和解,同時,他們每個人也和自己達成了和解,和這個世界達成了和解。

第12篇

頂着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環,《綠皮書》在國內搶鮮上映,縱觀奧斯卡近十年來的最佳影片,《綠皮書》都稱得上是最接地氣的一部,它沒有太高的觀影門檻,也無需太多嚴肅的解讀,對普通觀眾來説可算是非常友好了。

很少有一部喜劇電影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因此當輕鬆幽默的《綠皮書》戰勝了充滿史詩質感的《羅馬》,影評人們多少還是有些意外。而《綠皮書》的輕鬆,恰恰是其獲獎的最大優勢。眾所周知,種族平權的主題,是近幾年奧斯卡青睞的對象。僅今年的八部提名作品中,就有三部直指這一主題。《黑豹》是首部黑人超級英雄電影,也因此在北美地區颳起一陣觀影和口碑狂潮,但它終歸是一部帶着幻想的娛樂片;《黑色黨徒》也是通過喜劇手法探討種族議題,但導演斯派克李在結尾突然把鏡頭對準了現實,讓觀眾直面種族主義的抬頭,發出一聲沉重的吶喊;而《綠皮書》中,既沒有對未來非洲的高科技幻想,也沒有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它迴歸到了質樸、簡單的故事中去,通過一黑一白兩個主人公的南部巡演之旅,講述了一段放下偏見的故事。它不尖鋭也不説教,而是讓觀眾自己去體悟,哪怕只是在笑聲中收穫了一些温暖,就已足夠。所謂四兩撥千斤,大概就是《綠皮書》的價值。

?綠皮書》的故事雖然簡單,但劇本紮實工整、演員表演出色,為我們完美示範了好萊塢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種族題材中慣常的人物設置,黑人音樂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機粗魯沒文化,而這種顛倒又醖釀出不少新的笑果。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成人物的成長和昇華的,《綠皮書》為此一路鋪陳了很多細節,讓主人公的轉變自然可信。比如,白人司機從一開始會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為深陷困境的鋼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計報酬地支持鋼琴家罷演,你可以説這是一個白人放下種族歧視的過程,也可以説,他是為了朋友在改變。而這樣的友誼,也慢慢讓黑人鋼琴家敞開心扉,走出孤獨,甚至開始試着吃炸雞、彈爵士,逐漸找回真實的自我,不再為外界的目光而活。

雖然維果莫騰森在《綠皮書》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繹了一位油嘴滑舌、誇誇其談的意大利裔司機,但阿里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難度。他表面優雅傲嬌,內心卻極度自卑,儘管在舞台上收穫無數掌聲,卻無法得到社會真正的尊重與認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戲,那是鋼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緒爆發:如果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不夠男人,那告訴我,我是誰?隔着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臉上的是淚水還是雨水,卻為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這樣的剋制,讓阿里再度捧起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讓觀眾們念念不忘的,還有電影裏的不少金句。世界上那麼多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光有天分是不夠的,改變人們的觀念需要很大的勇氣;我父親曾經説過,無論做什麼,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像最後一頓;暴力永遠不會取勝,保持尊嚴才會取得真正的勝利即便拋開種族歧視的主題,這些台詞也能觸動大洋彼岸的我們,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普世價值,也是好萊塢電影能夠持續輸出的文化內涵。

事實上,《綠皮書》在美國上映後也受到了不少質疑,主要是針對故事的真實性。該片根據真實人物改編而成,編劇之一就是白人司機的兒子,但影片卻遭到了黑人鋼琴家家人的指責,認為電影對唐謝利的塑造是以白人角度的臆想,並不真實,兩人甚至只是僱傭關係沒有所謂的友誼。如今兩位原型人物都已經去世,真相很難探究,但或許正是這種不真實,才使得電影擁有了一個所有人都樂於見到的圓滿結局。説到底,《綠皮書》只是一部電影,只是編劇借真實人物講述的一個故事,相比《黑色黨徒》的鮮血淋漓,大概觀眾們更希望在影院裏感受片刻的包容與温情。

第13篇

僅僅擁有天賦是遠遠不夠的,改變人們的觀念還需要很大的勇氣。——題記

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一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唐·雪利,聘用了一位白人保鏢託尼當司機。一路從紐約開始,一路南下舉辦巡迴演奏的故事。他們從一開始的矛盾牴觸,後來慢慢的調和,最後甚至惺惺相惜,跨越了種族、階級成為了很好的朋友。一本書,一輛車,一條路,兩個人,一個粗魯暴躁,一個温文爾雅,一路上有歡樂,有淚水,甚為精彩。

人的偏見是一座大山,在這部電影裏體現的淋漓盡致。儘管唐·雪利是一名非常優秀、出色的鋼琴演奏家,但他在表演後,他仍是白人眼裏的老黑,任何對於黑人的規則,他仍要遵守,瞬間的掌聲似幻影,縹緲至極。而司機託尼·利普一開始也厭惡黑人,但在旅途中,他漸漸放下了偏見,敞開心扉,理解唐·雪利。這令人動容的友情,跨越了種族。儘管世界充滿了歧視,但總也有温暖善良的人來陪伴你。

我印象最深的畫面是託尼他們因汽車拋錨停在路邊,唐·雪利下車看到了馬路對面的土地裏正在耕種的黑人。他望着他們,他們望着他,温暖的陽光也瞬間變得甚是刺眼。他會想什麼,他們又會想什麼?為什麼白人會給黑人工作呢?這一切只因他們的出身不同。而唐·雪利也因為鋼琴家的身份,在黑人中被人認為高人一等,在白人中不被尊重,這令他孤獨,迷茫。但我還是十分佩服唐·雪利,在面對同胞的不解與來自白人的種族歧視,他不僅沒有失掉尊嚴,還影響了託尼·利普,用他的尊嚴一次次阻擋着惡意。所以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所有的人向來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個世界也因我們的獨特色彩,變得盛大燦爛。

第14篇

近來常聽人説起電影《綠皮書》,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找了個時間去看了一次。看了以後有一些感想,其實看的時候就很受感動,所以來寫一寫觀後感。是否高大上不必管,能夠直抒胸意足已。

沒看電影之前,我見過幾次宣傳海報,我以為畫面上的兩個人是父子關係呢。真是的,我怎麼沒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為影片講的是父親如何開導孩子的故事。結果,看了才知道那兩個人之前是陌生人,兩個人是老闆與打工仔的關係,並且是黑人僱用了白人,而故事發生在種族歧視還很嚴重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發生在種族歧視相對嚴重的美國南方。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國內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戰爭(南方與北方的戰爭)。

19世紀工業革命傳到美國,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同時美國獲得了西部的大片領土,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在該州內發生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鬥爭。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區發展資本主義,限制甚至禁止奴隸制度的擴大,要求解放黑奴;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力圖在西部甚至全國擴展奴隸制度。這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

影片從男主角做保鏢的夜總會開始,那熱鬧、隨意的氣氛令我向往。後來男主角打工的夜總會要停業兩個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為家裏下個星期要交的房租還沒着落。急迫的時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錶當掉。這也許就是真實的美國人的生活,他們沒有多少儲蓄。但是從影片上看,他們並不焦慮,他們不過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裏掙錢而已。男主角後來經朋友介紹找到一份做司機的工作,幫一個三人組合的室內樂團開車,但要走很遠、要走很久,因為這個小樂團要從美國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迴演出。

在他們出發之前,組織巡迴演出的唱片公司給了男主角一本“綠皮書”(green book)——美國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時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那時的美國南方有很多旅館和餐廳是隻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來。而他們使用的是兩輛綠色的凱迪拉克轎車,那綠色很鮮豔、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説着什麼,或是在抱怨着,或是在抗議着。這也是本片的高明處之一。它並不高聲的吼叫,它只是用藝術的手法述説。綠書(green book),是源頭,是罪惡,是該被指責和攻擊的,但它只是書那麼大的一個東西,從視覺上沒有綠車(green car)更有表現力。我很懷疑這部電影的原型故事中使用到的汽車不是綠色的,而影片中的綠車完全是編劇設計的。他們開着兩輛綠色的小車出發了,而影片的情節隨之一路展開。

那個僱男主角開車的黑人是個鋼琴家,他還有三個博士頭銜;而受僱開車的男主角是個粗魯率性的白人。黑人鋼琴家,雖然皮膚黑,但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修養、守規矩;白人司機,儘管窮,但很隨性、很快樂。兩個人要呆在一輛車裏,要一起長途旅行,由此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衝突,產生了很好的故事。

當他們到了肯德雞的故鄉,男主角非常開心,因為可以吃上最新鮮、最正宗的炸雞。他買了一個全家桶帶上車,然後一邊開車一邊美美地吃起來。他不光自己吃,也勸鋼琴家吃,好東西要大家分享嘛,他就是這樣的大大咧咧、這樣的講義氣。而鋼琴家一臉嚴肅,他很拘謹,他要講究斯文,他又有些無助,因為他不知道在沒有餐桌、沒有盤子、沒有刀叉、沒有餐巾的情況下如何吃東西。在男主角的堅持下,鋼琴家不得不用手指接住一塊炸雞翼,小心翼翼地吃起來。他小口小口地吃,吃着吃着似乎也感受到了炸雞的美味。他吃完了,又不知怎樣處理剩下的雞骨頭。男主角就搖下車窗,把自已吃剩的雞骨頭扔出窗外,示範給他看。鋼琴家學着做了,讓自然的東西迴歸自然。他沒想到生活還可以這樣隨意、這樣放肆、這樣開心。這時,電影院裏發出了很多會心的笑聲(觀看這部影片,這種情況常有。這是一部喜劇,一部可愛的輕喜劇)。當然,向車窗外仍可樂杯還是不可以的,所以鋼琴家堅持讓男主角把車倒回去,把仍出去的可樂杯撿起來。

鋼琴家剋制、努力、事業成功,他有成就、有錢、待人彬彬有禮,但並不快樂,也不幸福。他説:過着演奏家的生活,到處走,難以安定,難以成為好的丈夫。他沒有家人,沒有親人。他高傲、刻板,看上去也沒什麼朋友。而男主角雖然窮,雖然沒有大出息,但生活在他長大的地方,那裏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的長輩和親戚,有一起長大的夥伴,還有很多熟人和朋友。當聖誕節來到的時候,男主角的家裏(house)人頭湧湧、熱熱鬧鬧,充滿人間的温馨的煙火氣。生活過得是否幸福,不是有錢沒錢所能決定的。人除了需要錢,也需要愛情、親情、友情……,需要人之間的關愛,需要温暖。

影片以音樂家巡迴演出為線索,所以影片中有許多音樂表演的場景,其中的音樂都很棒,有的是低語,有的是傾述;有的是憤懣,有的是狂歡;有精湛的技巧,也有真摯的情感……;代入感極強,讓人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讓人痛快。

影片的畫面也很美。美國有很美的自然風光,駕車長途旅行可以很自然地把它們攝入畫面。那秋天的樹林,色彩斑斕,讓我想起在吉林長白山腳下從南坡向北坡穿行時駛過的公路。當男主角去鋼琴家的住處應聘的時候,他誤入了鋼琴家樓下的音樂廳。畫面上沒有觀眾的音樂廳,在明亮、柔和的燈光的照映下,是那麼的寬敞、整潔、温暖、寧靜、美好,那就是藝術的殿堂,是心靈的居所。

這部電影好,不在於高科技、大場面,它是一部簡單的2d片(在當前科技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它只是一部傳統的有聲彩色片),它只是在細膩地用情節、用語言、用動作和表情在講故事。它講得是那樣自然,講得入情入理。影片也不靠俊男靚女作招牌,男主角是個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其他角色也像是生活中應有的樣子,絕不刻意誇張。所以讓人看着感覺親切和真實,就像身邊的人、身邊的事。

影片中的鋼琴家在面對白人的歧視時説:不要以貌取人。這個也是很重要的觀點。黑人與白人,膚色不同,很容易區分。但是否有教養,是善良還是邪惡,是正直還是詭詐,是温和還是暴躁,是達觀還是乖戾,是樂天還是心胸狹小……,就很難一眼看得出來了。影片所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美國的種族歧視狀況應該改善了很多了吧。黑人已經可以當選美國總統,可以領導一大幫白人,就是明證。但以貌取人的問題,應該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國人對白人總是高看一眼,其實白人也未必就高貴、就有教養、就優秀。我第一次出國去澳洲,飛機一落地,我跟着大家向外走。在過道邊,我看到十幾個白人等在那裏,手裏拿着什麼東西,眼睛望着我們,似乎在等着我們走完。我當時很納悶,她們在等什麼呢?後來想明白了,她們是清潔工,準備為客艙做清潔。澳洲當然也需要清潔工,像中國一樣;白人也可以做清潔工,像黃種人一樣。膚色並不能決定一切,外貌也是。

一個人的相貌當然也重要,賞心悦目總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東西。一個美女,可能空有其表;而長相怪異的馬雲,卻能幹得不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言不逮。

電影給我最大的收穫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資高,受點苦也願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職責內的事,並盡力做好。

第15篇

這是一個關於兩個男人的故事,是託尼和雪利的故事,是黑人和白人的故事,是關於靈魂的故事。1962年的紐約夜總會,歌舞昇平,是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託尼天生的“胡説藝術”讓他在此處如魚得水。

意外的失業和業界的好名聲,讓託尼在捉襟見肘的時候,被生活推了一把,推到了雪利這位黑人鋼琴家身邊,成為了他巡迴演出時的專職司機。

此後,一輛車,一本綠皮書,一個黑人和一個白人,開始了一段通往南方巡演的旅途,亦開啟了兩人人生新的篇章。一個是從不為生活設限,恣意而任性活着的白人混混;一個是內斂沉穩謹小慎微,恪守規則而活的黑人鋼琴家,膚色的分明和性格的強烈碰撞,讓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平凡。

就像託尼第一次見到雪利彈奏鋼琴曲時,眼神裏的震驚。那個在舞台上演奏鋼琴曲的人,彷彿閃着光,觸動了託尼的心,那一刻的他一定覺得雪利是這世間最棒的鋼琴家。認識一個人,從打從心底的欣賞開始。

兩人通過每日的朝夕相處和溝通下,託尼更加了解到雪利與常人不同的喜歡思考,追求平等的,高尚的靈魂,它不會因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這個過程中兩人拋去了世俗的種族歧視,形成了一次互相的救贖,給予了彼此間的平等和尊重。

那是最後一場演出,雪利在儲物間換好演出服,可當他要在餐廳用餐時,卻被服務生阻攔了,他們説這是舊俗是規則,不能讓黑人進來;託尼看見這一幕,想要來解決,卻被服務生的話觸怒了,就在他要動手的時候,雪利説,“我聽你的,你若要我演出,我就演出。”託尼搖了搖頭,放開了服務生,“我們走吧。”他們來到一家黑人俱樂部,託尼説,“今天,你守護住了自己的尊嚴。”在黑人俱樂部裏,雪利放下架子,融於音樂,放縱恣意,是心靈的釋然。在這個平凡又熱鬧的小酒吧裏,博士終於找回了原本屬於他的快樂—-做最真實的自己。他有非凡的才華,而且被他人所承認,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他對不公正的待遇不在隱忍,開始反抗,他渴望打破人們的種族歧視觀念,得到自己應有的尊重,他不再壓抑自己,從而真正找回了心靈上更多的快樂。

在回家的路上,當他們再次被警察攔下,以為又是一場麻煩,卻得到了一次善良的提醒;在託尼體力不支的時候,雪利親自開車將他帶回了家;到最後他接受邀請去託尼家過聖誕節,他們熱情擁抱……

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們成為了朋友?從什麼時候開始,他放下刀叉用手吃炸雞?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學會忍住情緒?從什麼時候開始,那個連黑人用過的杯子都要丟掉的人,在餐桌上喝止好友稱呼他們為黑鬼?從什麼時候開始,高高在上的他學會低頭,隱忍獨孤的他學會交流?

朋友是什麼?是我們打從心底裏欣賞彼此,在漫長的旅途中,讓彼此成為更好的自己。正如這部電影,兩人能夠有幸相遇,摘下原有的“有色眼鏡”看待彼此,打破當時的種族歧視的看法,真正的理解彼此。偉大的友情一定是靈魂的交融,他們能走進彼此心底深處,共同成長。

第16篇

自從嚐鮮到百度網盤下載好的片子可以實現免費快速播放,我就養成了一個“良好”習慣,看電影,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覺得看懂劇情就行了,而且這樣更“高效”(當然是節省時間呀)。

你可能猜到了,會有但是。是的,綠皮書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會影響觀感和體驗。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觀看完了1個半小時多的電影,而且毫無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電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華洋溢的黑人鋼琴家和一個暫時下崗的意大利白人從互相排斥到成為好友的故事。

電影所處的大背景是美國種族隔離時期。小背景是黑人音樂家因為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機。意大利白人lip因為超高的人脈得到了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讓兩人的感情逐漸變好,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各種不公。電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時才能受到尊重,一下台就會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綠皮書greenbook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館、酒吧。

兩個人的人格魅力也隨之展現。黑人音樂家的修養與自尊心贏得了lip的青睞。lip的處事能力非同一般,這樣的能力

第17篇

當我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時,我想也許是關於一個男人得到了一本綠色皮膚的書,裏面有一張藏寶圖。然後圍繞這本書開始尋寶。但是看完電影,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有着卓越藝術天賦的黑人醫生鋼琴家唐的故事。然而,在擁有自己的音樂廳和每天數百名觀眾後,他僱傭了一個名叫託尼的失業白人作為司機,並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南方之旅。在整個過程中,他幾乎每天都在表演,但觀眾的掌聲,嘉賓的致辭,大家的尊重,只存在於舞台上。唐下台的時候,在白人眼裏還是老黑,甚至是當時盛行於歐洲的黑奴。

作為他的司機,託尼免費觀看了他的表演,目睹了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個在舞台上受人尊敬的鋼琴家離開舞台是進不了白色廁所的,不寫字也能進白色餐廳,甚至進不了正常的更衣室。託尼對其他人對唐的態度感到憤怒,對唐放棄一個穩定而受人尊敬的演出大廳進行巡迴演出感到困惑。

最後,在影片的結尾,託尼從唐的一個夥伴口中,明白了唐此行的目的。原來他此行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試圖改變白人對黑人的看法,為黑人爭取更多的尊嚴,讓黑人得到應有的尊重!當我知道這些的時候,我尊重唐!

這部電影反映了歐洲嚴重的種族歧視。與此同時,我很高興我出生在一個和平、友好、平等的國家。我國有56個民族。雖然語言、外貌、服飾都有差異,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幸福地生活在祖國大家庭裏。

這是一部發人深省、感人至深的電影。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看。

第18篇

美國電影《綠皮書》講述的是黑人鋼琴家唐·雪利與白人司機託尼·利普之間的故事,值得一看。

故事發生在1962年的美國,男主角託尼·利普,意大利裔白人,生活在社會底層,整日為了生計而奔波。受傳統觀念影響,討厭黑人。影片開頭,展現出利普為了生存而玩的小伎倆:為了搭上吉奧,他將吉奧的帽子藏起來,之後又免費交還。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天人之際》裏作者薛仁明用的一個詞:狎侮。他寫到:“狎侮不等於霸凌,劉邦會鬧別人,但不會霸凌。霸凌跟鬧很不一樣,霸凌是會傷到對方的,可是鬧最多隻是把對方搞到哭笑不得而已。”“會狎侮的人,外表看來,常常沒半點正經,可當他嚴肅起來,卻比誰都更正經。”或者可以説,託尼就是一個混混,痞子。“像這種人,在不正經的背後,某些關鍵時候,反而會有一種異常的能量。”

託尼是一個有底線的人,為了維護這份底線,他不惜出手!由之後的三個情節可以看出:①唐的僕人想讓託尼提行李,被託尼直接拒絕;②接待方故意刁難,隨意準備了破舊的一架鋼琴,而為了唐要求的斯坦威鋼琴,託尼在溝通不通的情況下直接出手;③當警察挑釁:“意大利人就是一半的黑人”時,直接動手。由此可見,託尼是勇敢(雷厲風行)型稟性——優勢:敢想敢幹;弱點:盲目衝動。

男配角唐·雪利,黑人鋼琴家,做人做事一板一眼:擁有心理學、聲音學、禮儀藝術學三個博士學位。故事發生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期間,“綠皮書”的全名叫《黑人汽車旅行綠皮書》;如果沒有它,黑人在美國南方將寸步難行!因此,當唐決定去南方巡迴演出時,白人託尼以其“與生俱來的解決能力”被唐選中。而唐之所以要去巡演,是試圖改變南方白人對黑人的偏見。

託尼這樣向妻子描述對唐的第一印象:“高高在上的坐着,穿得像個酋長。”唐具有極高的音樂天賦,由此獲得了名與利,也造就了他的高位心態。他雖然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卻與哥哥斷了往來,他自找台階的認為這是“音樂家的詛咒”;婚姻失敗,他對前妻的評價是“語法糟糕,很善良。”唐對於路邊農場裏勞作的黑人漠不關心,他所在意的只是巡演怎樣持續下去;他遇到不公選擇的是“忍”,最終,在託尼拳打警察,兩人被關警察局後;不得不亮出底牌——司法部長肯尼迪。“忍”是有極限的;在最後一場演出之前,唐決定不忍了,“要麼我在餐廳吃飯,要麼取消演出。”在對方的強勢堅持之下,唐取消了演出。使得巡演以失敗告終。

唐看不慣趴在地上與黑人司機玩兒牌的託尼,他説:“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你不一樣!”其實,這也是在説他自己!唐一直覺得自己與其他黑人不一樣,然而,殘酷的現實教育了他,與其去企盼南方的白人改變觀念,不如勇敢的走進黑人酒吧,為他們演奏獲得認同來得實在。

最後,唐在託尼的鼓勵下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走出了孤獨;託尼也在唐的幫助下不再衝動。二人成了一生的朋友。

第19篇

當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時,我在想可能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綠顏色的書,書中有一張藏寶圖。然後圍繞這本書展開尋寶之旅。但看完電影,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黑人博士鋼琴家唐,他擁有極好的藝術才能。可他在擁有了一個自己單獨的演奏廳和每天數百名的觀眾後,卻請了一位叫託尼的失業白人做司機,開始了歷時兩個月的南方巡演。整個過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觀眾的掌聲,嘉賓對他的稱呼,大家對他的尊重,都只存在於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當時歐洲盛行的黑奴”。

託尼作為他的司機,免費看了他的每場演出,也親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鋼琴家,下了舞台不能進白人的廁所,不能進白人的餐廳,甚至不能進入正常的更衣室。託尼既為別人對唐的態度而氣憤,又為唐放棄了安穩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廳,而來做巡迴演出而不解。

終於,在影片的最後,託尼在唐的一位搭檔口中明白了唐這次巡迴演出的目的。原來他這次巡迴演出是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變白人對黑人的看法,為黑人爭取更多的尊嚴,也讓黑人受到應有的尊重!當知道這些,我對唐肅然起敬!

這部電影反映了歐洲嚴重的種族歧視。與此同時,我也慶幸自己生在了一個和平、友好、平等的國家。我們的國家有56個民族,雖然也有語言、相貌、服裝上的差異,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在祖國的大家庭其樂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部引人深思,讓人感動的電影,我把它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去觀看。

第20篇

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才華橫溢的黑人,構造出一場尊嚴的、種族的捍衞戰。跨越黑白的情誼,叫人傾倒。

這個週末,我和爸爸媽媽去看了一場電影,名叫《綠皮書》。

電影的名字説來便有趣。美國許多酒店對黑人十分不友好,出了一本小冊子,封皮寫着《thegreenbook》,冊子裏列出了美國所有黑人能去的酒店。

維果。莫滕森和馬赫沙拉。阿里,用他們最出色的演技,展現了一個白人小混混--託尼與一個高貴、出入上流社會的黑人--唐。雪利之間發生的一段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友誼,演繹出了一本綠皮書,建立起一座堅固的、跨越種族的友誼橋樑。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於1962年的美國。意大利裔、美國籍白人保鏢託尼,因生活所迫,陰差陽錯成了非裔、美國籍黑人鋼琴家唐。雪利的司機。

兩個不同世界的男人、兩段原本平行的人生,因此要共度長達幾個月的時間。託尼一開始也對唐有着強烈的種族歧視,連幫他提行李箱都唾棄,但後來慢慢被他的才華與上流的氣質所折服。高貴古板的唐,也逐漸被不羈、幽默風趣的託尼所影響。刻板沉默的他,也逐漸變得開朗活潑,好動起來。到最後,二人成為了知心的朋友,他們互相依靠,友誼持續了幾十年。彼此愛上了,不曾熟悉的另一半世界。

有一段十分令我動容:當車子損壞時,旁邊有一個大農場,裏面有許多黑奴正幹着活。當他們看見一個白人為一個黑人修車,並扶他上車,幫他關車門,並尊稱他為先生時,一個個手中的活兒都停了下來。他們是有多麼詫異呀。唐慢慢的搖上了車窗,車子發動了,唐的眼神十分複雜。他的心情一定也十分糾結。他好像説了什麼?他在呼喚:“種族平等!平等!平等!”

當我看到最後託尼家過聖誕節時,開門看到唐,他們緊緊擁抱在一起,我也感動的熱淚盈眶。

因為我們是中國人,這個故事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人與人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跨越黑白的美好動人的情誼,令整個影院的觀眾為之傾倒。那本綠皮書,連着兩個知心朋友,連着兩個種族,跨越了一切障礙,讓世界變得美好。人與人之間本該如此呀!

這個電影回家後我還細細品味了很久,也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閲了美國那個時刻無處不在的種族歧視的背景。才能瞭解,這個唐的舉動,是有多麼偉大,託尼和他之間的友誼是有多珍貴。這個真實發生的故事真的打動了我,希望有機會你也能去看一看。

第21篇

以黑人為主角、反映種族問題的喜劇,是好萊塢喜劇電影中常見的一個類型。如果能夠拍出讓人捧腹、又兼具温馨的效果,最後還能點題到族裔問題,便是這類電影能夠達到的最好的境界。就我個人而言,在這個類型裏,能夠給我帶來上面所説的這種優質觀感的電影,最後那一次,可能還要追溯到2016年的《隱藏人物》。

所幸,就在前不久剛結束的2018年多倫多電影節上,有部名為《綠皮書》的電影,以黑馬的姿態闖入了人們的視線中,也給我帶來了不小的驚喜,the hollywood reporter更是將它列為了明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種子選手。

整部電影以公路片的姿態,一氣呵成地帶觀眾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旅程。它不但兼具了喜感和感人這雙重效果,還把故事講得飽滿紮實,把細節填充得恰到好處,人物也塑造得立體可信。可謂是一部全方位達標的作品。

這部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整個故事從1962年的紐約開始,當時的美國正處於非裔美國人的民權運動時期。電影的主人公之一,意大利裔美國人tony,在屢屢受挫無處工作賺錢養家的時候,得到了一個為人當司機的工作機會,而他要開車服務的對象,是一位非洲裔的黑人爵士鋼琴家dr. don shirley。 這對於死板、蠻橫、還對黑人有些牴觸的tony來説,無疑是不能接受的。但在各方的勸説之下,tony最終還是接下了這份薪水不錯的工作。在載乘dr. shirley一路南下做巡迴鋼琴演奏會的途中,兩個性格迥異、背景出身完全不同的人,展開了這段全方位的“較量”。二人從最初的相互排斥,漸漸到後來相互感染、相互影響,最終,成為了好朋友。

影片《綠皮書》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片,兩位主人公從紐約一路開車南下,途徑美國諸多南部的自制州-這無疑為故事的展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平台。要知道,在60年代的美國,非洲裔黑人的民權運動正值火熱,美國南部的城市正是這場運動的腹地。地理位置越向南部,人們對於黑人越加排斥,因此黑人受到的待遇也愈加不公。

電影中的兩位主人公,就是這樣一路向南,見證着所有的這一切:dr. shirley從一開始可以住在高檔酒店,到肯塔基州不被允許用“白人廁所”,喬治亞州不允許試西裝,再到阿拉巴馬不允許與白人一同用餐…

看完《綠皮書》,不難讓人想到兩部影片:一部是奧斯卡得獎的經典影片《為黛西小姐開車》,另一部是2011年的法國喜劇《觸不可及》。 這兩部影片的故事,都講述了黑人為白人服務,從而建立起超越族裔和階級的深厚友誼。而今天的這部《綠皮書》,不但把人們見慣了的兩個主人公的位置調了個,還把故事放在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可以説是近幾年最有新意的、反映族裔問題的電影了。

第22篇

託尼所在的酒吧歇業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託尼很快陷入了生活拮据的局面。他不得不在小餐館裏與人打賭吃熱狗,來贏取50美金家用。

電影開頭便認真描繪了男主託尼嫌棄地丟掉黑人水管工用過的水杯的鏡頭。沒錯,他是種族歧視者。

即便這樣,在應聘黑人鋼琴家謝利博士的私人司機面試中,託尼説我不介意給黑人工作,我前兩天才在家裏宴請了幾位黑人朋友。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民族、團結和諧的國家,無法理解美國舊時代種族歧視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劇情讓我們越來越深刻體會那種歧視的無知與可怕。託尼迫於生活,向現實低下了頭,成了鋼琴家謝利博士的司機,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看到這裏,我想起了多年前,我的父親因為沒錢給孩子們交學費而低聲啜泣的午夜,中年男人的無奈與苦楚在那一刻、在電影裏讓我淚流滿面。一分錢壓倒英雄漢,在現實面前,我們曾經覺得無奈的事似乎都成了出路。

鋼琴家謝利博士才華橫溢,博學且教養好,有錢有地位,但是因為黑人種族備受白人社會的侮辱和欺凌。他也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層的黑人沒有交集和共同語言,影片中最讓人動容的應該是雨中謝利咆哮的一段台詞: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還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是誰?

託尼動手打了侮辱謝利的警察,兩人被關進了看守所,謝利博士告訴託尼:靠暴力永遠無法取勝,堅守尊嚴才會贏,因為自尊總會讓你佔理。在那個無奈的社會,他沒有用暴力去反抗,而是用行動捍衞自己的尊嚴。

謝利博士明知道南方種族歧視很嚴重,他依然選擇去南部巡演,去經歷去突破,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大眾。聖誕演出,謝利在不讓黑人入內的餐廳那段。按照劇情的鋪墊,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以為他會妥協,完成演出。然而我終究是庸俗了。謝利博士毫不猶豫地説:要不然讓我進去用餐,要不然就取消今晚的演出。這大概是整部劇最給人勇氣的改變。

故事的最後,平安夜,託尼主動擁抱謝利博士的那一瞬間將改變演繹到極致。

看了很多影評都在講民族文化,可是更吸引中年婦女的應該是託尼與妻子之間的温情。影片中很多温情的鏡頭,讓人覺得温馨而感動。託尼出發前,將預支的工資交給妻子,妻子再三強調要寫信回來,可是都是被拒絕的。即便如此,託尼在南下巡演的路上還是很用心地給妻子寫了信。

整個故事除了南下巡演的路線,就是託尼寫給妻子的四封信。信件真是一個高明的處理方式,不僅從客觀角度描述了謝利博士,也不着痕跡的描述着託尼在謝利博士影響下的變化。

在謝利博士指導下,信件內容很感人:沒有你的時光和旅程對我來説毫無意義,與你相愛是我所做過的最輕鬆的事。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會深深地感覺到遇見你的那天我已經愛上你,今天我愛你,餘生我也一樣愛你。我想這是內心深處對妻子和家庭厚重的愛,才願意接受這種改變吧。

託尼睡前親吻妻子小照片的鏡頭,故事最後託尼妻子與謝利博士擁抱時説謝謝你幫他修改信件的鏡頭,都讓我心頭一暖,不得不説中年婦女感動的鏡頭真的不一樣。影片所傳遞的關於家庭、關於夫妻、關於親情的相處之道,是我們這代人需要思考的。

第23篇

?綠皮書》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實在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我不僅看過電影,在看電影前我也聽説過《綠皮書》這本書。此書旨在幫助黑人在旅行時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的酒店和餐館。就像黑人藝術家唐·謝利給白人託尼·瓦萊隆加的那本綠皮書一樣。充滿了種族歧視,但也充滿了善意。

?綠皮書》共有兩個主角,一個是黑人藝術家唐·謝利,一個是白人託尼·瓦萊隆加。影片的一開始通過種種鋪墊,巧妙的告訴觀影者們白人託尼·瓦萊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然後開始將影片引入正題,使唐·謝利與託尼·瓦萊隆加相遇開始謝利醫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託尼·瓦萊隆加是一個愛抽煙的意大利裔美國人。他有能力,愛扯淡,自詡為“忽悠大師”,總能耍得別人一愣一愣的。而且託尼是一個負責的人,比如説在小酒吧時,幾個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僱主謝利,他奮不顧身的把謝利救出。雖然他的工作是確保唐能準時到達各個地方和保護他不會遭受到各種麻煩的困擾。但有幾個司機會為一個黑人僱主去招惹數個小混混呢?

黑人藝術家唐·謝利是一位想要改變種族歧視的世界級鋼琴藝術家,他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謝利醫生具有良好的修養、高雅的禮儀與強大的自尊。這一切,及他想要改變種族歧視的決心使他在面對任何人的時候都能堅持己見,不屈不撓。

這部電影一共有四種人:謝利、託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謝利雖為黑人,但儒雅隨和,談吐文明。有一顆高貴的內心,是很純潔的。託尼是一位硬漢,言出必踐,很負責。也有高貴的內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貴族,所作所為令人作嘔,對謝利嘴上很尊敬,背地裏卻議論他。即使他們的禮儀再優雅,也擋不住那陰暗的內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們恰恰是單純的,一個勁在酒館裏快活。

一個人的膚色並不能決定他的品行,真正決定他的是他那高貴的靈魂。

第24篇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一位是暴躁易怒,愛用拳頭解決事物的白人老哥,卻有着一個貧窮而温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過人,富有天分的音樂家,坐擁金錢與名氣,卻一個人獨自住在巨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紳士小哥。兩位看似不相關的人,一同前往那個白人至上的美國的南方。這究竟會發生什麼呢?這便是美國著名電影《綠皮書》所展現的故事。

?綠皮書》看似是一部喜劇,卻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電影。其間所描寫關於種族歧視的片段更是數不勝。從片名就可以看出,綠皮書是當時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為當時南方許多地方都不歡迎並不對黑人開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闡述了種族歧視,從黑人音樂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間侍者去用友好的虛偽與氣象,他指了指門外林地中的臨時廁所,用餐時無人願坐在他身邊而且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雞,(當時白人認為黑人只能吃炸雞),在他在一大羣虛偽的上流人中的吃着低下的食物,這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人種歧視,將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觀的向觀眾展現出來。

?綠皮書》這部電影雖然是關於種族歧視的電影,但一點兒也沒有暴力情節,不像曾經關於種族歧視的電影《湯姆叔叔的小屋》一樣,《綠皮書》是利用人性的虛偽將種族歧視完美的展出,這樣卻更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此外《綠皮書》中有一句台詞讓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獨的,是因為不敢邁出第一步。”是啊,有時候我們就應該勇敢的第一步,因為有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 你就會感受到歡樂與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從一開始對黑人生來的厭惡,甚至將黑人用過的杯子直接扔進垃圾桶到開始主動的幫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讓黑人小哥幫他寫信再到與黑人小哥成為好友並邀請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誼衝破了階級、衝破了種族、衝破了一切。

其實,上帝造出這麼多膚色就是為了讓世界變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讓種族之內相互攻擊欺凌,所以請勇於走出第一步,拒絕種族歧視,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

第25篇

兩個小時的電影讓人震撼,那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震撼。

看完電影,雪利博士總是有種很沉默的存在,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來他第一次的開懷大笑是如此的坦然。在電影中,當託尼開着載着雪利博士進入肯德基。託尼買了一個全家桶,在車上直接用手拿着吃,並熱情地向雪利博士硬塞手中的炸雞。雪利博士表示他從來沒吃過炸雞,並且對直接用手抓炸雞這一行為非常抗拒,而後來還是吃了,並和託尼開懷大笑,學着託尼瀟灑地將骨頭扔在田野裏。

正如電影裏説的一樣“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不敢邁出第一步”,雪利博士雖為著名鋼琴家,但因為其黑人身份,遭受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獨自忍受一切的同事,在內心築起了一面高牆,豎立在自己與他人之間。但託尼的用自己的熱情與豪邁打破了他與博士之間隔閡。在影片結尾,雪利博士最終敲響了託尼家的門,勇敢地邁進了第一步,邁向白人的一步,收穫了友情。

在途中一次拋瞄中,穿着西裝革履的雪利博士倚在車邊與無數田間衣衫襤褸的同胞對視,雪利博士的眼裏又同情但更多的是瑟縮的怯懦,他在白人堆中得不到尊重,在黑人堆中又被人覺得他高人一等。同樣的膚色確是迥乎不同的人生,這讓他無所適從。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鼓起勇氣在一間黑人酒吧與同胞達成了和解,他在現在的處境以及未來的命運又出來勇敢的一步。

在一途中,託尼一直幫着雪利博士從捱打的人羣中解救,把醉的不省人事的博士送回旅館,保證博士的每一場音樂會不缺席、遲到,雪利博士與其吵架他也不放在心上,聽着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在前不久託尼還將兩個被黑人喝過水的被子扔進垃圾桶,哪怕那兩個黑人剛剛把他家的水管修好。其中看出的是雪利博士的修養。他將一個亂寫信的小子變得有文筆,教他不能偷東西,不能亂堆可樂瓶。他們之間彼此拌嘴但又相互關心,他們相互包容,心靈距離逐步靠近,最終成為一個共同體。

友情、包容、勇敢一直是人類鍥而不捨的價值。《綠皮書》中的那輛車為着友情與包容,一路向南。

第26篇

3月2日,冒着大雨去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電影果然名不虛傳,2個小時看得很過癮。雖然我並不擅長寫影評,但是對於好電影(就像去年的《三塊廣告牌》),看了還是想要記錄點東西。

這部電影信息量非常大,130分鐘裏沒有一分鐘是浪費的,很多信息都是隱藏在細節裏,簡直讓我意猶未盡,想去二刷。為了表達我的感動和理解,我列出一些關鍵詞來説這部電影。

?尊嚴」——鋼琴家雪莉博士就是一個用尊嚴捍衞自己人權的人,長年以來,雖然自己才華橫溢,博學且教養好,有錢也有地位,但是因為自己的黑人種族備受白人社會的各種侮辱和欺凌。他沒有用暴力去反抗這一切的不公平,而是用自己的品質、勇氣,用行動捍衞了自己的尊嚴,也受到了包括託尼在內的白人尊重。

?孤獨」——雪莉博士是非常孤獨的,這種孤獨不僅僅因為他受到各種白人社會對黑人的不公平和歧視;還有他本身沒有家庭,沒有朋友,只有不斷的去音樂巡演。他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層的黑人也沒有交集和共同語言(影片中有一段他和底層勞作的黑人對視的那段特別讓人動容)。不是有人説天才都是孤獨的,雪莉博士是音樂天才,但音樂之後就是酒和孤獨,有一個不聯繫的兄弟,失敗的婚姻,性取向比較特殊……每當夜晚一個人的時候,他自己也在苦惱自己到底是誰?就像他在雨中咆哮的一段精彩台詞——「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還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是誰?」。這一段是劇情的高潮,看着特別動容。

?勇氣」——勇氣可以説是全片的主題關鍵詞,也是激勵大眾共鳴的主題詞。雪莉博士明知道當時的美國南部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很嚴重,越往南越嚴重,可是他還是選擇要去南部巡演,去經歷去突破自己的舒適區,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去捍衞大眾的認知。勇氣在雪莉博士身上是貫穿得很透徹,包括一路上他也開始用手吃炸雞,後來他去黑人酒吧和大眾黑人一起狂歡,拒絕不讓自己在那裏吃飯就取消演出、最後還到託尼家過聖誕的結尾……託尼其實也是很有勇氣的,開始他也對黑人抱有社會的偏見,但是後來他慢慢也很尊重雪莉博士的音樂才華和人品,並且慢慢變成朋友的那種,他觀念的改變也是需要勇氣的。電影還通過博士的演奏同盟點出了電影關於「勇氣」主題的中心台詞——「因為光有天才還不夠,改變大眾的想法需要勇氣」。

?浪漫」——電影託尼給妻子不斷寫信的片段可以説是劇中最温情最浪漫的橋段了。託尼的教育程度,剛開始連句子都寫不清楚,只能記流水賬,還到處錯別字,連dear還寫成deer;可是他雖然很粗俗也沒有文化,但是他對妻子的情感和愛是真心的。在雪莉博士幫他寫的那些句子裏,我想不僅僅是託尼的妻子感動,任何一個人就算是觀眾聽了也會起雞皮疙瘩的。那些非常有文采的句子只有莎士比亞才能寫得出吧,你説是有浪漫呢?

?温情」——這部電影的温情不斷,從一開始描述託尼家的情況開始——託尼雖然生活艱難,但是一家人包括妻子和孩子還是很温情的,為了贏取獎金還去參加大胃王比賽;即將合鋼琴家去南方遠行的時候,把預付的薪水信封交給妻子,讓她存起來的時候也很温情;雪莉博士演出時候的光彩奪目,託尼温柔而又欣賞的鼓掌也很温情;博士教託尼寫情書的片段也很温情;最終雪莉博士和託尼一家人過聖誕的happyendding也很温情。

anyway,這部電影真的很精彩,飽含的信息實在是太豐富了,有值得太多可以尋味的東西。

第27篇

電影的背景設定在1962年,次年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個著名的演講“i have a dream”。不太瞭解美國曆史的觀眾,也能瞭解到當時黑人被白人隔離、歧視的情況。作為黑人,要依靠旅遊指南《綠皮書》,才能在旅程中準確地找到接納黑人的餐館和旅店。

電影的主角,一個是著名黑人鋼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們對黑人的歧視就越嚴重,為了保證演出的順利進行,他需要一個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機;另一個主角是白人混混託尼·利普,失業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養家餬口,於是他來應聘這個司機的職位。在一番糾結後,託尼·利普接受了這個工作,於是這段向南巡演的“冒險”開始了。

唐·雪利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被當時白種人不恥的黑人身份,一個是被當時上流階層引以為貴賓的藝術家鋼琴家身份。這兩個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開來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獲得熱烈的掌聲與恭維,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視、被隔離、被侮辱,甚至是被毆打的對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離,這也使得他對黑人身份下意識地排斥,拒絕聽黑人音樂,拒絕吃黑人喜歡的食物炸雞,拒絕玩黑人喜歡玩的遊戲,這導致了黑人羣體也把他當成異類。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獨,既不屬於白人,也不屬於黑人,同時造成他對自我認知的偏離。

而託尼·利普就比唐·雪利簡單多了。他是意大利人,是一個白人混混,身上有不少毛病——聒噪、行為粗鄙、貪小便宜、同時受環境影響與生俱來地歧視黑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温和的丈夫慈愛的父親,並且他總有一種能力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

兩人剛上路的時候,其實是互相都有些瞧不上對方的。託尼·利普瞧不上黑人,甚至他的親戚認為他一定幹不了一個星期就會跑路的;而唐·雪利也隱隱不喜託尼·利普的市儈和無賴的樣子。

在觀看了唐·雪利的第一場演出後,託尼·利普就折服於唐·雪利的才華下的,他讚賞唐·雪利對於音樂的天賦;而唐·雪利在託尼·利普的嘮嗑中慢慢打開了自己的心房,讓他看到自己的孤獨、疑惑與憤懣。

在南下一路上遇到的各種意外事件,使得兩人交心,兩人都因為彼此成為了更好的人。

電影的高潮,在最後一站如約而至的到達了。在最後一站中,唐·雪利被禁止去演出地的餐廳吃飯,被羞辱的唐·雪利決定不進行演出。餐廳的管理員想要賄賂託尼·利普説服唐·雪利,被託尼·利普一拳頂到了牆上。這裏體現出託尼·利普成長的完成,如果是從前那個貪財市儈的託尼·利普一定會收下賄賂後勸服唐·雪利,就算沒有賄賂,他也應該會攔住唐·雪利的,畢竟若是沒有完成所有演出,他是收不到尾款的。

然後倆人去了提供黑人用餐的橘鳥餐廳,在這裏,唐·雪利完成了他的演出,體現了他成長的完成。他不再排斥黑人的食物,不再特立獨行地下意識與自己的同胞隔離,不再在意鋼琴是不是施坦威,完成了自己對黑人身份的認可。

電影看到結尾,放了幾張老照片,説這段故事源於真實事件,倆人在之後的歲月依然維持着友誼,直到2013年倆人雙雙離世。看完電影的時候,就在想這份友誼是多麼得珍貴與不易啊,兩人身份對立,階級對立,卻能相識相知,並將這份友誼維持到死去。

不過後來看背景資料的時候,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倆人就是普通的僱傭關係,甚至唐·雪利還開除了託尼·利普,倆人之後也沒有什麼聯繫。唐·雪利的親屬對這部電影表示了不滿,説這部電影的構思主要取決於託尼·利普的敍述,而沒有怎麼參考唐·雪利的角度,甚至醜化了他。

第28篇

?綠皮書》是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

講述了意裔美國人保鏢託尼,他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影片於2018年9月11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2019年3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於2019年1月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多項提名。1月,馬赫沙拉阿里憑第25屆美國演員工會獎電影最佳男配角、第7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2019英國自由電影獎最佳男配角獎。2月25日,演員馬赫沙拉阿里憑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電影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中國有56個民族,是個大家庭,但是,沒有種族歧視,大家和睦相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自己的國土上,哪裏都如自己的家園。這是多麼幸運啊!唐雖然是世界上優秀的鋼琴家,雖然是嘉賓,但是,不能與主人一起進餐,不能與主人共用廁所,即使是在賓館這樣的公共場所。這在泱泱華夏,真是顯得不可思議!

一個硬幣有兩面。幸運的另一面是什麼?是責任。所以,我們要自律精進,立身行道,讓全世界共享的寶貴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地繼承與弘揚,支持更多的人和諧相處,支持更多的生命活出尊嚴與色彩!

其次,感受到人生的風雨兼程。為了實現更加高遠的目標,更有價值的目標,我們難免遇到忍氣吞聲忍辱負重的時候。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唐選擇巡迴演出,雖然收入更低,更加辛苦,更多風險,但是,如果不與白人打交道,就失去生命感召生命的機會。

人生立正行遠,但是,正路不等於是筆直的,一帆風順的。

再次,感受到修行的重要性。有句話我印象深刻,是這麼説的:“一個人,不管心地多好,如果脾氣不好,都不能算是個好人。”託尼在旅途中,有幾次因為沒有管理好自己的心情動手打人,結果其中一次惹來麻煩,被關進監獄,差點錯過演出。

還有,感受到不管世界如何,外在如何,我們都可以創造頗多的可能性。託尼與唐,差點沒有談攏;經過磨合,竟然同住一個房間,甚至在聖誕夜,唐竟然走近託尼的家。

同時,感受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理應有所為有所不為。唐在一些事情上是一個有原則的人。比如,解手要去洗手間,還有,不能偷別人的東西,以及每次彈琴都全身心投入等。“流俗眾,仁者稀。”別人如何,我們也許無法改變,但是,自己如何,我們可以作主。“命自我作,福自我求。”

還有,感受到一個事情的結果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唐的天賦與才華,因為他身處種族歧視的國度,所以,他的地位與影響力,他的生命價值與幸福指數受到嚴重影響。有一次,他一個人出去,想喝兩杯,沒想到被人欺凌,僅僅是因為是黑人。幸虧託尼智慧解圍,否則,後果更糟。

最後,感受到人生意外無處不在,驚喜無處不在。我們需要珍惜緣分,活在當下,需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需要“因上全力以赴,果上自在隨緣”。託尼與唐,一個是白人,一個是黑人,哪裏容易想到,從應聘司機開始,竟然會發生這麼多彼此成全的故事,竟然成了好朋友?

在此,謝謝為了這次活動精心準備與無私奉獻的所有家人們!

第29篇

可以給《綠皮書》貼上很多的標籤,包括:種族歧視、意大利裔美國人、同性戀、階層、雙雄、公路等等。但《綠皮書》的好處就在於對於這麼多的矛盾衝突,影片始終以一種淡淡的、温和的態度來描述一切,既沒有無視,也沒有將各種矛盾激化。

一黑一白兩個人在美國南方的八星期旅行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六十年代白人至上階段美國的各種社會現象,或者説美國白人心理深處的固執概念:對黑人客氣,並不代表尊重他們。

影片循序漸進地將情節慢慢推進。從鋼琴師和司機剛上路時的交鋒,到酒吧裏的衝突,到幸運石、炸雞和寫信的橋段。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從冷冰冰的僱主關係,逐漸發展為相互幫忙、進一步相互照顧、再進一步相互引導。這一條“情感”基線沒有大起大落,卻逐漸平滑。兩個人心靈漸近,獲得了生命的大和諧。

影片的另一條“成就”基線是下中社會階層的意大利裔司機和上下社會階層的黑人鋼琴師地位之間的逐漸變化。鋼琴師在影片開始時是處於高高在上地位的。居高臨下的寶座、命令的語氣和司機無可奈何地遵從無不顯示了這一點。

但在兩個人的交流中這種情況逐漸起了變化。教吃雞、教寫信,用意大利家庭喧喧鬧鬧的温情表現引出司機對鋼琴師孤獨生活方式的評議。從司機逐漸學會羅曼蒂克的寫信方式,不再需要鋼琴師的指教可以看到雙方地位的逐漸接近。鋼琴師離開寶座,離開空空蕩蕩的房間,來到司機家過聖誕,司機以主人的身份接納鋼琴師,也是雙方成就的象徵。兩個人相擁一抱,獲得了生命的大和諧。

種族歧視和同性戀歧視是《綠皮書》很重要的一條“矛盾”基線。從北方到南方,逐漸清晰的歧視環境和歧視態度在聖誕夜最後的一場演出之前到達了高潮,也一直被觀眾所期待着。但這個高潮其實並不高,衝突發生地並不大。最後出手為鋼琴師解決問題的人是意大利裔司機,這一切與美國白人無關。比較明顯的暗示在於兩名白人樂手明白一切卻從不作為,這是一種政治正確之外的另一種政治正確。

很多人不喜歡《綠皮書》,可能因為影片對黑人種族歧視的問題只描述沒控訴。但《綠皮車》至少比20年之前的《為黛西小姐開車》更進了一步,於脈脈温情之外顯示了來自兩邊的嚴峻。

恭喜鋼琴師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但我更喜歡阿拉貢國王維果?莫特森的表演,沒獲獎有點遺憾。最能體現他演技的包括腆着肚子回家睡覺的片段、堅持自己名字的片段和被叫醒從車後座上爬起來的片段,非常隨意自然,不做作不加戲,對影片保持温和的整體基調非常有幫助。

130分鐘的《綠皮書》容納了很多的情節,除去開篇和結尾,在旅途中發生的片段至少有十四個。這也造成了所有的情節和衝突都是淺嘗輒止,鋼琴師或者司機剛剛對眼前的經歷剛剛發表了幾句有點深意的言論,立刻就被切換轉場,這維持了觀影的興趣和新鮮體驗,但讓人來不及深想。如果這是有目的性的刻意為之,那可能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影片中也能看出很多經典影片的痕跡,包括《為黛西小姐開車》、《雨人》、《午夜狂奔》、《午夜牛郎》、《忠奸人》、《國王的演講》等等。

?綠皮書》很優秀,個人認為還到不了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而無可爭議的程度。但不管怎麼樣,好萊塢對現實主義影片保持着一種不離不棄的執念。

熱門標籤